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水洞沟: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小宇 点击 :

长城脚下水洞沟,一泓清泉入河流。断壁崖前观古址,石器文化遗千秋。山岭遍是沙丘布,鸦鹊羊群埠上走。若非地下藏物证,焉知史前山河秀。这首今人写的古体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亦梦亦幻的境界。

走过水洞沟,从两万多年前的史前社会一下子走到了明朝的长城边。几乎没有跳跃,时空就在这么不经意间一下子从远古拉到了现实。人们常说,穿越时空的河流。那么眼前这些地穴、断壁和长城之外的荒漠,又是怎样一条被岁月遗弃的河流?水洞沟人已经神秘地消失了,但他们生活过的这片土地却依然在顽强地存活着。直至目前,水洞沟依然是宁夏已知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随着考古发掘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其研究的持续深入,新的发现仍将层出不穷。

“地窝子”

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银川市东南28公里,最早由法国古生物和史前考古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于1923年发现并进行了发掘。该遗址与内蒙古的萨拉乌苏遗址被并称为中国最早发现和进行正式发掘的两大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水洞沟村是一个古老的半地穴式的聚集村落遗址。在古老的水洞沟村里,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保留着北方先民们创造的窑洞式和半地穴式的居室。银川市文化局有关研究者告诉记者,这种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居室,往往建在黄土层较厚的山坡或沟岸上,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水洞沟村继承了这种古老居住方式,在黄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后在地穴四周边缘上,用土坯垒起矮墙,使之高出地面,再以桁条,木椽搭顶,复以柴草,在柴草上糊以泥巴,防止漏水。

“这种居室建筑极其廉价,是远古人类居住方式的最佳选择。我国北方地区群众习称其为‘地窝子’、‘地窨子’。它产生于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伴随着人类生存了数千年,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销声匿迹,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据了解,水洞沟村聚落共有29处地穴式建筑遗址。据水洞沟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他们选择了其中的一些进行了恢复,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先民们的居住形式。

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

水洞沟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文物保护规划重大遗址之一。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3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80多年来,经过5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3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是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形状接近。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著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

2007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除石制品、动物碎骨和用火遗迹外,这次发掘尤其重要的是还出土了近百枚精美的环状装饰品。装饰品以鸵鸟蛋皮、骨片为原料,圆形,其外径一般在8毫米左右,用琢制和磨制结合的方法做成,中间钻小孔,孔径一般在2—3毫米,个别的有4毫米,有的表面还被矿物质颜料染过色。完整、残缺、成品、半成品各种类型都有发现。这些装饰品小巧、规范,为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同类遗物中制作最为精美者,极大地丰富了水洞沟文化的内涵,为研究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行为模式和审美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水洞沟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阐述区域性石器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掘和变异,以及晚更新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对3万多年前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截至目前,水洞沟遗址已先后出土文物超过4万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石制品。其中有由100多片指甲盖大小、用鸵鸟蛋皮制作的圆形饰物,考古学家推测其距今两三万年,可能是串成的项链饰物,应是中国最古老的饰物之一。

失踪之谜

水洞沟旅游区有三公里长的芦花谷,芦花谷内芦苇摇曳生姿。湖泊面积近30万平方米,其中鸳鸯湖上修有原生态木桥4座,凉亭两处,湖面上、芦苇丛中百鸟翔集。碧绿的湖水、清脆的鸟鸣、唯美的画面,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红山湖内绿波荡漾,游船往来,水岸长城,难得一见,在游船上观赏雄伟的古长城,别有一番情趣。当你还没有从土林景观的童话世界中走出的时候,下船登上码头,又掉入了一个世外桃源内,那就是景区内的沙枣湾。

那么水洞沟人是怎样神秘失踪的,他们为何逃离家园呢?

有人这样描述:“灾难在一瞬间突然降临了,连绵的暴雨使湖水骤然上涨,惊慌的水洞沟人来不及拿走工具,就匆匆地离开了住地。后来湖水和河流淤积的泥沙,把这里的一切深深地掩埋下来。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洪水所带来的沉积物越来越厚,以至堵塞了整个湖泊。然而,在它上游的一条小河却不愿停息,终年流淌。每当洪水泛滥时,巨大的能量将这淹没的湖泊中刷出一条深沟。这条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洞沟,也叫边沟,我们今天看到的水洞沟遗址,正是在边沟北侧高约8米的断崖上。”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政府多次组织古人类学家,对水洞沟文化遗址进行研究和考察。1963年我国考古学家斐文中在对水洞沟I号遗址东侧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野驴、犀牛、羚羊、转角羊,野牛、狗、猪和驼鸟等十几种动物化石和1.1万件石器。同时,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磨盘等遗物。这次发掘首次以明确的地质包含物证明,水洞沟不是单一时代的文化遗地,下层有旧石器时代的遗物,上层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六次大规模发掘

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境内共发现过三处著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宁夏灵武的水洞沟就是其中之一。据有关资料记载,20世纪20年代,德国传教士肖特在水洞沟东5公里的横山堡一处冲沟的马兰黄土层中发现了一个披毛犀的头骨和一件石英石器。根据这个信息,1923年,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在水洞沟进行了第一次发掘。这次发掘面积为80多平方米,获得了300多公斤的石器和“混合着碎骨和碳屑的痕迹”,以及13种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1928年,布勒、步日耶、桑志华和德日进共同发表了以水洞沟和萨拉乌苏为主要材料的考古报告《中国的旧石器》。有研究者认为:水洞沟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标志着“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这一论断的终结。

记者从水洞沟景区管理处了解到,水洞沟遗址先后经历了六次较大规模的、有系统的发掘工作,分别是:1923年桑志华和德日进主持的第一次发掘,出土标本大部分被运到国外;1960年中国与苏联组建的中苏古生物考察队的第二次发掘;1963年裴文中先生领导的第三次发掘;1980年宁夏博物馆考古队主持的第四次发掘;2003年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对这个遗址进行的第五次发掘;200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对水洞沟遗址进行水洞沟第六次正式考古发掘。目前,学术界已基本认为水洞沟文化是迄今为止中西方文化交流最东的驿站。

“水洞沟遗址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这里保持了古朴的雅丹地貌,到处充满了雄浑奇特的荒古神韵,让我们随处可以领略到生命的永恒、自然的神奇、人类的伟大、历史的沉积。它的发现和发掘不仅标志着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的开端,而且在东西方旧石器文化对比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不断迸发出的新的闪光点。”银川市文物局有关研究者说。

相关文章

  • 2012“艺术时尚大联合”盘点[图文]
    2012“艺术时尚大联合”盘点[图文]

    艺术与时尚不分家,这句话我们已经听过和见过不下百遍了!但是每一次艺术与时尚的跨界合作仍然令人惊喜,充满期待。仅2012年,这一年间我们就见识到了很多重量级的艺术家与各大时尚大牌的精彩合作,包括草间弥生,AnselmReyle,杉本博司,JonathanMeese等这些在艺术界如雷贯耳的名字染指时尚,使得跨界合作再也不是之前的小打小闹,而是一种全新的,深入的合作方式。对我们而言,在选择这些联名系列时...

    21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蛇文化的7大象征意义 包含情欲诱惑与智慧创富[图文]
    蛇文化的7大象征意义 包含情欲诱惑与智慧创富[图文]

    蛇盘兔(剪纸)2013年是中国癸巳年,癸属蛇,农历称蛇年。蛇类和人类一样,也经历了地球冰川期的考验,在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中自有它的地位和奥秘,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更有它的文化与价值。尤其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家、玄学家、巫师的眼里,蛇有着许多特有的意象——巴基斯坦蛇形灯具(木雕)第一象征意义:先祖图腾蛇在古代曾经是一种受到褒扬、膜拜的圣物。中国最大的“神物&...

    168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莫言:写作一直追求变化 如若不然就没有什么意义[图文]
    莫言:写作一直追求变化 如若不然就没有什么意义[图文]

    资料图:莫言。廖攀摄杨扬:我阅读过《四十一炮》,印象中作品依然保留着您原有的风格,但也有变化。先说原有的特色,我想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是儿童的叙述视角;二是乡土本色。从《透明的红萝卜》到“红高粱系列”,以及《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好像对这种叙述视角有一种偏爱,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写作时觉得这样写得比较顺手?另外,就是对山东农村好像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创作上的依恋,作品的...

    77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篆刻艺术语言钩沉[图文]
    中国篆刻艺术语言钩沉[图文]

    中国篆刻艺术□庞任隆中国篆刻艺术自明清以来,经历了思考、探索、开拓,发展到了一个全新阶段。我经过30多年的学习和探索,体悟到其特殊的语言内涵不仅表现在篆意、墨趣、刀味和石韵的原真性上,而且表现在款识、纽饰、情感和意境的拓展性上,并在创作、设计、制作、鉴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界定。一、篆意要正确篆意,即篆刻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意向和意味。这里首先是文必正,如果文不正,其篆意再美,亦会失去意义...

    40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某些画家出不了好作品是因为没深入生活[图文]
    某些画家出不了好作品是因为没深入生活[图文]

    洪植煌作品《同饮天山水》。■顾兴义(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怎样才能成为大师?怎样才能创作出传世之作?这一直是画坛的热门话题。谁不想成为大师?谁不想创作出传世之作?但谈何容易。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应该是一个问题。我以为能创作出传世之作者,应该就可以称之为大师了。怎样才能创作出传世之作呢?首先须先弄明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传世之作。可以这么说,能达到真、善、美高境界之作品,一般就能传之久远。而作...

    60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东南亚当代艺术的个性[图文]
    东南亚当代艺术的个性[图文]

    东南亚当代艺术东南亚版块的艺术拍卖近几年来一直呈稳步发展的态势,东南亚的当代艺术在去年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从今年香港苏富比来看,当代东南亚版块的拍卖会再次推出了老一辈以及新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东南亚当代艺术这股国际艺术圈的新兴力量正在逐渐为拍卖市场注入越来越多的活力与新鲜感。对于亚洲的艺术品,藏家对东南亚艺术品较之中国和日韩相对比较陌生。而作为亚洲艺术品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多...

    147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回归自然的心灵--栾可新山水画色彩浅谈[图文]
    回归自然的心灵--栾可新山水画色彩浅谈[图文]

    栾可新山水画《福地浩韵》自魏晋以来,写意山水画得以风行,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之一。到了唐代,文人雅士们更喜欢以水墨入画,黑白世界逐渐成为一种上等的文化与品味,那么,中国画里那些桃红柳绿、五彩斑斓的画还要不要研究?我们来看看栾可新的画,当明白其中的道理。栾可新的笔墨很简单,其实就是一幅风景优美的画。行云流水只在他的笔尖,那些为人居住的房屋,桃李堂前罗,榆柳荫后檐,春暧花开的山居,谁又不向往呢?他的...

    185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与卢辅圣谈“文人画与终结论”[图文]
    与卢辅圣谈“文人画与终结论”[图文]

    文人画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一种现象,这一画种的兴盛与古代“士”或“士大夫”有着直接的关系。知名书画理论学者、画家卢辅圣在前不久出版的《中国文人画史》中提出了“文人画终结论”的观点,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访时他解释说,他的真正意思是指伴随着文人画发展主体——中国传统文人阶层的解体,文人画...

    187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文物修复:为历史缀补碎片[图文]
    文物修复:为历史缀补碎片[图文]

    图为商王墓出土头盔修复前后。涂完最后一笔颜料,王静艺仔细端详面前的黑陶鸟,修补过的鸟头和鸟身浑然一体,若不事先说明,根本看不出陶鸟的头部曾碎成10多块。在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的陶瓷修复室,大三学生王静艺和同学们正在为各种残破的陶瓷器做“整形手术”,修型、绘纹、上釉、做旧,那些青色、白色、酱色、五彩的陶瓷器渐渐恢复本来的面目。巧夺天工,还文物以神采“别看这...

    82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曹乃谦:从没有想出名的愿望 相信命运的安排[图文]
    曹乃谦:从没有想出名的愿望 相信命运的安排[图文]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久,瑞典皇家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偕同夫人陈文芬在上海首次参加中国作家的新书发布会。在他口中,曹乃谦是“中国最一流作家之一,他和李锐、莫言一样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位37岁开始写作,病中一直坚守的作家,是“一个真正的乡巴佬”。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很多人也把我和诺奖联系在一起,我...

    148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从龚伟海、王宓的《海派百年》看海派[图文]
    从龚伟海、王宓的《海派百年》看海派[图文]

    龚伟海、王宓海派百年285×195cm日前,接龚伟海先生来电,嘱我谈谈对他创作的历史人物画作品《海派百年》的看法,后辈惶恐。窃以为,当今历史人物画的繁荣虽得益于当下提倡主题性创作的大文化语境,然这也应该是艺术家通过作品呈现自身的创作心路和艺术态度的途径。这缘于人物画创作的社会影响,主要来自人物画家对现实生活、现实感情的关注。这既是人物画在绘画各门类中占据主流位置的原因,也是它由衰转盛...

    174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林风眠执掌南北两艺专[图文]
    林风眠执掌南北两艺专[图文]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他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圣诞节后,已经留法、留德6年的林风眠搭乘法国邮轮回国。他这次回国要就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当时他年仅25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学院院长。邮轮途经新加坡稍作休整时,徐悲鸿也上船...

    77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千年墨脉:中国五代宋元翰墨魂脉探析[图文]
    千年墨脉:中国五代宋元翰墨魂脉探析[图文]

    南宋赵昀行书秋深雨过联句页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五代宋元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发展时期,因此,不仅解析中国书画艺术流派风格与时代精神特征的相互关联尤重五代宋元墨宝,而且对中国三大绘画专科——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转承起伏的深探也以五代宋元为最关键。不仅如此,藏于美国各大博物馆的中国书画也尤以五代宋元时期的作品最为精粹。正值上海博物馆甲子华诞之际举办的“翰墨荟萃&...

    195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从笔墨传统到观念先行[图文]
    从笔墨传统到观念先行[图文]

    ▲你是我的唯一NO.3曾健勇70、80后当代水墨艺术迹变探究▲工笔人物郝量近日,“中国当代水墨状态·鸿蒙变”在上海开幕,知名策展人赵力邀请了曾健勇、王冠军、张见、杜小同以及我省党震、刘琦等十二位当代水墨艺术家的70余幅作品进行了展示,根据70、80这两代青年画家的创作线索,提出了当代水墨艺术的整体迹变这个炙手可热的话题。那么何为当代水墨?它与&ldquo...

    163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丰子恺“护生画”鉴藏漫谈[图文]
    丰子恺“护生画”鉴藏漫谈[图文]

    盥漱避虫蚁日前,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展出的“情语——丰子恺《护生画集》真迹展”,由于是28年来首次全方位的展示,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参观者也络绎不绝。在众多的参观人群里,既有广大普通观众,也有一些关注或专门从事丰子恺“护生画”鉴藏的爱好者。笔者作为本次展览的设计者,在研究丰子恺《护生画集》的相关作品学术意义的同时,对其艺...

    89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