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沉稳与兼容——谈上海的中国画创作[图文]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乐儿 点击 :

沉稳与兼容——谈上海的中国画创作 | 美术文摘

萧海春山水画新作《鹊华秋色图》

上海的中国画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但却又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上海的艺术家一直是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远离政治主题,画一些风景、静物、变形的人物,寻求一种个性的语言。这种温和的前卫也决定了它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回响,它就是一群艺术家的一个寻求创作自由的派对——但我觉得这更接近艺术的正道。

“上海美术进京展”去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北京的圈内人士说感受到一股“海风”扑面吹来,很强烈也很震撼。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设在上海,当时媒体就展览中暴露出中国写意精神缺失的问题,有诸多的报道。实际这种情景在十几年前的全国美展中就已经初现端倪,细扣密描,追求物理性的酷肖,忽视艺术家主观美感的表达,然而在展厅中巡视一下,上海的几十件作品中,几乎没有这一类作品。就拿此展中描绘上海城景观的《洋务遗存——上海百年水厂》《多云转阴》《临在》来说,虽然都属具象写实,但却一点都不啰嗦拖沓,各有各的审美取向,各有各的情感追求,在挣脱水墨画固有的语言范式上都跨出了勇敢的一步。上海的其他一些作品也都与全国的流行画风保持着一段距离,上海的中国画在观念与形式上走在全国的前沿。在当今经济、信息、市场、传媒、展览空前繁荣的态势下,上海的艺术家潜心艺术,抵制浮躁,默默地追寻着自己的艺术理想,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上海很少有在拍场动辄千万元的天价在世艺术家,也很少有被媒体追捧、能呼风唤雨的大牌明星艺术家,但是上海不缺优秀艺术家,不缺在学术上有着独特追求、引人注目的优秀艺术家。

上海的中国画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但却又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绝不是历史的偶然景观,而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与上海历史渊源相连

上海中国画的发展是与上海这个城市的历史渊源密切相连的。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的口岸城市,移民不断涌入,文人、艺术家也不例外。如来自浙江的赵之谦、任颐、任薰、任熊、吴昌硕、蒲华,来自安徽的虚谷,形成了最初的海上画派。由于元代以降,重要画家都集中在江南一带的无锡、苏州、湖州、杭州、太仓、松江,上海就处于其间的核心之地。在元代就有任仁发、曹知白居于松江,明代松江的董其昌,又因其在书画艺术上的独特成就,成为晚明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语言,趋向于绘画的本体,形成了超然于造型之外的更具抽象意味的文人个性的水墨语言。没有董其昌或许也就没有八大山人。清代绘画主流的“四王”画派,虽不属于上海,但它就在离上海咫尺之遥的太仓,故“四王”画派对上海地区画家的影响不会不深远。上海处于这样一个中国绘画发展史中以正统的面目影响中国绘画三百年的一方宝地之间,在这样大的文化背景下,海派的诞生及它根植于深厚传统之下呈现的非凡品格与张力,就不足为怪了。

19世纪的上海门户被打开,开埠之后华洋杂居,文化多元,西洋画也开始在上海立足发展,徐家汇天主教会的土山湾画馆的开办,让洋画得到了授教与传播。任伯年、吴昌硕的画中,对西画都有不同程度的借鉴。海派画家在上海这样一个开放型的商埠城市中,藏家组成的各异身份,决定了更加多元的审美取向。到了20世纪初月份牌等商业美术的出现,使得海派具有更为宽容的包容性。正如程十发先生曾说;“海派无派,海纳百川”,它的包容,使得各路画家独具个性。所以说海派一开始就是以一种开放的、包容的姿态出现在近代中国的画坛。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掀起,由于上海特殊的地理经济位置,许多辛亥革命的元老、名宿都寓居上海,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在此创刊,油画、木刻、漫画等新的美术形态都在上海发萌。它聚集了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如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高其佩、高剑父、张大千、潘天寿、陈师曾、蒋兆和、朱屺瞻、李可染、叶浅予、潘玉良、关良……都曾生活于上海或在此曾有过叱咤风云的艺术经历。北京的中国画社团湖社的核心人物金城也曾一度活跃于沪上。即使是如齐白石那样长期寓居于北京的画家,亦曾遭海派的辐射。陈师曾受教于吴昌硕,齐白石衰年变法就受陈师曾的影响,同时齐也膺服于吴昌硕,也曾发出过愿做缶翁门下走狗的感慨,他画中的金石气及用色受其影响。

上海的昨天确实有过异常的辉煌。

或许正是上海这样超级辉煌的履历,使许多人在比照今天的上海美术时会发出别样的感慨。但是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应该明白这种历史奇景,是特殊的历史条件所造就的。那时的中国经济落后,许多地方还处于农业文明时代,上海已是国际性的都市,经济带来文化的繁荣,人才聚集于此就如上世纪初的巴黎,现代美术史上的大家几乎都集中在巴黎,今天你若再想复制,那只能是痴人说梦。但是这一段历史也为这个城市留下了可贵的品格,它的包容,就像它所面对的大海那样,它能包容与自己相异的文化,共处一方。著名美术批评家郎绍君先生在谈及民国期间上海的中国画时说,“海派后”除了承继“海派”不受正统派束缚,重视创新的特点外,还发展了一个更重要的特质,兼容性。它不仅兼容古今各种派别,还兼容西方和中西合璧艺术。1930年代的上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和中国画坛第一重镇与此特质有绝大关系。事实也是如此,上海的中国画一直保持着多元并进的态势,似乎吸收外来艺术,中西合璧的那部分还略占优势,在全国范围也更受关注,我在前面列举的一些作品就是这种观念下的成果。记得在2002年全国政协举办的上海优秀中国画作品展在京展出时,吴冠中看了以后就说了“中国文艺复兴的希望在上海”这样的话。这不会是一种恭维的话吧,因为他完全没有这种必要!我想包容应该是上海这个城市的一大品质吧。包容会带来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可能和更加的繁荣,艺术更是如此。

这种包容还表现在对于继承传统这一流派艺术家的始终如一的关注与爱护。这也是上海的一大奇特的景象。在今天这个各种“新派”粉墨登场,在国际化背景下,“唯新论”畅行的氛围下,以萧海春、王孟奇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正静静地醉心于宋元明清的传统之中,挖掘着骄人的宝藏,他们的执着于对于本土文化的尊重与守望,同样也赢得了圈内同道与有关部门的尊重与关爱,因为我们清醒地明白艺术史留下的并非唯新是首,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只要你走向极致,登上顶端,那么它将会是有意义的,具有价值的,这也正是我们上海的可爱之处。

对艺术执着于真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文艺为政治服务,艺术上提倡苏联的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的方针,在此背景下上海的中国画发展受到了限制,但是个别艺术家以其超群的智慧,在夹缝中伸展着独特。

1950年代初,由于当时受“极左”的文艺方针干扰,林风眠、关良、吴大羽都从杭州浙江美院回到上海,因为他们被认为是教授形式主义的画家,会丑化工农兵。可是1950年代林风眠在上海郊区农村、渔港、钢铁厂采风而创作的作品,由于他不是标语口号式的应景之作,他注重艺术的本体,注重情感的表达,六十年后的今天看到这些画,艺术上还是站得住的。程十发在举国体制以苏联的素描写实造型为准绳的环境下,竟然以民间艺术与特有的线之妙趣创造了在严酷文艺气候之下,却能守住艺术正趣的特别风格。那种机智与气度或与这座城市不无关系。陆俨少也是在这一阶段让自己的语言炉火纯青,关良的许多力作都产生于这个年代,朱屺瞻在这一段时期独辟蹊径,刘旦宅的新派仕女画也于此时引得全国的注目。

然而他们与当时的主旋律所倡导的风向都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是这一代艺术家的悲哀,但却也看到了他们性格中对艺术执着于真诚的那一面。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革”结束,思想解放运动使全国的文化环境有了更大的宽松与自由。上海的美术也处于蠢蠢欲动之中。多年“极左”思潮的禁锢,犹如地壳下涌动欲喷的岩浆,一旦时机成熟,必将迸发出灿烂的图景,光艳奇绝。记得在那个年代,图书馆内以前被称为“封资修”的艺术书籍、画册都已解禁。专业人员凭工作证可参阅西方出版的艺术图册,那时许多画家都聚集在上海图书馆的参考阅览室,临摹学习。当时的各区文化馆的展厅、公园里的展厅、少年宫的展厅,都会有一些艺术家自由组合发起的一些带有艺术探索性的展览。影响比较大的有于1979年2月在黄浦区少年宫举办的“十二人展”,从展览的名称就能感觉到它试图去政治主题化的趋向。他们提出了“探索、创造、争鸣”的艺术宗旨。它的出现要早于北京的星星美展。这一年的9月卢湾区文化馆组建了民间美术社团草草社,并举办了作品展,提出了独立精神、独特技法、独创风格的艺术原则。1983年“实验画展”在复旦大学展出,在复旦书画会的贺词中这样写道:“世界创造了人类,人类再创造一个世界。无论是什么主义,都打开窗户让自由的空气进来吧!”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展览当时很多,参与者中以西画的居多,但总还有一些中国水墨画家。但是与北京的“星星画展”相比较,上海更多的是体现在重视绘画本体语言的建构,推崇中国美学中“意象”性的表达,或者可以说倾向于艺术上的前卫。而星星美展的艺术家还显示出政治上的前卫。所以上海的艺术家一直是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远离政治主题,画一些风景、静物、变形的人物,寻求一种个性的语言。这种温和的前卫也决定了它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回响,它就是一群艺术家的一个寻求创作自由的一个派对。但我觉得这更接近艺术的正道,它让我们艺术家更像一个科学家在默默地做着线、墨、色彩之交响的艺术形式的实验。

上海的艺术家这种执着并非始于今天,早有渊源,上海的美术家在新时期的三十年间东寻西找,上下求索。在“85新潮”中,上海的中国画家不属于极端的前卫斗士,但上海的体制内社团上海美术家协会却策划了带有前卫色彩的“地平线”绘画联展,其中国画的邀请画家有陈家泠、张桂铭、杨正新、张培成、施大畏、卢辅圣等,令人惊奇的是当将这些画家的名字列在一起时,熟悉的人们会发现他们原先清一色全是专攻人物画的。但其中有好几位都已以花鸟或山水为主攻方向。并且他们的花鸟山水也早已不是原先传统图式下的那一类。这里又展现了上海的开拓创造性的特色。他们都各自奔向自己所钟情的那一方。

让我们欣喜的是上海的这种风气也正影响着已经崛起的上海新生代的水墨画家。这些画家的身上具备着上海画家的DNA,在这些新生代艺术家中,很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他们非常尊重自己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感受,很多作品都反映了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环境,当代人的所思所虑,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另一个可喜之处是他们在尊重水墨画传统媒材,还尊重水墨画背后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意义上的历史传承。这是一个民族在崛起中必备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性格,这是我们全球化背景下必需的文化身份。所以上海的艺术家很少有人做一些惊世骇俗的表面激烈但实质空虚的艺术行为,他们不浮躁,善思考,沉下心来做艺术。

相关文章

  • 张志军:慧眼识珠醉石雕[图文]
    张志军:慧眼识珠醉石雕[图文]

    石雕门狮(宋)石雕门狮是指大门两旁设置的石狮,石狮通常被当作守门瑞兽。明代以后,门狮分雄雌。雄狮居左,雌狮居右。雄师的右爪下踩着绣球,雌狮的左爪下雕有幼狮。寓意太师少保、子嗣昌盛、世代高官。古代建筑中,门狮多置于村镇、祠堂、会馆、王府宅院、园林等场所出入口两旁,有趋吉避凶、镇宅守护的功用。刘婷说起石雕,马上让人联想到拴马桩、柱础、牌坊、饮马槽,也许有人会问,这些看起来粗重且普通的石头值得收藏吗...

    156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柯律格:我在艺术史与汉学之间游移[图文]
    柯律格:我在艺术史与汉学之间游移[图文]

    封面用图:柯律格于2013年12月在杭州。葛熔金图“我的名片上写着:‘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但我内心里是不是真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史家呢?我毕竟不是这个专业出身的。我觉得我的有些书更偏向艺术史,另一部分倾向于汉学,我好像在二者之间游移。我所受的训练就是重视文献研究,而不是图像研究。所以,我觉得我思想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斗争。”—&mdash...

    66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艺术评论岂可如此粗暴[图文]
    艺术评论岂可如此粗暴[图文]

    大学生裸奔事件不久前,某报刊登了题为《中国艺术的低智化倾向》的文章,作者江因风由“望京裸奔哥”事件得出“中国艺术家们非常严重的集体低智化倾向”的结论,读后令笔者油然生出一股愤慨,真是久违了的“妄言”和“无知”——艺术评论岂可如此粗暴艺术创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也正是这种&l...

    174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世界范围的艺术惯性巨人症[图文]
    世界范围的艺术惯性巨人症[图文]

    曼哈顿闹市区的全新惠特尼美术馆。在所有的双年展、三年展、四年周乃至全球性的大型群展中,创立于1955年、每五年举办一次的卡塞尔文献展被认为是一场最严谨的、声明式的展会。当然它也能被看作是其它某种东西。从其策展人的勃勃雄心,到数量众多的大型室内外艺术项目,再到它占据的许多场馆,每一件与卡塞尔文献展相关的东西都是巨大的。这令即将于本周六拉开帷幕的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成为了宣告艺术界中一种令人困扰的...

    32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徐冰:艺术它没法教
    徐冰:艺术它没法教

    王雷《手织手纸NO.2》在中国之外基本不用“实验艺术”的说法,因为艺术本来就是在实验的逻辑中延展的。今天,中国被“提前”放到全球时空关系的焦点上,这关系前所未有且错综复杂、敏感多样。中国正处在对焦的过程中,这使中国成为最具实验性的地方,就必然需要和出现最具实验性的艺术,从而,在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框架中,普遍性地自然生成了一处“...

    70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陈丹青以文作画的艺术[图文]
    陈丹青以文作画的艺术[图文]

    陈丹青奥林匹亚与娅里克姗德拉陈丹青善于观察生活,眼光敏锐,借助光影、节奏和窥视等手法再现生活场景,刻画景致,摹绘物象,这是诗画互通的表现。画须突破简单的形象再现,诗须超越单纯的情感表达,诗画之间有共同的规律和原则,它们之间互相融汇,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创新境界。经过苏轼的有力阐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遂为中国艺术至尊的审美原则。与此相似,西方也有这种观念,古希腊诗人西摩...

    176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古建修缮莫成豆腐渣[图文]
    古建修缮莫成豆腐渣[图文]

    崇礼门内部结构(图IC)古建修缮莫成“豆腐渣”引发对高校加强建筑修复技艺课程的思考◆本报通讯员程国政姜锡祥文并摄●新闻背景去年底,韩国头号国宝——崇礼门的复建被称“豆腐渣”,梁木裂缝。何至如此?崇礼门复原工程首席木匠新应洙(音译)解释,梁木出现裂缝,是因为木材的干燥期通常是7到10年,而崇礼门的工期不允许这样慢条斯理...

    40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展览为何日趋乏味平庸[图文]
    展览为何日趋乏味平庸[图文]

    大陆艺术家陈蔚《拾荒者笔记2014》编者按:在美术馆展览台日渐竣工的当下,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览却似乎越来越少。而对于形成机制的展览项目,如何维系展览质量,令人关注。由何香凝美术馆发起、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的“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项目,借此契机,羊城晚报采访了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胡斌,探讨“展览太多还是好的艺术家太少”?羊城晚报:今天的全...

    176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把摩天大楼变成雕塑是个误区”[图文]
    “把摩天大楼变成雕塑是个误区”[图文]

    ■专访上海金融交易广场建筑师弗朗西斯科·冈萨雷斯-普利多芝加哥JAHN建筑事务所总裁、建筑师弗朗西斯科·冈萨雷斯-普利多陆家嘴,世纪大道和杨高南路的交会处,一处工地正在打地基。2015年底,这里将成为上海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焦点地带——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发的上海金融交易广场将矗立在此,成为高楼林...

    119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赵建成《徐悲鸿》真伪之辨[图文]
    赵建成《徐悲鸿》真伪之辨[图文]

    2012年6月4日保利拍卖作品,成交价126万元。2012年5月27日琴岛荣德拍卖的赝品。今年春拍,画家赵建成共有两幅《徐悲鸿》上拍,一幅在保利上拍,一幅在琴岛荣德。对于在琴岛荣德上拍的拍品,赵建成本人认定为赝品,并就此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目前市场上层出不穷的伪作,如何从绘画的角度上辨析?>>画家成就《先贤录》成就独特绘画语言国画大家赵建成从事绘画创作研究40余年,成就斐然。曾连续五届在...

    68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看不懂油画?看"艺术侦探"怎样破解画中之谜[图文]
    看不懂油画?看"艺术侦探"怎样破解画中之谜[图文]

    图为皇家自由医院的《风湿病专家》(后更名为《Heald医生肖像》)当一个人看到一幅油画作品时,也许头脑里会闪现出很多问号:画面中描绘的风景是哪里?画面中的人是谁?这幅作品是谁画的?如果在美术馆里,也许他会立刻求助于作品旁边的标签,艺术机构也会对艺术品进行考察研究。然而,并不是每一幅油画都得到了足够的了解。在英国,除了美术馆以外,各类公共机构——包括市政厅、医院、军营...

    39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冯梦波:倾心传统不太晚[图文]
    冯梦波:倾心传统不太晚[图文]

    图片资料2012年9月15日,前波画廊的院里人流涌动,冯梦波忙碌地招呼着他的朋友,而各种热闹之外,展厅里的人们在静静观摩冯梦波此次个展——《不太晚》。对于一个在虚拟世界穿梭了20年的艺术家而言,冯梦波这次展览有着别样的意味。锯子做好了,还得用它做桌子关于《不太晚》这个题目的由来,冯梦波说“挺偶然,因为作品中‘晚’字有点多,正好当时我...

    64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皮影的流派与收藏[图文]
    皮影的流派与收藏[图文]

    皮影的流派与收藏特约撰稿人牛双跃本报记者肖鸿皮影,即皮影戏所用皮制的人物、动植物及各种衬景的平面艺术形象。皮影是演出皮影戏的用具,又是可以独立欣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民间美术品。皮影最初用厚纸雕刻,以后普遍采用驴皮、牛皮或羊皮,经过削制刮平,根据角色和衬景的需要设计,经过雕簇、敷色、烫平、装订、罩油等工序完成,风格类似民意剪纸。南宋耐得翁《都城红胜》:“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簇...

    142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李可染在齐家学画10年[图文]
    李可染在齐家学画10年[图文]

    齐白石《牵牛草虫》1946年,李可染艺术生涯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出现了,两份聘书同时送达他的手中。一份是母校杭州国立艺专发来的聘书,一份是徐悲鸿请他去北平国立艺专的聘书。可染对母校感情深厚,回母校工作可以了他的心愿。而后者却更有吸引力,北平是中国文化古城,有故宫藏画,还有李可染素来仰慕的大师齐白石、黄宾虹。在当时的可染心中,北平几乎就是一流艺术的代名词,于是他选择北上。此时的李可染40岁,已多次...

    79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大师泛滥乱象背后[图文]
    大师泛滥乱象背后[图文]

    “大师”泛滥乱象背后当前“非遗大师”成为一个出镜率较高的词语,但严格来说,在现今的市场中并没有任何机构评选过“非遗大师”,这个原本不存在的称号已然成为工艺品作者抬高产品身价的方式,大师评选标准的缺失也给人可乘之机,与市场层出不穷的“大师”相对应的,却是“大师”名号含金量的逐渐衰...

    77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