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向京:和年轻艺术家聊天

时间 : 12-01 投稿人 : 春儿 点击 :

学院教育几乎是中国艺术家成长的唯一背景,思考的局限常常也来自于此。曾经看过一个美院院长的展览,所有的资源都是“公家”的,所有的评价都是高调的,夸大的,学术探讨的意义大打折扣,这里还不论在市场的扁担上官本位的分量。这个例子大概套用到许多有体制头衔的艺术家展览里都适用,大家可以随便去猜想。咱们中国的艺术家在艺术建构中其实都是自学成才,学院的保温桶里出来,面对脏空气成了流浪狗、乏走狗,还是美其名曰散兵游勇,真正建立自我体系才能成就艺术家的独立性和生存勇气。娜布其是个很早慧的年轻人,附中起到大学到研究生,根红苗正,创作不缀。在我看来,她的局限有典型的学院学生的特点,但她的优秀也不乏优等生的特质。好学生和女性在艺术评估这块好像成了两个附带的先天缺陷,但也是我看好她的地方—因为她好像天生就知道往哪使劲,还是命好?思辨,是过往的当代艺术所欠缺的,是新一代必需的使命,好运之下,让我们看好他们。

向京:你在央美上了附中,本科,研究生,为什么在一个城市,一个学校上这么久?

娜布其:当时来考附中基本上像是从家里逃出来一样,因为不想上高中,可能也是因为青春期的别扭,反正当时唯一能逃避绝望的借口就是来考附中。考大学时候没想太多,考上美院了就来上了。考研是想安静的做两年东西,同时也给自己时间考虑究竟要干嘛。喜欢北京的复杂感,极多的可能性。我应该会留在北京,到目前为止,这里是我最喜欢待的地方。

向京:艺术于你,是个个人的爱好,还是个更沉重的事?

娜布其:毫无疑问,我觉得艺术是沉重的事!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如果只是爱好的话,它太“虚”了,就不足以支撑我对它的兴趣,或者说为之努力的基础。我觉得艺术在骨子里是严肃的,是具有一种普遍性的精神。

理想状况的话,我还是希望我的作品能具有一种普遍性,而不仅仅是个体化的。

向京:我想每个人只能先从自我出发,但什么才是所谓的“普遍性”呢?

娜布其:这个东西是我想寻找的,但具体是什么,我现在也不知道。也许只是我的臆想,就是感觉有那么一种东西,是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而且并不仅仅和自己有关。个人经验,或者说个人体验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我的作品中,情感是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而情感自然和个人体验无法分开。这也带出了作品中的某种真实感,是我非常看重的。除此之外,最近我开始思考除了自我之外的其他东西,比如个人情绪之外的这个客观世界。我觉得是试图以一种区别于之前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这个世界,不是完全从个人角度和个人情绪出发,虽然自我可以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完整世界,但是现在想来,总觉得力量可以有一种更大地释放空间。但需要找到一个方式或是载体,有时候觉得对于变换媒介的好奇心是不是分散掉了精力,而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集中在一起,也可能永远都找不到,但是这个找的过程应该也算是一种意义吧,起码对自己来说。

向京:你是雕塑系毕业的,可你的媒介很丰富,你甚至画了一年的素描,你觉得素描这样的媒介作为语言的表达你看到的可能性以及局限性在哪里?对你来说,这一年的时间和成果在探索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绘画的方式做这批作品?以后还会延续下去吗?还是每个阶段你都会有新的媒介去应对你的语言?

娜布其:我总是存有一种好奇的状态,喜欢寻找新鲜感。媒介或者说手段便成了我寻找新鲜感的牺牲品。现在想起来,当时开始用素描来进行绘画,有点像是从零开始的感觉,想要进行一项腾空和梳理自己的工作。素描所具有的单纯和朴素感可以让我放下很多杂乱的想法,专心致志在一件事情上,强迫自己在一种单调性中寻找表达的可能性还有力量的集中感。

我觉得我在这个过程中,放下了许多之前在学校学到过的东西,或者说之前感兴趣但实际跟自己无关的东西。素描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是相关的,在我来说,它的可能性在于单纯感,而局限性也恰恰在此,所以并不会把它当成唯一的手段来使用,但肯定之后会继续用。媒介对我来说也不是无穷无尽的吧,所以在不断使用新的媒介的同时也会兼顾以前的,应该是这样。

向京:毛发在身体性表达中不少被用到,但我还是非常喜欢你作品里头发的语言,不管是装置中的毛发,画里的毛发,还有最近被放大很多倍转换成钢铁的睫毛,你各个阶段的作品仿佛通过毛发有了种联系,是吗?还有什么媒介是你想用的?

娜布其:从最早的装置到绘画到雕塑,题材有联系,形式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装置的那个系列是从材料出发的,把不同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加上制作的过程,带出了表达;画是把对材料的触动转化为了视觉上的情绪化的表达,材料在绘画平面中消失了;到了睫毛的这个雕塑,材料被转化成了其他东西,材料并不是其本身,被另一种材料取代了,就是铁,并且情绪也不同于在纸上细腻的表达,而变的集中隐藏在了形式里。之前的装置,材料或者说形式是具体的,情绪是抽象的;到了雕塑,形式变的比之前抽象,情绪却显而易见的来到了表面。从复杂的装配到简单的形式却集中了之前的复杂,这真的很有意思。

我觉得对毛发地选择还是在于它是生命体,它是不断生长的,但脱离了身体就相当于死去,是介于旺盛的生命力和对于死亡的恐惧之间的吧。毛发是女性艺术家经常会使用的材料,具体是什么原因,我没有仔细的想过这个问题。最近我又在用拼贴做一些东西,具体是什么说不好,还在摸索,做完了自然会给你看,哈哈。

向京:你的另一条线索是对抽象的语言的兴趣,为什么?你的抽象语言又有点不同,好像又有更多的叙事来源,能讲讲你这方面的理解吗?

娜布其:最近在看一本书《抽象与移情》,里面讲到抽象是“鉴于外在世界无止境的纷乱与不安,而要寻求栖息之所和获得安息的冲动”,是“一种纯粹的直觉创造”。这本书还没有看完,没什么完整的认识,只拿出来只言片语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我只是觉得这个说法也许可以解释我自己对抽象的兴趣。我觉得抽象的东西对于我来说具有一种普遍性和共通性,这可能也是它经常和一些类似于神秘宗教类的学说有一些纠缠不清的关系所在。至于你说的叙事来源,我觉得是我身上所具有的一些现实性所导致的吧,我不想陷入到一种纯粹的形式研究中去,我想要和现实产生关联,同时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是真实的情感和体验。这也是我身上矛盾的地方和我经常思考的事情。

向京:你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是《静默的暴力》,你理解的暴力、面对暴力,你的态度可以简单地讲讲吗?这个部分你创作的问题里有和性别相关的部分吗?

娜布其:其实“静默的暴力”只是对一种感觉的描述,在论文的结语部分我写道“在论述了这么多之后,对于‘静默的暴力’这几个字的意思,我还是无法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把它勾勒清楚,因为它是对一种感觉和形式的描述性词汇。但在其中,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艺术中的真实性的体会。无论是在‘与恐惧的对抗’中关于情感的真实性,或是‘窥视与直视中’对于身体体验的真实性,或最后一部分关于在社会中生存体验的真实性。真实是一种过于复杂的状况,它本身便拥有绝对的暴力感。”我认为的面对暴力的态度是冷静的面对以及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

这个论文最初的想法其实是偏重于女性的,因为在我喜欢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中,经常会有一种压抑的隐约的暴力感,促使我开始想这方面的问题,但是随着论文的进展,我发现这只是一个方面,其实现实中存在方方面面的暴力,也以“静默”的形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所以我又引出了第三部分的“窥视与直视”和第四部分的“隐藏的暴力—同时存在于现实和作品中”,其实最后我还想加上一个部分是关于形式暴力感的,但是没写,可以之后再做这个工作。

向京:“暴力”是个政治性很强的词,在你的论文里更多是讨论艺术家个体劳动时的状态、要面对的问题,我理解还是“反暴力”的方式,但“暴力”本身是什么你好像并没有涉及,这也许需要以后的更多认识和思考,阿伦特曾经区分了“暴力”(violence)、“力量”(strength)、“势力”(force)、“权威”(authority)等概念,对你来说你想讲的是什么?

娜布其:其实当时用了这个题目之后,才发现暴力这个词是一个政治学名词,如果要引申开来这个概念太大了,而我写这篇论文的兴趣点并不在于理论,而是想把自己创作中的一些想法或者说困惑梳理一下,借论述其他艺术家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坦白地讲,我以“静默的暴力”作为题目只是想描述一种感觉,一种我相信它在作品中和艺术家心中存在的东西而试图搞清楚它究竟是什么,以及证明它的存在。其实再简单一点儿来说,就是最基本的—表达。因为我一直认为这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东西,却往往被视而不见。把感觉作为一篇论文的主旨好像是在做无用功,因为得不到结论也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新颖之处,但是我还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满足感,或者说实现了我自己的“表达”,尽管这好像并不是论文的目的。你说的对,我是需要以后在这个问题上做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但当时更急迫的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搞清楚自己是谁,才能认识其他吧。

相关文章

  • 谈画家范治斌的水墨情怀[图文]
    谈画家范治斌的水墨情怀[图文]

    范治斌画作牧牛图笔墨肆情不肆意筹得“情”“形”半两真——试谈画家范治斌的水墨情怀他是范治斌,一个勤奋得近乎痴迷的画者,一个才华横溢、少年得志的文人,一个收放自如、肆情不肆意的艺术家。初识范治斌的人会对他的眼神颇为在意,这是一双机敏的眼睛,为艺术而生。他的直视似乎有种原始力量能够直达心底,也总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人物特征...

    112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从诸家对白蕉先生的评论说起[图文]
    从诸家对白蕉先生的评论说起[图文]

    黄宾虹《山水图》今年11月3日是书法家白蕉先生诞辰106年的纪念日。在介绍他的文章中,常常引用沙孟海先生在他题兰长卷上的题跋:“白蕉先生题兰杂稿长卷,寝馈山阴,深见功夫,造次颠沛,驰不失范。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之数人。”却往往忽略了我更为在意的“惺惺相惜”、充满情感的下半段文字:“闻其生前近寓沪壘,竟无一面之缘,引为憾事。”...

    190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百年巨匠齐白石生命中的苦白[图文]
    百年巨匠齐白石生命中的苦白[图文]

    齐白石在治印前段日子,中央电视台播《百年巨匠》,看完其中的《齐白石》,蓦然想起曾见过他的一方印章“苦白”。从木匠到画匠、从画匠到画家、从画家到巨匠,在其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近乎传奇的情节和故事,而苦难则是其生命的底色。我以为,用“苦白”两个字足以概括其人生。白石老人“苦白”印章去年暑天看“三百石印富翁&mdas...

    197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佩戴明清翡翠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吗?
    佩戴明清翡翠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吗?

    明清翡翠,作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珍贵宝石,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不仅以其独特的色泽和纹理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关于佩戴明清翡翠对人体是否有影响,这一话题在珠宝界和医...

    63 明清翡翠 佩戴明清翡翠 翡翠
  • 马兴文访谈:从“心”开始[图文]
    马兴文访谈:从“心”开始[图文]

    马兴文马兴文(SimonMa),华裔设计师,2012年7月SimonMa个展“龙马情”在上海世博馆意大利中心开幕,这场跨界的艺术展览,让马兴文以“艺术家”的身份走入公众的视野。2013年,受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组委会之邀,“中国马兴文特邀展馆”即将登陆水城一座拥有三百年历史的教堂,届时,马兴文将秉承一贯的跨界之...

    52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鲁迅偏爱的女版画家:珂勒惠支[图文]
    鲁迅偏爱的女版画家:珂勒惠支[图文]

    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牺牲》(《战争》组画)20世纪以来,现代西洋版画开始进入中国。尤其是因为一代文豪鲁迅的大力推介,木刻(版画)受到了一大批青年艺术家的热爱。1931年,鲁迅等人在上海开办“木刻讲习所”,介绍并出版了包括丢勒、珂勒惠支、麦绥莱勒、蕗谷虹儿、比亚兹莱,以及一些苏俄版画家等在内的西方版画艺术,为青年版画艺术家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样本。其中,凯绥·...

    107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联盟化和专业化是文交所未来发展方向[图文]
    联盟化和专业化是文交所未来发展方向[图文]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中国文物网讯(编辑张艳)2007年深圳、上海和北京三地提出构建国家级的“文化产权交易所”,2009年国务院核批上海、深圳两块牌照,2010年初,国家9大部委签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确立了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产业地位和法律地位,自此文交所在全国遍地开花,霎时间文交所风头无两,但这一发展态势却未能持久,全国文交所...

    168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李叔同油画《半裸女像》确定为真迹——疑点多多[图文]
    李叔同油画《半裸女像》确定为真迹——疑点多多[图文]

    中央美院举办的“芳草长亭————李叔同油画珍品研究展”,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是一件研究中国早期油画的个例。特别是把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的自画像进行展出,第一次让人们目睹了大师的真迹。另外还有一幅自称(中央美院)是李叔同油画的真迹《半裸女像》,也同时展出,这幅画是否为真迹?在没有弄清楚的情况下,就自下定论,是否欠妥?最起码是不严...

    173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倪军:忻东旺是艺术史上一个传奇[图文]
    倪军:忻东旺是艺术史上一个传奇[图文]

    艺术家忻东旺(照片由倪军提供,王梓拍摄)2014年1月11日下午6:00,著名油画家忻东旺先生因病去世,享年51岁,听闻此消息,艺术界一片悲痛。1月12日上午,艺术中国电话连线采访了艺术家倪军,倪军先生说:忻东旺是一个真正内心非常谦逊而且好学的艺术家。我大概在四、五年前在清华美院授课,当时与忻东旺老师熟知。有一晚我进行了一场《视觉艺术和音乐艺术里的情绪表达》讲座,他携他的夫人一起去听,讲座之...

    170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曲磊磊:横跨东西文化 墨写光影年华[图文]
    曲磊磊:横跨东西文化 墨写光影年华[图文]

    曲磊磊作品:《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站在曲磊磊的画作前,一种力量直击心灵。七位造型各异的秦兵马俑,一字排开,手提钢枪,气势轩昂,中间有一位身着当代军服的士兵,高声呐喊,彷佛喊出响彻广场的号令,排山倒海的气势和坚不可摧的力量逼面而来。这样的跨越式组合,让人耳目一新,而其中传达出的力量,却直抵灵魂深处。细看画作的题目: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再看画材,竟是水墨宣纸,因为这幅画,咋一看,以为...

    127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水墨精神山川韵味从五代到宋元[图文]
    水墨精神山川韵味从五代到宋元[图文]

    图片来自网络[北宋山水画的布局代表了社会次序。高山堂堂,主山巍峨,象征着强有力的皇权。但到了南宋,却逐渐向“边角之境”发展,画风变得清淡]“五代、宋元是中国绘画确立典范风格、达到鼎盛的时期,明清时期的绘画风格基本上源于这个时代。”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而中国山水画也是在这400多年时间里,渐渐独立为一门画科,...

    110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莫言:我没有能力投身公共辩论[图文]
    莫言:我没有能力投身公共辩论[图文]

    《明镜》周刊拍的莫言照片■《蛙》在德国出版■接受德国媒体专访回应西方质疑“我是一个作家,不是演员。当我创作那些场景时,我没有想到要去打破什么禁忌。”莫言这样回应西方媒体对他不表达政治立场的批评。莫言说自己和君特·格拉斯这样一位和政府对着干的作家不同,也比不上他,“我敬佩他和其他有表述能力的作家投身公共辩论,但我没有这种能力。坦率地说,我害怕...

    123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了庐:笔墨是中国画家的灵魂[图文]
    了庐:笔墨是中国画家的灵魂[图文]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关于“文人画系列对话”已刊发多期,这次的对话者是了庐——了庐在当代画家中也许可算是“隐者”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了庐以其简笔画作声名渐起,其后主要致力于对中国画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如今,了庐独居于上海近郊一处简单的一室一厅中,创作极少,对艺术界的纷扰似乎并不关心,但对重要的艺术话题却十分敏感...

    42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书法家宋宝璋 古稀之年公园地书授人以技[图文]
    书法家宋宝璋 古稀之年公园地书授人以技[图文]

    书法家宋宝璋“练地书有四好,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广交朋友、提高技艺。”这是淄博市书法爱好者宋宝璋对地书的概括。宋大爷今年68岁,打小就爱好书法,退休后更是精于研究,练书法已有50个年头。对书法的热爱使宋老不仅在家练,出门也练,他从1998年开始练地书,由于天天出现在公园广场,过往行人都知道他,现在宋老已是远近闻名的“风云人物”,一提到他,见过的...

    173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评论:中国当代艺术不再是小众[图文]
    评论:中国当代艺术不再是小众[图文]

    方力钧的版画作品《无题》:寓意一个婴儿从出生就受到既有规则或者强势力量左右它的成长。时报记者何沛霖摄“这是方力钧早期的严肃版画作品,和他后来成名后的‘光头系列’作品风格大相径庭。”在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颇具工厂车间风格的1号展厅里,馆长徐子林指着一幅当代艺术家方力钧的版画作品告诉记者。1993年,方力钧的作品《打呵欠》被《时代周刊》选作封面,&ld...

    89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