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物馆都在网上忙活什么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宝儿 点击 : 1981 次

每当有人抛出一个可以免费查阅或下载艺术作品的网站时,大家都如获至宝地存起来,而事实上,你发现这个收藏夹里的宝藏对你而言是一座无法开垦的金山。如果技术仅仅意味着将藏品照片上传,那它永远与艺术隔着千山万水。

点开Google艺术计划,H目录下,湖南省博物馆。2013年3月21日开始,在这里可以无微不至地欣赏50件中国文物,其中包括了马王堆T形帛画、商代铜象尊等国宝,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登陆Google艺术计划的公立博物馆致以全球艺术爱好者的诚意。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2013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国际博物馆协会建议全球博物馆“以现代方式展示文化遗产”:借助新媒体,让博物馆驶入公众交流与互动的轨道,摆脱以往古板守旧的形象。

艺术品数字化,以新媒体方式与观众互动,这也是近年来全世界博物馆努力在做的事。对博物馆而言,数字化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首先和商业无关,它是影响力的延伸,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艺术,分享人类在视觉开发上最经典或最前沿的成果。

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广的有如罗浮宫在线虚拟参观、大英博物馆网站、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网站、Google艺术计划、YourPaintings等,将博物馆资源在网络世界整合起来。

目前国内的博物馆数字化,似乎大都还在贴小部分展品照片上网的低技术阶段。

2012年6月,湖南省博物馆开始为期三年的闭馆整修,此前在烈日下大排长队见辛追夫人最后一面的参观者并不是这家博物馆最后的游客。实体馆关闭3个月后,湖南省博物馆开通了数字展厅,展出内容包括“马王堆汉墓陈列”、“湖南名窑陶瓷陈列”、“湖南商周青铜器陈列”、“湖南十大考古新发现陈列”四个展厅,共计330件(组)展品。

湖南省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刘宇驰说:“我们的虚拟展厅花了很长时间进行全景式拍摄,然后再制作,虽然过程慢,但精度和准确度都更高。”这做法在国内博物馆中本已属诚意之举,2013年3月21日,湖南省博物馆又更进一步,入驻Google艺术计划,成为第一个登陆该计划的中国大陆公立博物馆。

“截至目前,这一计划吸引了超过40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加入,收录了超过4万件艺术精品。全球各地有超过30万人在线建立个人博物馆,超过350万用户通过Google+关注艺术计划。”Google艺术计划项目负责人AmitSood对《新周刊》说。

上线两年来,Google艺术计划成为全球共享艺术品的最重要据点,这不仅因为AmitSood和他的团队是一心热爱艺术的发烧友,更因为他们背后有Google的技术支持,Picasa、AppEngine和街景等Google产品技术是Google艺术计划不同于其他的秘密。

在中国,登记在册的博物馆超过3000家,“博物馆数字化推广论坛”也办了十一届。目前国内的博物馆数字化,似乎大都还在贴小部分展品照片上网的低技术阶段。不管是国博、上博还是南博,用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陆建松的话说,上传的展品都是“掰着手指头就能够数清”。

另一方面,广东省博物馆启用微信公众账号,推出微信导览服务。在此之前,苏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早已推出了导览App,而注册官方微博已似乎是大多数博物馆的标准动作。这些做法都将博物馆推到观众面前,使双方有了更加平等的互动,但是你想畅游博物馆还是得亲自走一趟。

大部分博物馆和美术馆似乎仍倾向于创建自己的平台,以防自家馆藏不经许可便任人取用。

全世界的博物馆推行数字化,第一个吃螃蟹的是罗浮宫。2004年7月,罗浮宫把3.5万件馆藏和超过13万幅库藏放在网站上,提供3D虚拟参观服务。运营9年来,上网逛罗浮宫的观众已与去巴黎参观罗浮宫的观众数量相当。

藏品数字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为了博物馆必做的事之一,这也是现代社会艺术突破时空限制的努力。早在4年前,史密森博物学院网站的年访问量就超过1.88亿人次;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几乎将馆藏的所有藏品图片都上传至网站,誓要打造互联网上的艺术殿堂;2011年,耶鲁大学成为第一个加入艺术品数字化浪潮的常春藤名校,公开了校博物馆收藏的25万个艺术品图像;同年,美国梅尼尔收藏博物馆与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合作,将艺术家档案数字化并公开;洛杉矶艺术博物馆的App“artmuseum”,介绍了博物馆馆藏的2000件艺术品;泰特现代美术馆为了将所有馆藏放在官方网站上已经忙碌了5年还没有完成,单是上传特纳的3.7万张绘画就还至少需要4年。

在英国,英国广播公司(BBC)与英国图像目录基金会(PublicCatalogueFoundation)合作,推出了网上艺术博物馆YourPaintings。这个网站展示了全英21万张油画、丙烯画和蛋彩画,它们来自英国各地的博物馆、画廊、大学、议会、法庭和医院等,如藏在医院里的保罗·委罗内塞、市政厅墙上的威廉·赫加斯、碉堡里的惠斯勒。如不是有YourPaintings,普通观众根本无法跑遍英伦三岛遍赏这些杰作。

版权始终是博物馆数字化的一个阴影。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网站上的3300幅图片,曾被下载后上传到了维基百科,引发了美术馆和维基百科的一场官司。尽管Google艺术计划明确表示,它有软件可以保障网站上的图不被轻易下载,而且展示的艺术品的高分辨率图片所有权归博物馆所有,但仍有人指责它将艺术品大举数字化,是在触碰版权保护的底线。

很多博物馆因为版权问题而迟疑,尤其是中国大陆,目前仅有一家公立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和一家艺术机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加入Google艺术计划,此外还有台北故宫,香港艺术馆和文化博物馆。大部分博物馆和美术馆似乎仍倾向于创建自己的平台,以防自家馆藏不经许可便任人取用。

越是容易看到艺术品的影像,你越会产生强烈的与它面对面的渴望。

在现实中的罗浮宫,你需要在蒙娜丽莎的外围等上数十分钟,才可凑近那发黄的小画片刻,而大陆艺术爱好者欣赏某些国宝只能去台北,台北故宫似乎永远也无法放心让藏品来大陆展出。

虚拟博物馆在此时发挥效用:攒动的人潮没有了,距离没有了,推到眼前的只有高度还原的展厅景观和70亿像素无限细腻的细节和质感。

而且博物馆虽然有丰富的馆藏和长期陈列展,但因为空间有限,并不会将所有作品都展示在展厅里,藏品的命运无非是“收集—入库—有限展出”。在数字展厅,你可以看到在展馆里都难得一见的艺术品。

同时,数字化也是对藏品的抢救与保藏,很多年深日久的藏品面临损毁,数字化保留了它最鲜亮的一面,使其免受岁月侵蚀。

数字博物馆除了扩大影响力,还可省钱,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关闭室内设计与建筑博物馆并开通网站版,就是为了节省开支。

当你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浏览博物馆的精美馆藏,还需要去博物馆看原作吗?实际上,越是容易看到艺术品的影像,你越会产生强烈的与它面对面的渴望。

“我们创建Google艺术计划,并非为了取代参观博物馆。相反,我们期望这一艺术项目能够鼓励更多人以新的方式参与艺术互动,并最终促使他们走进真正的博物馆去探索艺术珍藏。我们希望通过新技术来体现艺术品,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多的人接触到艺术。”AmitSood说。

美国互联网调查机构“皮尤网络与美国生活项目”(PewInternet&AmericanLifeProject)进行的调查展示了1258家艺术机构如何看待自己与互联网的关系:86%的机构表示正在或将在网上推出更多的活动。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了解技术有什么用,只有39%认为自己“正在利用新技术”,而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机构只有36%。

每当有人抛出一个可以免费查阅或下载艺术作品的网站时,大家都如获至宝地存起来,而事实上,你发现这个收藏夹里的宝藏对你而言是一座无法开垦的金山,利用率很低,甚至常常被遗忘。如果技术仅仅意味着将藏品照片上传,那它永远与艺术隔着千山万水。

技术的作用,在于让艺术通过互联网这条管道深入寻常生活,你可以通过网络查看作品,也可以看视频、交流观点、预约参观、买票、对博物馆进行捐赠,甚至在互联网上上艺术课。

也有网上博物馆如MyPicasso,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MyPicasso展示了2200多位艺术家的两万件的作品,观众可下单定制复制品。三个星期左右即可收到一幅精心手绘、与原作无异的高仿画。(孙琳琳)

相关文章

  • 艺术不会变得更脏除非经过人的接触[图文]
    艺术不会变得更脏除非经过人的接触[图文]

    书名:收藏当代艺术编者:【意】安德里亚·贝里尼、【美】塞西莉亚·阿雷曼尼,【美】莉莲·戴维斯通出版者:金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1月广英今天的艺术似乎比过去更脏了。其实,艺术从来不会变得更脏,除非经过人的接触。英国小说家杰夫·戴尔在他的《杰夫在威尼斯,死亡在瓦拉纳西》中写到了一位艺术评论家,他应杂志之邀去威尼斯参加双年展,陷入了一...

    155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后写实与新经典[图文]
    后写实与新经典[图文]

    曾传兴听海130×150cm2014年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到以后现代主义和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时期。新生代,就是在那个转折时刻出现的重要艺术概念。由新生代引领的当代艺术潮流主导了至今20多年的艺术方向,而今,多年稳定的格局隐隐生变,新的艺术代际——后生代正在崛起。作为一个艺术批评概念,“新生代”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那...

    128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向京翟倞对话:艺术家有点像荒野里的独行者[图文]
    向京翟倞对话:艺术家有点像荒野里的独行者[图文]

    真理只有一个布面油画艺术家总在挣脱被归纳,而放眼望去,我们总能在一些作品里找到一些共同点:外在的、内因的。当代艺术以来,“知识型”艺术家慢慢形成一个模糊的类型,他们形成的基础当然是阅读,八十年代曾经有个词叫“先锋”,和先锋沾边都意味着前瞻性、实验性,没人是圣贤,无法前瞻,有的实验被印证进入历史,更多的则随风飘散,但艺术家本人多是沉迷其中的执迷者。...

    27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何必模仿荒木经惟的私摄影[图文]
    何必模仿荒木经惟的私摄影[图文]

    荒木经惟1971年作品《感伤之旅》,新婚的阳子躺在小船上。正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举办的荒木经惟摄影展,展示的作品始于1971年的《感伤之旅》,以荒木最新的作品《堕乐园》作为结尾。荒木所代表的“私摄影”在80后亚洲摄影师群体中模仿者不计其数,摄影评论家林路认为荒木经惟呈现给观者的画面十分平和,模仿他是有一定难度的,年轻人需要以冷静的态度,避免简单的崇拜和模仿。徐佳和出...

    123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华裔剧作家黄哲伦:“通过写作完成自我身份认同”[图文]
    华裔剧作家黄哲伦:“通过写作完成自我身份认同”[图文]

    黄哲伦1988年,黄哲伦凭《蝴蝶君》一举夺得托尼奖最佳戏剧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美籍华人。他创作了大量跨文化沟通、东西文化交流题材的作品。《铁轨之舞》、《刚下船》与《家庭挚爱》是他关于美国华人移民故事的“美华三部曲”。其中《铁轨之舞》将在5月9日至5月19日的乌镇戏剧节上首次与大陆观众见面。▲《铁轨之舞》剧照。说到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DavidHenryHwang...

    61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鄂力:篆刻家的方寸之心[图文]
    鄂力:篆刻家的方寸之心[图文]

    鄂力篆刻家的方寸之心“因为喜欢,所以就搞篆刻。”鄂力很坦诚,他小时候画画好,在看画的时候,发现每幅画上都有各具特色的印章,就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从开始刻自己的名字,一路刻了下去。谁曾想,这一喜欢就是30多年,一直到今天。从最初的懵懂顽童,到今天成为刻出一片天地的篆刻家。鄂力说,喜欢一样东西最重要,人一辈子能找到一件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是不容易的。与吴祖光结下金石情缘19...

    70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水墨动画面临无以为继的尴尬[图文]
    水墨动画面临无以为继的尴尬[图文]

    《小蝌蚪找妈妈》剧照今年“十一”,中国先哲孔子的水墨动画形象出现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户外大屏幕上,传递着来自东方的君子之风。水墨动画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虚虚实实的意境,轻灵优雅的画面,让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突破。“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

    117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鼎新华南:透过油画看吾土吾民[图文]
    鼎新华南:透过油画看吾土吾民[图文]

    黎伟明《风云沙面》,布面油画,2010年。2012年12月27日至2013年1月23日,“鼎新华南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这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以阐扬中国油画的“中国性”为出发点而举办的“吾土吾民系列油画邀请展”的第四站展览。此次展览汇聚了华南地域内广东、福建、海南、湖南、湖北、香港、澳门、台湾五省...

    91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大众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图文]
    大众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图文]

    傅中望收藏洗晒装置艺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单一的形态模式。以往,我们普通大众对艺术品的认识都止于绘画、工艺品,认为美的和技艺精湛的才是艺术,大众熟悉和习惯的是唯美、具象写实的艺术风格,追求的也是审“美”体验和视觉享受。我相信这是每一个走进美术馆的老百姓的观展期待。魏光庆梅兰竹菊水墨装置然而现在,艺术已经不再仅仅是“美”的享受和创造,有一部分艺术...

    148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潘欣信:东方意境在油画上的开拓[图文]
    潘欣信:东方意境在油画上的开拓[图文]

    宋卫东笑春风160×240cm油画宋卫东,1982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山东油画学会会员。宋卫东的作品,吸收了中国文人画写意的传统,把写意的因素应用于油画当中,在绘画表现上融会贯通了油画与中国画的不同语言,使绘画上升到意象表达语言状态,不拘泥于形似注重表达感情。宋卫东的作品追求东方绘画意境在油画表现上的体现,这与吴冠中老师的作品其理相同,这是因...

    64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鲁迅的手迹:千古文章魏晋书法[图文]
    鲁迅的手迹:千古文章魏晋书法[图文]

    《鲁迅手稿丛编》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还在小兴安岭大森林里当知青。一个书店的朋友,代为购得一册《鲁迅手稿选集三编》,线装本,定价3元6角,文物出版社1973年出版。后来,那个时代的藏书大都陆续汰除了,而这本我仅有的线装书却一直保留着,并且总是放在床头书柜里,时常拿出来,浏览,品读,鉴赏,摩挲。前年底,忽想到自己将要退休,何不在离开编辑岗位之前,做一套自己最想做,也最喜欢的...

    33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表现与抽象下的印度——《各色》展评[图文]
    表现与抽象下的印度——《各色》展评[图文]

    艺术家石煜2013年3月3日,《各色——石煜画展》在中间美术馆举行,展览展出了石煜近两年来的作品,包括油画和速写等,其中主要为《印度系列》的人像,这些作品都展现出作者在用色和用笔上的新突破。石煜于1973年出生于北京,作为70后的北京人,他没有经历大的社会变动,而且见证了八九十年代的西学热,在整个艺术视野方面较为开阔。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在求学期间受到的是传统写实艺...

    91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冷军两年未创作超写实作品 称视力不济困难可克服[图文]
    冷军两年未创作超写实作品 称视力不济困难可克服[图文]

    冷军被现场观众打了围通讯员郝懿供图(记者蒋太旭通讯员郝懿)两年没创作超写实作品,外界传言因“视力不济”,冷军将难以再创造奇迹。昨日,这位中国当代超写实油画领军人物携4幅油画写生新作现身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非意图——中国当代油画艺术邀请展》。面对记者的追问,年届五旬的冷军坦陈:视力确实对自己的创作有影响,但他不会放弃超写实创作,“只要有...

    126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这些书信可弥补张爱玲整个传记”[图文]
    “这些书信可弥补张爱玲整个传记”[图文]

    王安忆(左)与苏伟贞(右)昨天在复旦大学对话张爱玲书信。台湾女作家苏伟贞不久前在99读书人出版了《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她以小说家和评论家身份依据张爱玲书信对张爱玲个人和作品做研究。作为张爱玲的通信对象之一,苏伟贞昨天下午来到复旦大学做“长镜头下的张爱玲”专题讲座,讲述通过书信来往而认识的那个真实的张爱玲,与苏伟贞讲座对话的是上海作家王安忆。十年收到回信十余封在王安忆...

    127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冯国伟:看傅雷如何为黄宾虹策展[图文]
    冯国伟:看傅雷如何为黄宾虹策展[图文]

    黄宾虹傅雷知音难觅才更见稀贵。自伯牙钟子期一曲高山流水,涤荡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知音情怀。顺流而下,虽非流响,但抚琴追古,也禁不住心池摇荡。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如有千里马不见伯乐,又复如何?今读《傅雷书简》,颇为感谢旧时道路不便,才留下这记录知音心曲的情感文字,才让我等有机会穿越岁月的时空去品味高山流水的情感温度。我注意到傅雷书简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筹备黄宾虹八轶书画展的。内容之详细,策划...

    37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