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冷军:停下来 看那些时光磨成的画

时间 : 12-29 投稿人 : 欢乐豆 点击 :

未来的人会在信息中失去知识,知识中失去创造,创造中失去灵魂。

我们到达武汉的那天,飘着小雨,空气阴冷,汉口江边薄雾蒙蒙。漫步在旧租界时代欧式建筑之间,有种让人迷失的感觉。那些门面破败的老建筑,像是被历史的飓风袭击后的遗迹,风烛残年、奄奄一息。

现代化的加速度,让每一个经历它的人们来不及遗忘,来不及感时伤怀。

由于画室装修,冷军将临时画室安置在汉口的洞庭街繁华的街面上。他暂时“蜗居”在一家欧式会所内的一间凌乱拥挤的小屋中。靠近墙角的位置,放着一幅未完成的肖像,画中一位颔首低眉的少女,显得光亮细腻、呼之欲出。

冷军是写实绘画的坚守者,他的绘画极尽写实,物象在他笔下焕发出一种特有的生机。在西方曾有超级写实主义绘画,是一种利用绘画手段造出照片质感的作画方式,这样的手法所呈现的结果往往是西方当代社会中现实冷漠的一面。而冷军却是用一种超级写实的绘画方式,创造出极尽逼真、甚至因此而“超真”的图像效果,让人不自觉地走近、驻足,最终是用这种惊人的美感打动观众,感染观众。

冷军告诉我们,他相信肉眼的真实。这种真实是任何仪器都无法达到的。他现在所做的作品,就是让人充分地使用肉眼观看,是“能够让人停下来欣赏的画”,是“给观者带来真正的肉眼的盛宴!”

所以,欣赏冷军的作品必须观看原作,经过翻拍得来的图片很难反映出原作的真实面貌。那些微妙的色彩变化和油画材质散发出的特殊光彩,在快速低廉的视觉传播过程中,会损失掉很多富有魅力的细节。

而在后来的对话中,我们逐渐明白了他创作这种“用时间一点一点‘磨’出来的绘画”的良苦用心,在当代的语境下,这种绘画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令人驻足的绘画

“创造的概念和价值也应当随时代、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发生变化。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教育的普及,创造性的劳动变成常态进而过剩,乃至今天的泛滥。”冷军开始慢慢地向我们讲述他的想法。“现在的艺术作品生产速度太快了,人在作品面前的时间太短了,甚至不愿意稍作停留。很多人甚至认为,看原作跟看印刷品传达的信息几乎没有区别。”

冷军不无忧虑地跟我们讲,在他看来,现如今,画越画越大、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多、制作的周期越来越短、消耗材料的速度越来越快,而观众能观看的时间和内容却越来越少。人类在高速创造信息、生产知识的时候,逐渐淡化了自我的体验。他认真地说,“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创造,但不能为了创造而创造,如果摒弃的都是传统的人类文化遗产中有价值的经典的东西,一味追求新奇、特异,这样的创造是没有生命的!”

一位日本艺术家曾经评价冷军的作品是“超限绘画”,即一种超出油画材料传统表现限度的绘画,客观上大大提高了这个画种的表现力。油画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本身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冷军的艺术更是将这种表现力推到了极致。

“我的这种画可能会起到一个效果,就是观众能在作品面前待上一段时间。”冷军这样评价自己的绘画,“我的作品很通俗,不像国画、书法那么深奥。很多人在那些高深的作品面前站不住。那些作品,要站得住、有修养才能钻得进去。而我的画不需要,我的画就可以让人站住。因为我的画没那么深奥,但很丰富,内容很多。”

冷军说着指指身后的那幅未完成,但在我们看来已经表现得十分细腻的作品。随着他的指引,我的目光也不自觉地在画面上停留。人物的肌肤和毛衣的一点点褶皱都异常清晰,在色彩的强调之下,这种清晰感甚至超过了实物。

“我的这种丰富是靠时间堆积起来的。不像传统艺术,是靠学问堆积起来的。”他告诉我们,这幅画断断续续画了半年多。

对于传统,冷军推崇备至,在他看来,那些经典艺术是“可以留给后人慢慢品玩的”。而他就是这样一位细细品玩着传统的艺术家。“这是艺术的一种功能,不能把这个功能‘革命’掉。”他说,“艺术某种意义上是创造,但不能创造了就丢掉。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遗产中有价值的东西。越老的东西对人类心灵的提升越有帮助、作用越大。现代的很多东西,太执著于物质了,精神层面已经非常匮乏。”

“艺术创作并不是发明竞赛,艺术和人类心灵中那些永恒的本质息息相关。”他坚定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真正的当代

但是,冷军并不想把绘画作为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这一点,是基于他对当下艺术现状的判断和愿望。他发问道:“当大家放慢脚步回望的时候,我们审视着我们的需要,我们坚守那些永恒的价值。在多元化、多样性融合的今天,丰富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在我们拥有了平和的心态去看去读这些艺术品的同时,本着尊重每一位艺术家真诚质朴的个体意识的态度,我们能不能真的静心思索一下什么才是当代艺术?”

虽然,当前艺术的问题在于只是形式上的不断更新,并且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但实际上,很多艺术家并不真的清楚这种创新的意义。对这类艺术家,冷军评价道:“做出来的东西又浪费,又没给人带来什么好的东西,甚至给人带来不好的东西。”在他看来,这样的艺术“并没有从本质上起到艺术应有的作用。艺术的作用,一方面是教化人,另一方面是给人的心灵填补精神层面的空缺。这两个功能达到了,这才是当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想法,不断地丰富,就在艺术中落实了自己的权利。”冷军进一步阐释当代艺术的内涵。

我们所经历的时代一切都在飞速发展,反而更需要我们坚守那些永恒的价值,总要有人停下来回望过去、审视当下。

冷军就是那个想要慢下来的人。

表达观念并非绘画的使命

即便是传达观念,冷军的方式也很特别。在创作《世纪风景》、《五角星》、《汤匙》等一些系列观念性绘画作品时,冷军往往先制作出实物,再将它们用超写实的技法画出来。当我们问到“再画一遍的意义在哪里”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说:“我还是觉得绘画是最有价值的!”因为他是个画家,是个“手艺人”,他需要用绘画来最终完成观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冷军尝试将处理过的锈铁皮腐蚀在宣纸上以及借用复印机进行创作。

“这种方法很容易进入一种状态,因为很快出效果。在很短时间内迸发的这种创作状态——一种淡淡的非理性的冲动状态下,艺术感觉会越来越清晰,用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之后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可以选择、挑选。”

冷军把多年前创作的一些观念艺术作品视为一段时期内创作冲动的结果。在他看来,那种观念性的当代艺术作品需要的是年轻的冲劲和对事物的一知半解。

从1998年到2002年,他创作了近百件这样的作品。对他来说,这种创作已经告一段落,那种冲动的状态已经过去。之所以后来放弃这类创作,对他而言,这些作品“观念上虽然有些特点,但视觉上还不够丰富,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

“我总是想用这个东西来说明别的问题,(但)我又不是思想家,又不是社会学家,不是公共知识分子。我是手艺人、画家,就是玩手上的东西。干脆回到绘画。”冷军觉得,既然自己只是一个画家,那么,“思想上的雕虫小技”无法跟大思想家比,画家所能表达的观念应该很有限。

他又笑着自嘲,自己的年龄也大了,棱角也没那么锋利了。“想的东西一多反而相互打架,相互冲撞。一个观念出来,马上另一个观念出来就原谅了这个观念。就回到比较缓和、温和一点儿的绘画上来。”

形式上的探索之后,冷军开始思考自己的创作方法。“我做这些作品一定要有恰如其分的内涵,一定要艺术化,不能表面,不能看上去很像当代艺术。观念表达出来,艺术并没有结束。”他说,如果只是制作那些符号性的东西,艺术创作并没有完成。而这艺术化的过程之一,或许就是用绘画的手段进行再度创作。

“我想,我是画家,要落实在画上。这是我的局限性。”

中庸的审美

冷军把艺术分成三种类型:古典的、传统的艺术是一种高深的艺术——欣赏书法、国画,需要欣赏者有一定的学问修养;而那种相对极端的艺术,需要有“一点点变异的心态”,要有狂妄、年轻的轻狂。冷军称自己的艺术属于第三种——一种中庸的艺术,一种通俗易懂、令普通人乐于接受的艺术。

他笑谈:“没有学问,但审美健康的人会比较喜欢我这种‘中庸的艺术’。”冷军认为,普通大众的审美不一定是最专业、最高的,但应该是最健康的。而他说的这种健康,似乎可以理解为一种正常人所具备的单纯、直白、典雅的传统审美心理和经验。

在他看来,这三种艺术专业性都很强,同样需要艺术家倾注大量才情和精力去创造完成。

作为一位经历过观念性创作时期的艺术家,现在冷军主张“艺术不能一味向前走,要回头看看”。这时的他更愿意在艺术创作中,消除锋芒、停下脚步,审视那些过去美好的东西。“因为不知道前面是什么路,是悬崖还是深渊都不知道。要回头看看,后面说不定更美好。”

“那些传统大家,(比如)委拉释贵支、伦勃朗、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等等,他们的一笔可不是一笔,是有无数笔,是有多少的积淀和磨砺才得来如此的厚重和纯粹!”言谈中,冷军对于传统显得推崇有加。

当谈到他的画作近年受到市场青睐时,他半开玩笑地说自己的艺术“幸亏有市场”。而事实上,市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艺术家受认可的程度。“这说明我的劳动没白费。大家都喜欢,都能满足精神上的愉悦。我还是在绿色的范围以内:我消耗的能量不多,污染不多,还能造成精神享受,能让人站在那里欣赏。”他想了想说,接着笑了起来,听上去快慰而满足。

相关文章

  • 许江:船场记忆、土楼意想[图文]
    许江:船场记忆、土楼意想[图文]

    写给厦漳泉中山公园计划开幕船场景象,是我少年时重要的记忆。那是1968年夏、秋、冬季的事。我随我的姑姑在南清的船场,那里实际上是一个古老的小山镇。镇头几株蔽荫广大的老树,磨得发光的石板从那里铺入,供销社、邮局、粮站挨着小街的一旁,一座古桥架在深涧之上,将两面陡峭的山坡连在一起,山里的挑夫们用他们略显佝偻的身板,挑起小镇的繁荣和四季。当时正值“文革”中“万马...

    83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留住毛笔字的文化基因莫让传统文化失传[图文]
    留住毛笔字的文化基因莫让传统文化失传[图文]

    深圳商报王建明/图朱晓剑书法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在古代中国,读书人写字作文以毛笔为主,自然而然地催生出了书法这门艺术,可现在的书写工具并不是以毛笔为主,再来一个书法课,又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似乎是在恢复传统,但仔细一想这理由似乎有点勉强。这几年的书法、绘画艺术的流行,似乎也在暗示今天的艺术教育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可这书法课的目的是什么?似乎也还值得思考。这些年,素质教育也谈论得多了,...

    89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传统书房坐具之理与用[图文]
    传统书房坐具之理与用[图文]

    古典家具编者按:在“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思想原则下,传统书房家具形成了中国家具文化独有的风骨,也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强大体系,支撑着后世家具的发展。许多造型和工艺达到一定高度的家具,大部分都是书房家具,并由此进一步发展出其它各种家具。本期开始,将逐篇刊登子川的《斯文在兹——中国传统书房文化与器物研究》专著之“书房家具”篇,...

    181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徐累:以心造境[图文]
    徐累:以心造境[图文]

    徐累采访、文:司马琳娜徐累是那种不紧不慢的人,如同植物一般站在原地,守着一份淡定与娴雅,颇有一份得自古都金陵的贵逸之气。他不追摹古人,也不追随潮流,他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个追忆和思考的舞台空间,以心造境,在画作之上营造了一份诗意、一分神秘和一份虚无主义的情境。徐累曾说,“和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我不是游猎的动物,我的存在方式也许是植物的方式,在此地猜想,在此地嘹望。我的身上落了一些灰...

    158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台湾都市的公共艺术[图文]
    台湾都市的公共艺术[图文]

    ▲洪易在高雄捷运站三多商圈的作品“艺犹未尽-悠游”。对于台湾地区而言,从西方引进公共艺术的专业实践,已有将近二十年。在“艺术可以提升城市品位”思潮的影响下,公共艺术更被视为“都市更新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本文将简要介绍公共艺术在台湾地区的发展历程,并且通过呈现几位代表性艺术家参与公共艺术的事件,来讨论台湾公共艺术风...

    57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读墨--雷长安书法艺术[图文]
    读墨--雷长安书法艺术[图文]

    雷长安近照书法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以象形文字的文学与对之书写形成的抽象的视觉符号的组合。在一定的程度上,书法是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表达方式,甚至是精神和美学通过外在形式的延伸和拓展。这是象形文字和东方古典诗性的美学寻找到的一种独具技术特征和美学特征的艺术方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寄托着中国人丰富复杂深沉细腻的情感,也是对于美学和东方古典诗性的纯粹和强烈的表...

    113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丹青再续古道情:记丝绸古道裕固风情画家王晓银[图文]
    丹青再续古道情:记丝绸古道裕固风情画家王晓银[图文]

    金风吹来的时候68cm×132cm在河西走廊的祁连山脚下,住着一个少数民族:裕固族。在丝绸古道上,有一位专画裕固族的画家:王晓银。迄今为止,王晓银是国内唯一长期坚持将裕固族付诸笔端的画家。相信每一个来到祁连山脚下的人,都会在目睹了白雪皑皑的山顶,清水潺潺的山下,穿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的俏丽姑娘后,就浑然不觉地会被这风景如画、乡情浓郁的景象所陶醉。我想,对于王晓银来说,最初的...

    140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袁佐:坚持艺术的纯粹性[图文]
    袁佐:坚持艺术的纯粹性[图文]

    2月23日,“散漫的抽象”冯良鸿抽象绘画展在中间美术馆闭幕。中间美术馆馆长袁佐在接受《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中间美术馆坚持纯粹的艺术,提倡学术探讨。提倡对绘画本身的讨论袁佐介绍说,中间建筑艺术区,是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凯主持设计,通过旧厂区改造而成的。“在继承传统,做开放性平台的基础上,以主张学术探讨和创...

    115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已极度虚荣[图文]
    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已极度虚荣[图文]

    当代中国书画艺术看似很繁荣,实际上已经变得越来越扭曲和虚伪,这种演变的推动力就是人们的虚荣。字画变成了商品,计价按平方尺,为了提高书画家的名气,各种炒作千奇百怪,各种各样头衔花样百出,各种拍卖弄虚作假,各种展览虚张声势,各种富有创意的骗术应运而生。字画的价格不按艺术水平的高低,而按画家的官衔而定。一时间人们买的好像已经不是艺术品,买的是头衔,买的是名气,买的是虚荣…&hellip...

    107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格高韵古 传承有致
    格高韵古 传承有致

    大凡小说艺术有24美。那么,作为线条艺术的汉字书法,亦应有24美,通过线条造型,将人类的每一步艰难险阻和人类在强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懦弱及人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坚定步伐,一一蕴逸。要知道中国的文字起源于象形,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每一个字就是一部历史。因此,汉字经久不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那么,马先生的书法之美也就蕴逸在这24美之中了。甲午初春,我有幸在恩卉画廊看到了《马华林书法教学示范作品》集,翻...

    119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岭南画派值得思考[图文]
    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岭南画派值得思考[图文]

    刘益谦收藏大鳄刘益谦接受收藏周刊专访,畅言:无论是2013年的《功甫帖》还是2014年的“鸡缸杯”,买家刘益谦注定成为收藏界热衷谈论的对象,前者真假迷雾未散,后者2.8亿港元天价引发世界关注。4月30日,刘益谦应广州美院艺研班邀请,来到广州分享收藏心得。他笑称“2.8亿鸡缸杯虽然贵,但升值并没有自己财富积累快。”他更直指“岭南画派区...

    121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古琴的文化价值[图文]
    古琴的文化价值[图文]

    古琴(不是筝)原名琴,即“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中的琴(长130厘米,宽20厘米,厚5厘米,有七弦十三徽,弦可转调)。因其形制完善、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品位高雅,其后出现的许多乐器都跟着称琴,(如胡琴、月琴、扬琴、口琴、风琴、钢琴、提琴……等),为了区别,乃因其历史最久而称古琴,或因其弦数而称七弦琴,仅从其定制为七弦的西周算起,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43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詹建俊:艺术家应具有社会担当[图文]
    詹建俊:艺术家应具有社会担当[图文]

    詹建俊,满族,1931生于沈阳,自幼随父移居北京。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本科毕业,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彩墨系研究生毕业,1957年俄罗斯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毕业,同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作为中国油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学派”的力行者、中国油画界的领军人物之一,詹建俊于2013年1月荣获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颁发的“中国美术奖&middo...

    123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朱德群:聆听宇宙的天籁[图文]
    朱德群:聆听宇宙的天籁[图文]

    本报记者严葭淇北京报道“看画和绘画,觉得在聆听宇宙的天籁。”在被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苏立文问及创作感觉时,朱德群如此作答。“我画中的意境是与我对自然的感悟密不可分,尤其是被自然激发出来的一种情感,在画面上的表现用语言很难形容。”朱德群后来解释,“这里的关键是要对自然真正有所感之后的真情流露,这样画出来的画就很融洽,就形成了画面意境和境界...

    21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张大千:伪作画得比真迹还好[图文]
    张大千:伪作画得比真迹还好[图文]

    张大千是20世纪最传奇的画家。他是五百年来精鉴第一人,也是天下第一造假高手;他是中国画家中作品最多的,在“亿元”时代不断创造市场奇迹。张大千曾论画:“画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阳就可以出太阳。造化在我手里,不为万物所驱使……心中有个神仙境界,就可以画出一个神仙境界。”“大千世界&mdas...

    29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