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潘玉良:身体的性情与自觉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黑莓 点击 :

凡子

上世纪40年代的潘玉良的绘画,既“炫耀了纯色的优越性”,又充分张扬了自己的个性。美或不美,已经不是观看她的作品的唯一方式。

仅仅还是在去年,潘玉良创作于1950年代晚期的一幅油画花卉作品《青瓶红菊》,在香港苏富比40周年庆夜场从600万港币起拍,以1744万港币成交,刷新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跻身于当年前10名榜单的第7名。今年潘玉良的油画《窗边裸女》在香港保利2014春拍“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夜场以3450万港币再次刷新艺术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比去年《青瓶红菊》的价格几乎整整翻了一倍。这件作品在2006年的香港佳士得拍卖时,成交价仅为572万港币。虽然市场并不能作为判定艺术价值的标准,但艺术本身的价值足以让买家甘掏腰包。

上世纪清末民初的中国—准确说来那时只能称为民国,身体只是个人的一种隐秘存在,不要说光溜溜的裸体,女人露个脚背出来可能都是大逆不道。在心理上,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的裸体,都是与世隔绝的一个禁地,最好莫提、勿论、休看。要是去画它,那既是一件难以面对的尴尬事,也为国情所难容。

1923年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的中国女子潘玉良,是第一代留学欧洲的仅有的几位女性油画家中的一位。画画、求学、出国,无论从哪方面对旧中国女性来说,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潘玉良出生于1895年的清末,当时梁启超提出“废除裹足”、“兴女学”,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体制开始松动,这一点权利与机会,落到自幼不幸失怙的潘玉良身上,尤其值得庆幸。

如我们所知,旧时代能出国留学的女子仅限于出生于家境富裕、教育优越的好人家的女儿。我们熟悉的当时其他几位奔赴东西方学习美术的女子,如方君璧、蔡威廉和关紫兰等,都是非富即贵、或是世学家学显赫的大户人家的后代。即使是后来潘玉良所画的音乐家周小燕,也是一位银行家的女儿。从这些方面来说,潘玉良的出身显得十分另类,她不是富人家的孩子,甚至没有好好读过几天书。或如许多人津津乐道的那样,她在疼爱她的父母亲过世之后,甚至被自己的舅舅卖入过青楼当烧火丫头。如果不是那位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文明思想、任芜湖海关监督的潘赞化基于怜惜将她赎出,她的余生几乎是没有任何指望的。

人的命运的改变,有时就是在人生某个恰当的时刻,遇到了另一个恰当的人,共同做了一件恰当的事。潘玉良的幸运就在于,这位潘赞化先生不仅赎出了她的人身自由,而且让她读书识字,醇化与教导她,并正正规规与她结了婚。而他们结婚时的证婚人,是当时的大才子陈独秀。而这两位恰是最先发现潘玉良有绘画才能的人,因而才为她请师授教,悉心培养她,力举她。有了生命中的贵人的托举,潘玉良才有机会考入刘海粟创办的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成为这个学校第一批女学生中的一个,毕业之后,也才有机会去法国留学,见识西方的文明与艺术。

纵观西方的现代绘画叙事,比较东方与西方对裸体的态度,可以有趣地对比出,西方是欣赏而坦然的,东方则隐匿而含蓄。漫长的美术史,西方的绘画叙事几乎建立在对裸体的反复描绘上,借由裸体引申各样的艺术思想。而东方所描绘的对象主体是大自然,动物与人常常是配角,作为人的裸体,只在隐密的春宫画中才能惊鸿一瞥。可惜在潘玉良以出色的绘画成绩从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毕业,拿着获得的累累奖项回国后,她并不是想画什么便能画什么,尤其是画她擅长的人体画。

对潘玉良而言,出国留学7年已使她的思想与眼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对本土的人来说,一切仍然在旧有的传统上原地踏步。尽管潘玉良应她的老师刘海粟及同学徐悲鸿的邀请,相继出任过上海美专西画系主任与南京大学油画系教授,但她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格格不入:她的人照样没有一分美色,她的个性照样爽直不阿;她的画似乎颇为怪异,而她曾被卖入青楼的历史,照样让人们在她面前拥有着居高临下的道德优势。她与潘赞化结了婚固然是事实,但她在人们眼里不过也只是个妾的身份,而潘赞化的原配对此绝难兼容。凡此种种,都使人对潘玉良侧目,令她受伤难忍。1937年,在她归国8年之后,借着一次为参加巴黎万国艺术博览会和筹办个人画展的时机,潘玉良再次返身去了法国,从此一生再未回国。

事实上,在尚未出国留学之前,初学画时的潘玉良便对“自我”与“她我”的身体有着很浓的兴趣。尽管这是习俗禁忌的话题,但它终究是人摆脱不了的一种事实存在,而且从某种原始的角度,吃与喝与性爱所致的愉悦感受,不管它有多么不便言说,却一定是支撑人活着的生命本源。对醉心于绘画的潘玉良来说,这种愉悦只怕比普通人要来得浓厚与强烈,那么私底下除衫脱鞋,对着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身体,咂摸它,描画它,未尝不是一件美妙的乐事。

对衣领紧扣的传统中国女性来说,这个普通的行为或多或少都意味着一种身体与意识的双重解放。何况1920年代的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已经首开先河地聘请了女模特儿来给学生们画人体习作,被重重一拳打击过的人们的旧有意识还是被开了个口子。潘玉良是刘海粟学校的女学生,她的艺术观受到老师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她有充分的理由直视自己或她人的裸体。

重返巴黎后的潘玉良,因为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再也没有回过中国,人生后半段漫长的40年岁月,她几乎是孤身一人走完的。在这个时间段内,尤其是整个40年代,我们会留意到她的裸体画、花卉作品以及自画像,特别的多。无它事可为,这是她作为一个画家唯一的天职了。她大多的裸体油画,风格技法不尽相同,但其中的绝大部分,可说是到达了她绘画技艺的高峰,灿烂而性情,让人惊慕她表现出来的天赋与才能。她最为著名的几幅画像,如1944创作的那幅最漂亮、身穿黑色镶花旗袍的《自画像》,1947年为音乐家周小燕画的那幅最端庄的《周小燕肖像》,都是这个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如果说这些肖像都穿着衣服,只表达了她在色彩上的运用自如、而不足以表达她锵锵有力的线条的话,那她其他的裸体油画如1940年的一幅《菊花与女人体》,完全可让我们看到她被称为的“玉良铁线”的功夫了。中国水墨画里的工笔勾线,被她融入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油画里,显现出她完全个人的风格来。去年创拍卖新高的《青瓶红菊》,就带有与这幅裸体油画相似的线条特征。

必须承认,在裸体的姿态上,潘玉良的女人体不见得是最美妙的,也未必幅幅都是上品的杰作。她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无论是成长还是求生的环境,都与富贵无关,与格调无关,更与被人宠爱无关。她的一生除了潘赞化恩待过她,作为女人,她其实没有人多看一眼,因为她是个丑女子,又缺疼少爱,是个无处撒娇的女人,要摆出曼妙的姿态画自画像,那多少显得有点笨拙与困难。所以画家吴冠中曾经评说潘玉良的画“有点儿俗气”,我以为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熟悉吴冠中品格的人,会知道这其中绝不含否认潘玉良艺术价值的意思,他只是诚实地指出了她作品中的“气”的特点。当然,这种气要从别的角度去分析它,也可解出新意,毕竟现代艺术的含义,并不仅仅拘泥于美,被美禁锢。

潘玉良的裸体画不能仅从美的角度去欣赏的另一个原因,是她后半生在巴黎的生活一直比较清贫,因为她坚持自己的“三不主义”——不谈恋爱,不改国籍,不与画廊签约——她的生活因此缺少必要的来源,像同样留学巴黎的另一个画家常玉那样不省请模特儿的钱,于她是办不到的。在没有模特儿的情况下,油画中的裸体对象,通常就只能就是她自己了。到了这里,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潘玉良呈现在画布上的裸体,通常总是面容丑丑,高颧骨竖眉毛,肥臀大脚,而且有时的姿态与表情,笨到令人发笑。而她的着装、发型与生活环境,也都可在画中找出其主要的特征,比如她喜欢像中国道士一样梳两个发髻在头顶或耳旁,或是身穿色调样式都不入时的棉布衣裳等,都可从画中轻易辨认出来。

但我认为这就是潘玉良特别诚实的地方,可颂赞的地方。一般说来,无论一个人长得美或是不美,人都有抑丑扬美的本能,像自画像这类特别主观的作品,完全可通过艺术的再加工,呈现一个相对较为“入画”的形象。以潘玉良受过的良好的绘画训练,以她到中年时在画布上挥洒自如的本事,把自己画得美美的并无一点问题。但她确实没有在一幅画中表达过这样的企图。她知道自己不美,她没有取悦自己,每天都直面、审视着那个真实不过的自己,多少年就这样看下来,熟悉下来,熟到不能再熟后,画出这个身体的精神所在,性情所在,那将是她最自如的事了。如果说一个人的灵魂就装在身体里,那么再黑暗的肉身,都是自我精神的发源地,自己是不能抛弃自己的。

《窗边裸女》的裸体,便是潘玉良成百上千次审视自己的结果,或是她通过一个虚拟的“她我”画出来的自我。这同样是不能称其为美的一个躯体与面容,有她自我的一切身体特征。在这个人体的描绘上,她没有用她惯常喜爱的中国水墨勾线,更具有法国初期印象派画家修拉的那种点彩笔法。或许,对普通的眼睛来说,这幅画的色彩太过于强烈,斑斓得耀眼,绿色、粉红或明黄基本上用的都是纯色,而女人的裸体将整个画面一分为二,划出两大块对比强烈的色彩区域来。而女人的姿势也不十分优美,挺胸、扭身、踮脚尖,还是带着那种不会撒娇的笨拙感,姿势刻意,估计她摆来摆去,也就觉得这个姿势比较入画了,这似乎也合了吴冠中所言的那种“有点儿俗气”劲儿。

但我们并不会因此说这幅油画缺少了艺术性。野兽派、印象派在人们最初的印象里就是很“俗”的,可我们同样不会说这些画派俗气,而潘玉良恰好是这类现代画派的忠实拥趸,是其中的一员,可见她画出这样的作品,大有她的出处。这件作品时是她于1946年也就是她51岁的年龄所绘,正是她在艺术观上走向成熟、经验最大化、体力最充沛的人生时段。20年前,32岁的她已以一幅《裸女》获得过意大利国家美术展览的金奖,此后又从未掷笔弃过绘画,所以她富于经验的构图,她的想象力,都在这幅画中得到了新的阐释,显现出一种特殊的图式与价值来,如印象派画家们通常所做的那样,既“炫耀了纯色的优越性”,又充分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对一个画家来说,还有什么比在绘画时能充分坦露自己的性情更为惬意的呢。这个时候,美或不美,显然已经不是观看这件作品的唯一方式。内中的性灵之美,才是最有魅力、最引人共鸣、最值得人一再眷顾的。

上世纪40年代潘玉良的绘画,就是以这样的性情、这种直面的觉悟,勇敢地审视了自我与人性。50年代后,潘玉良更多地进入了纸本彩墨画的实验,可能是因为年纪渐长的缘故,她的思乡情绪在这些彩墨画中,比之过去任何一个时刻都更为浓烈,画面上出现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如她后期热衷于描绘的“扇舞”系列,就是对中国民间舞蹈的回忆,有一种强烈的回归感。

潘玉良后半生在巴黎生活了40年,在生活方式的体验上,在文化与艺术的眼光上,比起过去在国内所受的待遇,比起她离开中国之后,这个国家所经历的战争、闭关自守与政治内耗,她可算是极其有福的人,被成全的人。因她这种种的跌宕人生的起伏,因她的才华,更因她贯穿到老的勤奋,她给我们留下了数量巨大的存世艺术珍品,无论从作品本身的价值以及它们的附丽价值,她的作品在拍卖场上获得不断的价格刷新,似乎亦不足为奇。从另一个角度,这也可算是对这位身世贫寒、面貌不美、却极富于艺术才华的苦难女性的肯定与补偿。

相关文章

  • 能诗善画的孟淑敏[图文]
    能诗善画的孟淑敏[图文]

    孟淑敏,号湘竹居士,汉族,籍贯河北省黄骅市,自幼爱好美术、诗词,师从工笔仕女画大家刘思良先生,专攻工笔仕女、花鸟,其绘画风格细致、飘逸,搭配自作诗词题款相得益彰,深受书画收藏者喜爱。作品《读西厢》获沧州市书画比赛一等奖,作品《春夏秋冬》获沧州市中青年书画比赛二等奖,作品《昭君出塞》、《李清照》、《红叶仕女图》、《富贵全家》、《富贵满庭》、《富贵花开》、《富贵和平》、《有余图》等被众多国内外书画爱...

    153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谢天赐: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图文]
    谢天赐: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图文]

    人类历史的长河慢慢的流淌到现在,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溶入了我们的遗传基因,不自觉地形成了我们的行为习惯,也自然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然而,我们毕竟是客观地生活在现代。“物质到精神”,不管人类如何的主观唯心主义,也不得不受到现代科学文明的左右和影响。三寸金莲穿着人造革;穿着长衫马褂饮着三聚氰胺的牛奶;明媒正娶通过电脑进行传宗接代;彬彬有礼演变成了见面就—&mda...

    61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向京:希望当代艺术家能参与公共艺术项目[图文]
    向京:希望当代艺术家能参与公共艺术项目[图文]

    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的大型公共雕塑作品《视界》曾先后在伦敦、纽约、巴西圣保罗等地展出。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周围同学从生存角度考虑,多半在做城雕的项目,也就是一些行活,这样的项目对于当时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赚钱渠道。往往很多项目,不是在做雕塑,而是在做生意,是甲方乙方的关系。所谓艺术家自己的一套东西都不能实现,甲方需要什么,他出钱,你就做出来。不管这个甲方是政府还是商人,都...

    88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以中国特定文化优势引领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图文]
    以中国特定文化优势引领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图文]

    汪野亭粉彩《春江晓渡图》瓷板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拐点,也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重新调整的初始,以及中国重建文化大国的历史机遇中,中国的话语权,该复出时,就当发出。在许多领域,我们已无须尾随西方之后亦步亦趋。尤其在文化领域,我们有6000年的文明发展史,也经历过一个半世纪之多的痛苦反思、奋力学习、自我改造、励精图治、奋起直追的重新塑造,作为一个东方文明的轴心国,在它所建构的文化系...

    173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邦耀:在思考中探索前行[图文]
    李邦耀:在思考中探索前行[图文]

    李邦耀《第12个五年计划》560×560×285cm装置2011年他画的是商品,是品牌,是消费的虚华?请你切莫以商业的敏感误会了他,读懂他的思考,理解他的创作,分享他的空间,便会发现一个勤劳的时代记忆者,永远在记录和探索新的方式,让你回过头来,能意味深长地叹一句:“如斯便是修行。”李邦耀《第12个五年计划》560×560×...

    173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博伊斯:关于人智学与未来的人性[图文]
    博伊斯:关于人智学与未来的人性[图文]

    图片资料《明镜》采访博伊斯,关于人智学与未来的人性编者按:约瑟夫·博伊斯(1921-1986),20世纪最伟大的当代艺术家与精神导师之一。自学生时代起,博伊斯就熟知史代纳的著作,尤其是有关社会秩序与机能的著述,他将结合了雕塑、表演和社会行动的艺术,来探索物质与精神世界的交流,并深深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1984年,德国《明镜》(DerSpiegel)周刊的彼得·...

    65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春宫画与古希腊裸体艺术的身体审美[图文]
    春宫画与古希腊裸体艺术的身体审美[图文]

    春宫图撰文/廖廖前段时间在杂志上看到陈丹青先生谈春宫画,陈先生说:“要回答为什么偏偏希腊人公然崇拜一丝不挂的身体,中国人偷偷画男女在床上篱下玩,需要很多很多知识和学问,我也巴望找人展开说说呢。”——那我就随便说一说。中国传统的身体审美要明白为何中国人“偷偷画男女在床上篱下玩”,为何中国人没有古希腊人“公然...

    64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花甲艺术家在裸模身上挥毫号称行为艺术[图文]
    花甲艺术家在裸模身上挥毫号称行为艺术[图文]

    花甲艺术家在裸模身上挥毫号称行为艺术北村精神病院院长:为啥行为艺术就必须贴两片硅胶?就必须脱光光?你们确定这是艺术?一看背景的“国际行动”,我笑抽了。窗外花正开:这是艺术吗?是艺术的话姑娘们为什么还要遮着脸?冠彭Bodhisattva:难道纸上还不够画吗?蜜蜂家的红茶馆:噱头廉价、恶俗以极、极品闹剧!元芳的同学:我们都是艺术家,每一把毛笔消灭一只狐狸。萧尧_天白...

    198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历史与情感[图文]
    历史与情感[图文]

    翁乃强《回访一》1966年摄,44英寸,彩色放大,签名,证书,限量10+6(两个尺寸),华辰影像拍卖成交价30万元。在中国艺术品收藏领域,红色收藏作为一门特殊的、最具中国特色的收藏门类,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和热点。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及共和国悠长历程的回溯与传承,还包含着一代中国人对往昔偶像形象与个人岁月烙印的缅怀与祭奠,汇集着历史价值与集体情怀的交融。红色影像作为红色收藏重要分支,自影像收藏发端以来...

    68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善用国学之眼辨识书画收藏[图文]
    善用国学之眼辨识书画收藏[图文]

    吴昌硕作品《花卉册页》系列8中国书画是中国国学思想的视觉反映,中国国学是中国书画的灵魂。书画如何变,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国国学思想。而我们一直在探讨的,收藏家要收藏什么?书画家要创作什么?从中国国学思想中都能得到答案。书画收藏成败取决“国学无论对画家,还是收藏家而言,国学对书画收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藏家,如果没有国学思想的指导,不会辨识出有价值的藏品;作为画家,如果没有认...

    98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两会上的美术家声音[图文]
    两会上的美术家声音[图文]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范迪安:让更多的藏品与公众见面“作为一个老委员,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今年会风的转变。大家用更加朴素、务实的精神来参加会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对《美术文化周刊》表示,“这种新的会风在不久以后,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我们一方面要提倡朴素、扎实的作风,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国家建设,...

    47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八探[图文]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八探[图文]

    当我们观赏齐白石的作品时你可能以为其中有许多重复,但是当你细细的观察时你会感到并非如此。不错,确实有“重复”的,但一般只是图案样式重复,具体到画面内容时却并非如此。他的重复并不是一张图案的复制,而是重新的创作。应该看到,这种“重复”与复制的本质区别。复制不具有再创作的构思,它只是再重复一遍;而齐白石这里只是借助了原有的图形,此后的一切笔墨都另有所出,...

    163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孙振华:中国当代具象雕塑概观[图文]
    孙振华:中国当代具象雕塑概观[图文]

    引言: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可以统一定义的具象雕塑。拿福柯的话说,类似具象雕塑的说法可以看做是一种“回顾性的假设”。意思是,当人们有了具象雕塑这个概念之后,会用自己所理解的具象雕塑的观念和看法,采用形式类比的方法,将过往历史上有着某种相似性的雕塑,归并到这个概念中。这是一种倒着看历史的方法,是站在此时的立场对过去事物的一种追认和赋予。学术界对具象艺术的一般理解,是指艺术形象与...

    121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字画价格差距悬殊 书法家王贵忱:字好的人太少[图文]
    字画价格差距悬殊 书法家王贵忱:字好的人太少[图文]

    明崔子忠《伏生授经图》宋李迪《雪树寒禽图轴》近日,有评论家指出,艺术市场上字画价格差距悬殊,坊间一直流传着“好字不如烂画”的说法。譬如,明代书画家陈继儒的画作,单件最高价已达5040万元,而其书法(长手卷)不过两百多万元,现当代字画之间的价格,差异尤甚。那么,在书画本同源的中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藏家对国画青眼有加,对书法冷眼相待?书法和国画在创作及审美上到底有没有高下之...

    189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一种超越前人的胆魄——邱汉桥的水墨世界
    一种超越前人的胆魄——邱汉桥的水墨世界

    邱汉桥苍穹回响405×195cm■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袁宝林早在198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便一举成名的国画家邱汉桥,是在最近经又一位我视为奇才的画家杜月涛介绍认识的,而最初的交谈也是在电话中:“……我都快60岁了。”画家正在武汉办个展——他于1958年出生在湖北孝感——他把这次...

    145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