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以当代艺术介入中国问题

时间 : 12-29 投稿人 : 哞哞 点击 :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两种趋向似乎越来越明显了:

一是在资本与权力的双重诱惑之下,部分走红艺术家不断实现华丽转身,在艺术盛典的后台操纵下成为后商业化时代舞台上的当代艺术图腾;而且这些华丽转身的成功个案已经对美院学生造成不断被放大的示范效应。

二是在当代艺术的真正灵魂——批判性气质、生命冲动、超越边界、面向社会底层——的感召下,总有一些青年学生自觉地以艺术介入到中国的本土生活、中国的问题意识中去。

如果只是远观其势,人们将看到前者是何等的声势显赫而后者又是多么的孤寂卑微;然而一旦近取其质,会不难发现前者往往只是资本与权力和媒体的合谋化泡沫,生命、心灵与艺术价值的分量变得很轻、很虚假;而后者的思考与行动、追求与困惑都显得那么真实和质朴、那样的具有真实的意义。而历史的辩证法将会告诉人们的是,华丽的红尘很快会烟消云散,而植根于生命本土的一草一叶终会在人类精神的年轮上留下真实的刻痕。

当然,应该警惕的是,上述所思所感无疑容易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宏大话语的印象式发挥。但在真实的境况中,许多艺术家所面对的情境逻辑的确是可以从价值取向上进行划分与评判,而自我选择所导致的人生命运差距之大、现实给他们带来的对比之残酷,实际上可能远远超过我的所思所感。

但是,介入社会和介入中国问题本身充满了近两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事时有出现令媒体格外关注的非艺术现象,例如在舆论中备受争议的典型人物(如范跑跑)和典型事件(如钉子户现象)被当代艺术的策展人请进了展场。有人认为这是当代艺术为了聚积人气而作秀,也有人批评这是对艺术本身的颠覆,我想这是当代艺术无法避免的一种选择:社会的“疼痛”必然会传递到艺术领域中,作秀也好、颠覆也罢,总会有要喊出“疼痛”的当代艺术家。然而,“疼痛”并非仅仅来自社会,而且也来自当代艺术家和艺术机构自身。某些艺术家对国际身份和经济地位的炫耀、精神上的自我神化与艺术创作力的严重衰退都明显地呈现出来,而某些艺术机构以市场价值为唯一导向、以炒作心态制造泡沫的策展模式也造成了当代艺术发展的精神猥琐化和肌体内部的疼痛症候,那就是艺术良知的“疼痛”、艺术尊严的“疼痛”。在这个时候,社会的疼痛与艺术的疼痛形成了对应的综合征关系:社会越痛苦,艺术越超脱、越犬儒,疼痛就越存在于当代艺术内部。

然而,真正可贵的努力和介入中国问题探索仍然在当代艺术中进行着。历时三年的许村实践计划,艺术家以一己之力为古村落的新生而奔走;碧山计划,欧宁聚集艺术家和学者为农村的重新自我循环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去年11月,一个题名为“湘西苗寨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的当代艺术展事在北京举行,其主题是“以艺术的方式对农村问题的介入”,目的是“以此更直观、尖锐地反映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精神文明的忽视”。这真是兹事体大,而且切中中国当代全部问题的核心——在经济崛起的喧嚣、浮躁中,从体制的价值观念、权力生态到国民灵魂问题的真实性无比尖锐地呈现出来。早在1990年代,国家计委的一个课题组对我国社会状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估,以客观指标描绘了中国问题的基本社会图景:“社会冲突”——学潮罢工、游行示威、请愿上访、自杀自虐、宗教冲突、民族冲突、聚众闹事、宗族械斗、暴民骚乱;“社会问题”——如家庭问题、老人问题、交通事故、城市交通拥挤、违章建筑、暴力犯罪、买卖妇女儿童、团伙与黑社会犯罪、盲流乞丐、工伤事故、火灾水灾、聚众赌博、卖淫嫖娼、酗酒自杀、贩毒吸毒、传染病、精神病等。十多年过去了,这幅社会图景变得更为复杂、问题更为尖锐,所有无序、分裂、复杂、肮脏、诡异、不义的元素更为密集地浮现出来。毫无疑问,当代艺术对中国问题的真正介入首先会成为一种社会实践,然后才是艺术实践;首先是社会批判,然后才是艺术审美的创作。

因此,这支年轻的艺术团队在湘西苗寨所进行的工作就是从社会调查入手,他们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进行调查——“从下千潭村、老家寨、凉灯村1、2组(苗寨村名)采访各村近三年生卒情况及比例,婚嫁费用,苗汉通婚情况、外迁与入迁情况,建新房,修路,产业,资源。从老家寨智障女家庭,精神病人与歌王家庭,五保家庭,越战退役士兵家庭,神汉巫师家庭,泥水匠家庭等,甚至包括单身汉等各个家庭户别,到村委会班子,村支委成员,学校班子成员,劳模或优秀共产党员、奔小康标兵等分别采访每个家庭年收入、产粮量、人口、牲畜、女子、外出务工人数、在外收入、现医保情况等。试图通过这些原始调查来呈现湘西苗寨的‘三农’问题”——这是多么丰富、多么真实的生活画卷,其中又充满了多么复杂和吊诡的情境!但是,与过去的激进主义美学和先锋艺术所醉心的那种富有浪漫色彩的宏大场面和整体性的斗争哲学以及由历史理性所提供的政治解放信念完全不同的是,在这里面对的是一片异常混沌、灰色的旋涡,其中混杂着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民族的种种因素。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在保有先锋与浪漫的激情的同时,更应该意识到过去那种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整体性的美感、清晰的政治解放路径和雅俗共赏的文艺图景都已不再存在了,如何在灰色、朦胧的社会图景中发现问题和表达问题,这是需要认真学习和思考的。

从被遮蔽的阶级生存抗争出发,使艺术与美学的斗争成为政治实践的力量,艺术家首先是以艺术作为工具改变生存的公民,然后才是审美领域中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如果说中国的当代艺术教育试图把“介入中国问题”作为一项课程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首先应该体会的是在社会问题面前的承认、震惊和内疚的情感,我们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乌托邦式的创造冲动与那些堪称古老的审美斗争传统结合起来,应该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到这样一种正义的快感:一切禁忌、压迫、权力法则在当代艺术的烈焰中灰飞烟灭;应该经由学生之手,使中国的当代艺术获得了它的意义与荣耀:在压迫性的社会结构中为人们提供精神形式的反抗力量与解放感。这既是让当代艺术介入生活的最好路径之一,也是我们应该期盼的对青年学生所形成的灵魂上和气质上的召唤。

再回到这个湘西苗寨的当代艺术展览。策划者在方案中说,“这不是一个关于政治化的命题,相反,恰恰是去政治化的”。如果从摒弃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话语的干扰而直面生活的原生态来说,这的确是去政治化的;但是,如果从更根本、更真实的层面上说,在今天的中国哪里还有可以“去政治化”的净土呢?!

从当代艺术的后现代性来看,这种“去政治的政治”与后现代性谱系中的各种与政治相关的言说也有密切关系,蛰伏和浮现于后现代性这片搅混着晦暗与炫光、吊诡与直白、解构与生产的潜流之中的政治性,其实是无法驱除的。当代艺术机构如果把作为公共政治空间作为自己的使命之一,不管与政治的真实叙事有多大的差异,对公共政治的戏仿、切入和预言将以审美的形式建立起对边缘政治的憧憬;将通过揭示现象而引向改造,通过呈现失望而表达出对希望的渴求。

与“去政治化”相关的还有一个问题:价值中立的问题。马克斯·韦伯指出虽然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果必然会与价值相关涉,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保持“价值中立”,避免“价值观念”的驱动。这固然是任何科学研究应该遵循的原则,尤其是在实证性研究中提醒人们必须把经验解释和价值判断区别开来。但是,如果离开了价值问题的思考,我们甚至连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对个案意义的抉择都是很困难的。在本案中,青年艺术家对经济发展与精神沉沦的主题的选择和深化不正是在正当的价值观念引领下所取得的吗?

从这些苗寨的调查中,我还想到人类学研究中的在地观察问题。读近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著作,你会发现这些著作往往大量引用了早期欧洲人对澳大利亚土著的观察文献。例如摩尔根(L.H.Morgan)的经典名著《古代社会》广泛利用了他的朋友、英国传教士洛里默·斐孙(L.Fison)在澳大利亚收集并提供给他的许多澳大利亚土著制度文化的材料;涂尔干(E.Durkheim)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也大量引用了墨尔本大学生物学者鲍尔杜因·斯宾塞(B.Spencer)和曾长期担任土著保护人的弗兰克·吉伦(F.J.Gillen)对阿兰达部落的社会制度与信仰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成果。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悉尼大学教授阿道弗斯·皮特·埃尔金(A.P.Elkin)在澳大利亚各地有系统地收集了大量有关图腾制度、神话传说的材料,他除了撰写科学论文之外,还写了一部题为《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如何了解他们》(悉尼-伦敦1938年版)的通俗读物,呼吁社会应该为土著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在他之后,有些学者更多地在研究中以道义的精神为土著居民争取他们应该受到保护的权益,批评政府的土著政策。

由此而想到的是,当代艺术的田野调查、经验观察和视觉阐释不仅仅是一个艺术问题,而且更是一个社会实践与社会改造的问题。在这次苗寨调查和展示中,对民族文化的话语建构、实体证据、文化想像等问题的涉及已经把社会文化改造的课题呈现出来。当代艺术在这里可以找到一块最有思想诱惑力的飞地:另类的民族叙事、边缘化的概念交锋、不无夸耀与启示录性质的想像力展演……

在这里,当代艺术可以预示着中国青年运动的潜流与远景,从艺术与民族学的观察走向政治学与伦理学结合的批判,最终走向政治生活批判的舞台。在争取思想解放、社会进步的正义斗争中,当代艺术就这样成为了重要的精神酵母和语言符号。

相关文章

  • 沈其斌:当代艺术最要紧的是建构而不是批判[图文]
    沈其斌:当代艺术最要紧的是建构而不是批判[图文]

    记者:中国当代艺术是“爆炸”出来的,就如同百亿年前的宇宙。很多令人兴奋或者无奈的现状都是这种爆炸的结果。你所感受的中国当代艺术历史是怎样的?沈其斌:中国当代艺术的能量是在2000年之后开始有所爆发。爆发有两种。第一种是在市场上爆发。比如说2004年开始,2005年井喷,到2007年达到了高峰,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走向下坡路。这三四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爆炸的时候。另一...

    196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2013文化消费大戏谁来唱?能否随GDP“水涨船高”[图文]
    2013文化消费大戏谁来唱?能否随GDP“水涨船高”[图文]

    创意中国元素剪纸鱼造型近十年“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数增长与国内旅游人数增长比较图表。CFP临近2012年末,一部制作费仅有3000万元的小成本电影《泰冏》以13亿元的华语电影票房最高纪录给了文化消费市场一份最大的惊喜,不仅让人们对国产电影的竞争力刮目相看,也折射出国内文化消费市场巨大的潜在能量。翻开2013年新一页,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文化消费市场又将何去何从?刚刚浸润于文...

    75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多数艺术赛事知名度偏低 选手转向电视选秀节目[图文]
    多数艺术赛事知名度偏低 选手转向电视选秀节目[图文]

    刚刚落幕的第二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剧照。资料图片比赛,这一从前很正经的事情,如今,在荧屏中正日益走向强烈的娱乐化,似乎不娱乐就没有看点,更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娱乐需要比赛提气,比赛更需要娱乐促销,在此伏彼起的各类选秀节目里,二者已经显得密不可分。但是,还有一批没有娱乐、不是选秀的舞台艺术比赛又该如何生存,它们还能继续下去吗?这也成为7月12日落幕的第二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的一个话题。...

    126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陈履生:菲律宾文化融合中的博物馆建设[图文]
    陈履生:菲律宾文化融合中的博物馆建设[图文]

    菲华历史博物馆“走马观花”有时是一种贬义,认为不了解具体情况,浮光掠影,或者说至少所了解的不够深入和具体。但是,有时候只需要走马观花就够了。能够了解其大概,尤其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生活在那里一辈子或几辈子的人才有可能了解其中的很多内蕴。可是,对于观光客来说,浮光掠影的了解其大概也能够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的基本层面。菲律宾之行改变了我过去从书本和媒体中了解到的对于...

    129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顾丞峰:新水墨新在何处[图文]
    顾丞峰:新水墨新在何处[图文]

    图片资料近年来,“新水墨”的称谓常见于各种展览中。从2005年开始,“上海新水墨大展”已经连续举办七年,该展览对“新水墨”概念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关于新水墨的内涵,有人曾这样论述过:“选用‘新水墨画’这一名称,是由于水墨画在本质上仍延续着一个脉络相承的中国文化和精神,并与西画中油画、...

    149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李人毅和他的意笔线雕人物画[图文]
    李人毅和他的意笔线雕人物画[图文]

    五岳丰碑144x366cm2010年那一日,与人毅专程去韶山冲、花明楼送画,画作是印成年历的《五岳丰碑》,画的是开国五大领袖,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车沿湘江行驶,至橘子洲头,忽地一尊毛泽东雕像拔地而起,山峰一样的构思,巨人一样的造像,令人想起了美国塑有总统形象的圣像山。于是我瞥了一眼手中的年历《五岳丰碑》:山峦,云境,五大领袖石雕一样的造型——人毅以画笔...

    125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联盟化和专业化是文交所未来发展方向[图文]
    联盟化和专业化是文交所未来发展方向[图文]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中国文物网讯(编辑张艳)2007年深圳、上海和北京三地提出构建国家级的“文化产权交易所”,2009年国务院核批上海、深圳两块牌照,2010年初,国家9大部委签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确立了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产业地位和法律地位,自此文交所在全国遍地开花,霎时间文交所风头无两,但这一发展态势却未能持久,全国文交所...

    168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陈丹青:怎么看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怎么看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资料图)毕加索大展的主办方告诉我,大家看了毕加索的作品后还是不太懂。毕加索为什么不好懂,这牵涉到一个知识准备,一个眼界。知识准备对于绘画来说跟文本不太一样,我读不懂法文,也差不多不能直接读英文书籍,但是我不怕,我可以看视觉艺术。国人认识毕加索的百年演变毕加索是1881年生的,跟鲁迅同年,1973年去世的,我们有幸跟毕加索生活在同一个时代,1973年他去世的时候我在江西农村,我知道世...

    27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冯小刚:当年拍电影为过好日子,现在想继续画画[图文]
    冯小刚:当年拍电影为过好日子,现在想继续画画[图文]

    3日,导演冯小刚在微博上传了4幅画作,引起网友热议。无论是知晓冯导有这一特长的粉丝,还是不明就里的网友都来凑热闹,打趣说:“导演,您画的是谁啊?”从8月底与画家曾梵志合作创作出一幅《一念》后,自称20年没摸画笔的冯小刚又重新画了起来。于是,在他的微博上,除了发布新片《一九四二》的消息外,时不时就会出现他的练笔画作,或是山水,或是雪景,或是人物。一幅画作网友讨论,既像徐...

    120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格林伯格:列宾的苏联油画是庸俗艺术[图文]
    格林伯格:列宾的苏联油画是庸俗艺术[图文]

    “二战”之后西方最权威的艺术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以及其所重点推崇的美国表现主义画派成为中国艺术批评家们常常讨论的议题。“当下有很多人说中国没有评论家,评论家太弱等,那么我们向西方一些重要评论家学一点什么东西,我觉得至今为止,格林伯格依然是值得我们很好学习的一位批评家。”“最近的20年文献表明,人们对格林伯格的重要性越...

    99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黑成义:书法作品应易于辨识[图文]
    黑成义:书法作品应易于辨识[图文]

    近年来,一些求生、求拙、尚奇、尚怪的书法作品开始出现在各种展览之中,这类夸张变形的书法不仅让人难以辨识,更令书法的造型美、章法美、意境美统统不复存在,仅仅给人留下了满纸的“病态”。对于这种现象,津城书法家黑成义认为,书法家可以在创作中展示个性,但前提必须是写出来的字能让老百姓看得懂,既易于辨认又带有美感的书法才是好作品。好看又好认才是好书法作品广受书法界人士好评的黑成...

    119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翁菱:好的艺术和设计是不分国界的[图文]
    翁菱:好的艺术和设计是不分国界的[图文]

    翁菱问:您现在对未来三年的工作有什么计划?翁菱:我最近因为工作的原因常往返于北京和纽约之间,因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中国中心计划于明年落成,它将是集合全球顶尖创意、设计、艺术力量,融合国际经贸、顶尖文化艺术、高端生活方式于一体的高端商业品牌。最近两年我将致力于完成这项工作。在国内会继续推介好的艺术和设计,并参与一些自然遗产文化保护方面的工作。问:您觉得探讨“全球本土化&rdq...

    93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美术双年展:用今天给明天画像[图文]
    美术双年展:用今天给明天画像[图文]

    图片资料中国艺术界的重要展事之一——“2012·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经过近一个月的展览,即将于22日闭幕。该展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参展国家84个,参展作品超过700件,再次引起海内外艺术界的关注和期待。第五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是“未来与现实”(Futur...

    131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记天津著名花鸟画家靳吉顺[图文]
    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记天津著名花鸟画家靳吉顺[图文]

    花鸟画家靳吉顺认识靳吉顺先生已经有十多年,靳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谦逊儒雅,如他的画一样考究工整。他的画都是从自然生活中拈来的小景,梅兰竹菊、牡丹、荷花,这些简单一枝一叶的花草树木在他的笔下升华了。难怪他的老师——当代花鸟大师霍春阳推崇他的这位高足,给他的画题字:淡妆。出淤泥而不染,细细品着他的画,你就像嗅到一股淡淡的荷花香,柔美清丽给人予美感。他的画受到了许多人的喜欢,被摆上...

    109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马伊琍画油画获赞 油画易入门吗[图文]
    马伊琍画油画获赞 油画易入门吗[图文]

    马伊琍:我的第一张油画近日电视明星“马司令”马伊琍在微博晒出自己的首张油画作品,并称“我的第一张油画”———油画内容为五只鸭梨,画面冷暖色调分明,阴影画得也有模有样。作品一晒出引来网友点赞。其实喜欢画画的明星实在太多了,陈道明、朱军、倪萍、孙俪、李嘉欣、周慧敏、张柏芝、徐静蕾……掰...

    50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