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向京翟倞对话:艺术家有点像荒野里的独行者[图文]

时间 : 12-01 投稿人 : 京京 点击 :

向京翟倞对话:艺术家有点像荒野里的独行者 | 艺术知识

真理只有一个布面油画

艺术家总在挣脱被归纳,而放眼望去,我们总能在一些作品里找到一些共同点:外在的、内因的。当代艺术以来,“知识型”艺术家慢慢形成一个模糊的类型,他们形成的基础当然是阅读,八十年代曾经有个词叫“先锋”,和先锋沾边都意味着前瞻性、实验性,没人是圣贤,无法前瞻,有的实验被印证进入历史,更多的则随风飘散,但艺术家本人多是沉迷其中的执迷者。知识的无限性让探索的路径错综复杂,管艺术家叫学者恐怕没人敢担待这个称谓,那种钻到一种思维里不能自拔的科学怪人大概更形象。

常会因为喜欢作品而好奇结识人,就是这么认识翟倞的。喜欢他的水彩胜过油画;不过,主要是他的作品里有种吸引人的气质,在涉猎广泛的阅读和古怪的幽默感之外,还有个啥东西有四两拨千斤的余地和隐蔽的傲骄?

向:我是在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看到你的个展的,很自然把你归到“知识型”的一类艺术家那里,就是一种过度思辨而常常导致语焉不详(或故意模糊),艰涩的文本背景常常是“读懂”这类作品的前提。当然,你有几件作品里显现的直觉性还是深深吸引了我,你觉得自己的作品晦涩吗?

翟:晦涩与否,我觉得与艺术家关系不大,艺术家只能面对作品,晦涩或者清楚明了不是艺术家的有意追求,也不该是一个“知识型艺术家”的标签,只要艺术家和作品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很深入的阶段,艺术家足够体现了艺术主题就行。另外,晦涩也许是由于“知识型的艺术家”做作品的方式多用到很多庞杂的知识信息,以一个研究的方式展现,而对于现在图像视觉的获取信息的习惯来讲,自然有些不习惯。但艺术家不能迎合,也很难迎合,艺术家有点像荒野里的独行者,这也是他的立身之本,如果都走在康庄大道上,我觉得就泯然众人了。

知识型的艺术家终归是艺术家,这个是最重要的信息,严肃晦涩或者感性直接的艺术作品都是由一个血肉之人做出来的,感性直接的作品也是严肃晦涩作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像物体的影子一样,缺了它,就不存在物体了。

向:你的作品应该不会是单幅解读的,从系列的角度,有个什么结构吗?

翟:结构是有个先后的。因为起点是博尔赫斯的小说《通天塔图书馆》,所以有些作品是按照有关知识的无限概念引发的,比如作品《X》、《梦》,知识的无限未知,和人的有限的对比;接下来的部分是按照张岱的《夜航船》结构来的,它里面涉及有关知识的众多分类。我的很多作品是在点到为止,开个头,像是书的目录一样,做一个开始的准备,比如《艺术论》、《真理只有一个》、《车轮》、《你先吃点苦,然后再换我吃苦》。而这两部分的连接点和核心就是我的工作桌上的研究资料和草图,或者说是那个“工作场域”,这个“场域”塑造了整个项目的结构,一个人对知识的整理和研究,形成了像是大脑中枢一样的部分,其他的作品是它的延伸。这个“场域”里面的草图、参考书、笔记,展现了展览的目的、知识和视觉艺术关系的思考。同时它也是不断生成的,为了这个主题项目的下一步做准备。我这几年一直在做长远的项目计划,希望做一个5、6年的计划。

这次《目录-通天塔图书馆》只是第一个展览,像是刚翻开书,首先看到的目录,之后会以百科全书的概念(范本是展览里面提到的《夜航船》)深入分析研究下去,后面每个展览都是从属于这个百科全书《夜航船》的概念,分别是对人的容貌,国家的历史,甚至咒语的针对性的创作,每个展览有不同的主题。这样对于我的主题,才能有效的深入下去。

向: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读书的?

翟:大概是小学吧,那会有点孤僻,就喜欢在家呆着,看书能够帮我不出门而接触到世界,通过作者们的眼睛。还喜欢下象棋,但因为不爱出去玩,就只能自己和自己下,习惯了一套自我内心学习和分析的方式。想想那会也很有意思,一个小孩自己和自己下棋……

向:读书的养分不能马上转换成创作,那阅读在你创作里的作用是什么?塑造你自己?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阅读里的知识成分是你有意选择的吗?

翟:我觉得不光读书不能马上转换成创作,很多东西都不能,获取的都是一种经验,他者(作者)的经验,这个会让你常常站在一个外在的角度来看视觉艺术,不会被一些艺术上的惯性的东西束缚。不是已经有了一套创作惯性,然后去找新元素、素材,给他们套上已有的艺术模式,所谓的“再创造”?我觉得,艺术和读书两者是有核心相同点的,类似“直觉”“真理”一样的东西,我只是努力要把这个东西显现出来。

相比较图像来说,其实文字更抽象,它们只是一个个符号,本身没有意义,但在能指领域里面就蕴涵了很大的意思,在设定条件下,它们意思都会不同,所谓文字的上下文关系的重要。图像则不是,更加直白,为什么小孩的启蒙读物图画很多,而文字很少就是这个原因,图像甚至不需要上下文关系,它就是孤立的站在那,一眼就看到。文字是个一开始就很复杂的东西,所以它能给我更丰富和难以言明的东西。很有意思的是,图像的集大成者——电影常常需要剧本或者小说文本……

向:“直觉”也是个有意思的概念,实际创作里“直觉”是个绝对意义的部分,分析中我们会更多纠缠在逻辑、文本、解释里,但创作本身更是直觉的显现。因为那些知识系统、认知、经验的东西,已经搅拌、发酵了,观念在视觉化的思维里被混合模糊了,图像类创作大概更需要直觉,你如何去定义那些不易被解释的东西?

翟:“直觉”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我认同直觉的价值,甚至不仅仅是在图像类的作品里面,好的观念艺术,空间艺术,音乐,科研学术,都需要直觉,这个东西是区分水平高低的重要一环,知识可以学习,技巧可以积累,但直觉很难,这也是人的一种原始的动力吧,天赋大概讲的也是这个。我在创作中其实也很注意感性和直觉,只不过这些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平白无故的直觉,总是在一定的视觉实践、知识积累上面产生的。

那些无法定义的和不易解释的东西是在艺术中最重要的东西,虽然在艺术创作过程里面比例很小。

向:你的艺术有叙事性吗?

翟:有的,在现代主义革命之后,叙事性这个东西,画家们都在回避,强调其观念性,但我觉得是南辕北辙了,或者那个时候历史有一个趋势吧,大家在反思叙事性这个问题,都想革它的命,摒弃这个东西,可以继续向前。直到抽象表现主义撞了南墙……从博伊斯、安迪·沃霍尔那会儿,叙事性这个事情已经在暗自萌发了。比如博伊斯的传奇经历(二战德国战斗机飞行员,坠机,被游牧民族以非常萨满教的方式救活……),这就是他的故事起源,也是他所有作品的故事背景,或者讲故事的舞台。他的叙事性是在一个作品背景里面的,必须知道的前提下,才会进入艺术家苦心经营的世界。这和以前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是不一样的,毕加索、波洛克们,他们的经历是在他们艺术作品里面看不到的,甚至是不重要的,他们像是超人一样,从一个未知的空间而来,在作品里面没人可以看到他们的来历,无牵无挂,只是为了拯救这个“艺术世界”。

绘画中的叙事性是一直都在的,只是这个外皮会不断变化,有的时候是在作品的(视觉可以看到的)上面,有的时候是在作品的背景里,这个很难改变,视觉总会引起形象的联想,哪怕是抽象艺术。这方面我可能,按照现代性的哲学来说,是“旧人”,留恋现代化、商业文化前的世界,留恋人身上富有情感的东西,这些仅存的人的柔软部分。比如我看LouiseBourgeois的作品,一张画上面,她画个歪歪扭扭的圆,你觉得她很笨,很笨拙,我想如果是当代艺术家也画这个圆,大抵会画的特别完美,像是尺子打出来的,左右对称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但对于我来说,总是缺了点琢磨的味。这样,我更会喜欢Louise的笨拙,那种人比不上机器的笨拙感。

这个想法可能也是现代性哲学的影响吧,现代主义计划已经破产,文化上进化论式的不断革命,不断制造新人,已经很难再进行下去,“艺术家几乎无事可做”,再也没有了“前卫”这个东西,资本主义已经渗透到了艺术里面,并控制了一切,艺术家不得不与其共谋,所有的风格资本主义系统都可以接受和消费,慢慢地,艺术家就像是无害的表演者。当代的时间已被拉平,没有了对未来宏伟的、理想主义的期盼,也没有过去历史的记忆,有的只是礼貌的保护起来,但对于当代人来说已经没有了丝毫影响。“没有了过去,也没有了未来,我们自己在对自己说话”。我无法去预测虚无缥缈的未来,但能确信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和我有关。而路径就是重新拿起叙事性这个过去,数千年的一个视觉艺术的最基本元素。找到现代主义破产之下隐藏的人的历史,那个有血有肉的,像个普通人的故事。艺术作品是由艺术家的亲身体验(或者人类最基础的方式-阅读)得来的,大家可以看到我的想法和来源,而没有自我神秘化和标签化。

这是我没办法的办法,试图通过这样笨拙的方式,来重新思考“当代”,也同时让我心里有点底儿。

向:说说你的读书会吧。创办多久了,初衷是什么?

翟:我以前就追慕集体讨论式的读书会形式,大家一起的话,知识量和信息是几倍数的,也可以锻炼每个人的思维和知识组织能力。读书会创办半年多了,时间上没有多久,开始的时候先从西方哲学史开始,因为作为一个从西方而来的概念“当代艺术”,我觉得,包括我自己,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当代艺术的背景和基础——西方哲学,可能只知道皮毛,抛开一个哲学史的背景不谈,而直接进入当代艺术和当代哲学的语境,会很容易受到流行的美学和哲学所影响,被牵着鼻子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造成了大家自然会追些“好用的”和“应景的”哲学以及美学,我觉得这方面问题甚大,所以做这个读书会,不求时效性,只求真正的了解到西方思想的一些基本的东西。这也是我的初衷吧。

现在的情况,我觉得很好,每个人都会很积极的讨论我们阅读中的问题,常常超时很多,每个人作为各自文本段落的导读,就自然对这段内容负其责,过程里面也要回答其他书友的疑问,这要每个人做很好的功课,自己其实就在做深入的精读了,而不是上课般的被动。

向:你不觉得读书是很个人的,在讨论中,语言或知识的优势方常常会主导书单或讨论的选择权,你们在这样“貌似”很民主很开放的形式里,怎么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翟:确实,如果是平时讨论问题的时候,语言和知识量大的人会主导谈话的走向,而为了尽量规避这个问题,我们就先设定了游戏规则。读书聚会之前,每个人都有个自己负责导读的章节,因为要带领大家读书,所以就要对各自负责的章节有个比较好的熟悉了解的程度,资料和基本的考据要查阅好,这样每个人在他们的精力范围内,都对文本有了很深入的认识,而且也会查阅很多大师写的注释什么的,我觉得这样其实是在“大师”的教导下直接面对原文,而不是先通过水平高一层的老师的讲解,那样就会有一层隔膜。导读的时候,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是各自的章节“相对的专家”,没有一个老师式的人物,各自发掘自己的潜能,只要深入进去,就能形成自己的见识。

相关文章

  • 徐小虎谈名画的真迹与伪作[图文]
    徐小虎谈名画的真迹与伪作[图文]

    徐小虎像李媛绘西方艺术史学的结构分析法,画家王季迁处学到的“笔墨”研究的方法,以及通过日本收藏的中国书画进行时代特征上的对应研究,徐小虎建立了一套既能描绘时代特征又能具体呈现画家个人风格的鉴定方法,她用这把时代的尺去量吴镇的作品,然后写出了这本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被遗忘的真迹》。她在这本书里的结论是颠覆性的,用她的方法,目前只找到吴镇三幅半真迹。不仅是吴镇,很多来头很大...

    73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湖北美术馆展品遭神吐槽:土鳖无法理解的内涵[图文]
    湖北美术馆展品遭神吐槽:土鳖无法理解的内涵[图文]

    新年上班伊始,湖北美术馆火了!一篇被网友评价为“这是我看过的最鲜活的艺术评论帖,憋笑憋到内伤……”的神吐槽帖《我今天去了省艺术馆》(注:湖北美术馆2010年由湖北省艺术馆更名而来,此处应为发帖者笔误)在微博上一日内被转发、评价上万次,大家纷纷欢乐地表示自己是“艺术的土鳖”,并称要“远离艺术做正常人&rdquo...

    71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晚期毕加索和晚期德库宁作品的历史修正主义[图文]
    晚期毕加索和晚期德库宁作品的历史修正主义[图文]

    在卡罗尔·沃格尔(CarolVogel)在《纽约时报》最近的报道中,宣布了高古轩将对10件威廉·德·库宁(WillemdeKooning)的作品进行展览——及未来的销售——策展人为JohnElderfield。报道中指出高古轩的这个展览有潜力对DeKoonings的晚期作品市场充电,方式类似于现代主义杰作在...

    158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刚烈的唐寅[图文]
    刚烈的唐寅[图文]

    唐伯虎画像在如今的许多人眼里,唐寅是一个风流放纵的人,甚至以为古来的写字画画的人都是“唐伯虎点秋香”的样子。其实这是错看了唐寅。清人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三十四就说:“《明史·文苑传》:吴中自祝允明、唐寅辈,才情轻艳,倾动流辈,每出名教外。今按诸书所载,寅幕华虹山学士家婢,诡身为仆得娶之。后事露,学士反具资奁,缔为姻好。”但是赵翼在...

    86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陈丹青解读毕加索创作:要了解他的朋友和敌人[图文]
    陈丹青解读毕加索创作:要了解他的朋友和敌人[图文]

    陈丹青讲解毕加索艺术胡晓芒摄“毕加索的画很经典,毕加索的画看不懂。”这两种矛盾的感受令很多普通参观者困惑。昨天下午,著名画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做客《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对中国的策展人提出希望,希望他们为艺术普及多出力。陈丹青的演讲题目是《机会与困境——兼谈毕加索》,他以绘画艺术家的身份从专业角度解读了毕加索的创作和价值,为听众上了一堂精彩...

    29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索勒克夫:当艺术成为通向相对主义的道路[图文]
    索勒克夫:当艺术成为通向相对主义的道路[图文]

    “事物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柏拉图《泰阿泰德篇》)内德科·索勒克夫肖像后现代艺术家从微观(个人的)和宏观(社会的)角度出发,对于抵制普遍性、现成的朋党派系以及宏大的叙事怀着真正的热情,如果他们因此而广为人知,那么内德科·索勒克夫(NedkoSolakov)就不仅仅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例...

    110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中国当代艺术何时羽翼丰满[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何时羽翼丰满[图文]

    图片说明:方力钧创作于1991年的油画《第二组,NO.2》。光头的艺术家本人以及“光头”人像系列,成了方力钧的艺术标识。他笔下的光头形象往往多选择自己或自己的朋友作为模特,使这种嘲讽成为自我嘲讽的形象。以蓝天、白云等空阔场景作为人物背景,则表达了一种从内心压力中自我解脱的感觉,应了一句中国俗语“退一步海阔天空”。迈入“硬件时代&rdq...

    35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艺术:请再多来点性[图文]
    艺术:请再多来点性[图文]

    毕加索描绘的阿维尼翁妓院作者:JonathanJones编译:怀心在当今的艺术里,性占有的份量太少了。回首现代主义和20世纪的艺术,解放肉体一直是一个重点,在文学这一领域,我们有DH劳伦斯,从禁欲土壤里诞生出的放纵之爱,有JamesJoyce,这位维多利亚时代最后幸存者,不羁的描述着对LeopoldBloom的内衣有关的幻想。这两个人交相辉映,带头冲破了被固守多年的“肉体禁锢&r...

    47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由“勁”“猛”到“凈”“圓”:張德林的回歸[图文]
    由“勁”“猛”到“凈”“圓”:張德林的回歸[图文]

    张德林作品早年人生意气风华之德林兄,谈笑自如,还有着入世的精神。观其行草遒劲、迅猛,颇有些颠张狂素之遗风。我以为张兄当延续此路,再发扬直接生命本真的“酒神精神”,必能大有作为。然而近年来,德林兄却一心向佛,并皈依了三宝,成为一名虔诚的俗家弟子,法名净圆,其理由不得而知。到参加他展览的研讨会时方知,他早已心向往之且很有年头。在拜佛参禅中,开始了超脱的人生。许多戒律开始在...

    164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朱德群:聆听宇宙的天籁[图文]
    朱德群:聆听宇宙的天籁[图文]

    本报记者严葭淇北京报道“看画和绘画,觉得在聆听宇宙的天籁。”在被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苏立文问及创作感觉时,朱德群如此作答。“我画中的意境是与我对自然的感悟密不可分,尤其是被自然激发出来的一种情感,在画面上的表现用语言很难形容。”朱德群后来解释,“这里的关键是要对自然真正有所感之后的真情流露,这样画出来的画就很融洽,就形成了画面意境和境界...

    21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扬州八怪:浸染人间烟火的职业画家[图文]
    扬州八怪:浸染人间烟火的职业画家[图文]

    所谓“职业画家”,往往正是一些失去了正式职业的画家。现在如此,古代更是如此。只不过,在古代,想要选择当一名“职业画家”,需要更多的勇气。因为自唐宋以来的文艺传统便是:“以画为娱则高,以画为业则陋。”黄慎《赏花仕女图》扬州八怪是清代在扬州地区卖画为生的一群画家。他们的画不仅蹊跷古怪,而且明码标价。说来也怪,这几位画家不仅没有...

    158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2013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XI艺术中心古典油画[图文]
    2013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XI艺术中心古典油画[图文]

    多德雷赫特的日落2013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将于9月18-20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艺博会招展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目前已有多家画廊的多位重量级艺术家确定参展,位于北京798的XI艺术机构将带来17-19世纪古典印象派,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油画大师作品,是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河边的村庄XI艺术机构是一家位于北京大山子798国际艺术区,长期推广和销售著名画家的艺术作品原作的专业艺术机...

    192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参观者是博物馆的一部分[图文]
    参观者是博物馆的一部分[图文]

    ■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博士林蕙玟谈博物馆场域空间与展示诠释位于柏林的欧洲犹太人受难纪念地是一个位于地底下的博物馆,地面上是由一块块棺木状大理石组成的场域。从中华艺术宫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地标性的博物馆怎样代表这座城市?从提篮桥监狱博物馆到淞沪抗战纪念馆,博物馆对历史的展示与诠释如何做到客观公允?近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邀请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博士、创意产业设计研究院助理教授林蕙玟主持讲座&l...

    60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胡智勇:成化斗彩珍品不只有鸡缸杯[图文]
    胡智勇:成化斗彩珍品不只有鸡缸杯[图文]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中国文物网讯(编辑白頔)明代成化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期,古玩界有句话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说得就是成化瓷器在明朝各代瓷器当中是最拔尖的。近几个月来,围绕着2.8亿港元天价鸡缸杯的各种事件和热议,使得成化斗彩瓷器再一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实际上,人们对于成化斗彩瓷器的热衷与追捧,其实并非仅仅只是停留在天价成交所带来的震撼,更多的还是对于成化斗彩瓷...

    165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鼠首兔首回归 圆明园其他文物在哪[图文]
    鼠首兔首回归 圆明园其他文物在哪[图文]

    大水法石鱼在西城区西单横二条时的场景。2007年,这对石鱼回到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遗址上。图片来自《谁收藏了圆明园》,刘阳编著,金城出版社出版。圆明园鼠首、兔首回归中国,给这桩曾引发轩然大波的焦点事件画上句号。尽管这是件好事,还是要看到,圆明园十二兽首还远未聚齐。而其他流失在国内外的文物数量更是不能胜数。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的新书《谁收藏了圆明园》,就系统介绍了这些流散文物。借...

    132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