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回归主流态势中的当代工笔画②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常安 点击 :

二、工笔画的复兴之路

中国工笔画的复兴靠的是自身的觉醒。这种觉醒不是要将工笔画拉回到唐宋时期的老样子,实际上也不可能。而是要通过对传统的研究、挖掘,认识传统和更好地继承。我们想要强调的是,传统生命力最集中的体现,是它的流动性与发展性。因为这种传统是对本民族前辈成就承扬的传统,也是吸收、借鉴、同化外来文化的传统,同时更是不断发展变革的传统。我们还必须要把握的是,这个传统是植根于华夏民族血脉和文脉基点上的传统。无论怎样流动怎样发展,根是不能变的。所以“固守本根,挖掘潜力;立足当代,放眼未来”当是振兴工笔画的精神主旨。首先是建立在民族文化自信上对传统的尊敬与承扬,以十分虔诚和珍视的心态面对辉煌璀璨的传统文化艺术宝库,诸如岩画、墓室壁画、石窟寺观壁画和彩塑,中国民间美术,少数民族服饰、民居、图案,乃至文人水墨画以及到其他姊妹艺术中去挖掘、寻找优秀的传统审美元素和表现符号。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其次是当代工笔人已经面对并担当起了回归主流绘画的历史责任,以时代的特征和当代的面貌,将工笔画艺术推向引领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其引领的前提就是在拓展与开拓中迎来一个发展的未来;其引领的目标就是重铸一个辉煌的未来。

上个世纪的1987年,工笔画界精英聚会山东烟台筹建了当代工笔画学会,吹响了复兴中国工笔画的号角。1988年11月,首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潘絜兹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我们的话——我们宣告,中国工笔画终于走出了低谷,看到了无比开阔的前景”。1989年和1990年,中国工笔画家群体分别在台湾和香港举办了建国以来的首次工笔画精英展。1991年3月,第二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开幕时,在潘絜兹署名的前言中,仍然只重复延用了首届大展开幕词的那句话。用同样一句话,这反映了工笔画家坚定的决心和信念。1994年4月,第三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在南京举办,潘絜兹在开幕辞中说:“工笔画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瑰丽花朵,今天正走上复兴之路。复兴意味着新生,虽和旧传统有着血缘关系,但已面目一新了,现代化了,这是特别令人高兴的。”“我们要使工笔画在下一个世纪,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再现历史的辉煌。这是可以达到的。”潘絜兹代表广大工笔画家所发表的满怀激情的“誓言”和“预见”,不是正在被实践所证实吗!仅仅6年的时间,连续三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便向世人宣告了中国工笔画已经开始复兴并走上新生之路了。1992年10月,中国现代没骨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引起了中国画坛的轰动,也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潘絜兹在《美术》杂志1993年第二期发表的《筚路蓝缕,以启艺林》的文章中写道:“没骨画是先从工笔画提出的,因为没有它,工笔画就不完全,缺半边天……所以它的发展,是中国画自我完善、自身发展的必要”,是大势所趋,改革开放大潮中必然产生的……“这个展览也使一个沉埋已久的画派变活,赋予它新的生命,使它活跃起来。”“这不是单纯技法问题,将带来旧国画观念一系列的变革。如线的统治地位动摇了,色与光闯入禁区,使一片渲淡的水墨世界变得灿烂夺目、多姿多彩。继之是材料工具的变革,创造民族新形式等等。”现代没骨画的登场亮相,无疑对工笔画的回归与复兴是锦上添花。

在这之后,也就是中国工笔画又经过了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大展之后的2008年,中国现代线描艺术研究会和中国工笔重彩画研究会成立。2008、2010年,在郑州举办了首届、第二届全国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与此同时,现代工笔重彩画展也多次在北京和外地举行……线描、没骨、重彩、双勾晕染这四种传统中国工笔画的表现形式,便共同为当代工笔画的复兴演奏了一台具有时代品貌的四重奏大联唱。根据初步统计,近10年来在全国性展览的获奖作品中,工笔画占有越来越多的比例,这不能不说是工笔画已经在全面回归与复兴中,开始向中国绘画主流地位挺进的一种态势。而中国工笔画学会在2008年的正式注册成立,可以说是对工笔画复兴的一个完美的归结和标志。这种回归主流态势的特点,就是中国美协与地方政府或专业性的民间社团联合,举办全国性的工笔画大展、线描艺术大展,以及与工笔画传统有着手足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学术性联展和提名展,如现代没骨画展、工笔重彩画展、岩彩画展等。加之各种工笔画培训班、高研班、展前班、强化班的交替开办,大大激发了当代工笔画家的创作激情,也大大提高了工笔画的地位和创作水平。总结一句话,就是以展览带动工笔画创作,以展览促进工笔画的繁荣和复兴。

从民族自尊的心理和发展前途的根本利益讲,中国工笔画艺术,是有资格也应该在复兴和回归主流的态势中,担当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优秀画种。这也正是自20世纪中叶中国工笔画开始“复苏”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工笔画继而走向复兴之路,也是应合了改革开放的大环境。

完全脱离社会的艺术是不存在的。元代文人画中,“四君子”题材之所以盛行,是当时汉儒对元人统治不满的一种发泄;抗战时期的革命版画,是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反抗……从世纪之交到21世纪的前10年,是中国美术对如何承扬传统和借鉴西方、日本的冷静反思时期。其具体体现虽然仍是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落实“二为方向”和“二百方针”的精神为主导,但却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种对现实的关注。100多年以来,中华民族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奋斗迎来了解放,发展过程中又几度遭受波折。我们再也经不起动乱和反复了。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就会完全赞同美术界当前所掀起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举措;也更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必要性的战略意义。诚然,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旋律,不仅仅是要落脚在民族发展的前途上,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我们应该有回归大自然的宇宙意识。这个宇宙意识绝不是我们老祖宗的天人合一观所能代替和解释的,因为它更具有时代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如果我们能从表现‘一花一鸟’、‘一山一景’、‘一人一物’狭隘的小我之情解放出来,而代之以大我之情的话,那么艺术作为提高情操和净化灵魂的‘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也就得以实现了。”

三、工笔画的时代特征与当代面貌

就当前中国绘画在题材上所关注的主题而言,除了前面所讲的“重大历史题材”外,主要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了当前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人文关怀的方方面面。其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民族大团结、民族和谐和民族风情的歌颂;二是对祖国美好前景和发展前途的寄寓和寄望;三是描写社会主义大家庭道德情操与人文关怀;四是反映都市生活、都市文化、都市建设场景以及都市青年的心理状态;五是反映新时期的文化教育以及儿童和青少年的校园生活侧面;六是关注信息社会所带给人们的新的生活情景。总之,是通过反映现实生活唤起人民对今天来之不易的和谐安定局面的一种珍惜。那种过于理想化、神秘化、无为超脱、清高出世的玄想主题,已经被有情感的现实世界几乎全面覆盖和异化了。当下工笔画在表现形式与面貌上呈现的是传承开拓、取向多元的局面。归纳起来有如下六种类型:

1、传统正宗脉系的工笔画在回归中拓展。这里我们首先要拨正一个误解,就是工笔重彩画只是中国工笔画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工笔画。我们所说的工笔画的正宗,应该是以唐宋工笔人物和工笔花鸟为代表的重彩与淡彩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是注重意象写实、以线造型、讲究传统材质(传统丝绢、矾宣和用传统方法提炼的植物色、矿物质颜料及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并具有一整套传统理(理念)法(技法)程式的民族绘画的正统审美样式。

不管是唐代的张家样(张萱)、周家样(周昉)或是五代《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顾家样”(顾闳中),亦或是徐黄体异的“徐家样”、“黄家样”,已经深印在当代工笔画家特别是学院派画家的心里。自然,继承这种正宗的传统工笔画,在当前老中青三代工笔画家中仍然占据大多数,但是这种传统正宗的工笔画,在日本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变异。工笔人物尤其受日本美人画和欧洲中世纪绘画的影响,已经逐渐衍生成几种更富有当代审美情境的新样式;而工笔花鸟也由于吸收了日本装饰绘画和西方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光色构成,也已经开拓出了重、淡彩结合的以传统正宗脉系为主体审美意韵的一片新天地。这点从全国第七届、第八届工笔画大展的金银铜奖获得者以及诸多优秀作品和入选作品中得到了验证。

2、工笔重彩画焕发出新的青春。传统工笔画正宗脉系由唐宋高峰所形成的审美程式,经过元、明、清及民国延续,“香火”已大不如前,加之西方与日本绘画的冲击,于是回归传统稚朴精神,便逐渐成为了一种心灵诉求。鉴于现代建筑和公共设施的装饰艺术需要,鉴于中国画家尤其是工笔画家,对古代石窟壁画的崇敬和重振传统壁画璀璨辉煌的艺术精神,便掀起了一股重新研究、挖掘、梳理石窟壁画艺术的热潮。体现一是通过用敦煌石窟壁画和龟兹石窟壁画为画面背景,以现代时装的各种不同人物为前景的画面安排,使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二是尤其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稚朴风格,和颇受古希腊罗马、印度、波斯艺术影响的龟兹壁画朴素夸张变形的装饰图形的原始审美元素中,找到一种回归稚朴的神韵和取向,以作为重铸工笔重彩画新体格的参照。三是通过对壁画大型场景构图的研究,寻找一种与当代宏大场面的参照与对接;并通过对古代石窟壁画材料、技法的研究找到与现代材料、技法的某种对接和对应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在潘絜兹先生的带领下,一直力倡恢复敦煌壁画和“汉唐雄风”的艺术精神,重铸工笔重彩画的辉煌已经成为一种追求。工笔重彩画的中青年画家队伍迅速扩大,并且已经在全国形成了一支十分可观的群体。(待续)

相关文章

  • 信念 情感 灵性 学养[图文]
    信念 情感 灵性 学养[图文]

    魏兴无黄山松云图中国画我生长在巢湖之滨、庐州大地这片热土上。上小学时因画毛主席像受到班主任老师的表扬而激发了学习绘画的热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高中时,在县一中大礼堂作为考场,在全县32人报考文艺兵当中,我以一幅扬子荣打虎上山的绘画而作为唯一一个合格者,被部队首长看中,走上了部队这所大学校。在部队里画过幻灯,做过宣传,下过连队,蹲过机关。退役后,做过农民,干过工人,上过大学,当过教师。上世纪80年...

    33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大岛君是我们这一代日本影人的骄傲”[图文]
    “大岛君是我们这一代日本影人的骄傲”[图文]

    大岛渚首部影片《爱与希望的街》海报。惊闻讣报,日本电影界和文化界多位人士均在第一时间表达了他们对大岛渚这位文化斗士的敬意。曾经执导过《追捕》、《人证》、《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敦煌》等名作的佐藤纯弥导演接受笔者昨天晚间电话采访时平静地说:“大岛君是我们这一代日本影人的骄傲。虽然我们的艺术风格不同,但从年轻时代起我们就一直保持沟通和交流,可以说他的人生是与我并肩而行的。面对电影,我们...

    152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从开启民智到美育启蒙[图文]
    从开启民智到美育启蒙[图文]

    中华书局为资助上海美专清寒学生事致刘海粟函看上海美专与中华书局的文化联姻书映丹青,墨染春秋,中华书局和上海美专百年同行、并世齐辉,一个世纪间,这两个名字早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符号,在中国美术史和出版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近代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匆匆翻过的一页,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和推动着中国美育的启蒙和进程。1912年元月,在上海,“中华书局&rdq...

    131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陈履生:我们的博物馆教育功能薄弱[图文]
    陈履生:我们的博物馆教育功能薄弱[图文]

    2011年5月30日,陈履生在国博“艺术时空之旅”展览现场。新京报记者薛珺摄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接受新京报专访,谈国博的运作及私人博物馆的发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身份之外,陈履生是艺术史论者、画家、摄影家。他个人展览正在北京侨福芳草地展出。2012年,他的展览主题是“博物馆建筑摄影”,这一次则是“巴西摄影”,呈现异域风情和人...

    31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写意花鸟画的主题观念和形态[图文]
    写意花鸟画的主题观念和形态[图文]

    熊广琴《静观》近些年,我一直关注中国绘画的“现代化”,追问写意花鸟画的终极价值。其实,对如何让自己的花鸟画“现代化”,每一位画家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也做着不同的努力,我原以为在“中西”之间有一条自己的路,但却在观摩了西方各个流派的大量原作以后又自行否定了。还是沿着中国画本体道路走,因此我选择了潘天寿和郭味蕖两位中国意笔花鸟画...

    164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詹建俊:选择绘画一生理想[图文]
    詹建俊:选择绘画一生理想[图文]

    詹建俊油画《天地行》以517.5万元的成交价领衔2014保利拍卖在三亚举行的油画专场。2月4日,著名画家詹建俊油画《天地行》以517.5万元的成交价领衔2014保利拍卖在三亚举行的油画专场。作为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代表人物,詹建俊在接受《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时表示,他所有精力、体力都关注在绘画上,“画画是我最大的兴趣,我爱好这个,好这口儿。我这一生最明智之举就...

    119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2013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XI艺术中心古典油画[图文]
    2013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XI艺术中心古典油画[图文]

    多德雷赫特的日落2013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将于9月18-20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艺博会招展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目前已有多家画廊的多位重量级艺术家确定参展,位于北京798的XI艺术机构将带来17-19世纪古典印象派,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油画大师作品,是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河边的村庄XI艺术机构是一家位于北京大山子798国际艺术区,长期推广和销售著名画家的艺术作品原作的专业艺术机...

    192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浅论紫砂陶的创新艺术[图文]
    浅论紫砂陶的创新艺术[图文]

    从紫砂陶工艺的历史长河来看,每一把紫砂名壶都是有可感知的形象语言的。历代紫砂艺人以独特的成型技法,不断创造,使其有极其丰富的造型。虽然这些艺人和使用者互相都不认识,有的更不是同时代的人,但他们的思想都会通过作品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双眼察看,从而溶入作者的创作思想中去,或喜!或叹!作为我——青年一代的壶艺工作者,通过临摹前辈的一些精典作品之后,感...

    31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古琴的文化价值[图文]
    古琴的文化价值[图文]

    古琴(不是筝)原名琴,即“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中的琴(长130厘米,宽20厘米,厚5厘米,有七弦十三徽,弦可转调)。因其形制完善、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品位高雅,其后出现的许多乐器都跟着称琴,(如胡琴、月琴、扬琴、口琴、风琴、钢琴、提琴……等),为了区别,乃因其历史最久而称古琴,或因其弦数而称七弦琴,仅从其定制为七弦的西周算起,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43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朱德群:国立艺专的最后一位剑客[图文]
    朱德群:国立艺专的最后一位剑客[图文]

    朱德群本报记者蒋肖斌朱德群在国内并不是耳熟能详的名字,相比于他的老师林风眠、他的同门师弟吴冠中,朱德群只能说是名声在外——他是法兰西学院艺术院200多年来第一位华人院士。他的名字最近一次出现在国内媒体,是因为3月26日傍晚,“胡润艺术榜”发布了2013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排名前100位的中国在世艺术家,其中油画家朱德群排名第二。然而,当...

    54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黄旺旺:把沉香雕刻带出国门[图文]
    黄旺旺:把沉香雕刻带出国门[图文]

    把沉香雕刻带出国门“搞艺术创作,一定要走出去。必须学会相互交流,才能有所发展。”刚在德国参加了由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北京商报社承办的“德国中国文化年·魅力北京”文化周的黄旺旺,回忆起与德国观众交流沉香艺术的情景,依然难掩兴奋。在他看来,历时9天的文化周,不但让沉香雕刻艺术踏上了德国的舞台,更让自己获得了一次与德国艺术家零距离交流...

    186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庞茂琨:游离在生命与现实的观望者[图文]
    庞茂琨:游离在生命与现实的观望者[图文]

    庞茂琨油画作品在艺术样式与语言多样化的今天,对于艺术家来说重要得是如何营造与创建自我的艺术语系,并将其有效地揭示出来……采访者:刘媛受访人:庞茂琨刘媛:如果没有“不动声色的凝视”这样的主题性提示,似乎很难发觉您所投射在作品中的犀利的注视一种代表了主观情怀的视觉定向,而不断纠结在您对于古典艺术气质的迷恋与追溯的落脚点上。对于古典油画技法的...

    40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吕澎: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接受当代艺术[图文]
    吕澎: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接受当代艺术[图文]

    对话人:吕澎(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著名美术批评家)●对话批评家●北青报:两年前你在成都当代艺术馆就做过岳敏君的画展,而且只挑选了迷宫系列。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一系列作品?它们是否也能表达一些你对艺术的思考?吕澎:这是显而易见的,我想岳敏君的大脸系列观众最熟悉,但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了解岳敏君从2005年开始创作的迷宫系列。迷宫系列虽然在观念上似乎看起来很西方,它是从国际政治、全球政治的角度...

    190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许钦松:吞吐大荒,水墨革新[图文]
    许钦松:吞吐大荒,水墨革新[图文]

    ■《浮云随风》■《高原甘露》■新快报记者陈煜堃/文孟祝斌/图4月17日,“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展出了许钦松自2000年以来的60多件山水画新作,其中更有十数件8尺整纸以上的巨幅精品。值得一提是,本次展览由中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政协书画室、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

    106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杨秋宝:勿把连环画当作榨油机[图文]
    杨秋宝:勿把连环画当作榨油机[图文]

    杨秋宝在创作他的《红楼梦》扇面。表现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形式多种多样,除戏剧影视剧之外,刘旦宅绘制的经典《红楼梦》插图中的黛玉葬花依然深入人心。今年9月,画连环画出身的画家杨秋宝绘制的120幅扇面《红楼梦》即将完工,扇面上的每一幅画面都用来表现小说《红楼梦》一个章节,反面则用蝇头小楷书写了这个章节的概要,这些扇面完工后将分别在苏州和上海展出。杨秋宝告诉早报记者,这项进行了近两年的绘画工程,差...

    83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