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韩方之争的公共领域独立与交往理性缺失

时间 : 12-29 投稿人 : 彤彤 点击 :

新年伊始,出现在中国人日常公共生活中最为频繁的不是群体性事件,不是春晚乌龙,不是股市沉浮,而是一场网络争端。争议双方都是互联网塑造的知名人物--赛车手兼作家韩寒和生化博士兼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十年来对中国最为重大的事件当然是互联网的兴起,颠覆了传统的中国社会形成模式。这片难得的自由之地,对于中国民间而言是最强大的生长空间。韩寒和方舟子都是这片自由空间中野蛮生长出来的公共人物。虽然韩寒很早就以少年作家成名,但是真正让他成为具有顶尖级影响力的人物还是他在网络上博客的一篇篇的意见表达。方舟子则是中文互联网的先驱者,1994年就开始创办中文互联网的电子刊,成长于网络世界,从默默无名到名头响亮。他的每一分影响力都是通过辩论、争吵甚至流血得来的。两人的成长都得益于网络的自由空间,以及中国社会日益的多元化。

这次韩方之争,也正因为两个人的影响力相加,有火星撞地球一般的效果。虽然是一场口水仗,但一时间围观者云集。就他们争论的内容而言,事实清楚明白,其实也不需多讲,但是整个事件的展开有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

韩、方本身的价值符号

客观讲,韩寒的小说、杂文并没有太多可以值得沉淀的东西。韩寒之所以成为今天的韩寒,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乃是因为他独立的个人主义言行,这种言行贯穿于他的文字和行为。虽然他有很多被人所称道的对体制的反思,对于惯常的腐朽宏大叙事的犀利解构能力,但事实上,韩寒赖以成功的是他自己独立进取的秉性以及对于世俗生活的高度热爱。韩寒更多的体现是这种价值符号,而且他也善于经营这种价值符号,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是一个说真话的既得利益者。”韩寒善于解构,而且有文字的才情,干脆,好看。但是除了两次就车祸的分析以外,其他分析基本谈不上专业细致和建设性。

韩寒的手法基本是还原,将一个复杂事实还原成一个简单问题,变成一个价值观念的问题,这件事是否有碍个人独立自由,是否一种政府的滥权?在中国社会矛盾日益激烈,社会越来越多元复杂的今天,韩寒的解构足够漂亮,俏皮话说得好,让大家解气,但是并不能增加多少对于现实理解和认知的帮助。

事实上,韩寒也对此也有足够的认识,他一直表述自己仅仅是写点自己的意见观点。不同于他的朋友路金波对于他的定位,韩寒从来没有视自己为思想家和评论家。他将自己的杂志定名为《独唱团》,实际反映他更个人主义的取向。但是客观的社会现实已经把他看做是一个公共意见领袖,也确实给他带来了很多实际利益,他实际也接受了这种身份。

方舟子则完全不同,方本人是优等生,自幼成绩优异,堪称天之骄子。但是时代的悲剧使得方虽有天之骄子的能力,却没有这个命运,他仓皇出国,拿到博士学位,但却未能以科研为职业,长期在公共空间和各种草根一起比赛野蛮生长能力。应该说从方舟子早期的文献来看,那种峭刻、冷峻是一贯的。那么在网络这个自由的空间,方所依赖的是他的工具理性的冷峻,以及把工具和数理逻辑运用到极致的那种偏执。事实上很少有人像方那么偏执,一般而言出色的科学家也很少愿意去公共场合和一般民众辩论相对复杂的科学问题。比如霍金一般也就是讲讲科学的发展,天体物理的新发现,但是绝不会去和人争论几天几夜。正是方的这种偏执造就了方的这种人气。和韩寒号召力完全不同,人们喜欢方舟子,实际并不愿意去理解他那些逻辑工具,也不会真的去实践他的科学常识。人们仅仅喜欢那些工具理性所展现的细节推理分析,体现的是对分析能力和具体知识的渴慕。而对于方舟子本人而言,则是借此扮演一个超我的角色。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专业性第三方公证一直没有形成。方舟子在打假的辩论中扮演了参与者和裁判员双重角色。我们可以发现方舟子在他参与的各种打假争论中从来不认错,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方一直扮演着工具理性本身,工具、逻辑本身确实没有什么错,只要运用自洽即可。

交往理性缺失下的冲突

虽然韩寒和方舟子两人在网络出名路径不同,但是两个人的道德洁癖都很强。韩寒在很多采访和文章中总是喜欢呈现自己严于律己。很多人说韩寒对于批评喜欢以耍酷的方式来处理,对韩的那种不屑异常愤怒。因为韩寒本身将自己和独立的个人价值本身等同起来,只要自己问心无愧,不管他人说长道短。这其实和方舟子将自己与工具理性等同起来没有什么区别,方从来都是只管自己的逻辑是否成立,并不管事实上的社会公共意义。

其实简单看来,方舟子和韩寒的对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对立。正如韦伯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对立是必然的。但是未必说这种对立就要必然出现冲突,那么今年方韩之间出现这么激烈的冲突,其实原因更可能在于缺乏第三种理性:交往理性。

所谓的交往理性,正如其提出者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指出的那样,在多元化价值冲突的现代社会,如何沟通,解决分歧,形成社会性意见。换言之,意见自由表达是重要的,但是意见交流和沟通更为重要。这一问题也是当代很多人所关心的,但是哈贝马斯将其提高到理性的高度,他认为在社会公共领域会形成一种可以积累认知形成范式的观念模式。具体而言,也就是在一般社会生活之中,价值、工具这类理性的绝对性被交往行为理性所限制,从而形成一种对当下社会较为适用的理性。

方韩之间的冲突,双方互相指责,看起来是在争辩,事实上是各自表述。如果是一般人物,这类争斗也就算了,但是因为双方都是公共人物,特别是韩寒更是顶尖级的意见领袖。于是这种争论成为一种站队,公共知识分子摇旗呐喊,媒体敲锣打鼓,不断加大双方的对立,却没有多少沟通的帮助。

需要指出的是韩寒之前的备受争议的革命、民主与自由的韩三篇,其中提出的问题就是国民素质和民主之间的关系,以及言论自由的重要性。经验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具备哈贝马斯所谓交往理性的国家,推动民主较为容易,集体道德的提高也更为容易。也就是如何在言论自由的基础上沟通,是当代中国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但是韩寒本人置身于实践之中,并没有体现他素质高到哪里去。他对麦田的质疑所表现的那种敌意是冲突爆发的重要根源。虽然他本人不愿做一个公共人物,但是他的社会实际地位已经是一个公共人物。他既然要从大众消费中获取收益就必然会被大众所消费,就必然面对种种合理的偏见。

对于方舟子而言,工具理性的分析依然精彩,他宁愿去寻找韩寒代笔那种微小的可能性,而不愿面对证据显示韩寒独立创作的更大的可能性。的确他有权这样运用自己超强的工具理性,但是这仅仅有炫技的娱乐价值,已经没有什么实际的社会价值了。此种偏执和极端,丝毫不会在公众中普及工具理性,仅仅会让人们感到这种理性偏执的可怕。

公共领域呼唤交往理性

跳出韩方二人,可以惊喜地发现,中国实际已经存在一个独立于国家和私人的公共领域,此两人的争执超出私人范畴,而又没有国家干涉,完全符合哈贝马斯所定义的公共领域的事件。但是不得不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公共领域之中,并没有看到一个交往行为理性的形成,反而是私人化的敌我对立以及援手于官方,希望国家的干预。韩方的队友们都以阴谋论来抨击对方,挖老底,疑动机,甚至号召网友投票表态。而方舟子以及其队友则提出打破神话、包装的天才等带有煽动性的口号,有人乃至提出要过测谎仪。双方更多的是政治动员,划分敌我,而非是在同一领域的行为交往。事实上不管以善待私权名义回避,还是以真相至高的公理高举,其实都抹掉了这是一个公共事件,这类事件求之于官方法令还是意识形态都未必合适。从言论自由开始,在公共领域形成交往行为理性,是比较正确的选择。正如哈贝马斯所指出的在交往行为中,公众逐渐对每个具体的事件形成价值判断,这种共识判断的形成和拥有的强制力要强过任何官方的裁断。形成于交往行为的理性范式,其实比比皆是。捷克前总统哈维尔曾经提出的对话守则应该就是其中一种:1.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2.不做人身攻击;3.保持主题;4.辩论时要用证据;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6.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7.对话要有记录;8.尽量理解对方。塑造中国已经成型的公共领域,需要进一步实践和运用哈维尔这类的公共交往理性。

更进一步,对于韩寒、方舟子而言,作为公共人物,必须要有一种公共人物的担当。如同胡适所说的那样,笔下有号召力的人并非没有权势的人。在当代政治上成熟的国家,公共人物的号召力和公信力都不亚于政府,比如马丁·路德·金,曼德拉。必须要宽容,不怀恶意,不以被打压的弱者自居,不以一种绝对理性自居,真正实践交往行为理性的建构。

相关文章

  • 田家青:王世襄传奇之外的辛苦[图文]
    田家青:王世襄传奇之外的辛苦[图文]

    封面用图:王世襄夫人袁荃猷所绘《世襄听秋图》。在文博收藏界,王世襄是个说不尽的话题。5月25日是一代收藏大家王世襄诞辰100周年,古家具专家、王世襄弟子田家青前不久在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对话时认为:“如果要选12件全世界最好的明式家具出一套邮票,代表中国文化,那王(世襄)先生的收藏就占了5件。任何一个行业,比如瓷器、绘画、书法,不可能一人占其中半壁江山&helli...

    167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潘鹤:我做雕塑是有话要说[图文]
    潘鹤:我做雕塑是有话要说[图文]

    潘鹤潘鹤,别名潘思伟,著名雕塑家,1925年生于广州,籍贯广东南海。曾师从岭南派画家学国画。后在香港、澳门等地从事肖像雕塑。1949年后进入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学习。历任广州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广东分会副主席和全国城市雕塑艺委会副主任。潘鹤致力于雕塑艺术64年,从事美术教育45年。创作了大量经典雕塑作品,如《深圳开荒牛》、《艰苦岁月》等。早于洞穴时代,人类即已与艺术结缘...

    101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书画雅集,取其精神性[图文]
    书画雅集,取其精神性[图文]

    叶浅予作品《印度婆罗多舞》谢春彦(画家):玄奘,昔贤,亦今人也。策划这个展览,近的原因是,我的朋友,新加坡专栏女作家袁见一个多月前打电话给我,说她去印度,还支助朋友去印度。今年是中印建交60年,她认识研究梵文佛经的学者6月中旬会来中国,让我代她接待他们,我觉得不如找几位朋友哥们,画几张干干净净的画,在上海搞一个雅集,北宋有西园雅集,而这一次其实也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小聚。我不研究宗教,也非孔...

    84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品日本丹羽常见篆刻“犹犬羊之鞟”印[图文]
    品日本丹羽常见篆刻“犹犬羊之鞟”印[图文]

    资料图时在辛卯初冬,笔者应邀赴鄂参加了由湖北省襄阳市委、市政府,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日本中部书道会,韩国书艺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国际书法年展系列活动。在襄阳凤凰温泉举行的该展览开幕式上,共展出中日韩三国书法家的160幅作品中,其中,只有3幅篆刻印屏,包括日本的丹羽常见、原晴夫和韩国的李文哉。而深深吸引笔者视线的一幅印屏,是日本篆刻家丹羽常见创作的两方同文巨印篆刻作品。面对常人普遍很难释读...

    161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蔡影茜谈变化中的策展[图文]
    蔡影茜谈变化中的策展[图文]

    变化中的策展研讨会的现场从7月2日到7月4日,广东时代美术馆举办了关于策展实践的研讨会《脚踏无地:变化中的策展》。该项目由蔡影茜和卢迎华共同策划,研讨会讨论了当今策展实践的不确定性和应对的方法。在此,蔡影茜讲述了研讨会的起源和举办研讨会以后所得到的新的调查力。我和卢迎华在2010年开始在《当代艺术与投资》上启动了一个名为“策展问题”的栏目,形式是其中一方推荐一篇译文,...

    83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作家梁晓声谈如何当政协委员[图文]
    作家梁晓声谈如何当政协委员[图文]

    ■十年提案都与自己所在领域无关■反腐和民生才是关键问题梁晓声因为心脏与颈椎问题没有参加今年全国两会,但还是在春节期间撰写了三份提案。早报记者许荻晔图◎梁晓声两会语录以前在两会上我拍过桌子,以后会要求自己不再拍桌子。(2012)城市退休工人的退休金还须涨;医疗福利还要再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和纳税额线也还有上调空间。(2011)梁晓声的提案手稿。代表委员的责任之一就是从国家那儿一而再、再而...

    71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范迪安:美术馆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图文]
    范迪安:美术馆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图文]

    ▲范迪安说,我们要走出去,但关键是要走到人家的主平台上去。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田朝晖摄一下午的采访,范迪安馆长几次说到美术馆的展览,“你们没去看看展览?”“我们的展览还是挺好看的”;采访结束时,他看了下时间,“你看你看,展厅都关门了,你们本来可以看看展览的”;我们离开前,他又叮嘱“以后有好的书法美术展览,一定要来看...

    164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艺术界里的派系[图文]
    艺术界里的派系[图文]

    图片资料在刚在自己博客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画廊主EdWinkleman谈论了发生在艺术界里的“对话”,这个朦胧的概念似乎包含了所有东西:从对审美趣味与当代艺术中正在发展的趋势的批判性谈话,到当前的艺术群体正被过滤为一批分离的派系(每个体系都以自身的利益为基础形成)。“对话对不同的人来说意味着不同的东西,”EdWinkleman写道。&ldquo...

    101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陈丹青:怎么看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怎么看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资料图)毕加索大展的主办方告诉我,大家看了毕加索的作品后还是不太懂。毕加索为什么不好懂,这牵涉到一个知识准备,一个眼界。知识准备对于绘画来说跟文本不太一样,我读不懂法文,也差不多不能直接读英文书籍,但是我不怕,我可以看视觉艺术。国人认识毕加索的百年演变毕加索是1881年生的,跟鲁迅同年,1973年去世的,我们有幸跟毕加索生活在同一个时代,1973年他去世的时候我在江西农村,我知道世...

    27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花鸟画名家——徐斌和他的小写意花鸟[图文]
    花鸟画名家——徐斌和他的小写意花鸟[图文]

    徐斌号子云,又号大丰堂主,浙江衢州柯城人。徐斌这个人很低调,使他没有在当代花鸟画坛的浪潮中随波起伏,而是过着一种平和恬淡的生活。虽然今天的书画市场火爆、商品画走俏,但如何成“名”成“家”、如何应对市场,这些浮躁的功利思想仍然离他很远。他偏安于浙西,潜心花鸟画创作,执着专注,令人欣喜。徐斌自小随乡贤周一云先生学画,周一云先生是张书旂的弟子,因此他的画风...

    33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翁菱:好的艺术和设计是不分国界的[图文]
    翁菱:好的艺术和设计是不分国界的[图文]

    翁菱问:您现在对未来三年的工作有什么计划?翁菱:我最近因为工作的原因常往返于北京和纽约之间,因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中国中心计划于明年落成,它将是集合全球顶尖创意、设计、艺术力量,融合国际经贸、顶尖文化艺术、高端生活方式于一体的高端商业品牌。最近两年我将致力于完成这项工作。在国内会继续推介好的艺术和设计,并参与一些自然遗产文化保护方面的工作。问:您觉得探讨“全球本土化&rdq...

    93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中国油画还需要补课[图文]
    中国油画还需要补课[图文]

    靳尚谊在自己书房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一头花白头发,身着深色毛衫,方框眼镜后一张消瘦的面容。日前,年近八旬的靳尚谊在北京东四环的家中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阳光透过窗口洒进书房,从侧面照着沙发上的靳尚谊,像一幅伦勃朗的肖像画。作为中国油画界的巨擘,他书房的墙上挂着两幅作品,一幅是泥金书法扇面,一幅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倪瓒的山水画复制品,整个书房弥漫着简素空灵的古风。尽管是油画家,国画却是他从不回...

    100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许江:写作是未竟之事[图文]
    许江:写作是未竟之事[图文]

    许江我出身的家庭可以称是教师之家。我父母一生都在教室岗位上辗转,虽生涯波折,颠沛流离,却始终诲人不倦。大约三岁的时候,我已经会背唐诗百首。那时有客人来,常拉我当场测试。幼年的强记与模仿,总是父母脸上的光彩。但和许多少年一样,我对这类读书并无多少兴趣,唐诗百首很快忘却,读书的习惯也未养成。直至我11岁那年,正值“文革”大批斗时期。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发现家里正被红卫兵查抄。...

    86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乔领书法亦得真三昧[图文]
    乔领书法亦得真三昧[图文]

    书法观沧海提起乔领,他的画作可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在关于他的介绍中,也是国画居多。但鲜为人知的是,乔领的书法作品也曾几经锤炼,受到过众多名师指点,其中就有启功、欧阳中石、沈鹏等大家亲授,而今,其书法功力也可算是修成正果。乔领祖籍山东,异香精舍佛子,龙吟书屋主人。曾以乔仲英、羊乳生、石桥为名求学并发表书、画、诗、文诸作品。石桥居士乃原中国佛协主席赵朴初先生赐号,寄寓如石之坚韧,如桥普度众生。...

    60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看不懂油画?看"艺术侦探"怎样破解画中之谜[图文]
    看不懂油画?看"艺术侦探"怎样破解画中之谜[图文]

    图为皇家自由医院的《风湿病专家》(后更名为《Heald医生肖像》)当一个人看到一幅油画作品时,也许头脑里会闪现出很多问号:画面中描绘的风景是哪里?画面中的人是谁?这幅作品是谁画的?如果在美术馆里,也许他会立刻求助于作品旁边的标签,艺术机构也会对艺术品进行考察研究。然而,并不是每一幅油画都得到了足够的了解。在英国,除了美术馆以外,各类公共机构——包括市政厅、医院、军营...

    39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