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东
即使当代艺术在一些地方的民间艺术机构已经发展得风生水起,但是,如果它进入不了中国公立美术馆(含博物馆,下同)的收藏序列,一些艺术家自我感觉多少有点散仙的意思,仿佛一支游击队哪怕战绩再好也没能成为正规军,总有几分自卑在内。这很可能是当代艺术家刘小东在本届两会上提案《支持公立美术馆收藏当代艺术》的精神初衷,当然,这只是猜测。
当代艺术在中国,是缺乏传统传承根源的。可以这么说,当代艺术是横切进中国本有艺术史的外来物,因此,公立美术馆一向对此抱有比较保守的姿态,也完全说得过去。作为在当代艺术前沿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心态平和一点看,完全应该接受行政部门的这种态度并将之视为“正常”。因而,一个仅仅在中国发展了20多年的“新型行业”,刘小东想要通过提案公立(官方)美术馆收藏当代艺术以正当代艺术之名,难免有操之过急之嫌。
操之过急的表现还不仅仅在于艺术家的心态,更重要的是目前公立美术馆尚缺乏一套对当代艺术系统的收藏程序。尽管刘小东也提到了“各公立美术馆应当成立专家收藏委员会,聘请有良知有眼光的专家学者严把收藏关,严防以次充好、鱼目混珠,把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留下来”,但现实状况是:当代艺术确实龙蛇混杂,以次充好鱼目混珠的现象比比皆是,太多策展人艺术家利用着民众对艺术的好奇,生产大量垃圾忽悠民众,这其实极大损害了当代艺术的名声和发展。而资金面上,投机者利用着“当代艺术”的幌子,做局、恶性炒作、欺骗,进行资本暗箱操作,这也是屡见不鲜的。在这种情况下,占据着优势的政策资源、再占据着每年都必须用掉的收藏预算(假如真收藏当代艺术的话)的资金优势,那上述之混乱现状不免会加重,而且,它所带来的舆论导向的负效应,是难以估量的。
事实上,当公立美术馆在对当代艺术展览都还没能做到平和地推动,而是以试水的心态尝试做当代艺术展的时候——不是说他们一点都不做,而是不经常做——直接开始收藏作品,太过本末倒置了。一个连做当代艺术都缺乏常态操作经验的美术馆,直接进入“收藏作品”阶段,难以想像能收藏到多好的作品。尽管公立美术馆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团队”来把关,但很多专家大部分是通过在民间跌摸滚打树立的名声口碑,其背后隐藏着不同的利益团体艺术家批评家团体早已是不是秘密的秘密。更何况,当专家的学术取向不同存在争议的时候,谁又能拍板说他们谁对谁错?仅仅是装置这个细分领域,学术意见不一的专家所产生的分歧就数不胜数,更不用说体量更大、更具有收藏操作性的架上绘画部分。而这些因学术意见不同而有分歧的专家,个个都认为自己“有良知、有眼光”,那么,谁能给他们定性?到那时,组建收藏委员会,又将成为一个新的官僚层的话题。
假如说公立美术馆因行政关系而每年必须收藏一定量的作品,那么,其中必然会产生收藏资金流向不明、产生新型腐败。这也与公立美术馆缺乏成熟健康的收藏程序有关。在当代艺术终端消费人群还没成规模还没成气候的情况下,公立美术馆的收藏经费就能成为艺术家策展人艺术经纪人眼中的香饽饽,也是一部分人的指挥棒。于是,开始拼爹吧、拼人脉吧、拼手段吧。在民间,一些较有实力的美术馆或个人能做到收藏当代艺术,就已经有太多的人排队插队等着上门游说。好在,民间收藏最多只是市场行为,即使有问题,也不会规模化建制化,而当公立美术馆介入,市场行为就能变成行政行为,个中的问题就能被放大,这于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何益处?
选品问题、腐败问题之外,还有一个保存梳理问题。我曾见过好几个以做当代艺术著称的大型美术馆的收藏仓库,坦白地说,不忍心看,作品横七竖八堆放在那里,不明所以的人完全会以为那是一堆杂物。我也曾见过某省级公立美术馆的仓库,临时存放的当代艺术作品堆着跟垃圾无异。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并不是不尊重艺术家,而是,民间美术馆的硬件条件所限不允许把这些作品一一存放好,而公立美术馆的存放经验缺失也使得他们不知道如何安排才科学合理。这些作品在展厅里像个作品,一到仓库就像个垃圾,这完全违背了收藏的本意。
公立美术馆收藏当代艺术品,如果没有大的动荡,那是早晚的事。但现在确实为时过早。我们还不去深入分析可能出现的利益输送、可能出现的负面的形象工程。给刘小东提一言:与其提案支持公立美术馆收藏当代艺术,还不如提案支持公立美术馆为本地做当代艺术展。要知道,现在当代艺术的重镇集中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成都,这些地方的当代艺术家已经到了挖空心思想着卖更多作品的地步,而在更多的二三线城市,很多人却连当代艺术是个什么玩意都还不知道,这种过于集中和过于萧条的局面,是应借助外力打破的。
(作者顾一指系美术馆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