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影人马修·德米首次带电影处女作《美国》来中国
《美国》剧照。上图为德米与饰演母亲老友一角的杰拉丁·卓别林,下图为他和饰演曾与母亲相熟一角的萨尔玛·海耶克。
在前不久落幕的南昌学苑影展上,到访的国外影人中有一位法国人第一次带着自己的电影处女作长片到中国内地放映。电影名字看上去一点也不“法国”,叫《Americano》(《美国》)。这个法国人是马修·德米,在人群中略显羞涩,交谈时优雅谦和。他说对中国电影比较陌生,唯一的了解可能是儿时看的一部讲猴子王的动画片,他很喜欢(注:经确认应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大闹天宫》)。
整个影展中,德米都十分低调,很少有人认出他是谁,事实上,他的父亲雅克·德米、母亲阿涅斯·瓦尔达在法国电影史乃至整个世界电影史上都是极为闪耀的名字。他的母亲今年刚刚来到中国,并带来了她多才多艺的艺术展,去年,他已故父亲的电影回顾展也在上海圆满举行。从小浸淫在电影文化中长大的德米,在8岁时就已经出演了母亲的纪录片作品《Documenteur》(1981),成年后更是以一部短片获法国多项影展的观众人气奖,被欧洲电影展选为最佳新人代表。1999年,他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其他电影公司”,制作了短片《天花板》(2000)、《失策》(2005)。去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Americano》。
出道就“背负盛名”,德米却和许多出身电影世家的导演不同,他一点也不避讳谈及父母。甚至在第一部处女作里,他就直面了身份寻根的困境,追溯了童年以及母亲留下的电影印记。他在电影里使用了母亲瓦尔达和儿时的他共同完成的纪录片片段,在电影的角色设定上也巧妙地向父亲雅克·德米致敬。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演员阵容星光熠熠,除了萨尔玛·海耶克(《Frida》女主角)和德米自己之外,还邀请到了意大利著名演员马塞洛·马斯楚安尼的女儿恰拉·马斯楚安尼和美国演员卓别林的女儿杰拉丁·卓别林参加了演出。
半自传半虚构的作品
东方早报:你的这部《美国》主题上结合了很多内容,文化差异、个人的身份认同与放逐、母亲、童年回忆……有多少是你个人经历的成分?
马修·德米:我认为一部电影总会混合很多不同的元素,关于《美国》的创作,最初的想法是拍关于“哀悼”的电影,因为我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另外我想拍一个公路片,这是我拍摄时最感兴趣的主题。而且我认为公路片是关于“忧伤”、“身份追寻”最合适的一种类型表达。慢慢,各种其他元素开始加入,比如我决定加入一些我母亲在我还是孩子时在洛杉矶拍的纪录片片段(《Documenteur》)。另外,因为我自己也是演员出身,一开始就决定由我来扮演男主角,所以,确实有一些个人的东西在电影里,但我不想把它拍成一部自传式电影,而是通过虚构的方式来讲述个人的感受,所以,我愿意称它是一部半自传半虚构的作品。
东方早报:电影里主人公去美国寻找母亲,后来又去墨西哥寻找母亲生前的友人,为什么要挑选墨西哥这么一个有异域风情的地方?
马修·德米:因为我母亲的那部纪录片是在洛杉矶拍摄的,所以我希望我电影的主人公迷失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于是我想到了蒂华纳(墨西哥西北部城市),去那边勘了几次景。蒂华纳的夜晚是很疯狂的,是这个故事最完美的场景选地,它构成了“迷失”的一部分。整个环境的纷乱嘈杂对于观众理解主人公正在经历的种种很有帮助。而且,蒂华纳的夜生活拍出来非常美丽,那种氤氲的灯光看来混沌,但很有电影美感。
东方早报:《美国》里由萨尔玛·海耶克扮演的酒店女郎用了一个假名叫Lola,Lola在故事里也是男主角去世母亲的生前好友的名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巧合,因为你父亲的第一部故事长片就叫《Lola》(1960),女主角也是一个酒店女郎。
马修·德米:哈哈,你说的没错。这不是巧合。这部电影里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关于家庭关系、关于继承。所以,我把和父亲之间的这种(文化)的血缘关系放到电影中,这也是为什么我把我母亲的作品也放到这部电影里。在她的那部纪录片里,我还是一个小孩,那是我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我的童年与现在的我,我真实的人生和这部虚构的电影之间,都建立了联系。同样的,《美国》里的Lola也是酒吧歌者,抚养着一个小孩,这和我父亲片子里的人物设置很类似,所以我也给海耶克的角色取了Lola的名字,这就像一个游戏。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因为《美国》里男主角寻找的Lola其实是不存在的,就好像一个年轻导演在追寻一个不复存在的神话一样,这和我的父辈在法国新浪潮时的所作所为是一样的。
东方早报:事实上,你的这部电影还让我想起另外一部公路片,文德斯的《德州巴黎》。
马修·德米:是的,那部电影给了我很多的灵感,加州的风景,关于身份的追问,童年时期的记忆等,《德州巴黎》是最好的公路电影之一,我很喜欢。
用电影找寻什么是“继承”
东方早报:你有给你母亲看过这部电影吗,她有什么评价?拍摄时她给过你什么建议?
马修·德米:她很支持我拍电影。因为这部电影里有她的部分片段,我必须经过她同意,但她也认为我有权使用这些段落,因为我的童年构成了这部作品,我们共同拥有这段回忆。
东方早报:你似乎并不避讳谈及你的父亲母亲,你不介意别人说你是阿涅斯·瓦尔达的儿子,说你是雅克·德米的儿子吗?
马修·德米:是啊,我不是很在乎,这是我第一部故事片,所以有一些问题不可避免,我必须要面对它,我不能熟视无睹而对大家说:嘿,我拍了部电影……我知道大家都会讨论这个话题,所以我想,干脆深入这个话题背后,去探讨什么是“继承”,我关于电影的血缘、记忆究竟来自于哪里,而在这样的继承中我又该如何自处。这是我期望通过电影找寻的。
东方早报:在电影方面,你觉得你从你父母那里继承了什么呢?
马修·德米:我从很小就看了很多电影,这当然影响了我现在对电影的喜好。我父亲以前给我看很多美国电影,西部片,比如约翰·福特的电影。但我喜欢的电影和导演太多了,没有特别局限于一种类型或者某一个人。
东方早报:你觉得自己有真正受到法国新浪潮的影响吗?
马修·德米:我想每一个法国导演都不会忘记“新浪潮”,那是法国电影的黄金岁月。但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新浪潮”开始走下坡路,拍的电影不再那么有趣,也不再那么自由,任何方面都不如从前。我想现在每一个青年导演都很怀念那段光辉岁月,法国电影的任何方面都不复当年的激情和创造力,那是一段史诗般的历史,每一个人都怀念它。“新浪潮”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影响”与否的问题了,它已经成为法国文化的一部分了。
新浪潮是一场运动,新浪潮的每一部电影并不都是优秀之作。但作为一场运动来说,它是成功的。当时的那些导演打破了旧有的规则,自由创作。比较今天的法国电影,我想我们也要有一些新的东西出来,做一些新的尝试,这并不容易。
想写一部公路喜剧
东方早报:这部片子色彩很饱和,尤其是墨西哥的戏,巴黎的戏调子却很冷,但颗粒感也很足,有种怀旧感。
马修·德米:这部片子用的是超16毫米拍摄的,颗粒感有部分是数码压缩导致的。整部电影设定的就是主人公从巴黎到美国的一段旅程,美术指导希望巴黎(的生活)是没有什么颜色的,灰暗的,只有冷色调。然而在旅途进行中,色调越来越饱和,越来越躁动,这离主人公的内心和情感更近,因为当他得知母亲的故事和自己的成长背景时,内心是激动又不安的。
我父亲的电影虽然颜色上很亮丽,其实内核很“黑暗”,或者说很忧伤,比如《瑟堡的雨伞》(1964),讲的都是悲伤的故事。他用一种亮丽的色调表达一种哀愁,这种冲突性使得电影很有趣。电影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喜剧中把握戏剧的严肃性,我想一个作品的美术指导和它的叙事方式会帮助导演回答这个问题。我很喜欢那些悲喜都能掌控的导演,好像伍迪·艾伦、阿莫多瓦、南尼·莫瑞蒂等。有些人天生很擅长拍喜剧,喜剧就好像我们的人生,人生是很有趣的,人生也很悲伤。
我最近正在为下一部电影编剧,想写一部公路喜剧,但是写着写着就很“黑暗”了(笑)。
东方早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真正进入电影业?在中国,会有一些电影圈的父母避免让下一代进入这个行业,你的父母有干涉你么?
马修·德米:我很理解这些父母的选择,这个行业很艰辛,每个月收不到固定薪金,是一个很冒险的工作,所以不用责怪这些父母。我很小开始出演电影的时候就明白,电影不是一场“游戏”,虽然当你演戏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好玩。我从20岁就决定做电影,当时我还是个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应该是关于探索的,而不是每天从事重复的工作。于是我开始成为导演助理,当我在现场看到摄像机拍摄时,便告诉自己,这就是我要的人生,又有趣、又私人,可以抵达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当年我对电影充满了抱负,一直到现在。
东方早报:你真的从来没担忧过父母的光环会带给你困扰?
马修·德米:从来没有,我敬重他们的作品。他们关于艺术和世界有截然不同的视野,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父亲的电影比较正规,是逃离现实的,和现实拆分的,母亲的作品比较实验,她的东西是通过现实片段的糅合建立起来的。我欣赏这两种电影的表达形式,我想如果我刻意要和他们去比个高低是很愚蠢的,他们都是伟大的艺术家。我有我自己的语言和故事要表达。
◎相关新闻
《美国》剧情简介
马丁(马修·德米饰)和女友(恰拉·马斯楚安尼饰)住在巴黎。当马丁住在加州的母亲过世,他必须回到幼年曾居住的地方办理母亲的后事。在洛杉矶,马丁遇见了母亲的老友琳达(杰拉丁·卓别林饰)。她带着他到母亲住过的公寓,马丁脑海里开始浮现小时候的点点滴滴。他逐渐发现自己无法接受母亲的死亡,遂启程前往蒂华纳,寻找一名曾与母亲相熟的女人罗拉(萨尔玛·海耶克饰)。为了得到真正的安宁,马丁必须正视他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