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世斌山居图145×360cm
概括地说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离不开意境这个根本指导思想。意境的表达是山水画艺术的灵魂,意境的有无标志着中国山水画起点的高下,它是山水画创作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经验总结。
何谓意境?意境是中国艺术实践与理论、艺术创作与批评方面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属于审美意识领域。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对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所唤起的能动反映。具体说来,意境的根源是自然现实。其组成因素是生活中的景物和情感,情景交融而有意境。王国维先生所著《人间词话》中云:“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里的境界既有前诉中的意境,由此而引申出画家的情感投入与否决定了作品意境的有无,思想内涵的高下。一切只有笔墨游戏而无情感投入的作品又怎会有意境。所以好的深远的意境表达取决于画家是否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明代董其昌提出“画可学,意境不可学”论,我想道理必在于此。没有丰富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是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的。董其昌又提出“不可学”的解决办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由此又引申出画家的修养问题——“胸中脱去尘浊”。大的意境的产生必于此,必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为根本,中国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有所建树的画家都是以极其深厚的修养而立于世的。他们追求淡泊名利、虚无静远的胸怀,修养成人伦上的个人情调、个性的清远通达放旷之类,胸怀“易直子谅”之心,因而在作品上表达出深远的意境。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根据个人多年来山水画艺术的探索与创作经验证明这是山水画创作的源泉。多年来自己每年都要利用几个月的时间到自然中写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创作了大量的写生稿。在自然中主动感悟自然山水之气象、草木茂盛之神韵,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山水画艺术美的创作理念,构建起具有个人典型风格的表现形式,积累了“万千奇峰”于胸中,为山水画创作提供了丰富不竭的源泉。
杜世斌竹海145×360cm
然而山水画创作还有一个需要升华的因素不容忽略,那就是从第一自然中洞见提炼出第二自然。即客观与主观,外与内。创作的内容来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只有在第一自然中的体验丰富了,才能洞见、提炼出第二自然。能从外在自然之“有”来写出画家内心之“灵”。这是一种犹如生命般的艺术升华。而这种升华的条件是须师自然,师造化。
山水画创作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容忽略,那就是谢赫六法中提到的“气韵生动”。在中国传统绘画乃至当代绘画中。传神成为绘画追求的终极目标已成为不可争辩的理论事实,而“气韵生动”正是“神”的观念的具体化,精神化。
气亦即画家的主观能动性,是自信心及其能动性在具体作品中的反映。是一个人修养的具体体现。在画面上通过笔墨而表现出来,是阳性的,是风骨。没有线条的力度不足以形成优秀作品的风骨,但仅有线条的力度亦不足以形成风骨(气),它是需要经过精神思想的升华和画面的统一而形成的。
韵则是隐约的、暗示的、含蓄空灵。是阴性的,在中国传统诗论著作中关于韵的解释很多,唐司空图《诗品》:“远引若至、临之已非。”“超以象外,得在环中。”等都是对“韵”的说明。
气韵结合而成阴阳,而成生动。
当然在山水画创作中还需具有其他的多种因素,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亦即作者全部修养的综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山水画作品。正如郭熙《林泉高致集》中提到的“境界已熟、心手相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这正是这种创作经验的概括总结。
中国山水画经历了千年的历史而成为了中国文化主体之一,且仍具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也正因为如此集中了作者的全部修养与精神升华。
杜世斌
1957年生于辽宁省本溪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本溪市国画家协会副主席,民革委员,本溪市政协委员。荣获本溪市第七届“天女木兰”奖,本溪市第四届文学艺术学科带头人,民革中央画院专职画家。
1998年作品《花溪》被刘海粟美术馆收藏。
2000年出版“跨世纪中国美术家艺术成就优选画库,杜世斌国画作品优选专集”。
2005年作品《葱茏》获得第六届大连艺术博览会作品奖(最高奖)。
2005年作品《江南印象》入选苏州胥口太湖情中国画提名展。
2005年作品《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参加2005年“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评为优秀作品(最高奖)。
2006年作品《山中一夜雨》参加2006年第三届“菜乡情”全国百名画家中国画邀请赛,评为优秀作品(最高奖)。
2006年作品《山居图》参加2006年纪念中国美术大师李苦禅艺术馆开馆暨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被评为优秀作品(最高奖)。
2008年作品《燕东胜境》被中共中央办公厅收藏。
2009年作品《山寨》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010年作品《五云山》参加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
2010年出版“当代名家名作精选杜世斌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