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是美术馆业务建设的基础。美术馆代表国家征集古今中外美术作品,以及与美术有关的实物、资料等”。①美术馆的这一工作任务决定了收藏是美术馆的一个主要职能,要履行好这项职能美术馆需要组织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职责就是为美术馆的美术作品收藏提供智慧,提供艺术价值相对标准支持。当下中国的美术馆面临较以往任何时期都为复杂的收藏环境。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了大国的崛起,中华大地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汉唐盛世再现,出现的艺术家队伍之众,艺术作品之丰,艺术思潮之多元、艺术创作之自由、艺术品之受追棒,是中国艺术史空前之象;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全面向现代社会历史性大转型的时节,中国绘画出现了与社会这一转变契合的向现代形态转型的历史进程。一方面喧嚣的市场,似滚滚黄河泥沙俱下,艺术家、艺术品均经历着鱼龙混杂的浮躁;另一方面一大批传统文化艺术底蕴深厚、开拓创新的艺术家,坚守着静默,开创着中国绘画的新语言、新形态、新样式、新领域。一方面存在以西方审美标准评判中国画价值的盛况;另一方面,中国画自身的评价体系迟迟未现构建。从建国初以来的对中国画评判的无规则到当前的对当代艺术的模糊认识,艺坛怪事乱象错生。
新中国建国后,1955年黄宾虹先生去世,其家属有意将其遗作4000余件和收藏的3000多件捐给生前任教的浙江美术学院,但被美院领导拒绝,原因之一,是时任领导对传统中国画在当时形势下的评判不准,认识不足。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末陆俨少先生曾决意将他的80幅画作,捐赠深圳一间美术馆,也被领导拒绝。其中主因是当时的陆俨少作品被认为“无甚大价值”,深圳美术馆购买的一幅6尺整张,仅有几百元人民币而已。
几年前李宝林先生随李可染画展到访台湾,当地很多收藏家拿出“李可染的画”给他看,“10张里面竟有8张是假画”,浙江大学教授黄鼎先生是毕业于中国美院的书画鉴定专家,针对目前的书画市场他指出95%是假伪。
长期来中国画价值的无标准或模糊估判、行政拍板代替标准而产生的让人感慨的经典故事远不止几例。
文革之后,艺术思潮流派的国际化趋势,各种当代艺术形式蜂涌进入国门。传统艺术之概念遭到挑战,面对庞大的艺术与光怪陆离的艺术作品,美术馆收藏再遇困惑。“如果后现代主义者指望美术馆(实质上意味着未来)展示、研究、收藏他们的作品。第一,必须把漫无边际的艺术的概念即它的内涵与外延加以界定,那种无边扩张的做法、牢笼万有的企图明显是错误和愚蠢的;第二,必须建立有效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体系,单靠某些理论家大话稀有、无限上纲的哲理最终是站不住的。”②李普文先生的这段话集中反映了美术馆人对当代艺术价值认定的担忧。
勿庸置疑,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艺术家与作品的喷涌以及艺术作品价值标准的混乱和失缺给美术馆的收藏决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但是作为一种担当与责任,美术馆在如何合理、有效运用政府提供的公共资金上必须要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待说明。
这种说明不是作品简介,也不是导览提示,更不是事业发展报告,它应是理性的机制,应是美术馆的运作制度。艺术委员会虽然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组织,但从美术馆管理学层面看是一种管理制度,是严格的收藏制度。它既是美术馆收藏的强大学术背景,又是美术馆收藏的科学保障。
无论美术馆大小,隶属关系抑或资金支持如何,只要职能完备、运行正常,美术馆的收藏定位、收藏原则、收藏标准、收藏目标、收藏规模、收藏项目乃至收藏价格等都需要由艺术委员会讨论审定。如果要问,何谓艺术委员会?借韩愈《师说》一句说法,即“传道、授业、解惑”较为妥贴。艺术委员会是给馆传艺术之道,即大至艺术规律,中至流派风格,小至个人创作特色;授予馆以评鉴典藏之法;解决馆收藏之困惑。艺术委员会一般可由“323”(三类专家、内外两方和三层级)模式组成。从专家类型分别有从事艺术研究的知名学术专业人员、知名艺术家和知名艺术管理人构成。三方面的专家人才将理论力量、创作力量和管理力量合铸成一个坚实的综合收藏“掌眼”。三合一的人才架构正是美术馆为何称这个组织为艺术委员会而非简单称之为学术委员会的缘由吧。
美术馆的这支团队必须要以馆的学术部门为中心开展工作,所有的艺术委员会成员的工作对象是美术馆,学术部门是该组织的日常工作机构。因此,在建设学术部门时,其职责和部门人员组成必先考虑艺术委员会的因素,那里必需要有资质进入艺术委员会的学术研究人员或创研人员,也即学术部门要有自身过硬的学术。这也是美术馆各职能部门中唯一被要求学术为首的内设机构。
艺术委员会的中心在美术馆的学术部门,所以艺术委员会自然由馆内和馆外两部分专家担任。学术力量浓厚、人员编制较宽绰的馆,馆内学术部门人才济济、往往具有1~2个学术部,如中国美术馆,对于绝大多数美术馆仅靠一个学术部门,力量尚嫌单薄,美术馆就需组成以学术部门为核心的其他各内设机构专业人才参与的馆内学术团队。
在管理中,千万不能忽视的是艺术委员会馆外专家的聘任。一些馆,特别是刚建立不久的馆,容易存在这样的思想和做法,在全国范围内聘请所有艺委会专家。虽然出发点是建立在学术高起点和扩大地方办馆影响力上,也是经得起媒体宣传的一招,但运作起来,存在的问题相当大,最后招损的还是馆自身。
留心媒体,常会发现一些馆设立或换届艺术委员会的消息,乍看名单,清一色国内大牌名家几方阵,眼球效应是达到了,但往后的工作效率可以推断与“零”为零距离。无论行政、事业或企业,管理的共同终极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或效率的最大化。作为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包括副省)的美术馆,你将怎样召集几方阵的四面八方大腕名家参加你的一系列学术研究活动?大腕名家了解县、市、省的艺术生态和艺术气候的有几何?正像有的馆乐于外请策展人为当地策划展览,殊不知外来的和尚并不清楚当地的人文习俗与传统文化底蕴,即使是最好的策展人,其策展之成果必然会有无本之木之嫌。
记得2011年宁波美术馆为书写地方艺术史,着手挖掘整理开放以来30年的本土当代艺术文献,计划举办“宁波当代艺术三十年回顾展”,可这是第一次。首先面临的问题是1、怎么将世界和中国当代艺术思潮与宁波当代艺术创作倾向结合考量。2、怎么把控其中的艺术事件与人物。3、怎么评判创作个体的艺术追求。4、怎么给30年的摸索一个剖析、评价。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谙熟宁波这30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策展人小组。此展在策展人的选定上产生了纠结。馆长亲赴本土籍驻北京宋庄当代艺术家陈峰工作室,与之交换看法意见。陈峰对宁波当代艺术发生、发展一直到今天的状况不仅了如指掌,对曾经的参与者如数家珍,且是一位忠实的亲历者,同时他又是一位热衷于现代诗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的专家型艺术家。他对本土的文化特性和社会文化心理有着独到的理解。馆长决定他为策展人主要成员。这样策展小组所有成员均由本土组成。最后亮相的文献图片展,令人折服。此展也成了当年度国家文化部艺术司和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认定的全国少数几个优秀展览项目之一。爱尔兰总统迈克尔·D·希金斯在杭州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会议视频讲话中说:“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尊重本地的文化。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要把本土人的智慧作为决策的重点。”③艺术委员会专家成员的选聘,一定要有不唯名不唯上的心态作指导,要重视本土人才。一个务实、管理上力求高效的美术馆艺术委员会不妨可以是三个层级的组合(见图1)。馆内为一级,馆外分两级。根据工作需要,馆内层级是评鉴组,第二层级是馆外的论证专家,第三层级是馆外的咨询专家。评鉴组由馆学术部和其他部门有专长的人员组成,职责是负责零星的小宗收藏评鉴。特点是快捷、随机。
第二层级是由馆所在地区、邻近省市的专家组成。负责大宗收藏的会议论证。特点是就近、权威面议。
第三层级是馆外的面向全国各地和国外的专家。负责大宗收藏的非会议邀约式咨询。特点是针对性强,通信沟通。
对于第二三层级的聘用专家需具备两方面条件。
第一,要有为公共艺术服务的良好人品。首先,在当今中国所有公立美术馆的运行资金都由财政预算限定,专家收藏论证支出也属有限的收藏经费之列,美术馆所聘专家多为奉献志愿者型,当不为酬劳所累。其次,应具有公正心和较强的保密意识,因为美术馆的收藏项目和收藏计划都属保密工作范畴。
第二,是各艺术门类的行家里手。美术馆依照馆的定位,聘请门类专家时可有偏重,一个综合美术馆必需要有全面的储备,国、油、版、雕、书、摄、工艺、民间艺术和当代艺术等都应具备,但尽量避免重复。
聘任的艺术委员会无疑需要任期,从工作的连续性、保密性和信度考虑不宜短,宜5年或更长时间,中间可以增补。艺术委员的工作要制定“议事规则”和保密相关规定。
收藏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艺术委员会的充分论证,艺术委员维系美术馆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艺术委员会制度就是为推进美术馆典藏工作的规范化、非行政化。
注:①见文化部1986年11月11日颁布之《美术馆工作暂行条例》第二章第六条。
②转引自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李普文《美术馆vs.后现代:困惑与抉择》
③见2013年5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赵晓霞《城市发展不能忘记“文化”》
2013年5月26日
艺术委员会三层级专家的适用范围
网络咨询
第一层级
馆外第二层级
馆外第三层级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