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徐累:以心造境[图文]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小轩 点击 :

徐累:以心造境 | 艺术常识徐累

采访、文:司马琳娜

徐累是那种不紧不慢的人,如同植物一般站在原地,守着一份淡定与娴雅,颇有一份得自古都金陵的贵逸之气。他不追摹古人,也不追随潮流,他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个追忆和思考的舞台空间,以心造境,在画作之上营造了一份诗意、一分神秘和一份虚无主义的情境。

徐累曾说,“和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我不是游猎的动物,我的存在方式也许是植物的方式,在此地猜想,在此地嘹望。我的身上落了一些灰尘,它是从古代飘来的,从异域飘来的,从水星上飘来的,所以我看上去不是那么鲜亮,不合时宜。但是,不要试图挪走我,如果这样做了,就找不到另一棵树取代这个景致了,你会看到地上留下的那个丑陋的坑,那该是多么地无趣啊。“

正是这种高度的自我认同感和植物般的韧性,让徐累能够在自我的艺术道路上坚守着,不在乎别人称他是“时代背面的人”,也不介意独行时的孤寂,他就那么静静地在扎根在泥土里生长着,兀自芬芳。

徐累说自己是“笔墨不随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却呼吸着另外的空气。

不同于其它的观念艺术家,徐累的作品中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视觉元素,没有强烈的色彩和造型冲击,它是静观而内收的,或者可以说是美的,可以让人停驻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搭台建景,营造出一幕幕神秘的、如同先锋派诗歌般带有隐喻意象的画面,充满戏剧式的张力。

现实中的徐累却是含蓄、谦谨,甚至自称完全理性的一个人。他喜欢琢磨事物的表象和本质的差异,喜欢用修辞学的手法进行创作。“说实话,我不是对绘画本身那么刻骨铭心的人,真正吸引我的不是如何去画,而是如何调弄图像之间的思维关系,修辞关系。”这是一个脑袋里充满着各种奇思异想的艺术家。

徐累不是那种将艺术穿戴在身的人,“你把我扔在人堆儿里去,没人会说这人是画画的。”打趣他说,“但也能够一眼将您辨认出来”。“那是因为我这一头白发吧。”这大概是徐累无心为之的艺术范儿,“三十几岁的时候开始有白头发,慢慢就全白了,可能是思虑过多?”

在艺术圈独行多年,徐累却也不觉得孤独,甚至不像其它艺术家一样,强调孤独感对于创作如何如何重要。徐累用理性表达感性,然而在作品严丝合缝的布局构思下,却小心的潜藏着一份虚无的忧伤。他说,“我最难过的是一天中黄昏的时候,因为小时候父母参加政治学习,我没有钥匙,常常回不了家,总有被遗弃的感觉。到现在,特别是阴天、冬天的时候,还有这样的感觉。”或许这也多少解释了徐累作品中的虚幻主义和现实的疏离感。

从质疑传统到回归传统

徐累学国画出身,在南京艺术学院时期,陈大羽是系主任,刘海粟在系里讲大课。毕业时,陈大羽先生还送给徐累一幅"名副其实,何虑无闻"的篆联,他珍藏至今。徐累回忆说,“大羽老师那时候年龄也大了,他的教学方法是现场作画,让我们看。他的画也不难临摹,有时候,他会误把学生画的当成是自己画的,就拿走了。他不只花鸟画得好,山水画得也很好,是那种霸气外露的人。“

学生时期的徐累喜欢写意甚于工笔。“当时临摹过沈周、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永乐宫》等,基本都是写意的,觉得画写意比较潇洒,工笔太刻板。原来有种说法“黄家富贵,徐熙野意”,认为写意是比较高段位的嘛,正好当时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姓黄,我姓徐,就常常互相打趣。“

“现在完全不这么说,现在应该反过来说。那时候,我画写意是有感觉的,画工笔是没感觉的,心里有和没有是不一样的。“

如今精于工笔的徐累,颇有感慨的说,“人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兴趣点不同,但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对你未来的能力锻炼都是有用的,你不会学一个东西是浪费的,它会在某一个阶段显现出来。但工夫还是要早作,你现在再去学,只是说补充一点,跟那种童子功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你到后来的时候,很多营养不良的部分,一看就看得出来。你像很多老先生啊,到后来的时候反而是开始画古画。“

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徐累进入了江苏画院,并做为一名年轻艺术激进分子,以实验绘画《心肺正常》参加了“89现代艺术”大展,“我那时候认为国画是脱离时代的东西。”《心肺正常》中,徐累把一只蝴蝶同肺部的阴影叠合起来,蝴蝶越是美丽,肺上的病变就越厉害。“这是一个悖论,表像是美丽的,本质却是残酷的,这是一种修辞学的手法,我当时就对这个比较感兴趣,我在学校的时候对于文学、戏剧、诗歌的兴趣便要远大于绘画。“

这也难怪在徐累的绘画中,随处可见诗歌惯用的修辞学、隐喻等手法。“我那时候看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托马斯·艾略特等,包括台湾的现代主义诗歌。那时候学校图书馆早上发20个牌子,你可以进去抄书,抄完后可以带回来。当时流沙河有一本书《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介绍了十二位台湾诗人,每一位诗人用一个动物来命名,在当时的《诗刊》杂志上有刊登。”

多年后,徐累同好友、著名编剧邹静之提及此事,“他说你看得早,他以前是诗刊杂志的编辑。”

说到这里,徐累突然起身,因为家里的一只小猫突然窜向楼上卧房。“这是一只野猫生的,因为长得好看,就养在了家里,院子里还有二十多只野猫。“

随后徐累回座,慢慢点起一支雪茄,继续我们的聊天。“台湾的语言文脉没有断,它的诗歌语言是现代的,但内容却是非常古意的,这个就有点像我现在的画,结构是西方的,内核还是东方美学的东西。你不能说它写得多好,但这中间有一个现代性和传统性之间的平衡。”

说着,徐累吟咏起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中的句子来,“踏踏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声音穿过烟尘、穿过傍晚的阳光,穿越而来,目光扫过墙上徐累的画作,仿若置身于另一个时空,连谈话的氛围也多少带上了点诗意。

“我一开始是对传统质疑的,后来发现自己是很渺小的。85学潮的时候讲全盘西化,后来发现自己没有着落,慢慢地你看到传统里面很多东西跟现代性是不矛盾的。”因而《心肺正常》之后,徐累开始隐退回归,潜心变古,在中国古典写实绘画和西方现代艺术之间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和精神维度。

三十岁开始,踏实的去做一件事儿。

“我三十岁之前,尽可能在玩儿,我做国画、做现代主义。到三十岁的时候,前面该放下的要放下了。我在三十岁之前还想做导演呢,但是你没有机会了。为了理想,通过绘画也可以实现嘛,在画面上自己主导,布置场景、人物、灯光等。

“一件事情,你必须要做十年,最后才能有结果。三十岁的时候觉得不能耽误了,该剪剪枝的,要剪剪枝。三十岁开始,一定要踏实的去做一件事儿啦。”徐累不无感慨地说。

三十岁是徐累绘画的一个分水岭。25岁之前,学习传统绘画;25岁之后,投身现代主义;三十岁之后,他开始从现代主义往回走,开始回望传统。“我那时候有一种感觉,全盘西化让我很惶恐,这个是不靠谱的事儿。”

有人称徐累的绘画是“始于愉悦,综于智性”的,大凡用修辞学来做艺术的艺术家多是比较聪明的,“例如徐冰、王鲁炎”。然而,徐累的聪明不是那种写于脸上的、张扬的聪明,他的聪明都暗藏在作品中,场景的微妙玄机、精心布局的机巧、动物性的隐喻等。

从“旧宫”系列开始,到“迷宫”主题再到《绣履之往》、《青花》、《世界观》、《世界池》等,徐累的作品风格日渐成熟。他的作品材料传统,形制现代;远离时代的“意识形态”,却反映了普遍的人性困境;以现代“观念”命题,看上去又符合传统艺术的精致样式。

不曾存在过的青花马、不指涉任何真实地域的地图,仿佛还留有人的体温的空椅子,以及重叠着的似真似幻的屏风,徐累将古典文人画意象和各种现代视觉意象并置,所有图像都在新的结构中丧失了原本的属性。

“我以前也画过人,但画人就有一种针对性的东西,这个人的身份、符号、社会属性,人们习惯于讨论这些东西,这不是我的愿意。但人是可以用其它东西比拟的,画动物便可以规避掉一些关于人的东西。中国画有以花、鸟等动物为意象的传统,只是我的画作中,这些动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了,它是一个人格的替代品。“

在徐累看来动物同人有着某种隐秘性的联系,说到这里,他提起之前曾在台湾张大千故居,看到里面有一只猿。“那是他过去养的,传说他母亲在他降生之前,夜里梦到一位老翁送一只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为猨。他还养过仙鹤,据说他过世的时候,一只仙鹤死掉了,另一只仙鹤飞走了。“

“之前人们常常问我为什么回马?我没想说画马是为什么啊?”在徐累看来,以动物作为隐喻,并非一开始设计的,而是边画边总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是慢慢生长出来的一个东西。”

问他青花马的灵感来自哪里,徐累自己也不甚清楚,“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想到的,我的很多画呢,有时候跟记忆有关系。记忆怎么体现出来呢,有时候可能通过这种虚像的东西体现,有时候也会通过记忆的符号体现。我把这种青花的东西放在马身上,它就相当于是人的一种刺青,刺青是跟记忆有关系的,是一种归属的象征,或者是一种纪念。“

在徐累的作品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手法是屏风的运用,重叠着的似真似幻的屏风延展了画面的空间,将时空悄悄转换。“我一直对戏剧有兴趣,屏风就像是舞台的幕布。你看到的并不是最能说明问题的,隐藏的部分可能才是真像。画面中最重要的是屏风后面的东西,是人眼晴看不到的部分,被遮挡的恰恰是让你思维最活跃的部分。这个间离的效果,是一种停顿。”

聊到这时,顺手指着墙上的一幅徐累作品求教。画面上一匹马隐藏在屏风后面探出脑袋,屏风上面是一条龙的半个身体,当两个画面重合,却形成一个充满灵性的神幻的画面。徐累解释说,“艺术有时候是你精神多余的那一面,艺术不是反映论这么简单。在艺术里面,唯物主义是一个特别制约思维的东西,我一直在抵抗唯物主义的东西,并不是说我信仰转世这样的东西,而是从一种艺术的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讲。我经常在画出一幅好画的时候,绝对怀疑这是我画的,好像是有一种无尚的力量在操纵我,做完这件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会有灵感,为什么会有神来之笔。“在徐累的画作中,随处可见这种神来之笔。

以不断回望的方式前进

在徐累的作品中处处流露着东方美学的韵味,总结起来便是“以心造境、润物细无声、顺其自然、自然而然。”他将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手法巧妙融合,达到了统一和谐、身心一体。

2006年,在南京经历了多年积淀的徐累,离开南京来到北京发展。2008年,徐累成为享誉世界的顶级酒庄——法国五大名庄之一的木桐*罗斯柴尔德酒庄的2008年份木桐酒标的人选,这是继毕加索、达利、米罗等大师之后,第二位中国当代画家在这个特殊的艺术史长廊中获得的极高荣誉。

今年中国嘉德(微博)春拍首次推出的新水墨专场“水墨新世界”中,徐累《夜中昼》以149.5万折桂。虽说成绩斐然,却也远未达到应有价值。在徐累看来,“中国传统绘画里面可用的资源真是太多了,若仅仅限定在某几位大家、某一类风格的东西,视觉的思维就完全被限定了。当下,我们完全可以多样化的把传统的丰富性的东西提取出来,让传统复活,中国画的未来尚有无限的可能性。“

在徐累看来,“中国艺术发展的模式是插秧的方式,它倒退是一种前进。”徐累自身的艺术历程也多少印证了这一点。这不禁让人想起布袋和尚的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原来退步是向前。“

“西方艺术的发展是进化论的、线性前进的,中国艺术的发展却是以一种不断回望的方式前进。比如说,中国人怀古,在董其昌的时候,常说仿某某,那时候仿是一种创作。”

说到这里,徐累开始正本清源的讲起中国的文艺复兴来。“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明代,全面恢复宋人的传统。你看同时期的东西,中国唐宋时期的写实能力,比西方要好很多。中国画家观察生活的能力、以物相形的能力是很强的。元代开始不讲究以物相形,那时候是中国最早进入现代主义体验性美学。从元代以后,开始归纳语言,比如皴法,开始了语言学的革命。

明代绘画开始,有大量仿宋人的无款的东西出现。“

“元代绘画将中国画带入了形式主义语言的坑里,忘掉了艺术要怎么去表达的事情。我一直特别努力想把这一块儿给掰回来。“前阵子,徐累到英国去演讲,专门讲了《春屏绘戏图》,在他看来”这个比凡·艾克的《婚礼》、委拉斯凯兹的《宫娥》,早太多了。“

在徐累的作品中,也时常有一些性隐喻的内容。向他提及,他便起身拿出一卷《春宫图》给我们看,这是他从美国买回的复制品,原作在佳士得拍卖了,八幅画组成的绢本,画工细腻,极具工笔实力和文化画的特质。徐累爱收藏,家中有不少他四处收来的孤品画作,如杉本博司的摄影原作,连故宫(微博)都没有收藏的工笔画孤本、各种各样的椅子等。

徐累:以心造境 | 艺术常识

徐累作品

徐累:以心造境 | 艺术常识徐累作品

徐累是个有趣的人,这种有趣不仅体现在他的画作里,体现在他各样的收藏,体现在他曾经担任主编的《经典》系列杂志里,还体现在他不同常人的爱好上。他说自己平生三个去处是:书店、菜场、奇异事物博物馆。

“我去菜场的时候,脑子就在构思怎么搭配,青椒跟什么放在一起从色彩学上是好看的。这同绘画是一样的,绘画就是素材跟原料的一个搭配组合,这是后现代的方法。我到书店也挑挑捡捡,看什么是你要的。我去看奇异博物馆,这比看纯粹的绘画博物馆还要让我兴奋。”

“比如在布拉格,它在15世纪的时候,是整个欧洲的中心。布拉格的阿道夫二世曾有个理想,要用娱乐精神来统一欧洲。他做了很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建造一个大钟时间一到,叮咚叮咚,小人就出来报时。比如寺山修司《幻想图书馆》,里面写了各种各样的收集癖。比如本雅明的《论教育》,“说着徐累立马翻出这本书来给我们看,“你看他里面的内容就知道他的趣味,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童心就不能把握艺术的最本质的东西,对吧。”诸如此类纯真的爱好,常常让徐累乐在其中,也让他在自己的画作中继续肆意畅想着。

相关文章

  • 写实绘画是否有未来[图文]
    写实绘画是否有未来[图文]

    吴冠中《苏醒》彩墨150cm×360cm1994年赵无极《22.7.64》油画161.5cm×199.5cm当代艺术理论家栗宪庭近日指出:“中国人到现在为止对艺术的理解,在我看来还停留在‘五四’到1970年这段时间,‘画一个东西要很像这个东西’,受这种艺术观念影响成长起来,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有一个博物馆体制,有艺...

    92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刚烈的唐寅[图文]
    刚烈的唐寅[图文]

    唐伯虎画像在如今的许多人眼里,唐寅是一个风流放纵的人,甚至以为古来的写字画画的人都是“唐伯虎点秋香”的样子。其实这是错看了唐寅。清人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三十四就说:“《明史·文苑传》:吴中自祝允明、唐寅辈,才情轻艳,倾动流辈,每出名教外。今按诸书所载,寅幕华虹山学士家婢,诡身为仆得娶之。后事露,学士反具资奁,缔为姻好。”但是赵翼在...

    86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宋至元代画坛变革 文人画家内心世界代替客观[图文]
    宋至元代画坛变革 文人画家内心世界代替客观[图文]

    北宋赵佶《五色鹦鹉图卷》宋画注重“物的外形”、重写实,元画不求“形似”、重写意,是在明代董其昌建立的绘画理论基础上简单得出的划分模式,也就是说,人们从宋代以后开始不追求“画得像”,或者说是追求“画得不像”,进而由于董其昌和他的信服者逐渐主宰了绘画的讨论,其观点几百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今天即使...

    78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徐渭晚年高傲孤僻 《水仙图》缺乏豁达感[图文]
    徐渭晚年高傲孤僻 《水仙图》缺乏豁达感[图文]

    徐渭《水仙图》“悲壮淋漓,文如其人,且令天下后世负才不遇者读之,一齐下泪。”清代林云铭如是评价袁宏道的《徐文长传》,我在看此文时也欲哭欲愤,我虽不才但也经历过许多生存的艰辛,故掩卷而悲尤甚。生死有命天注定,这“天”就是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的特定生存时段中的诸多因素,还有与自己秉性、追求的矛盾反差。人常说“生不逢时”可能就有点...

    162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传统艺术家为何没有世界名气[图文]
    中国传统艺术家为何没有世界名气[图文]

    2月19日,嘉宾和媒体记者观赏毕加索作品。记者江宏景/摄四川成都将于2月28日至5月1日举办“2012毕加索中国大展”,将展出56件、总价值高达6.7亿欧元的毕加索作品以及张大千的部分作品。尽管毕加索作为西方现代派绘画大师早已享誉世界,但两位中国绘画大师张大千与齐白石各自的作品拍卖总额却在2011年首次超过了毕加索。尽管如此,中国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海外知名度似乎滞后于其节...

    137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书画限制出境”政策之惑[图文]
    “书画限制出境”政策之惑[图文]

    玉堂春暖陈逸飞作品在国家文物局前不久颁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第二批)》中,明确将24位2001年以后辞世的书画家的作品列入文物出境限制范围。作为一项已经延续了20多年的“鉴定标准”政策的增补名单,此番为何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应?谁来遴选上榜艺术家,是艺术还是市场?鉴定领域后继乏人,谁来看好文物艺术品出入境的国门?相关部门真的可以&ldquo...

    193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争议性雕塑推进城市的价值观?[图文]
    争议性雕塑推进城市的价值观?[图文]

    2009年作品《烟儿》,从地缝中冒出,不断地升腾、膨胀,即使跌落,也蕴含顽强向上的力量和生命的激情。每年变换颜色,是一个有生命感的作品。在这股"烟儿"的复苏中,让社会重新审视和评判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和热爱。作品入选建国60周年当代艺术成果展,被评选为国内首个以性为主题的公共雕塑。雕塑作者王开方争议性雕塑推进城市的价值观强奸人的眼球也是一种罪搜狐艺术:您的雕塑作品《烟儿》被网友列入丑陋雕塑之一...

    81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系统性油画收藏亟待历史补白[图文]
    系统性油画收藏亟待历史补白[图文]

    庞薰琹作品《屋景》迄今为止,中国尚没有以近现代美术为背景,以20世纪早期中国油画为主体的系统收藏与研究机构和学术基地。上海是中国本土油画的发祥地,因此本地无相关系统收藏的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20世纪以来,出现了国内外、公家与私人的分散性收藏。但相关的收藏群体稀少,而相关的艺术史梳理和系统收藏则期待历史性补白。陈抱一作品《静物》如果说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的存在,需要历史之物和艺术之物的复合,那么...

    167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为民:访著名画家喻继高先生[图文]
    艺术为民:访著名画家喻继高先生[图文]

    咏白鹭喻继高简介1932年生,中国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喻庄村人。1951年考入南京大学艺术系,接受系统的美术史论和美术技法的教育,师从中国画大师傅抱石、陈之佛先生,195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1957年参与筹建江苏省国画院,并开始专业从事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和研究。历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文联顾问、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

    192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意法之争:《蒙娜丽莎》永久性回归问题[图文]
    意法之争:《蒙娜丽莎》永久性回归问题[图文]

    蒙娜丽莎意15万人联名要求法归还《蒙娜丽莎》历史上,这幅蒙娜丽莎曾经在1911年被一名意大利人偷出了卢浮宫,两年后这名小偷被捕并判刑,画作重新回到卢浮宫。这可能是达芬奇1516年将《蒙娜丽莎》带出意大利后,这幅画作在意大利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虽然它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躲在这名偷窃者的地下室里。当时对于是否要归还画作,意大利议会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最后结果是,《蒙娜丽莎...

    166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影像批评:论摄影法则的遵守与打破[图文]
    影像批评:论摄影法则的遵守与打破[图文]

    数码时代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人拿起相机尝试摄影,但人们似乎要么严格遵守那些既定的摄影规则,要么就是想完全脱离这些规则、按自己的想法拍摄。例如摄影师IanRuhter将一辆厢式货车改造成了一架大型湿板相机。当然,还有很多摄影师一直在模仿别人,而非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事实上,你应该了解摄影的基本规则,然后按你自己的需求去应用或者改变他们,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照片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许你现在的照片只有一部...

    34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新北派山水”师恩钊作品展学术研讨会记录[图文]
    “新北派山水”师恩钊作品展学术研讨会记录[图文]

    师恩钊秋色180x982002年时间:2013年12月30上午地点:中国美术馆七层会议室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协办:海南恒成实业有限公司重庆臻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源典文化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尚辉: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大家上午好!师恩钊作品展今天下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在开幕之际,今天上午我们在七层学术报告厅举办新北派山水画师恩钊作品展览学...

    22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探究非常规视觉的山水写生[图文]
    探究非常规视觉的山水写生[图文]

    上海东方明珠夜晚到拂晓之变说起山水写生,我会想起两个掌故:一是陆俨少早年在四川秋雨乍晴,见一处山水岚翠犹湿,白云红树灿然如锦,使他惊呼好像黄公望的《秋山图》。未料数日后重游该地,其所见之景却索然无味。难道是因晴雨而不同?他又趁雨再往,仍不见那日佳景。直至晚年陆老犹感叹此事:观山亦须有缘。二是傅抱石上世纪50年代末率江苏画院万里写生,行至华山脚下因体力不济,他只得在山下远观华山,并参酌摄影图片思...

    199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一群巫师在恍惚中创造了艺术[图文]
    一群巫师在恍惚中创造了艺术[图文]

    2.6万年前由猛犸象牙雕成的女性头像,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像艺术作品。2月7日,大英博物馆迎来了一场冰河世纪艺术珍品展。展品中有这样一件艺术品——一个比拇指还要小的由猛犸象牙雕成的女性头像。这件乍看之下毫不起眼,甚至有点惊悚的头像有着眼开眼闭的古怪表情和不成比例的硕大颅脑,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像艺术作品。2.6万年前,在捷克东部摩拉维亚的某个山谷,一小块坚硬的猛犸象...

    82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朱偰:用生命守护明城墙[图文]
    朱偰:用生命守护明城墙[图文]

    朱偰:用生命守护明城墙朱偰(音“谢”),字伯商,浙江海盐人。其父系著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朱希祖。朱偰幼承家学,主业经济,业余文保,背着一部相机,跑遍南京大小古迹。上世纪50年代末,南京大规模拆除古城墙,朱偰呼吁叫停,中华门瓮城、石头城因而得以保存。但此举不久后即招来祸端……他是普查南京文物第一人朱偰最初不是吃文物这碗饭的,他1925年入北...

    138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