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美术馆”是个“泊来之词”,目前美术馆事业在我国的发展正逐渐从理论层面走向实践层面。美术馆在中国的最早出现是由中国早期现代化先驱、晚清著名的实业家张謇于1905年在江苏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开始的,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美术馆雏形,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历史了。目前我国公立美术馆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现实的问题和困境,按常理而言,美术馆是指具有收藏、研究、展示、交流功能,以及面向公众的非营利性国家机构,并且以上条件是[01]对一个国家级美术大馆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但是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由于体制的限制和目前相关法律的缺失,从国家美术馆到地方美术馆,其发展都面临不小的困境。
首先,公立美术馆要面对的第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就是基本运作经费的严重不足,这已经成为目前制约公立美术馆发展的首要问题。国家级美术馆每年虽然都会有来自中央财政的固定拨款作为其运作经费,但都是专款专用,而且许多基本开支项目的拨款数额经年不变,并未根据目前社会发展和物价上涨等因素与时俱进,以广东美术馆为例:保安经费每年都是40万元,研究、展览、出版经费则每年都是150万元。而作为美术馆工作重点的研究、展览、出版而言确实经费太少,无法满足当下美术馆的正常发展和运营。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公立美术馆经常会为了某个展览、出版项目而多方筹措资金,去设法弥补展览出版经费的不足。另外,自2006年以来,当代艺术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呈现井喷的态势,很多作品动辄百万,甚至千万级,对于这些“天价”的当代艺术作品,仅仅依靠财政下拨的款项是远远无法满足的,而一个美术馆的级别是否够“重量”,其藏品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如何能够把精品佳作留在美术馆,使美术馆能够有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是十分必要而且必须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落在了美术馆运营经费是否充足的问题上。
其次,美术馆在我国尚属成长型的行业,很多方面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并无现成的模式以供参考,而且美术馆事业属于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美术馆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又十分匮乏,尤其是高水平的美术馆人才尤其紧缺,因为不仅需要从业者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二者缺一不可。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在目前公立美术馆在编人员中专业人员和行政人员的比例失衡,学历偏低的问题很普遍。硕士以上的专业人才虽然近年来已有很大比例的提高,但仍然是稀缺资源。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多向国外同行取经,鼓励员工在完成工作之余,从事专业理论研究,及专业创作,鼓励员工参加继续教育及专业培训,并组织相关人员外出去兄弟机构学习取经。当前,随着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机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推行先进的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建立绩效目标考核及竞争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实现机构人员的最佳配置。尤其是在用人机制上,要把合适的人选安排在正确的位置,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优势。
再次,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对文化事业进行减免税等政策上的改革,但机制基础的缺乏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对政策理解的不同,导致执行情况并不乐观。例如,美术馆要想获得资金上的赞助用以弥补美术馆的运作经费不足问题,就不可避免的要采用其它的方式,比如以较高的价格为汽车发布会、服装发布会、品牌活动等提供场所。而同时又要在学术判断上尽量做到不受商业活动的影响,这给相关从业人员带来很大的挑战。资本介入美术馆,是一把双刃剑,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商业紧密合作将是未来国家公立美术馆发展的趋势所在。在西方,赞助人将本应交给国家的资金(税费),转赠于美术馆,而他们本人也能间接地获得荣誉,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良好态势。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并成立了专项收藏资金,为美术馆收藏艺术珍品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一些收藏家、艺术家们出自社会使命感和把艺术奉献大众的信念,向中国美术馆等国家大馆进行无私的捐献,为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后,我们的公立美术馆应该参照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加强馆内志愿者梯队的建设。这样不仅既可以有效的节约人力成本,并可以加强与美术馆所在社区的联系,其次,设立专业的董事会制度,加强从商业机构筹集资金的能力,欧美很多大美术馆目前在招聘馆长及策展人时往往会考虑其是否曾经有过成功的商业背景。总之,美术馆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业内同行、社会和政府共同的努力。随着我国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美术馆事业将会走上高速,专业化的良性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