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沈其斌:当代艺术最大问题是艺术普及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方方 点击 :

中国的当代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2000年积蓄了一种能量。2000年之后,这种能量开始有所爆发。

最先爆发有两块。第一块是在市场上爆发。比如说2004年开始起来,2005年开始井喷,到2007年达到了高峰,2008年下半年开始走一个下坡。这三四年是中国当代艺术井喷的时候。

从学术层面,当代艺术在市场上起来之后,原来是“牛鬼蛇神”,现在一下子成了一个可口的蛋糕了,都要去抢。那么谁去抢呢?最厉害的就是画院、学院,他们是官方认可的机构,他们总觉得自己是最有权威的。

从双年展体制到博览会,都变成了诸侯割据,有的人要把蛋糕做大,有的人要强,再加上滚滚的文化产业浪潮,其实许多人对当代艺术都没有搞清楚,以为活着的都是当代艺术。把吴冠中也变成了当代艺术,把当代艺术搞得很泛滥。但是本来话语权就在他们手上,所有就搞了一大堆中国当代艺术奇观。

真正在当代艺术中默默无闻的,一直在探索的要么就被边缘化,要么就屈服于市场。我说的这个市场其实就是拍卖、价格。

市场与资本密切相关。是因为当代艺术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利益格局,这样也扭曲了许多当代艺术家的心态。但并不是说市场不好。

钱是中性的,资本是有欲望的,当代艺术在资本面前,资本的属性一下子就吞噬了当代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经济、市场都是催化剂。

当代艺术家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他们无法左右市场,学术的力量也很有限。中国一个新的事物出来的时候,是多方的力量组合才能改变时代的潮流。中国当代艺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整个当代艺术普及的问题,教育的问题。资本可以作用于艺术,但是向哪个方向作用,资本也不清楚。那么不同的操盘手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方向。

中国新兴市场的兴起,靠单一做某一个东西都是有局限的,要建系统,需要系统性的推进。

比如藏家培养计划,这一百个藏家是要从跟着我的一千个投资者里面来选,并不是说投了一百万就是一个好藏家了。要跟着我来学习。这是最基本的。

其次,要建构一个学术的体系和标准。当下的当代艺术跟中国主流的价值观其实是没有什么关系。中国前十年当代艺术的市场神话,从艺术的样式,跟中国本土的,主流的价值观有很大的距离。中国的富裕阶层和上流社会,主流资本其实宏观上和中国当代艺术没有发生关系。但是由于西方的资本在中国当代艺术崛起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主导性的地位,这是第一阶段。我们要感谢他们,像尤伦斯,希克。没有他们,中国当代艺术的奇观就起不来,他们是起到了很大的贡献。

第一阶段为什么跟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没有关系,原因是我们原有的系统与当代艺术不对接,所以为什么说中国当代艺术最根本的是普及问题。

当代艺术并不仅仅只有批判性。我讲课的时候举过一个例子,传统艺术就是一个青花梅瓶,很精美的审美,现代艺术就是把这么一个青花梅瓶仍在地上摔掉。现代艺术讲究的是反叛性、批判性、颠覆性,这是现代艺术核心的哲学。当代艺术是把这个打碎的碎片拿起来,重新粘一个花瓶,但一定不是那个原来的造型。它变成一个新的,四不像的怪物,而这个恰恰建构了一个新的意义,这就是当代艺术。所以当代艺术一是具有建构性,二是具有批判性。大部分人在谈当代艺术的时候是强化了批判性,而忽略了建构性,尤其是前十年。大家对当代艺术的误读和当代艺术的狭窄视角。

现实很尖锐,不一定要当代艺术去表达。当代艺术在整个社会现实当中,对现实社会的问题表达和改变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不要把当代艺术的批判性放大,恰恰当代艺术最有价值的不在批判性,而在建构。建构是建立在批判的前提上的建构,这个建构一定是要打通古今,穿越东西,这才是有意义的。假如你还是在老祖宗的面前,把那些东西改头换面拿出来,没有意义。

所以整个社会对当代艺术的理解都是太狭隘、太片面。他们把当代艺术变成一种新的工具。成为当下很多人敛财和占领新的话语权的工具,而当代艺术在中国很好的发展的话,必须拥有建构性。在中华文化复兴基础上的建构,而不仅仅是复兴。我认为我们这一代人会对世界文化有贡献,这个贡献恰在于我们有如此厚的文化积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拥有了世界的眼光、方法论、拥有了世界的话语权。我们是未来世界话语权的竞争者。希克在前20年起到了主导作用,未来的二十年是我们。

(作者系策展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喜玛拉雅美术馆前馆长)

相关文章

  • 赵无极是否被人为捧得过高[图文]
    赵无极是否被人为捧得过高[图文]

    赵无极早年作品赵无极被人为捧得过高了。热捧者大多从赵无极作品价格来论证其艺术价值,而未见可信服的学术论证过程。更普遍的误区是把赵无极的印象派山水当作抽象画来误读,从而将赵定位为“抽象大师”。而赵无极的印象派山水似乎是“山寨”张大千的泼彩山水。保罗·克利作品“乏味的克利”自从1951年赵无极去瑞士见到克...

    30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评论:文化传播,要肯下笨工夫[图文]
    评论:文化传播,要肯下笨工夫[图文]

    漫画30多年前,海峡彼岸的乡愁,还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载不动的乡愁在两岸频繁的经贸和文化往来中逐渐舒解。这种客观的历史变化,是两岸有识之士持续努力的结果。这其中,承载民族历史信息的传统文化既是舒经活脉的元气,也是沟通交流的舟楫便道。文博界为两岸文化交流打出头炮之后,1993年国家京剧院袁世海、杜近芳等京剧名角组成的95人演出团分两批赴台...

    149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图文]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图文]

    第二看台17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介绍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最新情况。据介绍,去年4月开始,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目前,国有单位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已基本完成,本月起正式开展文物采集认定,并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导入审核。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又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包括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村...

    137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蔡国强谈布里斯班现代美术馆新展[图文]
    蔡国强谈布里斯班现代美术馆新展[图文]

    蔡国强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现代美术馆(GoMA)的装置《桉树》前,2013。布里斯班现代美术馆(GOMA)目前正在展出蔡国强的首次澳大利亚个展,三件主要作品中的两件更是灵感直接来源于艺术家在昆士兰的旅行。展览的题目取自4世纪诗人陶渊明广为人知的诗篇《归去来兮辞》。自从1996年和1999年两次参加亚洲太平洋当代艺术三年展(AsiaPacificTriennial)之后,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就和昆士...

    184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夏国:耐人寻味的霓虹世界[图文]
    夏国:耐人寻味的霓虹世界[图文]

    夏国《霓虹灯》系列作品霓虹灯与LED灯的组合,以“光雕”的形式展现出相悖的物象与物形,这就是艺术家夏国为公众展现出的霓虹世界。艺术家试图借由工业美学的产品为媒介,在当下语境中探求艺术表达的可能性,也藉此展开对各种问题的投射。夏国《霓虹灯》系列作品夏国生长于新疆阿勒泰,是一位沉静、态度锐利且观念前瞻的艺术家。他的创作对非物质化时代的物质性本身展开持续而彻底的反思,通过霓...

    148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国松:七百年皴法创新第一人[图文]
    刘国松:七百年皴法创新第一人[图文]

    来去自如180×448cm复合媒材1999年81岁,81幅画!4月26日,是台湾“现代水墨之父”刘国松81岁寿辰之日,也是他捐赠的81幅画作入驻山东名人馆“刘国松现代水墨艺术馆”的日子。近日,刘国松在接受《京华时报[微博]·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时表示,倘若把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整合为中西合璧,就可以在两个大的传统里面走出自...

    130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谈杨佴旻艺术: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图文]
    谈杨佴旻艺术: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图文]

    七色太行,2012年,114X80cm作者:水天中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被一些学者称之为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大的世纪。他们所为的变化,包括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地球环境、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到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无不经历了惊人的巨变。人们的艺术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如果一位主持过上一世纪世界美术展览的欧洲文化名流死后复生,请他参观当今世界上有名的艺术展览,他一定会瞠目结舌,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艺术形式...

    48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邦耀:在思考中探索前行[图文]
    李邦耀:在思考中探索前行[图文]

    李邦耀《第12个五年计划》560×560×285cm装置2011年他画的是商品,是品牌,是消费的虚华?请你切莫以商业的敏感误会了他,读懂他的思考,理解他的创作,分享他的空间,便会发现一个勤劳的时代记忆者,永远在记录和探索新的方式,让你回过头来,能意味深长地叹一句:“如斯便是修行。”李邦耀《第12个五年计划》560×560×...

    173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陶喆:放下,需要思索,也需要时间[图文]
    陶喆:放下,需要思索,也需要时间[图文]

    陶喆凭上一张大碟《六九乐章》拿下台湾金曲奖的“金曲歌王”后,有“R&B教父”之称的陶喆反而沉寂了不少,并未乘胜追击。很多人都猜测,陶喆是否应验了那句“得金曲,衰三年”的魔咒?其实,暂时离开公众视线的陶喆一直没有闲下来,他写了好几个剧本、筹拍第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签下乐坛新人关诗敏、筹备新碟、与新班底合作新歌…...

    122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贾方舟:艺术创作的四种归类你找到方向了吗[图文]
    贾方舟:艺术创作的四种归类你找到方向了吗[图文]

    王沂东寄语青石沟118.6×72.8cm2011年编者按:近日读到了贾方舟先生为正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对象世界”小幅油画邀请展写的一篇序言,其中对艺术家归类有4种表述:一种是以再现客体为目标;第二种是艺术家把主体作为呈现的目标;第三种倾向是既不追求客体,也不追求主体,画家更在意的是绘画“本体”;第四种是前三种全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

    149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我们为什么欣赏抽象画[图文]
    我们为什么欣赏抽象画[图文]

    2005年4月22日,奥地利新抽象绘画展在上海美术馆展出。(东方早报—IC/图)一个人在欣赏抽象画杰作时,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科学家发现画作能够启动人脑中的多重感觉区域,让人体的其他感觉被连接起来。历史上,无数的艺术家和评论家都曾对绘画作品的美感做出解读。研究人脑的科学家们从十几年前开始,也加入了这一行列。现在,尽管还存在大量的未知,这个所谓“神经美学”...

    32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李玉民的绘画精神[图文]
    李玉民的绘画精神[图文]

    李玉民山水作品贴近文脉,贴近时代,贴近自然,正本清源,是我国绘画界在20世纪中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冷静的思考,针对当今中国绘画的情景状况所提出的。在绘画上是时代理论的精髓,应记入史册。在当今山水画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是不可代替的指导性纲领。在画界,由于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和侵蚀,中国画发展一度失去了灵魂,中国画的结构逐渐消失。可以说贴近文脉,正本清源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中国画回归到正确道路上,回归中国绘...

    162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邵大箴谈《欧洲绘画史》与西方美术史研究[图文]
    邵大箴谈《欧洲绘画史》与西方美术史研究[图文]

    邵大箴由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邵大箴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奚静之教授合著的《欧洲绘画史》,日前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一面市即引起了美术理论界、创作界和社会各领域的关注。为此,于洋专程拜访邵大箴先生的居所,围绕其新著《欧洲绘画史》及国内西方美术史研究等话题,对邵先生进行了专题访谈。于洋(以下简称“于”):邵先生的新著《欧洲绘画史》刚刚面市就引起了艺术史界和文化界...

    102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曹恩祥:六法当从传写入[图文]
    曹恩祥:六法当从传写入[图文]

    曹恩祥“六法”当从“传写”入曹恩祥的学艺历程中多有名师指点,又是娄东画派的传人。或许正因如此,谈起对书画一道的发展现状,他的观点也始终中正平和,但在包容中也不乏忧虑:“人贵立品,画贵立气。人的品质对画的气质是有影响的。现在我也去看一些画展,常常是满怀希望而去,灰心失落地回来,画的基础不牢、品格不高、缺乏正气…&helli...

    114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吴为山:城市文化要懂得人[图文]
    吴为山:城市文化要懂得人[图文]

    吴为山在进行创作近日,曾一度引起人们关注的混搭风雕像“大背头”又传出要改为“九龙宝瓶”,再次引发公众的热议。另类雕塑争议不断,也给我们的城市发展提出了这样的思考题——我们的城市需要什么样的艺术?我们该怎样打造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文化要懂得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教授的话,一语中...

    85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