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朱苓:当代艺术没有标准吗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小志 点击 :

近日发现一个现象:你一旦敢批评某个比较出名的当代艺术家,就会遭到围攻:“当代艺术哪里还有什么好坏的标准?!”“你根本不懂当代艺术!”我觉得奇怪,人类当代诸多创作领域,文学、音乐、舞蹈、电影皆有自身标准(虽说标准一直在历史性地改变),怎么唯独当代艺术会没有标准呢?既然没有标准,为什么美术馆只展有的人的作品,却不展别人的?为什么有的作品能卖到天价,别的却卖都卖不出去?又为什么批评家、媒体像蜜蜂一样只围着某些艺术家转,却对其他数以万计的不理不睬?我很怀疑,说“没有标准”只是一个幌子,其实潜台词是:“闭嘴!轮不到你说话!”确实,纵观当代艺术界,表面上宣传价值平等,事实上早已演变成为了一种强权政治:有钱有势者推崇的艺术家,没人敢吱声说不好,没钱没势者推崇的艺术家,也许没人会坦白地对他说不好,但会用一种更明确的方式向他表态——不屑一顾。

我认为,一个人可以去质疑别人提出的标准,但条件反射般地说“根本没有标准”,他就是在拒绝思考,就是在禁止讨论。我今天想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提两个我个人认为是评判艺术作品的主要“标准”,与大家讨论。

1.对视觉语言的坚守和创新

如果一个艺术家从事的是视觉艺术,那他的元素很简单,就是形状(点线面)、色彩和明暗,因为人类的肉眼就是这么构成的。不管你看什么,其实你归根结底看到的就是这三个基本元素的组合结果,它们好比是语言学所说的“词汇”。而人类的的视觉方式又是有规律的(这是视觉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比如说线条汇聚会造成透视的深度感,比如说红与绿的搭配看起来会互相排斥(有时也会看起来互相补充,这和色块的形状和大小有关),比如说明暗的对比会增强立体感,等等,这些好比是语言学里的“语法”。一个艺术家没有必要去学习视觉心理学,因为他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对这些抽象理论的实践,而实践的目的,是改革和创新视觉语言,从中发掘出新的表现形式,就好像诗人从平淡的日常语言中发掘出诗意的表达一样。纵观艺术史,每一个艺术新时代的来临,都是和一种新的视觉表现法的发现联系在一起的,如透视法的发现奠定了文艺复兴绘画的传统(图1);如伦勃朗建立在文艺复兴晚期明暗画法(chiaroscuro)的上的个人创新,开创了一个“光的绘画”的年代。

而当代艺术,也许是基于对视觉的忽视,抑或是因为黔驴技穷,过早地宣告了视觉创新的终结。很多人都叹当代艺术需要文字注解,没注解看不懂,其实这从侧面反映了很多当代艺术作品视觉表现力的贫乏。当代艺术还欲盖弥彰地发明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叫“观念艺术”,我不知道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就是我的作品本身能不能表现这个意思不要紧,关键是我作为艺术家头脑里有这个“观念”,这就够了。这个逻辑,就好比《皇帝的新衣》里那位皇帝对看客们说“其实我不是赤身裸体,我穿的是观念的新衣,你们看不见是你们的问题!”可惜当代艺术圈中充满了这样的“皇帝”,画一个圆圈让你“感悟禅宗”,在地上扔几团废纸让你感受“文明的衰落”,确实是很强人所难啊。

其实我想说的很简单:如果一个视觉艺术家没法用视觉语言表达他想说的意思,而是要依赖于额外的文字“注解”,那他应该称自己为文字工作者,而不是艺术工作者。相反,一个好的艺术家,再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他也能“翻译”成视觉语言来表达,而且一下子就能让你看懂。马蒂斯在参观了意大利13世纪末画家乔托的圣经故事壁画后感叹:你即使不了解这些故事的情节,甚至不知道这些画的标题,你也瞬间就能理解它们所要传达的氛围和精神。(如乔托的《悼念基督》,从整体的构图,到人物的排列方式,到每一条具体的线条,都在传达哀悼之痛。图3)这就是绘画语言“无声胜有声”的力量!

2真情实感的表达

真情实感,有感才发不是创造好的艺术作品的充分条件,但它应该是个必要条件。我觉得,这也是区分“艺术”和“技术”的标准之一。我不懂音乐,但我听说业内人士一听就能听出演奏者有没有“感觉”,没有“感觉”的演奏,就算完全按照乐谱,就算技术上无懈可击,也是冷的、死的。艺术也是一样,不是基于真情实感的作品,也许技术可以达到很高超,但给你的感觉是机械的、缺乏人性的。举例来说,欧洲18世纪中叶的“新古典主义”的雕塑,发明了可以精确复制人体的

“对点测量仪”,雕刻工具也更加先进,按理说可以做出更好的雕塑,但是我们对比它所模仿的古希腊雕塑会发现,新古典主义雕塑复制了人的肉体却复制不了人的精神。和“观景殿的阿波罗”(虽然是罗马时期的复制品,但应该还是符合原貌的,图5)相比,18世纪丹麦雕塑家托瓦森(BertelThorvaldson)的“阿多尼斯”肌肉和骨骼之间,线与线,面与面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看上去仿佛是豆腐做的(尤其对比膝盖部位)。

当一个艺术家,有时是一整个艺术时代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思考的深入和感受的细腻的时候,他的作品会呈现出几个特性,一个是像我之前提到的开始使用大量文字注解,天花乱坠、故弄玄虚地编造作品本身不能传达的东西,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混淆视听”。另一个特性是对视觉语言的强暴,用巨大的尺幅来掩盖意义的渺小,用炫目的颜色来遮掩内涵的空虚,其选择的题材也必然是“政治、暴力或者色情”这些乍看上去很有视觉冲击力,但你看完第一遍就不想看第二遍的东西。

作为一个在西方学过艺术史的人,我其实很能理解为什么“当代艺术没有标准”这样的口号会那么流行。西方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专业,基本还是局限在研究历史事实(画中人物是1600还是1601年出生的?她和画家有过什么亲密关系?诸如此类),很少有人真正去研究艺术作为视觉语言的价值。这也导致一大批对艺术品之艺术性缺乏感悟的毕业生流入市场,越是无能的越成为艺术权贵们招募的对象,因为他们只会鹦鹉学舌般地重复雇主的台词,以及通过对别人的指手画脚来掩盖自己的无知。我觉得,如果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连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么深奥的东西都能讨论,为什么艺术作品的价值标准不能讨论?恰恰相反,正因为大多数人畏惧讨论,艺术理论的学生和研究者们应该把这看作填补研究空白的机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相关文章

  • 南昌瓷板画第六代传人:艺术跟金钱挂钩就变味[图文]
    南昌瓷板画第六代传人:艺术跟金钱挂钩就变味[图文]

    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昌瓷板画第六代传人冯杰正在创作。刘占昆摄作者:刘占昆范文娟8日是中国第8个“文化遗产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昌瓷板画第六代传人冯杰日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任何艺术一旦跟金钱挂钩,就变了味道。真正想学瓷板画,十年之内不要考虑钱的事情。”南昌瓷板画是一种...

    147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乾隆皇帝是收藏界的破坏狂[图文]
    乾隆皇帝是收藏界的破坏狂[图文]

    御题诗兽面纹玉圭近日,艺术评论家石建邦一篇“炮轰”乾隆皇帝收藏品位的“檄文”引起了许多争论。在文章当中他指出,一向以儒雅风流、热爱收藏著称于世的乾隆皇帝根本就是个“破坏狂”。在好端端的玉器上刻味同嚼蜡的“御诗”、以累累印章和御题占满传世画作,将其弄得伤痕累累,都是这位皇帝经常做的事。皇宫内所藏的书画、...

    92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乔晓光:人生剪纸三十年[图文]
    乔晓光:人生剪纸三十年[图文]

    2003年,乔晓光在贵州苗族拍摄民间剪纸申遗时的工作照。王倩乔晓光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副主任、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2011年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颁发的“民间文化守望者&r...

    179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记齐白石和他的画:白黑水墨敢用红[图文]
    记齐白石和他的画:白黑水墨敢用红[图文]

    齐白石《不倒翁》河南杜学强我有一个脑筋急转弯、甚至略显无厘头的问题:当我们在观看古代和现代绘画作品时,你发觉在绘画对象上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什么?这当然不是一个值得你绞尽脑汁的问题——虽然乍看起来可能需要你写一篇论文才能解决。答案很简单:描绘裸体的多寡之别。或者应该统称人体吧。一般以女人体居多!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对于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中国来说,裸体女人在...

    32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孙瀛洲:从古董商到文博大家[图文]
    孙瀛洲:从古董商到文博大家[图文]

    图为孙瀛洲像图片由故宫博物院提供故宫博物院接受私人捐赠文物始自1939年。迄今已有700多人次捐赠,捐献文物达3万余件,几乎涵盖了所有文物门类,蔚为大观。在众多捐赠者中,古陶瓷收藏家、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所捐献的文物,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堪称首屈一指。为纪念孙瀛洲诞辰120周年,故宫博物院于2013年9月12日至2014年5月12日举办了“孙瀛洲捐献文物精品展”,借此展...

    49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贾平凹:艺术的困境也是人类的困境[图文]
    贾平凹:艺术的困境也是人类的困境[图文]

    贾平凹1952年出生,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人,现居住陕西省西安市。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秦腔》、《带灯》,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其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国际上获得的大奖主要有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浮躁》1987)、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55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前途未卜的中国行为艺术[图文]
    前途未卜的中国行为艺术[图文]

    在探讨国内行为艺术发展与现状之前,有必要先就行为艺术之出现与构成元素以及定义和流派做一些必要的介绍,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进而分析行为艺术这项原本源自西方严肃艺术理论体系之下的艺术门类为何会在中国变得如此混乱。何为行为艺术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行为艺术必须包含以下4项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与观众的交流。该...

    170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王巍:通过百人会交流平台传播中国书画[图文]
    王巍:通过百人会交流平台传播中国书画[图文]

    《九月凉山风》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获美国百人会英才奖和中华新星奖(一等奖)2009年2013年第三届“中华新星”艺术奖(百人会英才奖艺术类奖项的名称)于10月31日举行了颁奖典礼,来自全国15所高等美术院校的15位硕博士研究生获得此奖项,其中来自清华美院的博士生王巍、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硕士生白冰洋、郑虹分别获冠军和第二、三名。艺术中国对&ld...

    26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世俗化之旅:从扬州到上海[图文]
    世俗化之旅:从扬州到上海[图文]

    陈师曾《读画图》从高雅自适走向通俗普及、精神寄托走向情感抒发的世俗化进程,将文人画推向了日趋开放的境地。执着于精神理念追求的艺术品质越来越导向社会现实性,人与现实生活的直观感受成了艺术主体最重要的参照物和信心源。随着传统意义上的文人阶层退出历史舞台,艺术家被视为拥有独立身份和特定社会职业的承担者,文人画终于走到了尽头。新时代的崛起,向人们提出了与文人画时代全然不同的艺术课题,但文人画作为有待开...

    182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大风起兮云飞扬——解读张大千再传弟子、画虎名家赵同相[图文]
    大风起兮云飞扬——解读张大千再传弟子、画虎名家赵同相[图文]

    大风堂第三代传人画虎大师赵同相先生“大风起兮云飞扬”汉高祖刘邦——这位汉朝的开国皇帝的这首壮怀激烈的诗歌激励了许多中国人,一代艺术大师张大千、张善子也为他们的斋室取名“大风堂”,表达了他们在艺术追求道路上舍我其谁的境界。“大风堂”作为一个艺术符号已是家喻户晓,他的影响力已跨越国界,民族,成为世界艺术...

    163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漆画人生”:艰难守望中寻找“春天”[图文]
    “漆画人生”:艰难守望中寻找“春天”[图文]

    张志强正在介绍漆画蒋振江摄“东方人发现了漆画,西方人发现了油画,这是东方与西方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对于漆画的文化价值,老艺术家胡一川赞誉有加。但随着时代变迁,如今漆画的境遇却并不美好,甚至是在生存的困境中守望着明天。在中国漆艺家协会会员、太仓漆画领军人物张志强的心中,这更是一条不断摸索的坎坷道路,也曾因为生活压力想要放弃,但始终都被漆画的魅力所牵引,最后他给自己定...

    82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展望:“我的宇宙”不能预计的旅程[图文]
    展望:“我的宇宙”不能预计的旅程[图文]

    差阳错造成的误差。当我辗转来到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他已经早早到了现场,但话语和神态却依旧平和,并没让人感觉到不耐。时间问题在见面的一开始达成了平流状态。站在尤伦斯文当代艺术中心的展厅,四块巨大投影屏幕围起一个矩形空间,从屏幕正反两面都可看到正在播放的作品影像。矩形空间内部,悬垂散布着不锈钢材质、大小不一的石块形态雕塑。展馆工作人员笑称,不少第一次来到这里的观众会在这个空间前怯步不前,因为他们误...

    35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胡德夫:一次精神碰撞音乐之旅[图文]
    胡德夫:一次精神碰撞音乐之旅[图文]

    胡德夫2005年,55岁的胡德夫出了自己平生的第一张专辑《匆匆》,满头的白发告诉人们,这位歌坛新人一定有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台湾民歌运动,奠定了后来台湾流行音乐甚至整个大陆流行音乐的基调,胡德夫就是这场民歌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作为卑南族歌手,胡德夫在当时更大的兴趣不是唱歌,而是参与到更多社会活动和民主运动之中,一直为台湾少数民族争取权益,直到录制《匆匆》。单纯从流行音乐这个角度来讲...

    192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中国人为何谈性色变?[图文]
    中国人为何谈性色变?[图文]

    孟子说:食色,性也。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很久以后,提到“性”这个词,中国人仍是“谈性色变”。性话题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是一个禁区,长久以来,谈性色变的恐慌让国人对性讳莫如深。面对孩子“我从哪里来”的疑问,家长大多会以“街上捡来的,山上刨来”等方式转移话题。而学校虽然开设了生理卫生课,但是授业方面孜孜不倦的老师...

    77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萧承白:回归自然,大气蓬勃[图文]
    萧承白:回归自然,大气蓬勃[图文]

    艺术实践告诉我们,对于画家而言,重要的是他对生存世界的诗意发现,在发现中捕捉灵感与诗情;对创作而言,就是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语言对诗意的发现给以表现。萧承白(萧平)正是一位善于发现,也善于表现的画家。读萧承白(萧平)的绘画作品,我看到了充满文化气息的张扬,他的绘画不是笔墨与技巧的舞台,而是对自然情绪的一种释放。在创作中,他注重传统与现代性的审美定位,在明快的作品中渗入了笔墨的人文精神,处处彰...

    167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