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气韵生动”是画之首要[图文]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小博 点击 :

“气韵生动”是画之首要 | 美术观点

涂勇玉兰花开中国画

南齐画家谢赫在绘画的“六法”中,首先提出“气韵生动”。“气韵”犹如人之精神,是一幅画的灵魂,也是一幅画的生命。因此“气韵生动”成为绘制、鉴赏、评判画作的最高标准。

“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核心命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天地万物是由气聚集而成。气虽然是一种“虚无状态”,却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庄子·知北游》中讲“人之生,气之聚也”。绘画就是画家之气与物象之气融合贯通,体现画家和物象的内在精神。而“韵”则来源于音乐,“同声相应谓之韵”。是指音乐的律动、节奏的旋律。就绘画而言,笔笔相应,富有节奏,体现物象的韵致、趣味。有韵方有情致,才有值得一品的味道。它是无形之气的细微呈现形式。气生韵,韵贯气。谢赫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在艺术上,由重外形刻画,转向重内心表达。谢赫是人物画家,因此他认为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才能有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由于受老庄哲学的影响,物有阳刚和阴柔之差别,画家的主观性格也有刚柔之分,注入到作品中,就有刚柔之差异。谢赫所说的“气”,指在作品中的阳刚之美。如评卫协、顾恺之等人的画时,用“壮气”,“气力”等词来形容。他讲的“韵”,指的是作品中的阴柔之美。“气”、“韵”代表着绘画中的两种美的极致,与孔子主张“中庸”相承,刚柔相济,中和统一,“生动”所致也。

“气韵”是形而上、超象外的精神、品格的表现。中国画的“写意”的“意”,就是物象之外的精神、品格。如何实现这种物象之外,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品格呢?谢赫总结提练出用“气”、“韵”来实现。“气韵生动”是谢赫六法论的第一法,是其他五法的灵魂。“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和“传移摸写”,这五法是实现“气韵生动”的手段。唐代张彦远说:“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期间也。”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气韵”与绘画方法的关系。

“气韵”是贯穿于绘画全过程的。画家在动笔作画之前,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要深思熟虑,有明晰的深刻立意和激情,把对物象的丰富感受同画家本人的情思、意境融合。正如郑板桥所云:“其实胸中之竹,已不是眼中之竹也。”也就是在物象之外已形成了既朦胧又具体,被画家情绪、精神改造过的“物象”,“似与非似”之间的“物象”。随之就是“经营位置”,思考布局构图,以便有效体现“气”的连贯、生动,“韵”的节奏、柔美。

中国的绘画工具是毛笔,画家常用“写”来表示绘画的行为动作,“写”更是一种心理状态。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中云:“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这种“玄妙”的心理状态,聚于笔端,意到笔随,笔笔连贯,轻重缓急,刚柔肥瘦,曲直偏正,加之毛笔的秉性,浓淡干湿,变化万千。“气韵”主要是靠笔墨表现和留存于画中的,笔墨是实现“气韵”的手段。用笔的快慢、轻重、曲直、长短等变化,只有在“气韵”的统领下,才能实现生动。“气韵”不同于“墨晕”,“墨晕”是笔、墨与纸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造型技法,是实现“气韵生动”的重要手法,要在“气韵”的统领下,恰当适中,才显生动、妙灵。

绘画过程是“书写”的过程,留在纸上的是“线”,而“线”是由画家的情感、意念所驱使的笔实现。中国绘画中“笔不到而意到”,这“笔不到而意到”的地方是什么?是“虚”。黄宾虹先生讲:绘画创作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笔力是气,墨彩是韵。没有‘虚‘,便没有韵了。”绘画是用来表现美的,是要观者去欣赏的。把物象的所有细节都尽可能事无巨细地表现,并不符合艺术创作的要求,相反却会不必要地分散了续者的注意力,从而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从主体感受性看,“空”、“虚”之处,似与非似之间,呈现出一种潜在和可能的状态,给予以想象的余地,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体现绘画的艺术价值。

谢赫之后,论“气韵”者颇多,如何实现“气韵生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共同的认识是:绘画中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并非易事,要求一幅作品的方方面面都不能马虎草率。谢赫提出的其他五法,其后更多的新生表现手法,用笔用墨,用彩用水,诗书画印,都应在追求“气韵生动”的要旨下,相应相合。“气韵生动”用现代语句,就是指画中具有“艺术生命力”。在绘画过程中,客观物象之上、之外的品质、品格,是画家的情思、情绪与物象互感、交融的产物。画家是通过绘画作品抒情达意的,在这个过程中,画家本身的品质、修养在起作用。因此画家还必须熟知绘画之“格法”。我认为“格法”在这里至少有以下三点:其一是熟知所画物象的生长、存在规律;其二是熟知所用工具、材料的属性、作用特点,主要是笔性、墨性、水性、彩性、纸性,并能通过学习和研练,掌握这些工具和材料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极其玄妙的关系。其三是熟知运用工具和材料的技巧、法度,这方面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知识,通过学习和苦练,驾驭使用,随心所欲而不越规,并求有所新的发现。气韵既包含着所描绘物象的内在精神,又体现了画家在笔墨挥洒之间的情感才识。实现“气韵生动”的关键,在于画家主观精神的修炼、技法技巧的掌握和对大自然的感悟。

相关文章

  • 小品大艺[图文]
    小品大艺[图文]

    文征明万壑争流图扇页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赵幼强(浙江省博物馆书画部主任、研究馆员)“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是书画折扇(扇面)创作的高手,也是中国书画折扇(扇面)发展兴盛的重要推手。文征明作为“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在书画折扇的创作上堪称一绝。至今,我们从文征明各种扇面作品和出版图录资料等信息中获知,其书画折扇(扇面)数量之多,质量之精...

    106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百年山水画的演变[图文]
    百年山水画的演变[图文]

    中国绘画从古以来逐渐形成山水、花鸟、人物三种表现形式,不同于西方的风景、静物、人体,一向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和审美追求。但是到了近百年来,由于西方艺术思潮不断袭来,直接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发展。100年前,在山水画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四王”派山水(指明末清初的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代表的画派。四王派山水崇尚临摹,讲究古法古意,在山水画领域备受推崇,临、摹、仿、拟古人,技法功...

    40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再谈剪纸类别的划分[图文]
    再谈剪纸类别的划分[图文]

    李宝凤(吉林)火红的季节编者按:2月8日评论版刊登了乔晓光先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和陈巨中先生《剪纸类别划分的设想》两篇文章,讨论了当今剪纸艺术在传承发展等方面面临的有关问题。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树贤先生看过文章后即撰文,认为根据《中华剪纸》杂志自去年开展的这方面问题的讨论中,陈巨中先生提出的“西洋剪纸”、“民族剪纸&rdquo...

    170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一群巫师在恍惚中创造了艺术[图文]
    一群巫师在恍惚中创造了艺术[图文]

    2.6万年前由猛犸象牙雕成的女性头像,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像艺术作品。2月7日,大英博物馆迎来了一场冰河世纪艺术珍品展。展品中有这样一件艺术品——一个比拇指还要小的由猛犸象牙雕成的女性头像。这件乍看之下毫不起眼,甚至有点惊悚的头像有着眼开眼闭的古怪表情和不成比例的硕大颅脑,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像艺术作品。2.6万年前,在捷克东部摩拉维亚的某个山谷,一小块坚硬的猛犸象...

    82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杨先让:不感动我的事物我绝不画[图文]
    杨先让:不感动我的事物我绝不画[图文]

    杨先让本报记者续鸿明实习记者李亦奕人物名片杨先让,1930年生于山东牟平。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1993年退休后赴美国从事讲学、举办画展等文化交流活动。代表作品有:《晌午》、《渔村》、《出圈》、《纪念周总理》等。出版著作有:《杨先让木刻选集》、《黄河十四走》、《杨先让文集》、《中国乡土艺术》、《徐悲鸿:艺术...

    193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形神兼备 技近乎道—李英的人物画艺术(组图)
    形神兼备 技近乎道—李英的人物画艺术(组图)

    工笔重彩人物画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门画种,发展到东晋日渐成熟,作品开始注重刻画人物神态。顾恺之用线把过去粗拙简单发展到圆润挺秀,如“背云浮空”、“流水行地”般舒展流畅。唐代工笔人物画达到鼎盛期,后来随着文人画的兴起逐渐衰落。明清时期虽然也出现了陈洪绶、任伯年这样的大家,但总体上仍是水墨山水画占统治地位。直到现代,工笔重彩人物画才迎来了大的复兴,吸收了西...

    196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叶浅予:对中国人物画造型训练的意见[图文]
    叶浅予:对中国人物画造型训练的意见[图文]

    叶浅予作品我的发言是谈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训练的问题。开门见山,我不主张中国画系造型基础课全盘采用外国的训练方法。理由包括下面几点:一、线描造型是中国画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有的手段,从来学画,都是从白描双勾入手,以骨法用笔取形,它的特点是:一开始就用毛笔造型,在练笔中练造型,在造型中练笔,二者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二、学国画的传统方法是先临摹,后写生,二者反复交叉进行,提高造型用笔的能力,临摹并...

    180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范迪安:美术馆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图文]
    范迪安:美术馆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图文]

    ▲范迪安说,我们要走出去,但关键是要走到人家的主平台上去。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田朝晖摄一下午的采访,范迪安馆长几次说到美术馆的展览,“你们没去看看展览?”“我们的展览还是挺好看的”;采访结束时,他看了下时间,“你看你看,展厅都关门了,你们本来可以看看展览的”;我们离开前,他又叮嘱“以后有好的书法美术展览,一定要来看...

    159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何家英:笔墨的自由挥洒[图文]
    何家英:笔墨的自由挥洒[图文]

    何家英简介何家英,1957年出生于天津,自由喜爱画画,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中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擅长工笔人物。现为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美协副主席、天津画院院长、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天津美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谈创作建党90周年的纪念展中展出了何家英新作《杨开慧》。何家英说,他...

    117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陈履生:跨界之魅:艺术求之[图文]
    陈履生:跨界之魅:艺术求之[图文]

    陈求之作品陈求之的书法别开生面。他利用中国传统的文字和书写的传统,利用书画同源所延续的书法和绘画在审美上的联系,将两种具有内在关联的形式演绎成一种合而为一的现代的风格。中国传统艺术经过20世纪的发展,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面向国际、面向现代发展的潮流,因此,很多人包括最流行的当代艺术家都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的符号。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是一种最重要的、最具有标志性的符号形式。很多人不管...

    50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颁奖前,这些好莱坞红人围坐在一起谈什么[图文]
    颁奖前,这些好莱坞红人围坐在一起谈什么[图文]

    男星组左起:阿伦·阿金、杰米·福克斯、理查德·基尔、丹泽尔·华盛顿、约翰·霍克斯、马特·达蒙每一年,好莱坞的权威媒体《好莱坞报道》都会在年末分门别类地推出一系列的圆桌高峰会谈。从导演、编剧、男女演员到制片人、制片厂负责人,甚至到作曲者、化妆师、明星经纪人,每个类别都会有六七位幸运儿在镜头前排排坐、为杂志拍摄封面...

    60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齐白石有无媚俗[图文]
    齐白石有无媚俗[图文]

    ■齐白石的虾图。(资料图)■朱绍正(加拿大著名华人艺术家)近日从老朋友处因获齐白石早年《白石草虫》袖珍册页而感,细观之下,不论草蜢、蜻蜓、飞蛾……无不大小与实物肖似,连足上的细毛、羽上的纹脉、身上的粉茸,无不纤毫毕露。难怪在北京展出时,画幅旁专门放置放大镜让观众仔细鉴赏:几可乱真,太似了!我的脑海中当即蹦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

    114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迟子建:提着文学这盏灯,你就不怕一个人走夜路[图文]
    迟子建:提着文学这盏灯,你就不怕一个人走夜路[图文]

    (资料照片)春婆婆刚靠近车门,售票员发现了她手里攥着的免费乘车证,大嚷:“老太太,这路车承包了,免费乘车证不好使”,“哗啦——”一声闭上车门,那路车又开始了野马一般的狂奔。站台的小伙子很气愤,对春婆婆说:“联运车为了赚钱,开疯了!您有免费乘车证,他们拒载是不对的,我帮您投诉他们!”春婆婆摆摆手,对小...

    137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徐刚:中国当代艺术家不矫情[图文]
    徐刚:中国当代艺术家不矫情[图文]

    当代艺术比古代艺术更能打动人文化汇:当代艺术与人的关系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徐钢:当然是越来越近。当代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自我表达,当然越是个人化的表达,与受众会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敏感的、受过训练的受众也还是会有共鸣感,当代艺术比古代艺术更能打动人,因为古代艺术就是美的,没有个人的触动。文化汇:那受众其实还是很少的。徐钢:这是一个需要漫长的时间去培养的过程。没有接触过艺术的人,看到罗斯...

    134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张国琳艺术的“大千世界”[图文]
    张国琳艺术的“大千世界”[图文]

    张国琳是依靠黑白画练习走近现代美术的。1984年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这是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研修期间他集中精力从事黑白版画艺术研究、创作,他的结业习作——65幅黑白组画《大千世界》(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美术》月刊第6期、《人民日报》1988年10月25日版有介绍),就是他百余天近似疯狂地夜以继日创作的结晶,是他经历85美术思潮的见证。1989年,...

    185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