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徐震:中国其实没有艺术评论

时间 : 12-29 投稿人 : 右右 点击 :

徐震不在乎被称作商业艺术家。他本身就是“没顶”公司的老板,他管理艺术家,统筹艺术品生产。在他看来,讨论艺术品是否商业化,这是很初级的问题。只有等到这个问题消失,中国当代艺术才会踏入全新的领域。

上午10点,一身黑色的徐震已经坐在办公室等待采访。如此准时和严谨,似乎不像艺术家作派,反而叫人觉得他的形象更符合“没顶”公司老板的身份。

对于这些质疑,徐震一笑了之,正如同他对待外界对“没顶“公司旗下作品所作负面评价时的态度。“正如我一直在强调的,这是一种对抗——文化之间的,抑或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他甚至坦言,他不拒绝商业,也从不无视炒作。“但当‘作品商业化’、‘作品炒作’等初级问题渐渐减少时,我想,中国的当代艺术就会踏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他说。

用沉默对抗质疑,中国其实没有艺术评论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2001年——年仅24岁的徐震获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成为国内最年轻的“威尼斯”参展艺术家。此时他的作品已经横跨装置、录像等多个领域。

随后,从《8848-1.86》中的“珠穆朗玛峰顶”到《最后的几只蚊子》中的“微观蚊子”;从《自己的俱乐部》中对真实的假想敌拳打脚踢到《18天》里用自制的飞机、坦克、军舰遥控模型“入侵”国界线,一个胆大妄为、满脸坏笑、擅长恶搞的青年才子形象被刻画了出来,而另类、极端、先锋这些字眼成了徐震最好的写照。

2009年,徐震宣布放弃“徐震”这个身份,开始使用“没顶”这个名字闯荡。公司选址僻远,地处上海西面的桃浦,以前的凤凰毛毯厂,如今的西部M50创意园区。徐震觉得,“市区的创意园区大多被商业画廊占据,还不如远一点。一图清静,二来空间更大。”

“没顶”在英文中写成“MADEIN”,或许可以理解为“madein”。在徐震看来,它代表一种没有主体的制造,既没有艺术家,也没有文化身份,它暗示着一种“无名的生产”。而这种取消主体的策略,事实上就是把自身作为了敌人,也就是徐震所谓的“对抗”。

“没顶”创办伊始,在外界眼中就是商业行为,而“没顶”艺术创作更遭到重重质疑,一时间成为话题。可当事人徐震对此始终没有任何回应。

“国内其实没有艺术评论家。那些学习美术理论、艺术批评的人都非常弱,这帮人从来没有与艺术家进行过深入交流。”徐震说。他甚至用“动物研究”做比喻。“研究一种动物,研究者需要到动物居住的地方进行深入探究,要了解动物为什么这么做。一个艺术评论家应当知道,艺术家什么时候有商业化需要,什么时候则要有个人化的追求。他们要去全面了解,而不是简单地站在圈外观看,只评价好看或不好看。”

在他看来,一个合格的评论家“要知道中国与国际艺术界的关系,要了解国际艺术界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包括未来的或是历史的”。

身处消费形社会,作品商业化并不是问题

今年4月,“没顶”的新展“意识形状”在北京长征空间开幕。11月,“意识行动”在上海香格纳画廊开幕。徐震表示:“两个展览没有特别的联系,只是名字有延续,作品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有趣的是,“没顶”为此次展览制作了一段“激情版”广告视频。可惜视频没能通过某视频网站审查,被系统自动删除了。

这些举动在外界看来是赤裸的“炒作”,充满商业气息。徐震则有不同解释:“‘艺术家最好不能商业’,这是很初级的问题。在如今这个消费主义的社会,任何东西都能被消费,就算不涉及钱财,人活着也是已经被消费了。所以,在我看来,不存在艺术品商业化的问题。”

他甚至直言:“我们的工作不在普通的艺术范围,作品不是让人简单地觉得好看,作品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文化态度。可现在的人不关注态度,他们只关注‘前卫’和‘当代’。但这两个词的概念,没人能说明白,即使问问题的人估计也回答不出。”

再回望自己当年的先锋作品,徐震说“依旧热爱,但已经告别了那样一个状态”。“那些作品是因对抗生活而孕育出的,属于阶段性作品。不过这样的对抗,也是我的价值体现。”

转身变为企业家,艺术圈子都在做的事

如今的“没顶”有二三十多名员工。徐震用看似轻松实则严谨的方法管理着公司。“上班要打卡,我们这里很忙,没有效率就很难管理。我们不是标准的企业,但也不是艺术家工作室的管理模式。”徐震坦言,“我之前接触过很多工作,对艺术类的管理,有我自己的一套思路。”

至于公司的作品创作,徐震不会干预过多,而是充当着一个统筹者。“艺术无非就是关乎个人趣味。如果换一个人,感觉也会变。”据他透露,公司里的艺术家会先对作品提供一个方案,由徐震来挑选和协调,再与艺术家一起进行讨论。“很难说是个人或是以产品方式产生的,其实是混淆的。”

徐震还强调,很多人觉得,“没顶”就是徐震一个人在做,这并非事实,“这次上海的展览,我们会把很多艺术家的名字都写在同一面墙上。新入行的艺术家,很可能完全没有机会出头,但作为公司形态,大家都扯平了。我不会告诉别人谁是年轻艺术家,谁是成熟艺术家,我们把问题抛给观众了,让他们通过作品去感知。”

“没顶”成立三年,虽然动作频繁,个展一年两次,群展一年十几个,但公司仍处于保本阶段。徐震说:“收入情况比想像中好,但比我最初预计的差很远,路漫漫,还是挺累的。艺术界的企业家这个说法听上去挺反讽,但其实在艺术家群体中,大家都是企业家,都在做企业家做的事。”

徐震也在规划“没顶”今后的动向,譬如加大对艺术体制的建设,做真正的艺术中心,或者以品牌为主,做一个艺术工作室,进行全球化联动。

“我曾当过艺术中心总监、画廊的支持和管理者、艺术网站的主编,开过个人工作室,相关的很多事我都清楚明白。我们还有很多时间去做很多事,大家如今觉得文化艺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程度,但与国外相比,还是很弱,这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和积累,而不是倚靠个人力量。”

B=《外滩画报》

X=徐震

B:AndyWarhol创立“工厂”,把艺术品成批生产,“没顶”会不会沿着这条路走?

X:其实AndyWarhol的“工厂”正好与我们相反。他们是披着艺术品外衣的商品,而我们,是披着商品外衣的艺术品。这些没有好坏,只是性质不一样,观众的喜好不同。单纯说商业这两个字,意义不大。

B:如今不少艺术家都放弃孤军奋战,常以团体的形式亮相,“多数”在你看来是发展必然,还是只是一个阶段?

X:这是考验一个艺术家的想法。外界普遍觉得艺术家光有灵感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光靠灵感是没用的,现在艺术家压力很大。有灵感,把东西做出来了,别人说你商业化;你开始商业了,别人开始议论你灵感没了。很多人就在这种纠结中发展,一晃就到了40岁。接着又要担心年轻一代赶上你了……自己给自己很多压力。

我觉得,一帮人混,容易成功。但有的艺术家,像杨福东,则更适合一个人。我这样的人,精力旺盛,东搞西窜,就又不一样。

B:“没顶”会对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产生怎样的影响?

X:艺术太不靠谱了。现在“没顶”的作用还不大,还是被当代艺术原有系统所消化。我其实是希望通过这个公司,能让艺术家与画廊、美术馆的关系与此前不同,让艺术家的生存状态与此前不同。

对于公司,我可乐观了。我觉得一定要把“没顶”做成一个可口可乐一样的公司,将来我儿子也在那儿工作,我女儿也在那儿工作……但现在,谁知道呢?

B:与陈冠希合作想必是你无法绕开的问题。起因是什么?可以算是“没顶”的一次炒作吗?

X:大家不是都喜欢炒作吗?(大笑)其实这个事情的意义就在于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和他们合作,就可以了。我们这次合作挺愉快的。

这次主要合作是两幅画和一个摄像机装置——摄像机按下去是拍摄,放掉就是不拍。机器是全手工制作的,只能连续拍一个小时。他们叫EDC,我们叫MADEIN,所以这就叫MADEINEDC,东西本身叫“喷摄器”——与LOMO差不多,质量不是那么好,经常容易坏,不负责保修。我自己觉得这个东西挺好玩儿的,价格也不贵。此外,他画了一些东西,拍了一些东西,我们把它做成布艺,包括那种电玩城的“抓娃娃机”,机器里放的是陈冠希自己做的心肝肺什么的。

我以前也经常觉得,与影视明星合作出的艺术品都很差。我想打破这个怪圈,做些好东西,如今这个目标已经基本达到。陈冠希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也很讲究效率。

B:婚后的家庭生活对你的艺术创作会产生影响吗?

X:就是很累,体力上的累。我现在有两个孩子,每天8点起床,开始上班,6、7点下班,有时与艺术家开会要到半夜才结束。每天的生活就是这样,而且因为身兼数职,精力付出更多,所以基本没有娱乐生活。我和我太太看个《丁丁历险记》,还要反复盘算,看哪个时间有空,孩子又都睡觉了才能去。

可即使这样,我觉得对创作也不会有影响。相反,我所能做的比那些天天泡酒吧的艺术家更丰富,也更多。我负责地说,“没顶”一年创作的项目,抵得上那些人10年的创作。我们一年能出100多个作品。即便是等待灵感来临,我相信我的准备也会比那些泡酒吧的艺术家要充分吧?

相关文章

  • 南怀瑾一生传奇 能否称“国学大师”向有争议[图文]
    南怀瑾一生传奇 能否称“国学大师”向有争议[图文]

    南怀瑾9月29日于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寿95岁。图片来源:台湾《旺报》中新网10月1日电著名文化学者南怀瑾日前去世,享年95岁。他的一生宛如传奇,曾习武学文,在台湾备受推崇后又在大陆掀起传统文化热潮。对于他的学术造诣,则有着非常不同的评价,有人奉他为“国学大师”,亦有人认为他的著作有常识性错误。从九月下旬起,南怀瑾病危的消息就开始在网络传播,对于病情的猜测也各式各样。流言...

    190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风高秋月白——赵夜白绘事有感[图文]
    风高秋月白——赵夜白绘事有感[图文]

    赵夜白在当下环境谈论绘事是较为容易的,因为可以从具有全国指导价意义的雅昌网上查到一个画家其作品的身价,这种货币化的数字便成为世人了解一个艺术家的起点,而这一起点也正好是艺术的终点。这一终点也启示着在这个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文与艺术同样遭受着“全球化”带来的物质压迫,这种压迫的直接表现便是对人文与艺术进行着经济学意义的追求。如果站在美术史的角度,当前的艺术以及艺术家所遇到的问...

    144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宋晓霞:吴长江青藏写生是人本主义的表达[图文]
    宋晓霞:吴长江青藏写生是人本主义的表达[图文]

    2010年4月28日《藏家小院》(水彩)40×65cm(青海同仁)一十五年前,我随吴长江初踏青藏高原。从西宁去玉树,一路上长途客车时走时停,道路也时断时续。临近傍晚的时候,车子彻底抛锚,我们一车人都下来,捡了要紧的行李随身带上,站在路边拦截过往车辆。同车的都是沿途的乡亲,有不少是藏胞。吴长江在挨挨挤挤的人群中背着画具,怀里还小心地抱着画夹子。有卡车来了,有人冲上去用...

    137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书法与文化[图文]
    书法与文化[图文]

    书法一直关注着书写的传统,把书法放到整个大的文化背景下看,书法似乎对复归中国文化有莫大的启示。随着国家的繁荣,民族自信心的提升,近几年,关于民族文化的内蕴与断续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对于科技的发展,书法是一项向后看的文化,一直以传统的经典作为规范。让书写有一种根据和凭依。按道理书法应该是一根维系传统文化的重要纽带,但是当代书法整体上并不这样乐观。就文化而言,什么人群参与比从事什么行业更...

    118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关于艺术模仿与抄袭的思考[图文]
    关于艺术模仿与抄袭的思考[图文]

    仿照伦敦水晶宫而建造,被称为缩小版的马德里“水晶宫”的外景兰翔钟媚摄以钢铁为骨架的玻璃建筑,阳光下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暖房程国政文新闻背景话题缘起:模仿还是抄袭,这是个问题。近年来,建筑设计、公共艺术的抄袭问题一直是缠绕在中国创意产业领域上空的乌云,有媒体称朗香教堂本是法国孚日山区的一座教堂,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代表作,被郑州抄袭,后被拆;北京望京的&...

    169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张江舟专访:解读“生命”与“墨语”[图文]
    张江舟专访:解读“生命”与“墨语”[图文]

    《殇·戊子记忆之五》180×192cm2009年4月17日是“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北京巡展的最后一天,上午10时,张江周老师来到中国美术馆,在展厅现场为观众深入介绍了他的作品。关于展览主题“殇”张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展览的主题,他说,“生命&m...

    81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俄罗斯写实艺术的启示[图文]
    俄罗斯写实艺术的启示[图文]

    列宾秋天的花束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艺术最容易跨越任何障碍(比如语言不通),自由畅神地进入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从事中国画艺术的我,年少时就十分痴迷俄罗斯(前苏联)绘画艺术,他们的素描、风景画、主题创作,还有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著名艺术家,如列宾、苏里柯夫、契斯加柯夫、列维坦、希什金、费申……以及那一幅幅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宏构巨制:《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查波罗什人...

    65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见仁见智说见地 真心真意谈真知[图文]
    见仁见智说见地 真心真意谈真知[图文]

    编者按:5月15日,“江南忆——李波花鸟画展”开幕式结束后,紧接着举行了由李波的恩师、杜曼华先生作为学术主持的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从笔墨语言、传承创新、个人风格等方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谈了对李波花鸟画的认识和评价。今天,刊发部分与会专家的发言和记者的采访,以飨读者。(排名不分先后顺序)肖峰(中国美协原副主席、浙江省美协原主席、中国美院原院长)...

    45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纵横四海 笔到天成——赏朱江书法作品有感[图文]
    纵横四海 笔到天成——赏朱江书法作品有感[图文]

    朱江书法作品书者的世界,总是德与道并存,笔与墨共醉。书风的疏密有致,笔墨的酣畅淋漓,总能给观者一饱眼福的视觉享受,朱江老师驰骋在笔墨纸砚之间,其给人一种纵横历史,畅读古书之感。书法是反映生命的艺术,人的喜怒哀乐皆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而书道之意,更多是讲书者身心合一,包括修身、养生、悟道等含义。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因其是一壮举。而书法的创立是在文字这一特殊文化符号基础之上,加之历史产生的...

    73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五探[图文]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五探[图文]

    当一个时代过去之后,后人对于那个时代的名人大都会怀着崇敬的心理而投以仰视的目光。为此那个时代的名人往往在这样的仰视目光中散漫出高贵的光环,变得与众不同的高贵、高雅、高格调、高姿态。他们忘了,名人只是名在他所专的上面,除此之外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齐白石是名人,在后人的眼中就属于灿烂光环夺人耳目的一类。齐白石的画,无论尺寸大小,那情调无疑皆呈现出浓厚的高贵雅致的格调。俗气、悔暗、无论如何都不沾边。虽...

    186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还原好莱坞的异类传奇[图文]
    还原好莱坞的异类传奇[图文]

    画家JonathanMeese为偶像库布里克所绘的画像。库布里克在世的时候,一直以离群索居而出名,并以我行我素的性格著称。在所有人的印象里,他并不属于好莱坞,是一个异类。但正是这个异类,连续创作出了《2001太空漫游》、《洛丽塔》、《全金属外壳》、《发条橙》等等经典之作。虽然就数量而言,他并非高产,但若论成就,他足可以媲美费德里科-费里尼这样的顶级大师。好莱坞的异类天才导演库布里克。本书从开...

    67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曾梵志:我可不敢做局 因为太受关注[图文]
    曾梵志:我可不敢做局 因为太受关注[图文]

    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曾梵志《最后的晚餐》拍出1.8亿港元(约合1.42亿元人民币),刷新了亚洲当代艺术品纪录。人物周刊:你的作品总是贯穿着不安和痛苦,这种痛感来源于哪里?曾梵志:我从小记忆力好。亲眼所见的支离破碎的记忆,一闭上眼,就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人的极限我都经历过,饿得不行,隔着玻璃看冒热气的包子,想吃,但是没钱。16岁在印刷厂,连着3天熬夜加班,体力透支,不停搬东西,累得可以在任...

    37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梁依云:当杜尚成为经典 有谁能来突破[图文]
    梁依云:当杜尚成为经典 有谁能来突破[图文]

    杜尚《泉》7月28日,恰逢“现代主义的守护神”杜尚第127个诞辰,曾经以打破传统经典为旗帜的杜尚却在当今被奉为“经典”;杜尚的作品在不断的抨击中渐显锋芒,而如今的年轻艺术家们在相对宽容的氛围中却大多缺少含金量。7月中旬,在北京举办的“2014北京大学生艺术博览会”上,青年艺术家们正面临资源过于重复、缺乏持续影响力的质疑,在...

    50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贾宽:信仰者的趣味变迁[图文]
    贾宽:信仰者的趣味变迁[图文]

    画家贾宽后汉明帝,梦见金色神人,遂遣使者到天竺求佛法,得到了天竺国优填王画的《释迦像》,于是让画工在南宫的清凉台和显节陵上照样描画此画,后来又在白马寺的墙上,作《千乘万骑饶塔三匝图》。由此,佛教画风正式输入到中国,引起了中国艺术史的一大变迁。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门类曾因为佛教兴盛的缘故十分发达,开画史的新纪元。贾宽的绘画有山水与人物两个门类,而人物画便是机具禅意趣味的佛教画风。无论是在笔...

    31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建设文化强国:繁荣书法艺术[图文]
    建设文化强国:繁荣书法艺术[图文]

    图片来自网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再次吹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军号。中国书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优秀文化,如何当随时代,与时俱进,打造新经典,创造新辉煌,以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本报记者丁元利带着这一话题采访了著名书法家、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兼常务副秘书长边保华先生,归纳其看法和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时代呼唤书法艺术大发展大...

    174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