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许江:学术生命接力五十年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须须 点击 :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育50年,从书法的传承与发展而言,代表了中国当代书法教育与学科建设的发展史;从中国书法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代表这一培养系统的学科基础、人才规格、当代拓展的基本轨迹和方向。

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激荡,变幻万千。从上个世纪开始,面对民族存亡和西学输入的双重深重局势,中国进步文化担当起救亡与启蒙的重任。在这个宏大的历史格局中,中国传统文化领受着涤除封建糟粕的时代和革命的洗礼,酝酿着自我的坚守与更新。新中国成立之后,艺术教育一方面面对革命事业思想和宣传的需求,开创了一系列重要的时代变革;另一方面又在一系列的政治运动的间隙中,在崇洋媚外和封建糟粕的双重批判的窄缝中,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为口号,开展系统的传统艺术的继承和革新。书法与篆刻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专业学科,史无前例。它源于潘天寿先生赴日参观,有感于日本书艺教育而提出。从倡议之初,就具有浓厚的“为往圣继绝学”的危机意识和开创意识。这一特点,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与篆刻教育的精神传统,其具体的内容就是在深入研究中国书法传统的基础上,强调固本培源、以学养书,兼重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从这个角度上看50年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育的发展史,包括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学者们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初创期。那是一个无前例、无参照的拓荒期,又是一代传统大师厚积薄发、抗怀希古的创业年代。从潘天寿、吴茀之、陆维钊、朱家济、诸乐三、沙孟海及刘江、章祖安到邵裴子、夏承焘、胡士莹等,他们都是博古通今的大家,均以承续绝学的使命精神、宏阔的传统知识视野,建构最初的书学教育体系。从赴各地选购各类碑帖拓本、墨迹原作,积累教学资料,到课程结构、教学大纲的初立,他们共同奠定了中国书学、印学教育体系的基石,并由此开辟了一条深厚而拓远的书学教育之路。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新世纪的20多个年头。这一阶段有三个重要的标志。第一个标志就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首届书法专业的研究生教育。陆维钊与沙孟海两位导师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学术见地,构筑了研究生层次的基本的教学思想和要求,这些思想与刘江、章祖安先生的努力,与5位研究生的奋斗一道,共同为国美书学之路接续了高度。第二个标志是1985年,我院率先在全国恢复书法专业的本科教学之后十余年,秉持老一辈的教学理念,执守传统,立足经典,强调基础,注重学养,逐步形成一整套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学方式,在全国显有示范性及广泛影响。第三个标志是1996年获批书法教育博士点,章祖安先生担任导师,招收以中国书法创作理论研究为专业方向的首届博士研究生。1999年首届博士生毕业,代表着中国美术学院书学教育本科、硕士、博士教学体系的完整接续和基本成型,也标志着中国书学人才的培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这个阶段是继往开来、代有拓展的阶段,也是向全国高校书学教育输送人才、播撒种子的年代。

第三阶段是2001年书法系独立建系至今。书法的独立建系标志着书学内涵的独立性和人才培养的独特性的进一步确立,是潘天寿先生那一代大师们所怀揣的从书写到学养、从文字学研究到书艺创新、传统文化通人之学培养的构想得以自主实施。我在建系的学术会议上曾提出过深研和拓展的两方面希望。建系之后,书法系一方面高度重视对传统的正确理解,先后五度修订本科教学大纲,并拓展硕士、博士研究生教学,注重传统基础,注重书学学养,注重书法史的系统研究,注重创作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企望构建一个书学教育的体正而又宏大的体系模式。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书学研究和书法创作,推进新老教师们的多向发展,形成中国书坛上罕见的多元互动、群峰并立的生动格局。在这一时期中,书法成为中国美术学院备受关注的核心学科,为美院众多艺术门类的时代革新、本土活化提供重要资源。书法课还成为中国美术学院所有学生第一学年的必修课。2009年,针对书学研究型人才缺乏、实践型理论人才急需的形势,书法系增设了书法学与教育专业,着重培养理论与实践兼重的人才,深化落实潘天寿先生所寄望的“书内之学”和“书外之学”并行施教的书学格局。这个阶段还在继续,其书学教育的梳理和开拓都持续地在全国产生影响,并标示着当代思考和拓展的方向。

纵观50年筚路蓝缕、前赴后继,这是几代人学术生命的接力,是中国书学教育学术思想的历史性的跬积。这其中,贯穿着三点重要的基本品格,值得我们凝思和重视。

首先是“为往圣继绝学”的危机意识和使命精神。书法教育被潘天寿一代先师提出,不仅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技艺传承,而且是作为一种正在式微和亡佚之中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拯救。潘先生心中涌动的是对这个传统中所包藏的可见和不可见的文化内涵的深厚依恋,是对从文学、诗学到文字学、书学的传统之链在现代的断链和异化的深切忧患。潘先生等一代大师是将书学作为民族文化传统危机来临之际而抗怀奋战的一个可能的家园和堡垒。我想潘天寿先生洞察到了中国绘画面临西学东渐而无可避免的变革命运,而书艺与书学却因其独特性而独步世界艺坛,进而能葆有东方精神的内涵。他意识到了毛笔笔锋上所连缀着的传统文化的整体,他希望在这里来拯救和复活那个正在迅速消失的传统的通人之学。书法教育的创立正是建立在这种危机意识和使命精神之上。50年过去,中国书艺没有式微,反而发展成为万人的艺术。但在表象的繁荣之中,其文学、诗学与书写之间断链的现象仍未改善。电子媒介时代的键盘书写已经切断青年一代的日常书写与传统书法之间的血肉联系,那包含在毛笔书写中的中国人的世界,越来越成为传统的远方,书法日益变成为一种“专艺”,变成为一种“好看”的技艺,久而久之,它的精神性内核必然模糊。我想,潘天寿先生以降的一代代书学学者们深怀的危机意识远未消除,他们关于传统文化的拯救精神正是国美书学之路不断发展、代有拓新的内在动力,也是许多院校为了填空补白而建立的书法专业所无可比拟的。

其次是以学养书、研史通今、理论与实践兼重的研学传统和书者之风。“读书万卷始通神。”中国书学从来是千秋百代读书人的心灵结晶和精神产品,其墨迹仿佛沙漏,流淌着的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者文人的情怀与胸壑,跬积着的是他们全面的学养和文化内美的深度。潘天寿先生的学养和划时代的识见自不待言。陆维钊先生和沙孟海先生也都是一流学者,陆先生的诗学研究、沙先生的史学研究均学有专攻,具有历史性的建树。所以他们将书学研究看得十分清楚,既重书技,更重书外之学。1977年夏,病榻上的陆维钊先生为首届研究生手订教学纲要,将纲要分为九个部分、六十个问题,涵盖书法本体及书学的方方面面,集书学研究的诸多关怀为一体,并前瞻性地洞识未来历史的症候。1980年6月,沙孟海先生在病中所写的《与刘江书》,集中体现了他对书法教育的设想,既强调小篆形体结构和正楷功夫的书家训练的要务,又强调“或是文学、或是哲理、或是史事传记、或是金石考古”的学问基础和阅读、查考古书的能力,强调以学养书、抗志希古的重要。如此真知灼见,既显一代书法大师的博取约守、潜心独见,又怀文化学者宏约深美的胸襟。潘、陆、沙一代大师的学识还奠定了一种重视临摹、强调从墨迹和精神上追摹往圣、磨炼识力和心灵的重要传统,让临摹成为一种如临早已存在的经典之境,并由此激活当代创造的日常性实践和持续的精神对话。他们的书者之风为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教育树立了研学传统的旗帜,后辈才俊代代传承,影响远播。刘江先生重甲骨文与印学研究,学风朴质,学力深厚。章祖安先生致力于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研究,识见犀锐,意象高远。首届研究生方向各异,研究与开拓的精神俱强,著作与创作皆丰,书学上的所研与书艺上的所创,形成互为映照、彼此推进的学术整体,而迥异于一般的书家。这种研学的传统深深镌入美院书学教研的核心价值认同之中,不仅影响了一代代新人,而且影响着美院多学科的布局。长期以来,书法被认同为美院的“学者之艺”,其研学方法和学问内涵,因抗志希古、追怀深远,而成为众多不同艺术门类传统活化更新的重要的资源与能量。

贯穿书法教学50年的第三点基本品格是书艺创作的独立意志和多元格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枝五叶的首届研究生。同那个时代的许多艺术青年一样,岁月的磨砺使他们对书学的研究存持高度的热情,对书学的复兴怀揣深厚的使命。他们亲历了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院校秩序重建,另一方面不断禁区突围的史诗一般的文化境遇。置身于当时似乎身处边缘却实质上立位于传统核心的学科专业,他们具有扎实的书法传统基础,深明这个传统的宏博和它所临对的危机,同时从最早的欧美留学生和国际文化交流那里,他们了解到了这种东方性的书写与内涵对于西方当代艺术变革的吸引力,他们浓烈地感受到书学世界所蕴含着的某种超越性的东方力量。这种东方力量引向一种自主的模式,迥异于欧美现当代艺术变革的线性路径,以其日常性的书写和挥洒,直接达至当代艺术理想的高处。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重建与突围相交迭、继承与变异相纠结的学院环境,让他们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的手是在一个长达数千年的传统规范中表达对这个传统的深邃雄厚精神的体认,另一方面又能以广大的心壑来体验管笔运行中当下的存在,体验从伟大传统中激发出来的创造和转换之力,于是他们形成了各自独立的追求,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努力。

50年长途,其路漫漫。这条书学之路是一条代代持续的生命之路,是一条继往开来的艺术之路。它的一端,联系着人类的一种最伟大的文化及其传统,另一端联系着今日生活的勃勃生机。今天潘天寿先生那一代大师们的忧患仍在,表象繁荣的另一边是当代书写的深刻变迁,书艺作品的高价奇观掩盖不了独创性和深度研究贫乏的事实,中华文化的全面学养仍需要长期的跬积。这条书学之路上的谱系关系是传统师承、先辈遗训的道义,其基本品格却正需我们进一步的梳理和珍惜。中国书学和印学的研究远未完满,甚至至今连一套完整的书学全书还未诞生。中国书学和印学的传承和发展呼唤着代代学子。我们不是这条书学之路上的匆匆过客,我们当以学子的赤诚,在这条道路上追蹑先行者的脚步,领受思想和品格上的磨炼,担负起代代传承和发展的伟大使命。

谨以此文献给国美书学之路的开拓者和跋涉者们。

相关文章

  • 夏国:耐人寻味的霓虹世界[图文]
    夏国:耐人寻味的霓虹世界[图文]

    夏国《霓虹灯》系列作品霓虹灯与LED灯的组合,以“光雕”的形式展现出相悖的物象与物形,这就是艺术家夏国为公众展现出的霓虹世界。艺术家试图借由工业美学的产品为媒介,在当下语境中探求艺术表达的可能性,也藉此展开对各种问题的投射。夏国《霓虹灯》系列作品夏国生长于新疆阿勒泰,是一位沉静、态度锐利且观念前瞻的艺术家。他的创作对非物质化时代的物质性本身展开持续而彻底的反思,通过霓...

    148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痴迷是一种乐趣 执著是一种追求[图文]
    痴迷是一种乐趣 执著是一种追求[图文]

    金耀耿作品(一)人是文化的存在物。人的兴趣就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反映。我们这一代人,那时并不认为兴趣也是文化,也并没有太大的抱负,纯粹是喜欢,是爱好。金耀耿作品(二)就拿写字来说,小的时候,就觉得当个学生首先是把字写好,写得漂亮些,于是就开始有意识地习字,写着写着就发生了兴趣,于是在课余时间练得乐此不疲。金耀耿作品(三)书画相通。有了写字的基础,就开始学画画。最初的画画是从小人书画起,画那些电影战斗...

    108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曹晖:以传统语言创作当代雕塑[图文]
    曹晖:以传统语言创作当代雕塑[图文]

    图片资料曹晖是“2012景像——中国新艺术”的参展艺术家之一,他的雕塑给观众的第一感觉是血腥,从羊、猪、马等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到人身体的局部,再到具有“肉质”躯体的日常物品,在他的作品中都被非常态地呈现:去掉毛发、撕开皮肤,露出血色的肌肉组织与骨骼。由于尺寸很大,作品对人的感官有着很大的冲击,会产生在观看活体解剖...

    189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沉稳与兼容——谈上海的中国画创作[图文]
    沉稳与兼容——谈上海的中国画创作[图文]

    萧海春山水画新作《鹊华秋色图》上海的中国画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但却又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上海的艺术家一直是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远离政治主题,画一些风景、静物、变形的人物,寻求一种个性的语言。这种温和的前卫也决定了它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回响,它就是一群艺术家的一个寻求创作自由的派对——但我觉得这更接近艺术的正道。“上海美术进京展”去年在中国美术馆展...

    30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人民日报:林风眠与沈柔坚的友谊与创造[图文]
    人民日报:林风眠与沈柔坚的友谊与创造[图文]

    沈柔坚旧藏之林风眠《紫藤双雀图》枕流公寓在上海华山路上只有一个小小的门。若不是曾在书中读到,大多数人或许都不会在此驻足,也不会想到,这楼曾是李鸿章家族的产业,“金嗓子”周璇也于1932年在此安家,更不会去想这楼曾经见证过的如歌往事。枕流公寓原址为英资泰兴银行大班的花园住宅,后被李鸿章家族购得,其子李经迈拆除旧居,在原址上重建了这座西班牙样式的高层公寓,并引用&ldqu...

    128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不摄影的摄影师获奖惹争议[图文]
    不摄影的摄影师获奖惹争议[图文]

    超现实主义的抽象拼贴摄影作品国际艺术摄影奖中拥有最高声望之一的德意志证交所摄影奖日前揭晓,英国摄影师赢得评审的一致好评并获奖。该奖项由英国伦敦摄影师画廊于1996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于夏季公布,旨在奖励过去一年在摄影领域贡献最大的摄影师。斯蒂扎克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抽象拼贴摄影师,他将他人的摄影作品进行剪辑和拼贴后形成自己的作品。作为非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师,他并不架着摄影机拍摄作品,因此...

    137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邵宏庚:色聚中的草间弥生[图文]
    邵宏庚:色聚中的草间弥生[图文]

    草间弥生“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亚洲巡展,目前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行,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日本艺术家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受到了一定关注。应朋友邀请,今日我带着好奇心,以观赏者的角度,走进这位被誉为“圆点女王”的绘画艺术世界,同时,也为您作一解读。穿行于“真实与虚幻世界”的草间弥生,她拥有超越世间的...

    190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雕塑:凝固的快乐与哀愁[图文]
    雕塑:凝固的快乐与哀愁[图文]

    何健君作品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是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停留在城市。”城市的美好在于它富含了文艺的因子,而雕塑“取体赋形”,在三维空间中凝聚生命的永恒。文、图记者郭晓昊、林琳“我把抽象的感情以具象的形式传递给大众,与平面的书画不同,立体的雕塑可供全方位欣赏,你可以用手触摸感受它的肌理效果。”...

    132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萧承白:回归自然,大气蓬勃[图文]
    萧承白:回归自然,大气蓬勃[图文]

    艺术实践告诉我们,对于画家而言,重要的是他对生存世界的诗意发现,在发现中捕捉灵感与诗情;对创作而言,就是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语言对诗意的发现给以表现。萧承白(萧平)正是一位善于发现,也善于表现的画家。读萧承白(萧平)的绘画作品,我看到了充满文化气息的张扬,他的绘画不是笔墨与技巧的舞台,而是对自然情绪的一种释放。在创作中,他注重传统与现代性的审美定位,在明快的作品中渗入了笔墨的人文精神,处处彰...

    167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专访著名书画家容铁:前吴后容 数业同修[图文]
    专访著名书画家容铁:前吴后容 数业同修[图文]

    容铁编者按:从小耳濡目染,文化熏陶;长大后触类旁通,数业同修。后受教于著名书画家沙曼翁、启功、吴冠中等,得真传而后突变,独树一帜,人称“前吴后容”。他就是著名书画家--容铁。他是如何做到数业同修、兼容并蓄而大成的呢?带着疑问,文化中国网(www.culcn.cn)独家专访了这位当今画坛奇才,以下为采访实录--文化中国:欢迎您接受文化中国网的专访,请您先介绍一下,你最初...

    143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王林:我为什么要做“未曾呈现的声音”? [图文]
    王林:我为什么要做“未曾呈现的声音”? [图文]

    策展人王林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将于6月拉开大幕,中国馆主题“变位”揭晓的同时,“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也陆续公布。目前,所知晓的平行展已有3个,分别是王林策划的“未曾呈现的声音”、黄笃与杨心一策划的“放大”和喻高、张玮策划的“心跳”。平行展“扎堆现象”在...

    120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姜云宗:绘画艺术的传道士[图文]
    姜云宗:绘画艺术的传道士[图文]

    《原始的呼唤》作为当代中国海洋题材绘画的代表人物,姜云宗少年时代就痴迷绘画,最近20多年来,他以格调刚健、笔墨淋漓、意境高远的创作风格受到画坛瞩目。10月16日,“海魂墨境——2013姜云宗中国画作品邀请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140余幅国画作品亮相。姜云宗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想借助笔下的大海,表达一种生命回归...

    42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艾敬:去纽约寻找艺术梦[图文]
    艾敬:去纽约寻找艺术梦[图文]

    艾敬撰文/有泉摄影/晨曦艾敬的艺术足迹20世纪90年代的艾敬曾经作为歌手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是中国内地民谣的领军人物之一。代表作《我的1997》《艳粉街的故事》《追月》等。1999年,艾敬师从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后定居纽约,逐渐淡出乐坛。开始一心从事绘画创作,将绘画从爱好提升为自己的事业。从2007年开始,艾敬以视觉艺术家的身份参与到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中来,曾经在北京、上海和纽约举办过3...

    51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说说艺术这张牌[图文]
    说说艺术这张牌[图文]

    资料图片得到大量一线品牌垂青的英国新锐插画家JulieVerhoeven说:“艺术是完全的自我放纵,你不用为他人着想。时尚则不同,你不能完全地荒谬。”时装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几乎成为了一个悖论,此事古难全。尽管近年来T台之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概念化时装,然而面对“市场”这个时装产业永久首要的生命力,大多数的设计师们必然会选择前赴后继的实用下去。而艺术品则...

    130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吴学谦:无尽风光在晓峰[图文]
    吴学谦:无尽风光在晓峰[图文]

    王晓峰无尽江山画图中局部2012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华夏墨韵·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上,王晓峰一幅高2.33米、长21.92米的巨大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引起了众多名家的赞许,轰动了整个展事,这幅历经数月的倾心之作,与其同展的20幅精美山水画,成为整个展览的重头戏,毫无夸张地说,这算得上王晓峰山水画的一个颠峰所在,杠鼎之作。全部展品悉数为宝龙集团收藏。意...

    25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