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蓉之
台湾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曾于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参与女性主义运动和行为艺术。
陆蓉之
(参加研讨会的)没有一个人,比我更老,从事行为艺术的历史更久。我在1972年就将行为艺术作为我的主体表现手段。
我对行为艺术的理解可能跟你们很不一样。请原谅,因为我生在台湾,20岁就到了欧洲,当时嬉皮刚刚结束,我1970年代初到了美国,美国开始搞行为艺术,在推动女性主义运动。我没有什么感觉,我就是跟着潮流走。老师带我们去街头,抗议为什么美术馆、画廊没有女性艺术家,我就跟着去。学校里面说,你还在画架上绘画,太丢脸了,我就跟着大家一道去搞行为。就是这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在里面,那个环境、那个潮流就是这样子,那是一个自然发生的现象,我也没有诉求的目标,我也没有反对任何人,我也没有要反体制,我更不是反社会。对我来说,做行为就是时髦,就是流行,我全班同学就这样啊,我走过那样的路。
其实行为艺术最早是达达跟未来派,他们以荒谬的动作激怒他们的观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纽约,有一群音乐家、舞蹈家突破形式的局限,产生了无调式音乐,产生了肢体动作取代有编舞的表演,它是一个历史,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是我对当代艺术中行为艺术的理解。而且,对我来说,happening(偶发艺术)和performanceart(行为艺术)是两回事情,可是在国内,我们看行为艺术的时候,有一些是happening(偶发),也有一些是performanceart(行为艺术),还有很多只是一个action(行为)。这样对行为艺术的理解,我觉得是不够有层次的。
跟我同一代的艺术家,凭良心讲,都挂了,而我能继续存在于艺术圈,并不是因为我的创作,而是因为我去做了策展。我们当初去搞行为的那票人都去哪里了?没有了。我经历过videoart(录像艺术)刚出来的时代,我花了好几千美元买了一个很重的机器扛着。做行为的人常常跟影像结合在一起,要不然行为做完就没了。而且行为艺术跟观众的关系是很关键的,可是我们在讨论行为艺术的时候好像都没有很重视这个问题。所以,原谅我,我真的唱衰行为艺术。唱衰行为艺术的原因是什么呢?环境改变了,时代改变了。
20世纪初的达达运动,是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况的反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actionpainting(行动绘画)而来的解放也已经成为过去。而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观念艺术,已经扎扎实实玩了半个世纪了。如果你们要做行为艺术,大家是自由的,尽管去吧。
我认为,现在的Youtube上就能看到种种行为和表演,有创意的事情。哪里能找到比Youtube更丰富的平台表现这些?现在把行为艺术彻底打败的,不会是切实来自哪个力量的压制,你总是能找到你想做的。真正把行为艺术彻底打败的,就是今天的网络传输,太方便了。行为艺术有价值,必须是有别于常人,必须是特殊的,才是行为艺术家。但现在,行为艺术家的身份不再有独占性了,任何人都可以做行为艺术。在“9·11”事件发生的时候,我写过一篇东西,如果你把行为艺术看做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那么没有一个行为能做到像“9·11”那样的规划、执行、破坏力、震撼全球。
你们还可以玩你们的行为艺术,但是什么商业化、市场化,从来不是我的考量,那是另外一回事。
(本文根据研讨会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