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治史罕人 书画大家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国国 点击 :

编者按:王伯敏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的杰出带头人,他撰写6部美术专史,有的编著填补了我国以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多部著作被国外学者翻释,出版外文版本,他出史入画,也成就不凡。2013年11月29日,王伯敏在杭州逝世。为怀念这位一代美术史论大家,此文从一个美术史论后学的角度,深入阐述了王伯敏的学术、艺术人生。

1991年,我考到浙江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读大学时,王伯敏先生是美术史论系鼎鼎大名的老师。不夸张地说,他就是我们这些年轻学子努力的目标,但我们也私下认为这有些遥不可及,所以我们把“目标”修正为“方向”。当时,我以为王伯敏先生50多岁,事实上已经67岁了,一方面是他当时看上去比较年轻,中等身材,气质儒雅;二是我以为60岁是退休年龄,他没退休,所以觉得他应该不到60岁。那时,系里的老师和同学见了他不是喊“老师”,而是用杭州方言尊称他“王先生”。我们后来知道他年龄,觉得应该喊“王伯老”比较好,当时也偶尔听人这样喊,当大家还是习惯喊他“王先生”。王先生给我们上中国美术史课时,经常会带一点美术方面的实物来课堂上展示给我们看,当时美术史论系在校本科生共两届只有9个人,我们班是4个人,所以,我们上课结束后,经常一起帮王先生送上课搬来的实物资料,到了他家里,我们会在他的工作室里逗留一会,东看看,西瞅瞅,看个新鲜,王先生也很热情地给我们讲他那些宝贝的故事。

一、传奇人生

王伯敏,别名柏闽,笔名田宿蘩,斋号半唐斋。浙江台州人,1924年11月生。历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杭州画院院长,杭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杭州画院名誉院长,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系中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就曾表彰王伯敏“为国家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1999年被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授予“终身艺术家”称号,2004年,浙江省政府为王伯敏颁发“第五届浙江鲁迅文学艺术荣誉奖”,同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推荐王伯敏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这简短的艺术简历只能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下王伯敏先生的艺术成就。如果你真正了解了他的经历,你会发现,在中国美术界,王伯敏先生就是一个传奇。

其实,王伯敏不姓王,姓阮,他本是浙江省黄岩县一个普通雇农的儿子。因为家穷,婴儿时被送给温岭城里王家;6岁进私塾,启蒙先生给他起学名王伯敏;他在县立小学时爱上了画画,入手是一本《芥子园画谱》,11岁时他和同学合作的一幅《石夫人图》得到校长激赏;他还爱好古诗词,13岁的诗作《登石牛岭》:“三月西城外,烟笼岭下川。石牛无个事,日日卧山巅。”曾在学校师生间传唱一时。他对音乐也很有兴趣,能弹七弦琴和琵琶。少年时代的王伯敏如饥似渴地学习,他整个的生活就是苦读、吟诗、作画、弹琴。

1946年,王伯敏考入刘海粟任校长的上海美专西洋画系,在校期间,受美术史前辈俞剑华的影响,对美术史研究有了兴趣。1947年上海美专毕业后,他北上北平,报考徐悲鸿先生研究生时,因为当时徐悲鸿同刘海粟先生不大和睦,他在李可染先生指点下,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艺专研究班,成为徐悲鸿的研究生;他还跑到北京大学做旁听生,受业于唐兰、韩寿萱,在唐兰先生的点拨下,决心以美术史研究为专业方向;在北平期间,他正式拜在黄宾虹门下,成为虹庐入室弟子。1948年秋,王伯敏北雁南归,一度任教于温岭师范学校,并从事革命工作。解放后,他被任命为温岭县人民政府首任文教局长。1952年,他由华东局文化部直接调入杭州,在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任教,与潘天寿、吴茀之等做了同事。他当年在未名湖畔种下的美术史研究的种子在美丽的西湖湖畔开花结果,他一边在校教美术史,一边自己研究美术史,才能先后出版了7种美术史专著,发表了近200篇的美术史论文,一生著述千万字,是近百年来中国美术史学的代表人物,被人们誉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殿军。同时,他也坚持作画、吟诗,自谓“壁上云山枕上诗”,尤其70岁后,佳作迭出,卓然一代书画大家。

从一个因为家贫被送掉的小孩到一个著述等身的大美术史家和有自家风貌的书画家,王伯敏的人生一路走来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我们发现,20世纪那些在文化艺术界曾经声名显赫的艺术大家如刘海粟、徐悲鸿、李可染、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胡适、郭沫若、俞剑华、唐兰、夏承焘、冯友兰、朱光潜、沙孟海等都曾经在历史的舞台上与他有过交集;20世纪60年代初,王伯敏出席中央召开的各民主党派座谈会,还受到毛主席及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并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

似乎不能简单归功于人生的传奇,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勤奋、是他的见识和他的志向帮他敲开了一扇扇幸运的大门,如果不是他为了读书写的谢客纸条,他可能与一代词宗夏承焘失之交臂;如果不是他的见识高,他也不可能在1947年就拜在黄宾虹先生门下,要知道,当年能够懂黄宾虹的人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是看不上黄先生的,而他这个小年轻却懂得了黄宾虹的价值,并拜他为师,今天我们感叹他师缘好,难道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吗?这是他自己选择的,选择的背后呢,是他高迈的见识和坚定的专业追求;还有那些前辈大家,能够与他学术往来、诗词唱和,那也不是谁都能接上茬的事情,虽然他与那些前辈有些是偶然相逢,但他靠自己的学问让那些前辈注意并欣赏他这个后学。

二、治史罕人

作为当代杰出的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当年在上海美专求学时,学的是油画。不过,他受美术史论家俞剑华先生影响,对美术史研究有了兴趣,在北京大学旁听时,受唐兰开导,决心以美术史研究为专业方向,这样一个决定改写了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历史,或许唐兰先生没有想到,后来的王伯敏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一位集大成者和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的杰出带头人。他编著了《中国绘画史》、《中国版画史》、《中国美术通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中国绘画通史》、《中国画构图》、《唐画诗中看》、《古肖形印臆释》、《水墨画纵横谈》、《柏闽诗选》、《黄宾虹画语录》等专著57种之多,计千余万字问世,有“三史罕人”、“七史罕人”之誉。这些著作从美术史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史料的运用三个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新中国美术史研究体系,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意味着我国现代美术史研究上了新台阶。

王伯敏先生的美术史著作中,首推《中国绘画史》,这本50余万字的著作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今天来看,这本书的撰写与出版过程就是一段传奇,据王伯敏先生自述:“1961年4月我同潘天寿先生等出席中央召开的全国文科教材会议上,文化部交给我的任务。1962年3月初稿完成时,文化部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在杭州举行审稿会议,会期长达48天。出席会议有大家都熟悉的俞剑华、于安澜、徐邦达、任蠡甫、曾昭燏、潘天寿、史岩、郑为、金维诺、傅抱石、黄涌泉等18人。一审通过后,当年11月文化部又在北京西山召开审议《中国绘画史》二稿会议。”此书先后曾六易其稿,出版时距离他完成书稿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这仍是新中国成立后30年中率先出版的画史专著。其实,在接受撰写这本书前,王伯敏曾有个18万字左右的《中国绘画史》稿本,他曾持稿请教黄宾虹先生,黄老赠诗中说:“论评南北千家画,君有才华胜爱宾。”将其与爱宾即唐代的张彦远相比。黄老还指点他“写史要实,论理要明。”史论结合,画家、作品、理论兼顾,是《中国绘画史》这本书的特色,这样的画史编写体系将专业研究所需要的提高与新中国美术教育所需要的普及相结合,是本世纪下半叶具有较大学术价值的画学史著作,得到广泛好评,该书后来获国家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王伯敏主编的《中国美术通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相继出版,这两本著作,《中国美术通史》有250余万字,《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是260余万字;《中国美术通史》勾勒了中国美术发展的整个脉络,《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描述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美术发展的历程;《中国美术通史》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则是填补了我国乃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这两本著作无论在文字量还是学术质量,都可谓当代美术史研究中的重量级作品。王伯敏先生在主编这两本著作中展现出了一个优秀美术史论家和学科带头人的历史使命感、学术修养和组织能力。

进入新世纪,王伯敏在80多岁高龄时,还编写了《中国剪纸史》,一个著名的美术史论家关注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剪纸,并在美术史研究上提出“农耕文化”这一学术观点,他还把美术史研究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这样的历史使命感和学术智慧,是他成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美术史论家的重要原因,正是这样的品质才使得他的美术史研究能填补一个个学术空白,开启一个个新的美术史研究的领域,例如王伯敏在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中国版画史》,就是填补学术空白的版画专史;他的《敦煌壁画山水研究》是研究敦煌壁画山水的专题史著作;《唐画诗中看》开启了一个独特的美术史研究的视角;他的《中国画的构图》,在总结中国画的时空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移看、合六远等“七观法”。此外,他还提出撰写《中国岩画史》、《中国边境美术史》的想法和必要性。

王伯敏对于美术史研究上的贡献,不仅是他的研究多次填补了我国以至东方学术研究的空白,还在于他的研究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奠定了永久的基石,以及为我国造就了一批美术史研究的高级人才。早在20世纪80年代,沙孟海先生就曾题写“三史罕人王伯敏”相赠,后来随着王伯敏先生的美术史著作一本本问世,人们又说他“六史罕人”、“七史罕人”,其实,中国人认为“三”就是多,王伯敏就是这样一个拥有众多著作的美术史研究的“罕人”。陈振濂先生认为:“在这一百年以来,王伯敏教授的美术史研究,足可以代表这个时代,足可以使我们感到自豪。”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王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通家,他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研究的集大成者。”

三、书画大家

“一生治史三更月,半世挥毫万里行”、“读书倦了画云山,落墨灯前不令闲”、“半唐斋里人长乐,壁上云山枕上诗”,这是王伯敏先生的自我写照,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在美院读书时,有时候会去数教工楼的灯光,看看哪个老师在勤奋,结果是,那个深夜唯一亮灯的窗户一般都是王伯敏先生书房的窗户,让我们这些做学生的非常佩服。而王伯敏先生在治史的同时,也坚持挥毫作书画画,他不仅是治史罕人,更是个书画大家。其书法多行草,颇多章草意韵;其画,以写江南云山见长,偶写花卉,精于竹石,“极古而新,画境磊落清奇”,被誉为“学者妙造”。画坛巨匠潘天寿生前曾赞他“不仅专史,能诗又工画,实在难能可贵”。一代山水名家陆俨少先生也认为他是浙江山水画坛执牛耳的人物。

具体而言,王伯敏先生的书画气质高华,富有诗意和书卷气。作为一名美术史大家,王伯敏学识渊博,又遍历天下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三山五岳俱登临,大漠江南多往来。先生又善诗,《柏闽诗选》收录其平日闲吟的一部分,包括论画、记游及起居400余首。他说:“读书、作画、看山到了会心时,诗句常常脱口而出。”正是这样的诗心和渊博的学识,使得他的书画作品自然流露出一股浓浓的书卷气。古人论书有云:“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一个书画家的作品,最最重要的就是作品的气息和格调,这也是我们欣赏王伯敏先生的作品时,不能不注意的。

其次,是先生书画的笔墨语言之美。王伯敏先生的笔墨得黄宾虹之神韵,而又自出机杼。中国拳术有“外家拳”和“内家拳”之分,王伯敏先生的书画“质而不俚”(夏承焘语),用的是内家功夫,体现的是他对“內美”的追求。他用笔,多章草笔意,有识者认为他用笔“中锋侧锋互用,转折处呈折钗股,锋芒收敛,张力内蕴,含蓄而劲健。皴擦处以枯笔随意写出,以实求虚,不落古人俗套,使画面更加灵动清新。”用墨上,他得黄宾虹先生“黑、密、厚、重”之精髓,善用松烟宿墨,尤以积墨和破墨法见长,墨色氤氲、浑厚华滋,自成一格。

其实中国画之用墨,从根本上讲就是用水,浓淡干湿说到底就是水与墨的比例大小,先生擅于用水,他总结出水带墨、渍水法、凝水法、水破墨、墨破水、水破色、色破水、冲水法、铺水法等“九种水法”,这是他总结画坛前贤艺术实践尤其是黄宾虹先生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大量的实践,在中国画的“笔法”、“墨法”之外,创造性地系统提出来的新的表现语言。在王伯敏先生的画中,以“凝水”、“铺水”和“渍水”最具特色。铺水是在基本画成后,以略带墨或色的水在画面上铺罩一层或数层,其目的是使画面更加统一和谐,浑然一体。凝水法是王伯敏先生在黄宾翁水法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创造的一种用水新法。其方法是用大量含水之笔,调以淡墨,直接挥写,并任其在生宣上渗散,以获得纯净透明、酣畅淋漓的效果,用此法既可以主体形式出现画大块山水,表现雨雾朦胧景象,亦可用来勾画远山,表现轻烟浮岚之景。渍水法。即宣纸遇到水污,纸上出现水渍痕。水渍有两种,一种发黄晕,一种带有灰色的痕。渍水可分为清水渍、墨水渍、矾水渍、粉水渍、醋水渍、豆浆水渍等。渍水用处甚大。元王渊画墨花墨禽,明徐渭水墨大写意,近人黄宾虹画山间的烟霞,都以渍水法运用得当而获得奇妙效果。

还有,他的画在色彩上也有着独特的成就,他将自己学习西画和研究敦煌壁画的心得转换为文人画创作的营养,在色彩如何求清、求雅、求韵、求厚方面给我们很多启示,他好用石青、石绿、赭石等原色直接上色,画面清雅别致,其方法是他将他的水法与设色法结合提出“水破色和色破水”技法。他自己说:水破色,先用色于纸,然后以水破之;反之称色破水。“水与色的关系,如鱼得水”。王伯敏对色彩的创造性应用,是我们这个时代文人画的重要成就。

在长期的书画实践中,王伯敏总结的艺术经验发展了文人画创作的技法理论,比如前面提到的“九种水法”和“七观法”。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移视、合六远这“七观法”是中国山水画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的总结和推进。当下画坛,不少人总喜欢作“今不如古”的感慨,屡屡有呛声,文人画在当代凋敝不堪,又或有人认为某某是最后的文人画家,事实上,这样的感慨只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写照而已。在我们这个时代,有王伯敏先生的美术史论著述和诗词书画,我们就大可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美术史研究和文人画成就自豪。毫不夸张地说,王伯敏先生的画是中国文人画的正脉,他的画不仅保持了文人画“诗书画印”的艺术样式,而且其作品流露出的浓厚书卷气就是元明清以来的文人画大家也往往有所不逮。有这样的画家,我们怎能对我们这个时代悲观呢?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信息中心主任)

治史罕人 书画大家 | 美术常识

王伯敏(1924-2013),浙江台州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为我国著名的的美术史论家、画家、诗人。50多年来,王伯敏有《中国绘画通史》、《中国美术通史》等43种编著出版。画山水外,间或写竹石。喜用松烟渍墨,尤擅用水,自具风格。

相关文章

  • 徐文生:牡丹文化与绘画[图文]
    徐文生:牡丹文化与绘画[图文]

    徐文生牡丹中国画牡丹花艳而不俗,雍容华贵,百般妖娆,是人们非常喜爱的绘画题材之一。牡丹文化的起源,若自牡丹进入《诗经》起,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牡丹花种植开始于隋,而兴于唐,甲天下于宋。自古就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历代文人都毫不吝啬地用大量的笔墨来描绘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88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艺术:请再多来点性[图文]
    艺术:请再多来点性[图文]

    毕加索描绘的阿维尼翁妓院作者:JonathanJones编译:怀心在当今的艺术里,性占有的份量太少了。回首现代主义和20世纪的艺术,解放肉体一直是一个重点,在文学这一领域,我们有DH劳伦斯,从禁欲土壤里诞生出的放纵之爱,有JamesJoyce,这位维多利亚时代最后幸存者,不羁的描述着对LeopoldBloom的内衣有关的幻想。这两个人交相辉映,带头冲破了被固守多年的“肉体禁锢&r...

    47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批评家为何会出尔反尔?[图文]
    艺术批评家为何会出尔反尔?[图文]

    艺术评论家为何会在公开出版物中出尔反尔?人们普遍认为评论家具有一双慧眼,能够作出自信的判断,那他们如何又会改变自己的主意?时代的情绪是否影响了批评家的口味?他们是否会被其他评论者所影响?对艺术家的熟悉程度是否会影响评论者的判断?评论家改变立场是否会对其他评论家产生影响呢?克里姆特的《阿黛尔·布洛赫-鲍尔》肖像引起了评论家在判断上的反复。如果一个政治家的立场左右摇摆,公众和媒体会群起...

    133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艺术界太过孤立了吗[图文]
    艺术界太过孤立了吗[图文]

    蔡国强的“MysteryCircle”在MOCA的GeffenContemporary展出我的日常工作(调频制作)可以为我的夜间兼职(艺术写作)提供一些补充,但有时候却会出现这两者数周都没有交集的情况。在我们以洛杉矶为基础的谈话节目中,MOCA前总策展人PaulSchimmel被辞退的消息并没有被人忽视,但它似乎也没有挑弄起人们太大的兴趣——至少...

    196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傅一清开启装置艺术展览新模式[图文]
    傅一清开启装置艺术展览新模式[图文]

    傅一清社会工业化以来,艺术也成为了工业。艺术家的工作室愈来愈类似工厂;作品之制作方式愈来愈像机械生产:其营销展售方式体系,本身则就是一种工业。然而这些拟工业制造的产品,亦即艺术家口中所谓的艺术品,能如工业产品一般走入千家万户被人享用吗?无论艺术家们如何自我吹嘘,自我催眠,事实是现在艺术仍距人甚远,他们大抵只能放在美术馆、画廊里展示或要求政府财团买单,让它们占据公共空间。其体量、形制、内容都是依...

    77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纪清远:还原人物的文化精神[图文]
    纪清远:还原人物的文化精神[图文]

    纪清远记者梁毅实习生贺芳芳人物名片纪清远,1954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献县。毕业于首都师大美术系。现为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纪晓岚研究会顾问。20世纪70年代初,向国画大师蒋兆和学习中国画。通过长期的摸索,在水墨人物方面有所建树。纪清远最近在画一张大画。为纪念北京建都860周年,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组织了一项主题为《建都北京》的重大...

    77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为什么写实主义在中国能代表官方主流[图文]
    为什么写实主义在中国能代表官方主流[图文]

    奥赛博物馆馆藏作品由米勒、库尔贝领衔的“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自从2012年11月中旬开幕后,至今仍在中华艺术宫展出。近日,艺术家杨千观看之后谈了他的感受:“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居然还有那么多所谓的写实派在模仿或跟风。写实主义已经进入历史100多年,为什么在中国还能代表官方主流。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在21世纪,艺术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说到...

    38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程美信:实验水墨不要迎合传统绘画
    程美信:实验水墨不要迎合传统绘画

    程美信艺术虫:您认为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是如何的,尤其是最近又新火热起来的当代水墨艺术?程美信:当代水墨艺术是个炒冷饭话题,那些画家作品全定格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实验水墨的兴起,不是要迎合传统绘画,而是反传统的变革,但如今水墨却成了民族身份和历史文脉,甚至成为传统的卫道士。这简直是有奶便是娘的瞎扯,这种学术卖点只是为了吻合当前的市场胃口而已。当代水墨曾是被人忽视的期货,它即不传统也不当代,...

    104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张远:放弃高薪回乡搞起葫芦烫画[图文]
    张远:放弃高薪回乡搞起葫芦烫画[图文]

    张远和他的特型葫芦。他,设计专业毕业,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勇于创新的他在设计业界如蛟龙得云雨。为了父母的意愿,他回到了家乡定襄,工作之余,重拾设计之梦,在葫芦上做文章,烫画、雕刻无所不能。终于有一天,他的作品获得了国际大奖,父母开始认可了这个“不务正业”的儿子。从此,他走上了创意葫芦的“不归路”……如今,他在国内葫...

    138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西藏之美何处寻?[图文]
    西藏之美何处寻?[图文]

    古冰作品《朝着喜马拉雅》记得多年前进藏时是那般好奇与惊喜,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内心也不免惶恐,自问西藏的美是什么,你找到了吗?西藏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是接近天最近的地方。这里有雄伟峻峭的高山,这里有最美的湖泊,有成群的牛羊和漫步在高原的野生动物,有热情豪迈的藏族同胞,有美丽的建筑群;在这里我们可以俯瞰大地,可以纵横河川,急流和大风鼓舞起我们的意志,在天、地、生灵之间构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造型空间。...

    174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百年巨匠齐白石生命中的苦白[图文]
    百年巨匠齐白石生命中的苦白[图文]

    齐白石在治印前段日子,中央电视台播《百年巨匠》,看完其中的《齐白石》,蓦然想起曾见过他的一方印章“苦白”。从木匠到画匠、从画匠到画家、从画家到巨匠,在其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近乎传奇的情节和故事,而苦难则是其生命的底色。我以为,用“苦白”两个字足以概括其人生。白石老人“苦白”印章去年暑天看“三百石印富翁&mdas...

    197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林散之之子林筱之得其父遗韵 淡泊名利醉心艺业[图文]
    林散之之子林筱之得其父遗韵 淡泊名利醉心艺业[图文]

    林筱之林筱之作林筱之,原名昌午,生于1928年10月,原籍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林山乡。时居南京中央路119号1单元301室。现居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桥北林散之故居,其父乃书画大师林散之先生。筱之三岁识字,五岁从父学画,得其教导和熏陶,经过七十余年的学习,画临黄子久、渐江、石涛诸家,书学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李北海,于乙瑛、曹全诸碑,均有涉猎,后书风颇似其父,气势平稳,书风秀逸,笔间苦藤,内含灵...

    65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黄宾虹的书画鉴藏艺术[图文]
    黄宾虹的书画鉴藏艺术[图文]

    黄宾虹早年作品黄山图浙江吕友者近代艺术收藏史上,古玩艺术品最活跃的城市无非是北京和上海。特别是十里洋场的上海,素有收藏半壁江山之称,会聚了全国各地的收藏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收藏。黄宾虹就是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员。他的收藏有着独特之处,收藏与研究并重,是古代绅士官僚收藏向近代学者型收藏过渡的典型。湖山春霭图轴,年代1952,尺寸75cmx36厘米黄宾虹在现代是作为一名山水画大师而著称,然...

    24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施杰荣:笔墨为书画书画如其人[图文]
    施杰荣:笔墨为书画书画如其人[图文]

    施杰荣书画作品施杰荣,号般若堂主、莲花居士。1957年生,湖南浏阳人氏。供职于株洲市天元区政府。现为株洲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株洲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直书法协会研究员,天元诗社副社长。美术作品曾发表于《文艺报》、《湖南日报》,入选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捐助西部失学儿童基金会”,入选湖南省宗教书法作品展,入选株洲、贵阳等六市联展。书法作品曾入选文化部第八届“...

    116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钟文:用书法传达别样的人文情怀[图文]
    钟文:用书法传达别样的人文情怀[图文]

    《春华秋实》钟文出生于江西赣州,自幼热爱书法艺术,六岁始习柳、颜,好古问古而不拘泥于古。赣州地区自清代以来人才荟萃,少长咸集,大批诗人、学者、政治家、艺术家均居住于此,书法作品触目皆是,所以钟文从小就耳濡目染,用他自己的话说,“华夏民族的血液中就有书法审美的遗传,历代书家赋予了书法别样的文人情怀”。汉字,之于中国人,甚至对整个东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书法是人类最早...

    132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