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从陕西书协看中国书画界的官崇拜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欢欢 点击 :

本报记者于娜北京报道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不久前的一次换届掀起轩然大波,原因是书协主席、常务副主席等领导加起来足足有64位之多(两人为兼职),成员中多数都是退休或在职政府官员、企业家。一个并没什么实权的“虚职”,竟如此受青睐。对比收藏市场上,各书协、美协、画院领导几千到数万元不等的作品行情,不难看出“官衔”背后的利益推动。

艺术“官衔”乱象

陕西省书协领导多得如此令人瞠目结舌并非独创,早在2010年,陕西省美术家协会改选时,“选出”的协会主席们便多达24人,还有26位顾问,总数达50位,这在当时引起各方热议。

这不仅是陕西书协、美协的特色,在全国的艺术协会已成普遍现象。更有甚者,北京一家民办的国家书画院,将“副院长”官职主动送上门,谁愿意当掏钱就行。

山东济南的一位读者曾向当地报社披露,自己已经是第N次接到该书画院寄来的催促履新的“通知”。实际上,他连毛笔字都不会写,画画就更是外行,更谈不上审核条件中的“在书画艺术的创作与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和“在艺术界、社会上的影响力”了。

起初,他还以为该书画院每月会发1200元钱的职务津贴,后来发现在各种装帧精美的证书文件中还夹带了一张很不起眼的收费1200元(“副院长赞助费”)的单据,原来“凡受聘为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以上职务的艺术家须向国家书画院赞助1200元经费”。

很多书画家都隔三岔五地收到过类似评官、评奖的通知,在一些展览等艺术活动上还会有人发类似的“小广告”,不过这些单位团体送上的头衔、名誉,大多是以收费为前提的。

据央视报道,一位练习书画的退休老人竟然受到许多国字号的单位团体的青睐,在支付一定费用的前提下予以各种头衔和荣誉称号。然而在寻访这些团体单位时,不是难觅踪影,就是只有一两个称做工作人员的接待者。

相比之下,官方的书协、美协可不是随便什么人掏钱就能进的,要谋个官衔就更难了,没背景的人能进入艺术官场吗?不论是何种性质的艺术官衔,为什么人们如此热衷,想尽办法给自己戴一个官帽,一定有背后的缘由。

背后的利益链条

曾任陕西省书协顾问的肖云儒对媒体坦言:关键原因在于名与利,当一届书协主席,作品价位上涨,五年下来要比工资高上百倍。

于是有仕途不畅或临近退休的领导干部转移到书法阵地,有爱好艺术的边缘人士借此进入主流社会,有爱好附庸风雅的企业家靠此打造儒商,也有背景强大的人什么不做先占个位置等等。

按照他们的逻辑,加入了书协、美协协会,就是国家承认的书法家、美术家了,要是当了协会的官员,说明成就更胜一筹,如果当了协会的主席、副主席,那就应该是艺术大师级别的了。所以书协、美协会员的作品都有一定的市场行情,当然按照官衔大小,其作品价位也是逐级递升,最顶端的是主席们的作品行情。如果哪个理事的作品卖得比主席还贵,反而被认为不正常了。

初入门的收藏者哪知道谁是真正的艺术家,谁是狐假虎威。企业家收藏难得有时间与精力研究专业问题,反正资金不是问题,先捡名头大、市场行情好的买,大不了花钱买教训。对于那些以书画送礼的人来说,官衔就是最好的包装,哪管作品是否名副其实,只要那人别太快从协会领导职位退下来就行。而接受书画礼品的人,多数人都不想长期收藏,更愿意短期能转手变现,官衔大的作品会更容易一些。协会领导官衔身份,成了艺术名利场的敲门砖。

一些人看好了艺术官衔的市场需求,而书协、美协门槛高,一般人挤不进去,他们就另起山头,成立什么世界书画联盟之类的,反正名头越大越响越好。而那些由此处花钱买到官衔的人,更得拼命忽悠卖作品,以赚回成本。

艺评人士牟建平认为,有些退休官员就是学过几年帖,对联、行草能写几笔,充其量是资深“票友”、“粉丝”,但他们经过多年官场历练,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人脉资源,是专业书法家不能比的。但他们并不愿意当普通会员,而是要有官衔,究竟是为了公利,还是私利,不用分析就明白。

写字就是写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相关管理机构觉得书协、美协多选几个领导又不用国家财政出钱,而且退休官员也得罪不起,反正自娱自乐无伤大雅,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那些懂艺术的收藏者是不会相信,追捧的都是圈外人,企业家等只认名头,是不懂得鉴赏的人。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靠作品说话,而不是官衔、头衔。”牟建平说。已故著名画家吴冠中在2010年曾经直言批评美协、画院的弊端。很多画家都想进美协,他们千方百计与美协官员拉关系,拍马屁,进入美协后努力获得一个官职,有一个头衔,好去办展览,或者进画院吃皇粮当专业画家,把画价炒上去。

一些海外的拍卖公司多年来一直不愿意拍卖中国书画,而选择了中国当代艺术,除了赝品困扰,中国书画作品定价和审美,不能被西方的收藏者认同,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法界人士表示,权钱交易这已经不是书画界的“潜规则”,大家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书协比美协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懂书法的人也能进入书协,只要当上主席、副主席,作品立马就非常好卖,一个字几千、几万元。“现在没有书法家了,写字就是写钱。”她悲观地说。

他们说

田野:收藏追风导致“官衔”乱象

现在的收藏很热闹,他们往往只认头衔和职务。有些收藏界人士竟扬言说:我只收藏各级美协秘书长以上的东西。在他们看来:美协主席的作品比副主席的好,副主席的作品比秘书长的好,秘书长的作品比普通会员的好。这样一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收藏观念导致美协官员扎堆。

这些作品几十年后只能是一堆垃圾。在这里我无意贬低各级美协的官员们,有些领导也会画出好的作品,但这种专业的领导太少了。这也造成了一种新现象,那就是导致一些想暴富的画家不惜重金花钱买官,有些人甚至为此争得头破血流,从而导致社会上印发小册子,“卖官”等招摇撞骗的现象。(田野系画家)

朱其:张晓刚[微博]的收入不如国画家

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数据和美国是没法比的,因为美国的当代艺术根本不上拍卖会,每年作品一出来就直接由基金会收藏了。所以排行榜说张晓刚年收入超过欧美大艺术家,其实很荒唐。张晓刚的年收入可能连国内一些国画家都比不上,一些国画官员年收入几千万甚至上亿。他们是各地的美协主席、画院院长们,他们的画是不上画廊也不拍卖的,都是别人拎着现金在家中直接交易的。(朱其为艺评家、独立策展人)

相关文章

  • 文革时山水画怎样画:画成壮丽山河[图文]
    文革时山水画怎样画:画成壮丽山河[图文]

    宋文冶《扬子江畔》由暴虐的红卫兵美术到乌托邦狂热的工农兵美术再到“红、光、亮”的伟人形象美术和山河壮丽美术,构成了整个“文革”美术的四大审美意识体系。但仍有一批画家以表现祖国“壮丽山河”之名,延续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传统。经历过“文革”并经历过“‘文革’美术主题性...

    89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星云大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气场?[图文]
    星云大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气场?[图文]

    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图片来源网络)行澄来电话告诉我:国家博物馆有个画展,叫我去看看,那个画展对我没有一点兴趣,因为十几年前就在深圳看过,前年在合肥也看过,说是全球巡回展,和全国巡回展,画家已是美国人了,到咱们中国人的地盘来显摆什么?那画展的形式我太不喜欢了,有的那个大忽悠什么的,十几年前就认识了,拉大旗做虎皮,看不惯他这种形式的展览。行澄带着我去看了台湾来的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走进了展厅,...

    73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贾雨的诗性语言[图文]
    贾雨的诗性语言[图文]

    春雨空濛贾雨的画我一直放在“读”的层面,而不是“赏”的层面。我私下以为,“赏”只注意了形式,即一些表面的东西、一些外化的、很多人都能发现的普遍性。多年来,我立于“读”的思考和探究,这是视角关照和心灵感知的一种结合。“读”能让我沉淀、厘清、发现表层下深藏的内核。“读...

    109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高剑父:未完成的中国画新探索[图文]
    高剑父:未完成的中国画新探索[图文]

    广州艺博院馆藏高剑父《南瓜》采写信息时报记者冯钰实习生陈宇强对于岭南画派的主要创始人高剑父,我们往往只知道他将西洋画、日本画融进中国画里,折衷中西,是个“画坛革命派”,对时代审美的丰富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他与宋院体画的深刻关系以及晚年提倡“新文人画”的这段历史却知之不详。甚至,有些论者还将他晚年移居澳门之后相对回归传统的那批作品看作“...

    22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林风眠的风景与花鸟题材画:墨色的和声(图)
    林风眠的风景与花鸟题材画:墨色的和声(图)

    林风眠作品《猫头鹰》(1960年代),现藏于中华艺术宫李明娜说起林风眠,自然会联想他的仕女画,很多人喜欢,我也是。来到中华艺术宫,面对林风眠专馆里的作品,我会更多地流连在他的风景和鸟类作品前。一幅“江舟”,画于抗战时期的重庆山水,作为校长的林风眠率师生迁徙途中,方构图,一排高山扑面而来,把水面压得很低,一叶小舟驶过窄窄的江面,雾中可见远山。用色少许,粗笔勾勒,以墨扫...

    99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明清花鸟画的人文美感[图文]
    明清花鸟画的人文美感[图文]

    明朝的商品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而且有了海外贸易,商业活动使人的视野得到拓宽,思想也得到解放,审美取向也跟着产生了变化,人们不再一味喜好追求端庄工细的传统花鸟画,而更趋向于笔法灵动鲜活、格调轻松明快的写意花鸟画,这也说明人们开始更注重生活的舒适和随意,体现了渴望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的理想。到明代中期,花鸟画在写意技法上更加发扬光大,淋漓酣畅的笔墨意蕴体现得更加充分。出现了号称“青藤...

    155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平衡”的艺术:厨房天平设计[图文]
    “平衡”的艺术:厨房天平设计[图文]

    探寻产品和使用者之间的强大联系,瑞士裔日本设计师NadineFumikoSchaub用一套天平来追求“平衡”。这个项目的基础是来源于传统的医用天平,那些现在已经被廉价低质的电子称所取代的产品,而这些厨房的电气用具如果损坏,更多的是被取代并非修理,最终变成使用者的废弃物。通过恢复低技术的厨房天平,该设计要充当一个对抗“头脑一热就扔掉”...

    162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鉴宝藏宝要多点对文化的敬畏与尊重[图文]
    鉴宝藏宝要多点对文化的敬畏与尊重[图文]

    鉴宝类节目层出不穷,引发争议的也不少。本周,以“砸假”环节令人印象深刻的《天下收藏》,因有专家质疑砸掉的赝品“大多是真品,且不乏珍品”陷入一场风波。经再次鉴定,参与公开展出的40件被砸瓷器确系现代仿品,没有砸错。这几年,全民收藏热,捡漏时代早已是一去不返,“95%的人用95%的钱买了95%的赝品”之说悄然出现。也是这几年,电...

    126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从开启民智到美育启蒙[图文]
    从开启民智到美育启蒙[图文]

    中华书局为资助上海美专清寒学生事致刘海粟函看上海美专与中华书局的文化联姻书映丹青,墨染春秋,中华书局和上海美专百年同行、并世齐辉,一个世纪间,这两个名字早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符号,在中国美术史和出版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近代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匆匆翻过的一页,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和推动着中国美育的启蒙和进程。1912年元月,在上海,“中华书局&rdq...

    131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毕加索研究新成果:政治神话的式微[图文]
    毕加索研究新成果:政治神话的式微[图文]

    马德里雷纳索非亚博物馆陈列的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Guernica)加西亚证据的揭露性部分,表明我们对毕加索的艺术和生活的概括局限性有多大。前者暴露出一种对党派政治严重游移不定的态度。后者非常复杂,程度远非隶属关系这一微不足道的事实所能提供。如果在人流熙攘的大街上玩词汇联想游戏,估计很多人会把“毕加索”与“格尔尼卡”配对。作为1937年巴黎世...

    163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丰子恺“护生画”鉴藏漫谈[图文]
    丰子恺“护生画”鉴藏漫谈[图文]

    盥漱避虫蚁日前,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展出的“情语——丰子恺《护生画集》真迹展”,由于是28年来首次全方位的展示,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参观者也络绎不绝。在众多的参观人群里,既有广大普通观众,也有一些关注或专门从事丰子恺“护生画”鉴藏的爱好者。笔者作为本次展览的设计者,在研究丰子恺《护生画集》的相关作品学术意义的同时,对其艺...

    89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杨之光:美术教育不是培养神童[图文]
    杨之光:美术教育不是培养神童[图文]

    7月初,著名艺术家杨之光刚刚结束第四轮“杨之光传世作品全集作品征集”活动。上周,杨之光接受《京华时报》记者电话专访时表示,儿童美术教育我们并不是要培养“大师或神童”,而是要用创意思维做主导。画画是手段,不要以为学美术就是学技能、追求美。为“失散的孩子”做DNA去年5月,杨之光通过女儿杨红的微博发布赝品信息,其中涉及17家...

    188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浅析中国文人绘画尚“荷”意趣之思想内观(二)[图文]
    浅析中国文人绘画尚“荷”意趣之思想内观(二)[图文]

    卢东荷叶青青90×180cm二.“荷”在佛教意象中之内观佛教与荷的渊源,大概是其他任何宗教思想都无法比拟的。荷之意象紧密地渗透在佛教当中,二者结合为完美的有机体。佛家视佛国为“莲界”,称佛经为“莲经”,谓佛座为“莲台”,道佛寺为“莲宇”,称僧舍为“莲房...

    96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向京翟倞对话:艺术家有点像荒野里的独行者[图文]
    向京翟倞对话:艺术家有点像荒野里的独行者[图文]

    真理只有一个布面油画艺术家总在挣脱被归纳,而放眼望去,我们总能在一些作品里找到一些共同点:外在的、内因的。当代艺术以来,“知识型”艺术家慢慢形成一个模糊的类型,他们形成的基础当然是阅读,八十年代曾经有个词叫“先锋”,和先锋沾边都意味着前瞻性、实验性,没人是圣贤,无法前瞻,有的实验被印证进入历史,更多的则随风飘散,但艺术家本人多是沉迷其中的执迷者。...

    27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如何让进入公共空间的雕塑展现出空间力量[图文]
    如何让进入公共空间的雕塑展现出空间力量[图文]

    风驰(雕塑)吉欧·菲林公共雕塑:在空间中博弈“我们现在的雕塑家做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没有地方放,都得进入公共的户外空间进行展示。”深圳雕塑院雕塑家夏和兴直言,公共雕塑主要就是展示空间的力量。问题是,如何让这些进入公共空间的雕塑展现出空间的力量?《风驰》,以抽象的形态表现一只带翼飞龙正在随风而起的形象,光润的石材和多变的形体轮廓,给观众的视觉带来丰富的感受...

    179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