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当前城市雕塑作品最大弊病就是没有思想[图文]

时间 : 12-01 投稿人 : 小光 点击 :

当前城市雕塑作品最大弊病就是没有思想 | 美术观点

10月9日,莫言雕塑亮相上海南京西路雕塑邀请展

11月13日消息:“我的作品讲述的是友谊精神。我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但是我们可以团结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城市生活的内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但是人们可以愉快地相处。”这是来自肯尼亚的雕塑家葛瑞德·莫托蒂·欧豪,为其在2014中国(长沙)国际雕塑文化艺术节上创作的新作品《思想的自由》所做的注解。

近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2014中国(长沙)国际雕塑文化艺术节上,来自17个国家的21位世界雕塑大师精心创作,为市民现场展现雕塑艺术的魅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什么是好的城市雕塑作品?城市雕塑如何承载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记者采访了相关艺术家。

最大的弊病是没有思想

“城市雕塑可谓是城市之魂的象征,一座好的城市雕塑往往是一个城市气质与内涵的点睛之笔。”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看来,美化环境只是城市雕塑最浅层的功用,“雕塑应该是有精神的,应该是有文化积淀和内涵的作品”。

西方有悠久的城市雕塑历史,他们把雕塑放在重要的场所,特别是城市广场,来记录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录一个国家引起社会巨大变革的重要事件。吴为山说,西方城市雕塑的繁荣,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经过由来已久的积累,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几根柱子撑起一只球,名曰‘开发区大有希望’;几束浪花托起一只球,名曰‘长江明珠’;几只手支起一只球,名曰‘托起明天的太阳’……近30年来,全国有近20万只球升起来了,这种滑稽的社会文化现象世界罕见。”吴为山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的很多城市雕塑作品最大的弊病就是:缺乏追求,没有思想,直接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

吴为山说:“近30年来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如潘鹤的《开荒牛》、钱绍武的《李大钊像》等,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的创作饱含着思想和情感,深植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根脉之中,有深厚的文化价值体系作为支撑。”

城市雕塑不能沾上铜臭

在我国各大城市中,有很多雕塑作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但也有部分雕塑作品饱受诟病。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孙绍群分析原因认为,决定城市雕塑品质的不仅是创作者的水平。现实中,有的城市需不需要城市雕塑和建设怎样的城市雕塑,完全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态度,尤其是个别领导的审美和喜好。有些城市在雕塑乃至建筑上,几乎是一任领导一个想法、一个做法。孙绍群指出,应该将城市雕塑的设计和建设,交给专家和市民。

孙绍群说:“艺术应该为人民服务,而不应沾满了铜臭。作为当代雕塑艺术家一定要深入生活,到人民当中去,体会人民的喜怒哀乐,要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时代的心声,展现民族精神。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丧失一个艺术家对作品的应有要求。”

“城市雕塑是人民的艺术。任何行政指令的标准、学者权威的标准,都大不过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吴为山说,“当然,作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城市雕塑也应该是高雅艺术的体现。贴近群众和高雅并不矛盾,关键要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既能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又能体现人民的意志。什么是好的雕塑作品?就是16个字:一目了然,回味无穷,喜闻乐见,雅俗共赏。”

吴为山曾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建议,把城市雕塑的建设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制定城市雕塑行业全国性的法规和行业标准。

需要量与质的统一

“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完全能够成为代表整座城市的人文景观与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甚至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雕塑文化圈。”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朱尚熹说,“当今世界有许多城市拥有自己的标志性城市雕塑。但是更多的城市并非如此。尤其对于中国的城市而言,我们的城市雕塑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迎来一个井喷式发展的,许多作品还很年轻。而一件雕塑是不是能担当得起整个城市的标志象征,这不是今天人们说了算的,它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朱尚熹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因此很难用一件作品就照顾到横向、纵向的方方面面。好的雕塑背后都有时代的影子,我们需要的是一批反映城市时代精神的作品,以满足不同社区、不同街区的需要。好的城市雕塑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雷宜锌则认为,城市雕塑与所处地区的精神财富息息相关。他介绍说,在长沙的旧城改造中,许多老街被拆除,长沙根据老街区的特点兴建了一批城市雕塑,比如营盘路兴建时建的《辛弃疾》雕塑,就是与辛弃疾在这里建军营的历史典故有关。雕塑可以记录历史、承载历史。通过将老街区丰富的历史信息转移到雕塑上,城市记忆就得以延续下去。又如,长沙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每隔80米就坐落着一尊“老长沙”主题铜像,《童趣》《纳凉》《卖臭豆腐》《打酱油》,那里的每一座雕塑都是老长沙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

目前我国的城市雕塑还面临不少问题。雷宜锌表示,雕塑艺术与审美能力在各地发展不同,有的地方盲目追求城市雕塑的数量,产生了不少粗制滥造的“次品”,不但影响了城市精神的表达,还可能给城市形象及声誉造成损害。创作者应在提高审美情趣的前提下,承担起自身的使命,用心去完成每一件作品,使其成为城市的灵魂、物化的精神、时代的声音,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相关文章

  • 爱和欲望的影像空间[图文]
    爱和欲望的影像空间[图文]

    梦幻(REVERIES)关于爱情、色情、友谊,我们都有自己的理解观念,也会根据不同的地域因人而异,于是也希望影像的阅读和心目中的理解一致。但是也许我们会认同一些基础点,比如爱情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在情感上所带来的巨大的冲击,爱欲的力量也许是无人可以抵御的。但是爱情究竟有没有一种外在的形态,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人类的欲望也许是无穷尽的,但是只能通过想象的空间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通...

    129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王智远:放弃了为艺术而艺术[图文]
    王智远:放弃了为艺术而艺术[图文]

    图片资料自从杜尚在纽约展览了他的“喷泉”(也称作“小便池”)作品,这是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艺术就被彻底地改变了。爱尔兰作家OscarWilde用他的名言“为艺术而艺术”,提倡给前卫倾向的艺术家以优先权,艺术作品的含义比艺术作品本身的形象更重要。你可能会认为,自杜尚以后,人可以使用任何媒介创作艺术品,这是事实,艺术家们获...

    184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蒋雨浓诞辰105周年访谈录[图文]
    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蒋雨浓诞辰105周年访谈录[图文]

    蒋雨浓以禅求悟我自我法——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蒋雨浓诞辰105周年访谈录6月26日,正值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及文学家蒋雨浓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日,社会各界纷纷怀念蒋公,共聚京城举办了笔会座谈纪念活动。书画、戏剧影视、文学教育等各领域老艺术家到访参与。记者亲赴现场,在活动结束后采访了蒋雨浓先生后人及各界友人嘉宾。6月26日,正值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及文...

    31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沈行工:欣赏性是收藏的前提[图文]
    沈行工:欣赏性是收藏的前提[图文]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沈行工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作品复评工作已经圆满结束,由组委会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的强大的复评评委团队参与了此次复评,其中部分专家评委对本次美展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我们将为大家逐一呈现。在南京国际美术展复评现场,当谈到在艺术品收藏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沈行工再三强调,“欣赏性是收藏的前提”。面对近1000件的复评...

    164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范迪安:向世界展现年轻形态的艺术[图文]
    范迪安:向世界展现年轻形态的艺术[图文]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主办,中国美术馆、韩国艺术委员会美术馆、艺美基金会共同承办的“@What——中国艺术新一代”中国美术展2月5日在韩国首尔Arko艺术中心开幕。中国美术馆范迪安馆长在记者见面会上详细介绍了本次展会的主题和展示作品等内容。记者见面会后,范馆长接受了人民网视频专访。人民网记者和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

    118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当代艺术品被保安当做垃圾扔掉引争论[图文]
    当代艺术品被保安当做垃圾扔掉引争论[图文]

    被扔掉的当代艺术品。劳动节假日的最后一天,这场“物质内外的当代艺术开放展”在时尚天河商业城如此喧哗的展场开幕。开展日期和展场都可以用“热闹”二字来形容。这样的展示形式与展览策划的本意正好相得益彰,丰富的物质世界在开展时刻呈现出另一种能量,从而更加反衬出对精神世界的反思诉求。在展览中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情,据策展人世宾透露:27日下午布展,约3点多钟...

    183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国际顶尖设计大师纵论艺术传承与创新[图文]
    国际顶尖设计大师纵论艺术传承与创新[图文]

    姜峰发表演讲。本报首席记者裴强摄7月2日下午,由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主办、甘肃省室内装饰协会承办、兰州中心战略合作、德国汉斯格雅卫浴冠名、中集商贸协办,以传播“先进室内设计文化”为使命的2014中国西部室内设计高峰论坛在兰州举办,国际顶尖设计大师梁志天,亚太十大顶尖酒店设计大师姜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杨冬江教授等室内设计界的大腕登台献讲,让兰州的众多业界人士直呼过瘾。...

    158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金京华:追求真实的自我表达[图文]
    金京华:追求真实的自我表达[图文]

    金京华美院是一个不被教学体制束缚的地方,在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上老师们都不会硬性的要求你该怎么去做,只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他们一个方向,这种因材施教的氛围,使得学生们有更多的空间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板块。金京华说自己会特别关注后现代以及当代艺术,喜欢贾科梅蒂、杜尚、安东尼葛姆雷、波伊斯、弗朗西斯·培根、罗斯科、等艺术家。写实的东西已经不足以表达内心感受的时候,金京华选择了抽象的...

    152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海外流失文物回归前路漫漫[图文]
    海外流失文物回归前路漫漫[图文]

    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中的圆明园文物。本报记者翟群根据中国房地产商黄怒波与挪威KODE博物馆的协议,100多年流散海外、现藏于该博物馆的7根圆明园石柱预计将于今年9月重回故里,届时入藏北京大学博物馆(详见本报2月13日八版)。消息一出,随即引发了热议:这7件文物应当藏于北大还是回归圆明园原址?这份协议究竟算是购买、赎回还是捐助、自愿偿还?更有人质疑黄怒波炒作。个中缘由还有待公布,但这则有关圆明...

    111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英国模式下的中国评选:约翰·莫尔绘画奖[图文]
    英国模式下的中国评选:约翰·莫尔绘画奖[图文]

    2010年中国赛区获奖作品聂正杰《存在》2014约翰·摩尔绘画大奖公布候选名单​​英国艺术界最负盛名的奖项,有“绘画界的奥斯卡”之称的约翰·摩尔绘画大奖(JohnMooresPaintingPrize)宣布了2014年的五位候选人名单。他们分别是:RaeHicks,JulietteLosq,MandyPayne,AlessandroRaho...

    45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肖丰——一位特立独行的视觉知识分子[图文]
    肖丰——一位特立独行的视觉知识分子[图文]

    肖丰,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院长。年初,肖丰在武汉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展览,给笔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它有一个冗长的名字——《一切正在发生着并纠缠着——肖丰,一个视觉知识分子对三十年快速变迁的报告》,展览回顾了肖丰三十年的艺术之路,也引起了我对肖丰艺术创作背后故事的浓厚兴趣。这...

    134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西方解读[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西方解读[图文]

    《最后的晚餐》去年十月,曾梵志油画作品《最后的晚餐》(见上图)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以1.6亿港元成交,创下中国当代艺术品世界最贵新纪录,这给了2008年后由世界经济危机导致跌落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注射了一针莫名的兴奋剂。当代艺术的门道和玄妙让很多圈外人无法参透。是谁决定了好和坏?又是谁操纵着巨额资金的走向?芬兰导演米迦•马迪拉(MikaMattila)一直觉得这是个令他琢磨且颇为...

    98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专家:应尊重前辈名家对《功甫帖》的看法[图文]
    专家:应尊重前辈名家对《功甫帖》的看法[图文]

    现场放大扫描《功甫帖》原件中国文物网讯2013年9月,收藏家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822.9万美元(约合5037万元人民币)拍得苏轼的《功甫帖》。2013年12月21日,《功甫帖》被上海博物馆3位研究员质疑为“清代双钩廓填伪本”,随后短短两个月,围绕着《功甫帖》的真伪问题,收藏界、书画鉴定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这场波谲云诡《功甫帖》之争中,无论持何种观点者,绝大多数...

    157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陈丹青解读毕加索创作:要了解他的朋友和敌人[图文]
    陈丹青解读毕加索创作:要了解他的朋友和敌人[图文]

    陈丹青讲解毕加索艺术胡晓芒摄“毕加索的画很经典,毕加索的画看不懂。”这两种矛盾的感受令很多普通参观者困惑。昨天下午,著名画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做客《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对中国的策展人提出希望,希望他们为艺术普及多出力。陈丹青的演讲题目是《机会与困境——兼谈毕加索》,他以绘画艺术家的身份从专业角度解读了毕加索的创作和价值,为听众上了一堂精彩...

    29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专家谈新闻摄影:新闻照片背后的记者思考更关键[图文]
    专家谈新闻摄影:新闻照片背后的记者思考更关键[图文]

    《退下来以后的邓小平》组照之一,杨绍明,1988年获得荷赛新闻人物类组照三等奖,成为首位获得荷赛奖的中国摄影师1988年注定成为中国新闻摄影师难以忘怀和新闻摄影史必须记录的一年。这年的1月5日,《世界新闻摄影展览》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这个展览集中展示了“荷赛”30届(1957-1987)比赛中评出的241幅代表作。这样的展览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以至...

    118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