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专访马轲:力的画家

时间 : 12-01 投稿人 : 小林 点击 :

他的画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审美的空间,而是带着一种强硬的指向,直接指向人的真实存在。画面甚至有些粗糙,笔触是凌厉的,色彩构图凝练突兀,就像一个又一个瞬间凝结在布上。

投资与理财记者尚晓娟

采访马轲是在一个下午,大概四五点钟的时候,阳光与巨大的蝉声同时落进这间位于黑桥村的画室。这样的蝉声在城里是很难听见的,有蝉的地方必须有泥土,城里的水泥铺满了每一寸土地,蝉蛹都被埋在地下,永世不得出头了。

只有在黑桥这样的城乡结合处,还能看见事物本来的样子,夏天本来就应该有蝉声的。为什么这么多的艺术家聚集黑桥,这里除了暂时不会拆迁,这里更有比城市更真实的存在感。

马轲的画室很原生态。高高的房子被分成几个大的隔断,走进一个隔断,就看见一张竖在地上的大画,颜料、大刷子随意的丢在地上,就像农民下地回来把锄头丢在地上。

推开大铁门走出去,土地的院子荒草丛生,生长一派自然野性的气息。工作室俨然只是工作室,没有多余的布置,却自有一种荒凉的味道。

关于经历

我知道马轲,是因为先看到过他的画。

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是在“艺术北京”博览会上,一张风景的大画卖到50多万元,当时被好几个专业级的藏家抢购。第二次看到是在一家画廊,他的画面不是很细腻的表达方式,语言却极有张力。画廊老板的话让我记忆犹新,大概说的是:即使在当代艺术圈,马轲的作品也是很小众的,但他却是画家中的画家。

所以,还没有见到马轲,先是对他这样的人充满尊敬。见到马轲本人,一下子就与那位画廊老板有了同感,马轲真是画家中的画家。

我在他的画室看到几张正待完成的作品。他的画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审美的空间,而是带着一种强硬的指向,直接指向人的真实存在。画面甚至有些粗糙,笔触是凌厉的,色彩构图凝练突兀,就像一个又一个瞬间凝结在布上。

他说:“艺术是要拿生命去交换的,画画更多是让我想象,把我的意志在一张画上贯彻到底”。

马轲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家呢?在某种程度上,他的作品取决于他的经历。在采访中,我总结出几个关键词,以此窥见他的艺术的发生。

关键词一:天赋

从拿起画笔那一刻,马轲就知道,自己能够把这个事儿干好。

第一次从心里想画画,是看到邻居小孩画连环画,当时一下子被触动,几乎是跑着回家,顾不上吃饭,就开始画。

马轲在天赋上适合画画,还是有传承的。他的祖父生于1912年,在上海做生意时发现设计商标可以赚钱,就买了很多关于画画的书,有素描教材、《芥子园画谱》,还有画具。到了父亲这里,离画画更近了。父亲当年考上了山东艺术学院,但因为家庭成分原因,与艺术学院失之交臂。父亲没有成为职业的艺术家,但他的工作从未离开过绘画。

父亲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订《美术》杂志,从来没有间断过画画,这对马轲算是耳濡目染的影响了。马轲上到初中时,一心想要好好学画画,父亲没有反对,坚决支持他的决定。

关键词二:独立

1990年,马轲考上了天津美术学院,开始接受学院系统的美术教育。

后来他总结,中国整个教学的体系都是从方法、美术史的角度进入,是从一个技术层面进入的。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大家画得都很好,但是一毕业,就什么都不会画了。马轲从大学时就很独立,就开始反思艺术是什么。这使他能够看到艺术更本质的东西。

大学的时期,马轲画了一批比较成形的东西,那是一批炭笔素描。作品围绕着个体生命的日常琐事、青春冲动和欲望勃发,进行了一系列的呈现。

此时,创作的想象是如何直接地表达自己,而不是在表达之前进入一种既定的模式。这是他对绘画第一个比较明确的追求。

关键词三:省察

马轲有着强烈的自我省察意识。

1998年,马轲得到一个前往东非厄立特里亚援教的机会,去为那里的大学筹建艺术系。没想到,他们刚去不久,厄方局势就紧张起来,他们要和埃塞俄比亚打仗了。中国援教人员的撤离成了问题。几经辗转,马轲和同伴们跑到公海边,找了一艘中国渔船。

结果,这艘船在大海上差点失踪,他们在船上度过生死存亡的50个小时,无法与大使馆的人取得联系,也无法到达任何目的地。

这次海上逃亡的经历对马轲影响很大,后来的作品《渡》《祸》《呼吸》就来源于这个事件,关于战争、人生以及自我存在的反省彰显于画面中,也成为他的作品一以贯之的主题。

初衷与归宿——力

回国后,马轲在任教的天津美术学院举办了首次个展,展出了早期和非洲之行的一些作品,《等待》和《读书》系列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马轲得到了更为成熟与内化的自我形象、马、锋利的三角图案等抽象图式。

之后,从2005年的作品《南湖渠夜景》,到《顶硬上》、《英雄时代》,到2008的《大中国》系列,构成了马轲的语言形式框架。

马轲曾在一篇访谈中说,他的作品崇尚阳刚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标准叫骨重神寒,如青铜器一般狞厉的感觉,越是古老的绘画给人的感觉越是冷寂的”。

这种冷峻的力量也体现在作品中。面孔、黑衣人、马、神鸦、树、骨头、三角形,这是他惯常使用的形象。这些形象在画家笔下被施予了一种“力”。这种力是破天地的,是超越性的,是从人的思考里来的,具有一种强烈的意志的力量。

即使是非常浓烈的黄色、红色的色彩,也是极为内敛的表现方法,每一个笔触都极为收敛又极为放肆。要知道收敛并不容易,放肆就更难了,要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是需要很强功力的。在他的黑色调的作品中,这种力量感的掌握更是达到至境,纵深的黑色大背景一步到位,画面中的人、景象赫然出现在中间,有一种石破天惊的大气势。

就像艺术家所说的“骨重神寒”。这是他的作品所追求的一个标高。从这个标高出发,他的作品从根源上就与现在的艺术所透出的无力感区别开。他的画有特别率真的清新,从个人感受切入,切入到人类共同的焦虑。

蒙克的《呐喊》具有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就因为它承担了属于人类共有的焦虑,马轲的作品就具备这样的品质。

马轲的作品没有当下艺术所流行的观念性因素,他的画只是绘画本身。

他说:“艺术保留了人类神性的一面,你要学会抛弃社会虚拟出来的东西,人是浪漫的、自由的、活泼的,没有负担和束缚,你是一个生命,最完美的是这个人能认识到自己,觉察到自己,从而相信自己”。

他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还没有在方法论上、在思想上产生真正有影响的艺术家。他希望和他的同代人共同努力。

相关文章

  • 神秘的再现:艺术史上的两生花[图文]
    神秘的再现:艺术史上的两生花[图文]

    利皮VS波提切利:画中画的致敬“艺术史是给成人读的鬼故事。”——阿比·瓦尔堡从古希腊到十六世纪绘画,再到二十世纪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史就像是一次次似成相识的时间旅行。在二十一世纪,电子科技带来的无限度复制已变成庸俗的现实,反复与重现的意义何在?反复,如德勒兹所言,是对原型的解放,是原型挣脱出框定它的时间,获得属于它的新生命&mdas...

    192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史家巫鸿出新作 用“艺术家的眼睛”写艺术史[图文]
    艺术史家巫鸿出新作 用“艺术家的眼睛”写艺术史[图文]

    近日,艺术史家巫鸿的著作《荣荣的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瞬间》由世纪文景出版中文简体版。东村位于北京东三环和东四环之间。1990年代,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和音乐人,包括张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马六明、荣荣等,把这个破败村庄当做自己的家园,组成了一个前卫艺术的核心群体“东村艺术家”,他们创作出一系列中国实验艺术经典作品,包括《为鱼塘增高水位》、《12平方米》、《原音》等...

    84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张堃:希望观众爱上博物馆[图文]
    张堃:希望观众爱上博物馆[图文]

    张堃(右)在指导组员练习仪态手势。前天8:40,虽然距离天津博物馆开馆还有20分钟,但门口等待进场的参观者已经排起了长龙。试开放两周以来,天博每天普遍接待游客近5000人次,而首个周日竟高达9500人次。因此上周日,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迎接可能再次出现的游客高峰,记者也跟随天博的讲解员,感受他们在博物馆工作的一天。早间必修课口腔体操8:40,天博的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的点名后,穿...

    117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蔡青:经历央美[图文]
    蔡青:经历央美[图文]

    图片资料海外漂泊太多年了,先在德国12年再又住纽约7年,2007年到了新加坡,在南洋理工大学多媒体艺术学院当了4年的教授(用英语教学),这期间积累了许多当代艺术资讯和教学经验,这样当我在新加坡教学合同到期时,我没有延长教学合同,而是决定换种活法,返回中国工作。我的愿望是在中国推广行为艺术和行为艺术创作,我在国内积极参加行为艺术活动和组织策划行为艺术节,同时每学期在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兼职,客...

    188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过云楼大片为何这样红(图)
    过云楼大片为何这样红(图)

    过云楼如果说过云楼古籍拍卖是一部大片,那是当之无愧。孤本宋版书是独一无二的重磅演员,华丽的策划包装是让人难忘的剧情,对价格的猜测一开始就制造了悬疑,再加上一波三折的归属问题更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大片还没落幕,却已足够给文化产业从业者带来思考和启发。壹拍卖与文化过云楼古籍之所以在拍卖前就风生水起,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除了拍品本身过硬,更在于拍卖公司不遗余力的文化...

    159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皮影的流派与收藏[图文]
    皮影的流派与收藏[图文]

    皮影的流派与收藏特约撰稿人牛双跃本报记者肖鸿皮影,即皮影戏所用皮制的人物、动植物及各种衬景的平面艺术形象。皮影是演出皮影戏的用具,又是可以独立欣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民间美术品。皮影最初用厚纸雕刻,以后普遍采用驴皮、牛皮或羊皮,经过削制刮平,根据角色和衬景的需要设计,经过雕簇、敷色、烫平、装订、罩油等工序完成,风格类似民意剪纸。南宋耐得翁《都城红胜》:“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簇...

    142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黄君壁与中国水墨画[图文]
    黄君壁与中国水墨画[图文]

    黄君壁与中国水墨画20世纪过后,中国文化又面临着新的问题,而中国水墨画在20世纪所遇到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黄君壁与中国水墨画“渡海白云贯古今——黄君璧黄湘詅父女作品展”于上周六在上海美术馆揭幕,此次展览除了展出黄君璧各个时期的佳作50余幅外,还有其女儿黄湘詅的作品20余幅。看似一个来自台湾父女两代艺术家的展览,其实有着非同...

    162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森达达谈中国第一件行为艺术[图文]
    森达达谈中国第一件行为艺术[图文]

    中国第一件行为艺术2013年2月10日,春节。(下午2:30分左右)我(森达达)去老栗(栗宪庭)家看望老栗,提及已知的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件行为艺术《挖掘》(1982)。我说历史需要恢复本真,老栗说历史在于不断挖掘。1982年10月的一天,我正在家整理一组新冲印出的照片,徐一晖来找我说他发现了一大片沙漠,我吃了一惊,难道你去了内蒙或新疆了?他说不是,这沙漠就在连云港市境内的锦屏磷矿(1953-...

    153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中国当代建筑的失范与重建[图文]
    中国当代建筑的失范与重建[图文]

    “中国当代建筑师论坛”现场传统中国建筑曾有着完整的体系、鲜明的特征。而今天之所以讨论“中国当代建筑共同体与范式重建”,是因为我国建筑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历经了一个严重的文化断层以致失范。如今的中国,能够找到任何国家的建筑风格,却鲜有中国自己的风格。那么,范式重建的意义何在?如何重建?新共同体是否已初现端倪?姜岑整理前不久举行的“中国当...

    186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走出困境[图文]
    走出困境[图文]

    童中焘平湖秋月22×25cm2004年中国水墨的材料一千多年来,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笔墨纸砚,变化不大。而单单是架上的、纸本的绘画无法满足对现今文化语境的表达,那这新要求就刺激了新方法的出现,首先,作为东方文化的象征性的符号和材料,宣纸和墨成为当代水墨画的基本要素被创造性地转移使用,艺术家仍然使用宣纸和墨,但是从平面转移到立体,从绘画转移到装置,这些“水墨画”从...

    24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王清州的油画:书画外的游戏之举[图文]
    王清州的油画:书画外的游戏之举[图文]

    王清州油画作品《小黑》“敢破敢立”王清州熟悉王清州的人都知道,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大家呈现一些出乎意料的作品。每一次新作的露面,都让师友们惊叹他在艺术上的勇毅求索。一方面,这说明艺术家有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另一方面,则意味着,清州一直处在艺术思想和形式上的“破-立-再破-再立”这样的演进历程。艺术家可不可以打破固有的程式?艺术创作可不可以更关注...

    194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我从不冒充设计师[图文]
    我从不冒充设计师[图文]

    作为巴黎最负盛名的时装买手,玛莉娅·路易莎曾发掘出许多位天才设计师,她的同名精品店MariaLuisa一度是时装爱好者前往巴黎朝圣的第一站。如今,时尚品牌在世界各地竞相开店,绝大多数的设计师时装在网上就能买到,玛莉娅也顺势把她的店搬进百货公司,开到网上,甚至带到了中国。不论时代潮流和零售业态怎么改变,玛莉娅总是目光如炬,“我对自己忠诚,对真正的才华忠诚,我并没有因为要在...

    173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徐刚:中国当代艺术家不矫情[图文]
    徐刚:中国当代艺术家不矫情[图文]

    当代艺术比古代艺术更能打动人文化汇:当代艺术与人的关系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徐钢:当然是越来越近。当代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自我表达,当然越是个人化的表达,与受众会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敏感的、受过训练的受众也还是会有共鸣感,当代艺术比古代艺术更能打动人,因为古代艺术就是美的,没有个人的触动。文化汇:那受众其实还是很少的。徐钢:这是一个需要漫长的时间去培养的过程。没有接触过艺术的人,看到罗斯...

    134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谈中国书画的丑书[图文]
    谈中国书画的丑书[图文]

    傅山《五言诗隶书轴》董水荣品书如品酒。读清朝伊秉绶书写的对联“诗到老年惟有辣,书如佳酒不宜甜”,说的就是品书的感受。我们听到大家对书法的评价基本是两个字:“美”与“丑”。这种说法停留在直观的视觉欣赏层面,没有更深入地涉及到书法背后的情愫、灵性、情怀、观念等等。虽然对于一般的读者不必要有如此深入的研究。但是“...

    52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传统中国画或水墨画的观画标准[图文]
    传统中国画或水墨画的观画标准[图文]

    我有朋友曾问我在看传统中国画或水墨画的过程中究竟应以什么为观画的标准?看中国画尤其是水墨画又应该看到些什么?我且没有能力告诉我的朋友们一个万能的标准适用于全部的传统中国画抑或者水墨画。因为,现代以来,水墨画的发展很多,变化很大。就我自己而言,也仅仅依靠个人兴趣、研习美术史的发展脉络积累了些许的经验,或许可以这两个角度来判断某些作品。所以在这里我也仅就自己的观画经验介绍一种观画的方式,即&ldqu...

    171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