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艺术批评的策展化及其前景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章鱼 点击 :

这个文本的意图具有倾向性,特别站在维护当代艺术创作、当代艺术批评以及当代艺术策展的立场。我希望真正的策展人是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而不是投机商人。因为,唯利是图与不择手段,是当代商业操作的基点。

艺术不解决实际的功利问题,艺术是终极价值的桥梁,是到彼岸之所乘。如果简化康德的精神,就是:认识能力+快乐能力+信仰能力=不堕入地狱。

我更看重艺术的纯粹意义和善的意义,我坚信纯善的是纯美的。当代艺术恶的方面太多,需要注重有节制的人性。因为人所做的一切,均在因果之中。艺术家不应该跟随大流,促进自我毁灭,而应该注重发心之处是什么。

苛求艺术批评独立以及艺术批评的独立,既是现实悖论,也会使艺术批评丧失其功能。因为,艺术批评不是其它机构、人物与活动的附庸,有自己独立的存在与发生形态;艺术批评的功能在又于社会交际,并通过传播系统表达其扬抑意图,勾勒艺术形态,影响艺术演变。艺术批评应该注重进行层次广泛的批评实践,以实现其功能。艺术批评可以与策展没有直接关系,在时间顺序上后于策展,对策展主题、参展作品,或其它途径与其发生关系的作品或问题,做事后批评活动;艺术批评也可以直接转向至策展,在策展中实践其批评观和学术倾向。批评家以策展方式推出其批评理念,批评家角色转化为策展人角色,其本质问题是中国艺术体制现实问题催生的一种解题方式。批评家直接操刀策展,或以其它方式参与策展,都是批评家积极参与市场并试图体现其职业价值的表现。在本文中,笔者将艺术批评家转做策展人的现象,称为“艺术批评的策展化”。

艺术批评的策展化带来两方面的便利。艺术批评家做策展人,可以直接地实践其批评意图,并通过展览体现,以保证艺术事件的学术倾向和艺术史价值;艺术批评家做策展人,可以拿到更好的市场份额,并由此取得实际的话语权,以更实际地推动艺术演变。与此同时,艺术批评的策展化也隐含两方面弊病。艺术批评的功能将被放大,由一种意识形态力量的扬抑,扩展为直接干预,并容易导致欲速则不达的艺术演变结果;艺术批评可能丧失独立品格与学术价值,使其既在艺术体制中受制于上游力量的牵制,又在批评实践中为利益关系所左右,进而引起批评家独立的尊严问题,以及批评学术的可信度、高度、深度问题。就当下的展览形态而言,艺术批评的策展化还有一个奇怪的变种,就是:策展人+学术主持(绝大多数由批评家充当)=学术展。这种流行的展览模式,其中绝大多数拔苗助长式的烂展览,既影响了学术性艺术市场,也毁坏了批评家的信誉。不过,一些强强联手的展览则另当别论。

艺术批评的策展化,最为有效的方式是艺术批评家转变为独立策划人,引领或主导时代艺术风尚。独立策划人史泽曼(HaraldSzeeman),就是这种情形的成功典型。由批评家转化而来的独立策划人,将在艺术史中非常重要。他们通过制造艺术事件及其形态,进而“创造”艺术史,“改变”艺术史。批评家转向做策展人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在国内艺术媒体的宣传下,使其显得似乎很容易。一些批评家、艺术家或其他人士,摇身一变就是策展人。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将展览策划等同于拉资金做活动,对充当联络各方资源的策展人而言,重要的不是展览的学术与艺术意义,而是回报。因此,当下需要更综合的力量来对整体的艺术生态产生有效的干预。换言之,就是需要策划人、艺评家、经纪人、收藏家的联手操作,古根海姆美术馆就是这种典范。事实上,国内批评家的策展意识,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启蒙。因为当代艺术市场的承载度不是一蹴而就的,批评家转做策展人的时代到要来的更晚一些。就国内当下的策展情况而言,大多数要么是投机行为,要么是跟风行为,缺乏长远的洞察力和艺术影响力,以至于通常是临时性的聚集,炒作,完事后作鸟兽散。当然,也不排除为数较少的双年展、文献展性质的大型展览,在不同程度地说明策划人观念的重要性,以及未来艺术展览的主导模式,而这种观念和模式,其实质就是艺术批评的强力形态。

艺术批评的策展化,对于培育收藏群体的艺术素养,监督艺术作品的质量而言,不失为一件好事。真正推动艺术生态趋于合理的是长期收藏以及终端收藏,其中,终端收藏群体的培育,却是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对当下中国的中等收入家庭而言,能够较为宽裕地维持生活就不错了,买房、结婚、教育新式大山的负担,已经足以剥夺他们艺术消费和享受的能力。朱其的四个问题:谁来培养中产阶级?谁来担任中介人?谁来为艺术品评定价位?谁来为现代艺术正名?在今天不但没有改观,反而更混乱、更严重,并且还有必要增加另一个问题:谁来做策展人?对当前购买艺术作品的群体而言,国内教育从来没有培养过他们如何去欣赏艺术并判断好坏,更不用奢谈艺术史的观念和意图了。因此,当代的艺术界权威圈子的判断和推介,就成了引导他们最重要的力量。水天中曾将这种权威性质的圈子概括为五种:贯彻当前文艺政策类;传统和学院艺术标准类;现代、后现代艺术观念标准类;通俗的流行口味类;国外艺评价和策展人类。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它们在不同层面发挥着培育艺术素养和影响艺术品味的作用。但是对于更亟待培养的当代艺术收藏而言,影响收藏群体判断力和欣赏水平最主要的权威观念,来自被谓之为“以通俗的流行趣味为选择标准的圈子”。而这股力量事实上由大众传媒、画廊、拍卖会、艺术博览会的宣传所左右,并以迎合大众口味为目的。因此,做投机性展览的策展人,为了好卖为目的,制造为数众多的低水准展览也就不足为怪了。与此同时,以各种名头混淆观众视听,推销惟有装饰价值的作品,间接地扼制了学术性艺术品的创作,助长了亲近市场口味的低俗风气,对培养当代艺术的收藏群体而言,将埋下影响深远的隐患。

艺术批评的策展化,对于没有艺术赞助制度、缺乏合理的艺术市场法规的艺术生态而言,或可引导其健全发展。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收购艺术作品是为了赚钱,但对于良性的艺术生态而言,收藏艺术作品和开办画廊或其它艺术机构,并不一定都只是为了赚钱这一个目的,而是非盈利性的某种文化事业,但是前提是需要良好的国民艺术素养。国人无需奢谈欧美的艺术赞助以及免税政策,看看身边的艺术机构、收藏行为,就不难看到国人对待艺术的态度以及艺术素养了。国内明确非盈利性质的机构而言,数量少得可怜,并且是大杂烩式的“当代艺术”的展示或流通渠道,尽管如此,它们在国内艺术生态中显示着特殊的重要性。对国内的大多数画廊而言,艺术批评只是一种广告手段,更重要的是操作与忽悠;在缺乏艺术史参照和定位的情况下,跟风严重,经营者自己都搞不清楚做的是什么,一窝蜂地都是“当代艺术”。与此同时,靠各种艺术掮客和炒家制造的艺术作品价格,影响到大众对艺术的认知困惑和误区;不规范的市场、金钱至上的宣传、各种腐败的潜移默化,以及人的劣根性,使艺术家深患拜金病,满身的铜臭气,能有好作品出现吗?在没有健全市场法规和收藏传统,并缺乏艺术修养和文明教养的艺术界,参与艺术生态的各个环节缺乏必要的尊重,易粪相食,没有诚信合作意识,大多数从业者缺乏职业道德,长远来说,将使各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简言之,国内艺术市场伦理是混乱的,需要好的批评家,扬善抑恶,辨证是非,给观众提供欣赏艺术作品之方法,阐明其意义,以及提供品鉴之意见。但是,这些都是间接途径。而批评家做策展人,选择好的艺术作品和阐明相应的观念,引导艺术生态的健康演变,则是更直接的途径。

艺术批评的策展化,有助于当代观念艺术的学术厚度与传播,或可提升时代艺术风尚的文化内涵。对学术性展览以及相应的市场而言,批评家所赋予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批评家的学术视野。艺术批评的展开需要就事论事,但不局限于就事论事,而是需要定位、参照、判断,并用文字语言再现视觉作品的内在含义。当代艺术作品的真正完成,并不是仅仅在于展示,而是在理论话语中出现,并通过批评家的劳动获得其文化和学术意义。批评家观念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参照艺术史而形成宏观的对当下艺术形态演变的判断,并由此而生发艺术史意义。对艺术家而言,尽管其注重个性,却不可能脱离社会历史语境;对于艺术作品的传播而言,尽管其注重视觉语言含义,但最终还要转变为文字语言;对批评家而言,他们要赋予特定的重要的作品以意义,并使它出现在艺术史的参照中特定的坐标处;对艺术史而言,它所记录的只能是重要的,杰出的。批评家则是艺术史意义的发现者和艺术史的推进者。

艺术批评的策展化,要避免为利益所制,应保持独立。事实上,批评家保持独立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批评家有文化理想,并有实践这种理想的意愿,然而凡是社会实践和交际,既需要面对各种力量对理想的冲击,也需要提防各种诱惑。在批评实践的各种阻力中,最大的冲击就是批评家作为职业,在混乱的艺术生态中生存之困难,损害批评家利益的情况,在当下非常普遍。筹划艺术展览和参与市场的各方,在没有相应的艺术法规或条列的约束下,各方的利益就要靠良心来约束,这使得他们的合作关系非常脆弱并且不平等。因此,批评家做策展人,既是出于利益之考虑,也是一种权宜之计,有潜在的危机。当各方都只注重利益时,重要的就不是艺术。另外,中国的批评家,大多有君子喻于义之传统道德感,对于应得之利益则会遮遮掩掩、半推半就,君子爱财,只要取之有道,在今天的社会就应该褒扬。但是,专注的批评家往往没有商业意识。在艺术素养低下的环境中,批评家策展与社会资源更广泛的经纪人或其它人士策展相比,容易出现两难选择:保持学术倾向就得考虑放弃市场效果,注重市场效果就得考虑丢失学术倾向;而对于非批评家式策展人而言,面对市场时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交量,“他们对金钱有特殊的敏感”。因此,在当下的艺术生态中,批评家就要对当代艺术生态的混乱与各种潜规则,发挥意识形态的干预力量,扬善抑恶。与此同时,对直接干预艺术生态的批评家而言,做独立策展人或其它方式参与市场行为,就难免存在为各种利益牵制的问题。但是,艺术批评家作为职业,既要有它独立的文化价值,还要有合理的生财之道。艺术批评的独立,既来自艺术批评家的努力,也来自艺术生态的合理和健全。艺术批评家转做策展人,更有其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一种理想的状态是,独立策展人就是由批评家、艺术史家演变而来的,因为他们有历史之慧眼。

最后,稍加区分质疑艺术批评和艺术批评之批评的问题。前者是形而下的利益问题,泛质疑批评家,忽视其劳动价值,轻视艺术批评文本的价值,其主要症结在以什么保证各方的利益和尊严?后者是就艺术批评自身而言的。艺术批评之批评是一种进步,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艺术批评将从英美批评传统而来的基本内涵,即阐释与评价,走向艺术批评作为学科的本体转向,艺术批评将成为独立的观念学科;其二,艺术批评将以更多元、更敏感的实践意识,如艺术批评的策展化及职业化,介入艺术演变,并影响其倾向。

相关文章

  • 当下还有文人书画生存的土壤吗(图)
    当下还有文人书画生存的土壤吗(图)

    汪曾祺画作,题画中的“煮面条等水开作此”极有趣味。文学与书画自古相通,中国历史上的大文人如王维、苏东坡等同时也是一代书画大家,现当代作家鲁迅、沈从文、台静农、汪曾祺等也有深厚的书画修养,而在当下,也有一些擅长丹青的文人,前不久在京成立的中国作家书画院便汇集了不少诗文书画兼长的文人与作家。中国作家书院副院长张瑞田、斯舜威前不久就“文人书画”生存的土...

    100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章长青:真艺者直入灵府[图文]
    章长青:真艺者直入灵府[图文]

    章长青作品章长青教授我是熟知和仰慕的山水名家,虽同饮汉江美水,相隔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而我们却没曾谋过面,直到2012年的夏末秋初,我专程前往拜访,在“章长青艺术工作室”——学院以个人命名成立的画室里,才与他第一次面对面的“谝广子”。那天的太阳当头照,尽管时令已立秋,但汉江盆地却依然炙热如流火。品茶、抽烟、赏画,聆听他论&...

    92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大为:无愧于时代精神[图文]
    刘大为:无愧于时代精神[图文]

    2011欧洲伦敦桥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鼓励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积极探索;我始终认为,一部艺术史就是一部艺术发展史,其中始终贯穿着可贵的进取精神。当代写意花鸟画家谢天赐,其作品中的写意精神是十分突出的,他用笔大气、率意,用墨淋漓、酣畅,在书写中体现一种源于生命的元气、笔势的美感和墨色的韵致,在画面中营造了近乎抽象感觉的意象之美。在看似随意的挥洒中,一切都是成竹在胸的,一切都是空间结构的体...

    114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罗斯科:好艺术是纯粹的[图文]
    罗斯科:好艺术是纯粹的[图文]

    图片资料在诸多西方现代艺术史乃至美国现代艺术史的著述中,马克·罗斯科比起同时代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德。库宁、纽曼所占有的地位和评价似乎仅仅是一个陪衬角色,而在中国艺术界的影响,也只有极少从事抽象艺术的画家才把他奉为大师。这种现象如同命运,很难分析出可信的原因。不过,据研究资料表明,美国著名批评家格林伯格以共名批评的方式推出代表美国本土风格的现代主义艺术,在罗斯科的话语中并不...

    177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艾敬:去纽约寻找艺术梦[图文]
    艾敬:去纽约寻找艺术梦[图文]

    艾敬撰文/有泉摄影/晨曦艾敬的艺术足迹20世纪90年代的艾敬曾经作为歌手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是中国内地民谣的领军人物之一。代表作《我的1997》《艳粉街的故事》《追月》等。1999年,艾敬师从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后定居纽约,逐渐淡出乐坛。开始一心从事绘画创作,将绘画从爱好提升为自己的事业。从2007年开始,艾敬以视觉艺术家的身份参与到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中来,曾经在北京、上海和纽约举办过3...

    51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乔晓光:人生剪纸三十年[图文]
    乔晓光:人生剪纸三十年[图文]

    2003年,乔晓光在贵州苗族拍摄民间剪纸申遗时的工作照。王倩乔晓光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副主任、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2011年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颁发的“民间文化守望者&r...

    179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沉稳与兼容:谈上海的中国画创作[图文]
    沉稳与兼容:谈上海的中国画创作[图文]

    萧海春山水画新作《鹊华秋色图》上海的中国画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但却又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上海的艺术家一直是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远离政治主题,画一些风景、静物、变形的人物,寻求一种个性的语言。这种温和的前卫也决定了它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回响,它就是一群艺术家的一个寻求创作自由的派对——但我觉得这更接近艺术的正道。张培成“上海美术进京展”去年在中国...

    56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美国博物馆藏中国古画概述[图文]
    美国博物馆藏中国古画概述[图文]

    宋佚名仿周文矩宫中图卷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图片资料美国是中国本土(大陆、台湾、香港)和日本以外收藏中国书画最为丰富的地方。但这些收藏在美国的分布并不平衡,除了林林总总的个人收藏,更有依托于一项或多项捐赠基金、逐渐积累藏品的数家博物馆。参加本次大展的波士顿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和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皆属此类。美国是中国本土(大陆、台湾、香港)和日本以外收藏中国书画最为...

    129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玄中之境——长白散人谈姜平书法[图文]
    玄中之境——长白散人谈姜平书法[图文]

    一本集子的出版,前面总有几行文字,似乎为了说点什么。其实对于姜平这本书画集,只要翻开它的人,便能感觉到其中的味道儿,无需多言。如果非要说几句话,那就说说姜平。我认识姜平,是先识其字,后识其人。长久以来,有这样一句话,叫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其实这只是文人墨客的自我抚慰,我在文化圈中三十五年却未见几个“其人”。似乎那横行华夏的“隐文化”早已把儒家的仁、老...

    168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黄永玉展览不讲排场是艺术界的楷模[图文]
    黄永玉展览不讲排场是艺术界的楷模[图文]

    2009年7月,86岁的黄永玉在家中作画。(资料图)新华社发黄永玉九十岁画展“不剪彩不演讲不搞酒会不搞研讨会”,策展人陈履生称:“按照老办法,开门就开幕。不剪彩,不演讲,不搞酒会,不搞研讨会。”8月16日,“黄永玉九十画展”在国博开幕,其简洁朴素的开幕形式,一时备受热议。而反观时下艺坛,展览此起彼伏,开幕式隆重阔气,主办...

    25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记天津著名花鸟画家靳吉顺[图文]
    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记天津著名花鸟画家靳吉顺[图文]

    花鸟画家靳吉顺认识靳吉顺先生已经有十多年,靳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谦逊儒雅,如他的画一样考究工整。他的画都是从自然生活中拈来的小景,梅兰竹菊、牡丹、荷花,这些简单一枝一叶的花草树木在他的笔下升华了。难怪他的老师——当代花鸟大师霍春阳推崇他的这位高足,给他的画题字:淡妆。出淤泥而不染,细细品着他的画,你就像嗅到一股淡淡的荷花香,柔美清丽给人予美感。他的画受到了许多人的喜欢,被摆上...

    109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刘玉来:齐白石黄宾虹绘画异同比较[图文]
    刘玉来:齐白石黄宾虹绘画异同比较[图文]

    我们比较同类艺术顶尖人物的艺术作品时无疑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我们必须来作这项工作,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他们各自的骄人处,才能明晓他们之所以形成骄人的原因,这对于后人的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启发。我们今天的诸多从事书画艺术者往往对大师羡慕有加,而对大师究竟如何形成了骄人处却知之甚略;他们往往关注大师最高成果,却忽视了大师何以能由低至高爬坡成功的技巧选择。当我们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他...

    90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邵大箴:纪念齐白石先生的当代意义[图文]
    邵大箴:纪念齐白石先生的当代意义[图文]

    邵大箴先生在纪念齐白石先生诞辰15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纪念齐白石,首先要回忆一下齐白石在20世纪所受到的遭遇,他的经历。齐白石先生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位具有现代意义和当代意义的中国画家。“五四运动”时期,很多文化先驱都在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新兴的现代文化,齐白石先生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

    24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周长江访谈:“互补”——东方传统的回归[图文]
    周长江访谈:“互补”——东方传统的回归[图文]

    周长江在自己的工作室中采访/整理:黄乐黄乐(以下简称H):我们了解到,“互补”理念的提出是源于一个朴素的理想,即在您研究了西方现代艺术之后反观自我的文化背景,对传统审美价值在现代社会转型的期待。您当时的这个“期待”发展到现今是什么样的状态?周长江(以下简称Z):我们早年学习西方的艺术和知识,后来发现西方文化变化中吸收各类文化启发,其中也是受到...

    200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川江号子:喊出的不是艺术 是朴素生活[图文]
    川江号子:喊出的不是艺术 是朴素生活[图文]

    川江号子来到北京在北京八达岭长城、国家体育馆鸟巢、798艺术中心陆续出现一队唱着号子的纤夫,引来大批游客和市民围观,甚至引起游客现场即兴模仿。这些唱号子的纤夫为“印象”系列实景山水演出《印象·武隆》的演员,他们专程从重庆武隆来到北京,意在将川渝大地的号子唱响中国,呼吁人们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父辈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接下来,他们将走进上海、广州、西安、...

    190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