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风格与弊端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泰浩 点击 :

一位搞了几年篆刻的朋友,有一次私下里跟我探讨:“都说篆刻以汉印为宗,为什么我对明清流派印的美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而汉印究竟好在哪里,却始终不得要领?”

这位朋友是真诚的,因为他说了实话。其实根据我的观察,看不懂汉印的,在篆刻的人群中,甚至在成名的篆刻家当中大有人在。

平正端庄、质朴浑厚,是汉印、汉隶和汉金文的共同特征,或者也可以说是“时代气息”。走平正一路容易出现什么毛病?板滞。所以,汉人的心思才华,都用在破除这个“板滞”上,采取手段,惨淡经营,力求于平正中见流动、出变化。

一种风格的树立,如何能站得住脚,能为观看者所认可、接受和欣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也是每个艺术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风格意味着个性,同时也意味着局限性。米元章在《海岳名言》里说,“……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但这是一个主张,是对理想状态的追求,反过来理解,也就是稳则易俗,险则易怪,老则易枯,润则易肥。孙过庭在《书谱》序中亦云:“……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淬于俗吏。”

因而,欲表现一种风格,必先认识其弊端,能将“病处”化解,则事过半矣。学习前人,不但应注意其面目鲜明处,更要看到在风格的背后,对个人习气的控制和调剂。欧字方严,然亦有其圆厚处;米字跳荡,然亦有其沉着处;赵字秀丽,然亦有其雄健处。再打个不恰切的比方,一些名家作品之所以“动心骇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实际上是挑战风格的极致,可以视为“悬崖勒马”。世人艳羡“悬崖”风光,却忽视了“勒马”功夫。金农的漆书,陈巨来的圆朱文印,再往前一点,就是工匠者流。倪瓒的淡,八大的简,龚贤的黑,髡残的浑,学之不当,即堕入魔道,掉下“悬崖”。

风格即是人。真正的艺术成长过程,就是人格的养成,也就是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所谓人品如画品如书品如诗品,这里的“人品”并非狭义的道德评价,而是包含了“真我”的全部。

朱子曰:“人之德性本无不备,而气质所赋,鲜有不偏。”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都是难能可贵的,但孔子并不满意。子路追随孔子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勇”还是“勇”,只是这个“勇”变得更有分寸和层次感,变得更为“高级”,更合于“道”。艺术家常常挂在嘴边的“突破自我”,也并非丢掉自我,走别人的路,用别人的鼻孔呼吸,而是通过从文化传统的“共性”中汲取营养,纠偏导正,使“自我”得以提升。柏拉图早就提到艺术的个性与共性问题,认为艺术创作只有获得“共性”的时候才得到更大的生命力。共性是源,个性是流;共性是本根,个性是枝叶。“为学当先求其同,后讨于殊”,离开共性一味强调个性,只能是从表面到表面,从样式到样式,无法登堂入室,窥见“堂奥”。

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急功利,抄捷径,试图“直奔主题”,往往欲速则不达。袁中郎的《随园诗话》里有这样一段话:“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譬如大贵人,功成宦就,散发解簪,便是名士风流;若少年纨绔,遽为此态,便当笞责。”

今天的我们处在一个“读图时代”、“注意力时代”,艺术家们对于风格面目的自觉意识无疑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前代大师多重传统,却能别开生面。今人每言创新,放眼望去,流行画风流行书风中反而千人一面,何也?

相关文章

  • 陈丹青谈写作:作者不应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读者[图文]
    陈丹青谈写作:作者不应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读者[图文]

    陈丹青在新书发布会现场。新年伊始,陈丹青的三部新书《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并于1月8日在工人文化宫举行新书发布会。这是陈丹青继2008年《荒废集》之后首次将文稿付梓出版,三部书总共收入陈丹青近年累积的杂文、访谈、游记作品三十万余字。五年沉淀,三部书稿全新面世《草草集》是陈丹青近年所撰杂文和随笔的结集,全集分为艺术、影像、社会、木心四个部分,或谈及艺术...

    107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米原康正:我的摄影与色情无关[图文]
    米原康正:我的摄影与色情无关[图文]

    图片资料自从2004年在东京的Spaceforce首度举办名为“Loveyone”的个人摄影展后,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米原就被扣上了“情色潮流教父”的名号,同时在《NumeroTokyo》、《EyeScream》、《Nicola》等数家日本著名时尚潮流杂志拥有自己的摄影专栏。与荒木经惟夸张、恣意、沉溺于描摹死亡与肉体关系的风格截然不同,米原康正...

    121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盛葳:与胡斌的对话[图文]
    盛葳:与胡斌的对话[图文]

    图片资料胡斌:你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媒介研究”的问题呢?你觉得现阶段,艺术家关于媒介研究方面有什么新的变化吗?盛葳:提出“媒介研究”是因为我之前一直在做媒体,做了大概有十年的媒体,这是来自于自己日常工作的一个实践性的概念,同时,这几年我也一直在收集一些资料,都是关于艺术创作和媒介关系方面的。当代传媒对日常生活和当代艺术的影响与侵入是难以估量的。...

    70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陈丹青:怎么看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怎么看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口述/陈丹青整理/于青毕加索大展的主办方告诉我,大家看了毕加索的作品后还是不太懂。毕加索为什么不好懂,这牵涉到一个知识准备,一个眼界。知识准备对于绘画来说跟文本不太一样,我读不懂法文,也差不多不能直接读英文书籍,但是我不怕,我可以看视觉艺术。国人认识毕加索的百年演变毕加索是1881年生的,跟鲁迅同年,1973年去世的,我们有幸跟毕加索生活在同一个时代,1973年他去世的时候我在江西...

    73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东南亚当代艺术的个性[图文]
    东南亚当代艺术的个性[图文]

    东南亚当代艺术东南亚版块的艺术拍卖近几年来一直呈稳步发展的态势,东南亚的当代艺术在去年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从今年香港苏富比来看,当代东南亚版块的拍卖会再次推出了老一辈以及新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东南亚当代艺术这股国际艺术圈的新兴力量正在逐渐为拍卖市场注入越来越多的活力与新鲜感。对于亚洲的艺术品,藏家对东南亚艺术品较之中国和日韩相对比较陌生。而作为亚洲艺术品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多...

    147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艺术家李象群的访谈[图文]
    艺术家李象群的访谈[图文]

    李象群近影被采访人:李象群身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采访人:陈明强、丁楠采访时间:2011年01月15日(星期六)11:45——13:10采访地点:北京798艺术区李象群工作室(李:李象群:陈:陈明强;丁:丁楠)被采访人:李象群身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采访人:陈明强、丁楠采访时间:2011年01月15日(星期六)11:45——13:10...

    29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独家专访:中国画的教与学[图文]
    独家专访:中国画的教与学[图文]

    当代中国画教学与创作研讨会,12月14日在北京中国画艺术创作院举行。来自美术界专家学者及中国画艺术创作院画家百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主持。围绕当下中国画发展与现状、写生与创作的关系、中国画笔墨在当下的发展与变异、当下中国画的教学方法与问题展开讨论。中国画艺术创作院院长杜大恺从艺术社会学发展的宏观视野下分析了当前艺术发展的规律,尤其从全球化视野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化发展遇...

    81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午后阳光[图文]
    午后阳光[图文]

    姚丹晖烟柳瘦河与绘画相识在问花、问世界的少女时代。在祖母的案头,跟随她在绘画中寻得了一花一世界的快乐。不知何时,水墨色彩精灵般地融进我的血液,带给我生命的能量和张力。绘画亦如人生,酸甜苦辣俱全。它可以传达快乐,也可以排遣寂寞、宣泄苦闷,然而它更能磨练意志。为收集创作的素材,可以不惜数百里的奔波。喜欢在轻松自在的状态下抒写性情,形成个人图式。用自然、亲和、率真的视觉语言注塑精神气息,是我不断地...

    177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艺术圈为何热衷出国办展[图文]
    艺术圈为何热衷出国办展[图文]

    近年来,国内当代艺术家频频跨出国门办展览。金子艺术家徐冰最新个展“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近日正在英国V&A美术馆展出,据了解,这件他近年来创作的规模最大的作品将在V&A的中庭花园“住上”3个月。近年来,国内当代艺术家频频跨出国门办展览:今年10月,曾梵志作品《最后的晚餐》在被拍出1.8亿港元后,其首个法国大型回顾展旋即在巴黎开幕;今年9月,...

    92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影像批评:那些你早该删掉的“死照片”[图文]
    影像批评:那些你早该删掉的“死照片”[图文]

    你不知道的史上最强大的快捷键大部分摄影者在一次拍摄之后,都会从众多的照片中挑选出其中不错的作品,然后发布到各个展示平台。然后呢?继续拍摄,拍摄尽可能多的照片吗?有没有想过其实多删照片也是和多拍照片一样有益的好习惯呢?这听起来可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其实在拍摄后按下删除键却是一个全面提升摄影技能的好方法。删除没什么不好数码摄影最好的地方在于它提供给我们狂摁快门的机会,我们可以做无数次影像实验...

    78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武汉版798艺术区还缺什么[图文]
    武汉版798艺术区还缺什么[图文]

    图片资料坐车经过长江大桥,如果在晚上,隔着小月湖,能远远地看到“汉阳造”三个字在黑夜里若隐若现。老武汉人都知道,那里是龟北路,曾是全武汉近代工业的基地,生产过著名的“汉阳造”;而文艺点儿的年轻人会这样告诉你:它是“武汉版的798”,是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简称“汉阳造”)。虽被称为“...

    183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评:莫言旧居萝卜被拔是中国式迷信心理在作怪[图文]
    评:莫言旧居萝卜被拔是中国式迷信心理在作怪[图文]

    我一直在想: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究竟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曾经天真地以为,一大批文学青年以及一大批出色的作品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现在,暂时还没有看到这样的迹象。没想到的是,中国式的迷信却在莫言的光环下逐渐蔓延。跟莫言有关的东西火了,跟莫言无关但强拉硬扯的东西也火了。莫言跟酒扯上了关系,跟饺子扯上了关系,跟山药扯上了关系……高密跟着莫言火了,同样不再平静的还有莫...

    192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文物刻字背后的文明暗疮[图文]
    文物刻字背后的文明暗疮[图文]

    文物刻字背后的文明暗疮埃及神庙刻字事件又勾起了国人“到此一游”素质的讨论,而且很多景点都可以看到这些刻字,大煞风景,在文物上刻写更是破坏了文物的价值。网民对埃及刻字事件反应强烈,在警示所有人要自觉保护文物的同时,也让我们不禁反思埃及刻字事件网络舆论声讨背后的“文明暗疮”。中国人为何偏好用这样的方式四处留痕?对此,你怎么看?@闾丘露薇:一、不管是...

    87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夏可君:水墨的余化原理[图文]
    夏可君:水墨的余化原理[图文]

    夏可君1,艺术虫:我看到您对抽象和水墨两块都比较关注,为什么?夏可君:我对当代艺术整个都比较关注,只是说抽象艺术是现代性的标志,抽象不抽象是现代性够不够,因为传统绘画基本上是具像的、写实的,抽象性是现代性的品质,它要摆脱文化相对性,摆脱具像的束缚,这是我为什么关注抽象。第二个就是水墨,为什么关注水墨?水墨是中国特有的语言,这个语言绝对不是一个材质的问题。那么为什么我同时关注这两块?先说西...

    34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吴为山:城市雕塑要给后人留足空间[图文]
    吴为山:城市雕塑要给后人留足空间[图文]

    城市雕塑《珠海渔女》CFP几根柱子撑起一只球,名曰“开发区大有希望”;几束浪花托起一只球,名曰“长江明珠”;几只手支起一只球,名曰“托起明天的太阳”……简单的商业功利和抽象概念催生了大量不锈钢球“升”向天空。“近三十年来,全国有近20万只球升起来了,这种滑稽...

    64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