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藏界欢迎的艺术家到底谁说了算?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冉冉 点击 :

每到年末和年初,总是有企业赞助、承办的各种名目的“年度人物评选”让人应接不暇,不是“最受欢迎”就是“最具影响”或“最具潜力”的“十大人物”炙热出炉。

这不,评出王西京、言恭达、吕金泉等“2012最受藏界欢迎年度(十大)艺术家”就这样蝇附骥尾而致千里了,他们的推手就是某网站和某酒企。

客观地说,网站发话、企业出钱的画家评选,其评选过程是违背艺术规律的,其评选结果是强奸民意的。一个书画家的成就高低以及他的作品受不受藏界的欢迎,是由市场来决定的,这是因为每一个藏家的收藏是依据各自的指数标准,汗牛充栋的“著名画家”究竟有几斤几两,他们自己心里都有一杆秤。

大凡“年度人物”的出炉,都是有着显赫身份的要人,这显赫一是体现在机构,二是体现在职务。于是乎,这两者就是“年度人物评选”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曾几何时,在绘画领域也掀起了“屁股决定造诣”的风气。因此,从事绘画的人不是以追求艺术为天职,二是费尽心机去钻营,想方设法做画官。此次以“寻找中国收藏界的领航者”为口号的收藏年度人物推选结果,再一次演绎了绘画造诣取决于“屁股”这一荒诞的闹剧,当然,这出闹剧也使得那家酒企新推出的“专为成功人士打造”的酒因为“成功人士”的出炉而一下子“成功”地走向了市场。这广告的策划也确实策划的非常成功,花小钱做大事,做到了事半功倍!

说到这里,我突然有如是想,现如今的一些画家实在可怜下贱得可以。有些画家也自知本身的画艺一般,虽然身居“要职”,但在艺术圈里,大多却被视为“疑似性工作者”,要想出人头地,必定要身染光环并委身商贾——哪怕是酒气冲天的商人,以期获取“2012最受藏界欢迎年度艺术家”的头衔,继而走向被“欢迎”的行列。

其实,所谓“2012最受藏界欢迎年度艺术家”这个口号其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最受藏界欢迎”?请问:有几个有品位的大藏家参与其中?还不都是一些与酒有关的商人,他们能代表藏界?

画家的可悲就可悲在这里。没有对艺术的敬畏和虔诚,为了获取商人手中那点银子,用手中的画笔为酒写照、为酒题词唱赞歌。殊不知,近些年的中国酒业运作,大都是“短命”的行为,几乎是一个区域有一种喝酒时尚,而且是一年时兴几个品牌,再过一年,酒家又翻新一个品牌,其实还是一个勾兑手法,换一个商标而已。中国大部分酒民的品位如追逐时尚且便宜服装的少女,不图品质竟图虚华。一种酒,如过眼云烟,过几年谁也记不住那些酒的名字。而那些因机构与职务勾兑出来的“最有成就”和“最受欢迎的”画家因那些酒的无影无踪也随之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书法家林散之先生每每以“时名易得,史名难求”来告诫自己的学生,由此可见,要想在历史上留得一名非常不容易。这,抑或就是画家吴湖帆先生之所以经常在自己的画作上钤上一枚“待五百年后论定”印章的理由之所在吧。

纵观中国古代绘画史,各个朝代载入史册的画家实在是屈指可数,比起“现实版”即现当代“著名画家”甚至是“大师”的千军万马队伍,仅就阵容而言,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不过,话又说回来,阵容大并非就是含量高。一切都得要经过历史的检验。有人说,历史是无情的,这话不假。我以为历史就像一阵阵狂飙的飓风,它荡涤的是狂沙,保留的是真金。

最受欢迎的画家一定不是诞生在物欲横流且变着花样炒作的环境里,更不是酒精泡出来的“酒鬼”,而是产生在艺术规则至上的环境下。杰出、大师的头衔是死后的追封,与生前的名噪无关,也与生前的门庭若市、挥金如土、位高权重、声势显赫无关。你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地成就你主席、院长等一系列名声,但绝不会被后人封为杰出的艺术家。因为,艺术不是政治,画家也不是政客,画坛更不是官场和商场。在艺术殿堂里,艺术能力之外的其他资本和资源都是等于零。

出现这一现象的症结是值得人们反思的,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古人的“史名”是历史长河沙里淘金的结晶,而今人的“时名”则是“机构与职务勾兑”的产物,很多所谓的“书画名家”、“实力派画家”不是“屁股决定造诣”就是一些无异于肯德基45天的“速成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能回避不了无序的社会环境以及因此而衍生的势利学术氛围和铜臭气十足的商业炒作,当然也回避不了无知狂妄的个人因素。

由此可见,自我“整容”和互相吹捧的高亢的口号叫得再响都无济于事,因为“伟大时代和伟大人物是同时发生并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存在没有伟大人物或大师的伟大时代”。

应该承认,现在的人文土壤过于商业化,而因商业化所衍生的诸多弊端使得本来已经贫瘠的生态环境越发恶劣。如此,贫瘠、恶劣的生态环境焉能有真艺术?因此,净化艺术环境是当下迫在眉睫的要务,当然,净化艺术环境需要净化了心灵的人群去劳作。对涉足绘画的人来说,建议别忙着去钻营,还是先去读点书,读书能静心、能明智。心不静、智不明是不能创造真艺术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作为权威网站,参与任何一个商企的商业操作,要审慎其事,把眼光看远一点,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其市场生存和发展空间;而作为商企,不要自恃财力雄厚,去肆意绑架官媒和糟践艺术。须知:一个画家受不受藏界欢迎,并不是官媒、商企说了算。

(作者系书画评论人)

相关文章

  • 刘玉来:国画秉承传统的意味何在[图文]
    刘玉来:国画秉承传统的意味何在[图文]

    刘玉来作品当我们探讨国画的继承问题时,几乎都将焦点集中到笔墨上。为此就难怪吴冠中先生的一句“笔墨等于零”竟然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了一块巨石,不止引起轩然大波,且将飞溅起的水溅了自己一身。人们之所以误解,或曰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其原因就是因为将笔墨视为了国画的生命、灵魂,容不得稍微有一点的质疑。可以说,国画中就笔墨的重要性来说,没有人敢轻视,起码在口头上是如此的。不过&hel...

    61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土著艺术家不想让西方来规定艺术的好与坏[图文]
    土著艺术家不想让西方来规定艺术的好与坏[图文]

    盖里·李作品采写信息时报记者冯钰摄影信息时报记者陈文杰正在红专厂E9艺术馆展出的《一半一半》展览有个长而佶屈聱牙的副标题——三位探索土著文化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家的展览。当我们看到“土著文化”这个词时,往往会预设看到一些符号化的原始风情——展馆门外燃烧着的带来“澳大利亚味道&rd...

    177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从诸家对白蕉先生的评论说起[图文]
    从诸家对白蕉先生的评论说起[图文]

    黄宾虹《山水图》今年11月3日是书法家白蕉先生诞辰106年的纪念日。在介绍他的文章中,常常引用沙孟海先生在他题兰长卷上的题跋:“白蕉先生题兰杂稿长卷,寝馈山阴,深见功夫,造次颠沛,驰不失范。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之数人。”却往往忽略了我更为在意的“惺惺相惜”、充满情感的下半段文字:“闻其生前近寓沪壘,竟无一面之缘,引为憾事。”...

    190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朱非:内方外圆舞墨人[图文]
    朱非:内方外圆舞墨人[图文]

    笔者喜文好墨,更因职业原因在鲁中书画艺术圈浸润多年,见过些许名家大作,也追随过无数市井奇人,日久天长,渐渐熟稔了一句说辞:“全国书画看鲁中”。虽知其中多少有些地方主义,鉴于山东近几年书画行业的升温和市场的火爆,更有无数大师级人物或隐或市,也便接受了这种说法。直至近日,通过东方艺术媒体联盟偶得绍兴大家朱非先生一幅作品,才猛醒于井底之梦,自叹果然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艺术修为无...

    109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明代才子文徵明的低调与奢华[图文]
    明代才子文徵明的低调与奢华[图文]

    文徵明《湘君夫人图》作者:孟晖一直以为,文徵明其人其画都无秘密可言。到苏州博物馆看《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时,观画体验却十分意外,让我突然明白自己对这位大师远谈不上理解。站在展柜前,我发现,眼前的画面居然不携带任何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愤怒,没有悲伤,没有狂喜,没有宗教情绪,也没有哲学思索,当然更没有性欲的暗示。唯一表达出来的心理状态就是——闲适。用今天的网...

    78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杨佴旻:面具背后的大千世界(组图)
    杨佴旻:面具背后的大千世界(组图)

    《脸》艺术项目作者:夏可君中国文化是一个“面子”文化,总是在表面上做文章,情本体的文化一切都要看脸面行事,这缘情于表面的感知方式,看似表浅,却总是能够把表面打开得别有生面,不是宗教摩耶的面纱那般诡异神秘,也非西方戏剧的面具那般悲惨惊惧,而是在日常平淡之中有着鬼魂一般萦绕的妩媚,即便妖魅也是一种冷诱惑,只是世界侧面的惊鸿一瞥。因此,即便鲁迅先生在去世前想到女吊时,面容之&...

    192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艺术品抄袭该如何界定[图文]
    艺术品抄袭该如何界定[图文]

    ALBERTOSUGHI作品(资料图片)最近在收藏者宋先生身上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他买到的两幅几乎一模一样的书画,竟然分别有两个当代画家的题款。到底是谁抄袭了谁?此前,英国广播电台(BBC)东京消息报道,日本著名艺术家和田义彦由于被揭发多幅油画抄袭意大利艺术家ALBERTOSUGHI的作品,日本政府文化厅已收回颁发给他的年度艺术大奖。关于“抄袭”,艺术界有两种截然不...

    183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魏青吉:新水墨创作需要方法论转换[图文]
    魏青吉:新水墨创作需要方法论转换[图文]

    作为年青一代新水墨艺术家,魏青吉亲历了90年代以来传统水墨向新水墨转变的过程,在西方现、当代艺术与本土“85美术新潮”运动的影响及自我兴趣使然下,魏青吉于美术史的高度上清晰认识到新水墨与传统水墨在创作方法论上的区别,艺术家在当下的“在场”是新水墨创作的必要条件,既要衔接传统文脉,又要在水墨语言方面有所建树;既要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探寻差异性,又要极力避...

    149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再探[图文]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再探[图文]

    家在青山齐白石先生出生在农民家庭,而且是比较贫困的家庭。贫困的农家背景使他自小就得以接触到农村的劳动生活,这一方面在他的心灵里种下了生活必须靠自身辛勤劳动的认识,一方面孩提时代的劳动生活,给他未来的艺术生涯储备了鲜活的具有农家意趣的艺术创作素材,同时培养了他吃苦耐劳勤俭的品德。家庭虽然贫困,但对于这样的家庭,他却有着深刻的眷恋之情。乃至到了耄耋之年,在他的心里尚有风木之叹,惋惜“祖...

    28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品读李德哲先生书画艺术[图文]
    品读李德哲先生书画艺术[图文]

    红果之歌(中国画)李德哲同李德哲先生结缘于书画,未谋其面,先见其画。数年前,观李德哲先生书画作品,印象颇深。近日得暇细品之,其画笔简墨丰,骨力洞达、气畅意雅、厚重质朴、满阳刚之气,读之使人振奋。细回味,感之良多,不揣冒昧,执笔抒怀,一吐为快。古人云,书画乃文人之轶事,观历代之画家皆与传统文脉相承。李德哲先生,号周口店醉翁,心元草堂主人,籍豫之周口,生于军人世家,天赋颖慧,勤学善悟,乃哲学博士...

    98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马家辉张家瑜夫妇:时间形成轨道 我们按轨道运行[图文]
    马家辉张家瑜夫妇:时间形成轨道 我们按轨道运行[图文]

    她生于美丽的台湾花莲,他则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仔;她沉静内敛不喜说话,他却热爱滔滔不绝;她的文字冷静克制,他的文风幽默刻薄。不过,她和他,都喜欢张爱玲。温婉的张家瑜本名林美枝,文如其人,散文写得淡雅清丽,但大陆读者对她并不熟悉。人们感兴趣的或许是她的另一个身份,马家辉的太太。马家辉在大陆有着众多粉丝,但梁文道的评价是,张家瑜写得比马家辉好,尽管夫妻俩都分别表明态度:“风格不同,难以判断。...

    190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官员落马后墨宝去留引发尴尬[图文]
    官员落马后墨宝去留引发尴尬[图文]

    中国石油大学官员题字据新华社电“大老虎”现形,怎么处理他留下的“墨宝”似乎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最近中国石油大学就因此陷入舆论漩涡:先是刻意用火箭模型遮挡住了落马“著名校友”的题词署名,后又将学校新闻网上与其有关的报道悉数删除。近年来,因落马官员“墨宝”去留而引发的尴尬并不鲜见。正因为个别官员对题词...

    145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好作品能直接读出来头[图文]
    好作品能直接读出来头[图文]

    文_胡雯雯摄影(部分)_胡雯雯“提起荷兰,你脑中会不会浮现出郁金香、风车,或是大孔奶酪?这个曾在德国、荷兰展出的设计展,试图做的正是把它们从你脑中驱逐出去。它把荷兰中青代优秀设计师的作品都打包了一份,在中国深圳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让人们看看,荷兰人到底是怎样通过设计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服装、家具、装饰品、摄影、短片……参展的37位设计师覆盖了各行各业。有...

    152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哲学家与画家的共振[图文]
    哲学家与画家的共振[图文]

    弗朗西斯·培根的《根据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的肖像的习作》胡新宇说到我最喜欢的艺术作品,或许莫过于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根据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的肖像的习作》(下简称“肖像习作”)。不过,需要立即加以澄清的是,我对这幅画以至培根本人的喜爱完全是受到了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影响。在其《弗兰西斯·培根...

    93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李玉民的绘画精神[图文]
    李玉民的绘画精神[图文]

    李玉民山水作品贴近文脉,贴近时代,贴近自然,正本清源,是我国绘画界在20世纪中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冷静的思考,针对当今中国绘画的情景状况所提出的。在绘画上是时代理论的精髓,应记入史册。在当今山水画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是不可代替的指导性纲领。在画界,由于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和侵蚀,中国画发展一度失去了灵魂,中国画的结构逐渐消失。可以说贴近文脉,正本清源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中国画回归到正确道路上,回归中国绘...

    162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