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不空成就佛像 - 故宫宫廷宗教类藏品

12-21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不空成就佛像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不空成就佛像
时代
门类 宫廷宗教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故00203373-2/2)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不空成就佛像❖图片

不空成就佛像 | 故宫宫廷宗教类藏品

不空成就佛像❖简介

不空成就佛像,10世纪,红铜,通高29.2厘米。清宫旧藏。

不空成就佛为五方佛之一,居北方,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成所作智,也称羯磨智。此佛一般为禅定式坐姿,如本尊这样的立像造型并不常见。

此佛像着通肩袈裟,右手无畏印,左手下垂牵袈裟一角,稍展右腿,立于单层覆莲座上,莲瓣间起棱线,莲座上缘饰连珠纹一周。莲台下为方形须弥座,中间束腰阴刻藏文佛名。像后为随身镂孔形式的头光及身光,边沿錾刻曲线表示火焰纹。此像具有典型的喀什米尔造像的造型风格:头戴三叶珠宝佛冠,冠带垂肩;面形饱满,双目大睁;肩头、胸前及袖口、底缘处的袈裟处理得颇显厚重,并錾刻花纹以为装饰;其它部分则薄衣贴体,注重刻划肌肉的起伏变化,肢体浑圆而不失秀气。腹部略饰U字形浅衣纹,在双腿的衣底边处铸刻曲线以示袈裟的存在。薄衣贴体、注重人体的写实性表现及轻柔流畅的U字形衣纹等造型特征,是对古印度笈多王朝时期造像传统的继承,这种传统对后来佛教造像的影响十分深远。


相关知识科普


不空

不空(705--774年),唐朝时僧人,师子国(斯里兰卡)人。从唐天宝年到大历年不空译出佛教密部经文77部,120余卷,密教因此而兴盛。

五方佛

代表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东方为阿閦佛,南方为宝生佛,西方为阿弥陀佛,北方为不空成就佛,中央为法身佛,亦称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

五佛五智

《菩提心论》、《秘藏记》等述密宗将大日如来之智体分立为五种,配以五方五佛,是称五佛五智,即中央大日如来,具足法界体性智,属佛部;东方阿閦佛,具足大圆镜智,属金刚部;南方宝生佛,具足平等性智,属宝部;西方阿弥陀佛,具足妙观察智,属莲花部;北方不空成就佛,具足成所作智,属羯磨部。

成所作智

五佛五智之一,是转化眼、耳、鼻、舌、身等五识所得。具足此智则可成就世外世间一切自利利他的事业。

通肩

袈裟披著法之一种。即披搭袈裟时,两肩均被袈裟所覆盖的披法。通肩用以表示福田之相,在乞食、坐禅、诵经、经行等时披著。

施无畏印

施无所畏之德,离怖畏之印明,即象征施一切众生安乐无畏之印。结此印时,举右手,五指前伸,掌向外。

无畏印

右手上张,五指并拢伸直,掌心向外。

须弥座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束腰

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錾刻

金属工艺的一种。即用工具剔除地纹,使纹饰轮廓线凸起。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清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刻花

陶瓷装饰技法之一。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其特点是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刻花都各具特点。刻花一般常与划花结合运用,故亦常称刻划花。此种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