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从摄影金像奖的质疑再议后期摄影的定位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jonah 点击 : 425 次

最近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艺术类”中孙晋强那组《生灵与自然》因为涉嫌后期不当引发摄友们质疑。从习惯上讲,艺术类的摄影作品没有理由不可以做后期。“金像奖”组委会在最近的答记者采访中,也以“对艺术类、商业类作品没有此项(不得对原始影像画面内容进行增加或删减)限定”的理由来辩解。

那么,摄影是不是可以做后期?哪些摄影不允许后期?这组作品又该不该得金像奖呢?

“数码摄影不可以后期”是一种偏见。我一向主张无论是胶片或数码,后期都是摄影不可或缺,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不少摄友以为后期是数码时代才开始有的,并简单称其为PS,认为那就是作假。其实这种看法是因为不了解摄影(尤其是胶片摄影)而造成的误解偏见成见。摄影从来就是有后期的,包括胶片摄影都有后期。

回忆一下,在胶片时代玩过的后期手法有:

1.底片冲洗阶段:通过选择显影液,显影液浓度,显影时间和温度,及搅动的频率和强度等,来控制底片的影调和密度。

2.照片印放阶段,通过曝光时间、印相纸的选择来控制全片的色调和反差;当然还有放大机滤色片的运用,显影液的选择、浓度、温度、时间,甚至“双浴”(就是定影前用不同的显影液提升不同区域,比如高光或阴影的细节)等等;控制局部的色调和反差的方法更多,如局部遮挡,调节放大纸的角度来调整透视,甚至调整景深;预闪(对放大纸曝光前对整张纸略微全部曝光,目的是去掉高光的死白而不改变整片的反差);局部显影(将需要减少显影的那半边夹离显影液,使药液得不到补充药力而放慢显影速度,其余部分在显影液里正常显影,用以局部增黑);用纱状物或凡士林柔化或局部柔化画面;双底或多底叠放等等无数方法。

3.照片印放之后,除了正常的除尘等等,修补眼神光,牙齿增白,局部减皱等等也是暗房师傅常用的修补方法。现在都差不多是失传的工艺了。以上这些后期手段都是胶片时代常用的,那时钻研暗房的影友都了解。胶片时期这种种后期制作也都被接受了,没有理由我们到了数码年代,有了更简单更精准的后期手段,倒反而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后期。相机的确有记录的功能,但不是所有的摄影都只是记录。绘画雕塑歌剧舞蹈戏曲等等各种艺术形式,无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摄影,尤其是非记录类摄影,也没有必要只是简单的复制现实。“数码必须直出”的确是对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无知的表现。国际摄影界关于后期常见的标准是“相当于传统暗房技术能够做到的(theequivalentoftraditionaldarkroomtechniques)数码调整是被接受的”。很明显,这是一个合理公平,而且传承惯例的标准。

当然,我完全认同“记录类摄影(如新闻,人文纪实,体育,自然动植物等等)不可以接受移动像素或者调整失真之类的后期制作”的观点。毋庸置疑,这样的后期有违记录类摄影“记录并传播真实”的初衷。我们要理解的是,这其实是记录报道类摄影的职业操守所决定的,和摄影本身是否可以后期没有太大的关系。

艺术类摄影允许后期,和后期不当而不够资格被评为“金像奖”是两个不同的议题。

在细看了《生灵与自然》这组作品之后,我觉得“金像奖”组委会的解释是在避重就轻。艺术类摄影可以做后期不是问题。但这组片子的问题不是因为做了后期,而是因为后期做得太不成熟,也不符合人们视觉习惯(比如动物和环境的比例,比如有些片子光线方向冲突等等)。这样后期水平的片子都可以赢得代表“中国摄影最高荣誉”的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和组委会是有责任的。毕竟“中国摄影金像奖”参赛作品并没有太多,可供评委审视作品的时间又不短,加上该奖项的层次特别高,影响也特别大,评委没有理由不谨慎处理,以维持“中国摄影金像奖”的声誉。

比如以企鹅为拍摄主体的作品,就是我说的“后期做得太明显太不符合正常的视觉习惯”的典型例子。首先这背景的云层应该是日落之后的云层,光线是太阳落到地平线下面再反照上来那种。而前景企鹅的影子,是日落前一小时到半小时的阳光造成的低角度影子;其次,理论上讲顺着企鹅的影子反拉一条直线应该直指光源太阳,这里我们怎么顺着影子拉直线都找不到太阳;其三,从企鹅的影子的不同方向可以看出企鹅是用大广角拍的,而后面的云层应该是中长焦拍的。

同样是张企鹅的作品,如果这冰川群山和企鹅的比例是真实的话,那这样的企鹅该有多大啊。

再看一张企鹅的作品,除了同样存在比例不当的情况之外,阳光照在冰川上的方向是从画面的侧前方往侧后方照的,而照到企鹅的时候却成了从画面的侧后方往侧前方照;而且照到冰川的阳光是暖色调的,企鹅因为有影子,所以也应该是被阳光照到的,那光线却不再是暖色调的了。

可以由此猜想,这组片子,摄影的人不懂后期(所以才会让别人来做后期),后期的人不懂摄影(所以才会做出如此混搭的作品)。但是那些评委呢,总不能既不懂摄影也不懂后期吧?即便不懂后期或不懂摄影,也不是评委的错,只要认真拍过一些片子,甚至认真读过一些片子的人,都不难看出这组片子的毛病。要是连这个都看不出来还做评委就是问题,看出来了还依然心安理得地将这组片子评为金像奖更是问题了。这样的片子,既不“自然地理”,也不“艺术”。组委会故意来回在“艺术类允许后期”上绕圈,却回避了这组后期不当的片子是否可以代表中国摄影金像奖水准的实质问题。艺术类摄影的确没有限制后期,但至少后期也应该是高水平的,才可被评为“中国摄影金像奖”吧。后期这么个水平又怎么对得起“中国摄影最高荣誉”这个称呼。

平心而论,去掉这些画蛇添足的后期,这组片子中有一些真的很不错。相信获奖者孙晋强也花了相当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付出许多,才拍到这些片子,一般人恐怕真的没有条件做到。其实又何必多此一举呢。想来可能还是因为自己不会后期,又不自信,请了不懂摄影的所谓后期高手来做。我们都应该知道,拍摄和后期是一个互补的过程,一个相当了解后期的摄影人在拍摄时可以做出更合理更有创意的选择。完全不会后期或后期交给别人的摄影人只是采购,而不是大厨,最后作品的好坏和你有些关系,却不完全是你的作品。在这里还是一样,明明是一些相当不错的片子,偏偏让后期做得不伦不类,也就是说摄影师采购回来的最新鲜最难得的食材,让三流大厨做成了大杂烩。

理性来看,既然“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影赛规则订明“对艺术类、商业类作品没有此项(不接受后期制作)的限定”,摄影家孙晋强将做过后期的作品报送该类不算什么错,至少他没有违反影赛规则。真正值得我们质疑的是,为什么这样一组后期明显不成熟,既不自然也不艺术的作品,居然会被评为中国摄影金像奖?是组委会和评委们真的看不出来这后期的毛病?还是组委会和评委们真的认为这组作品可以代表中国摄影的最高水平,对得起中国摄影最高荣誉这个称呼?抑或,另有隐情?

相关文章

  • 吴巍:写书法一定要懂文字[图文]
    吴巍:写书法一定要懂文字[图文]

    吴巍:写书法一定要懂文字“吴巍简帛书法艺术展”目前正在北京第九届园博会展出。北京简帛书法艺术院院长吴巍近30年来一直致力于将失散2000多年的简帛书法进行整理、研究和创作,并出版《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吴巍于10月17日接受《京华时报》专访时表示,现在很多人写书法,但不懂文字,写书法一定要懂文字。吴巍简帛书“种豆得瓜”30年研究简帛形成书体>...

    104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张晓刚大邱美术馆个展深度解析[图文]
    张晓刚大邱美术馆个展深度解析[图文]

    张晓刚大邱美术馆个展海报2014年6月14日至9月10日,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志性人物张晓刚将于韩国大邱美术馆举办艺术家本人在亚洲首个大型回顾+新作展览。建筑面积达8,800平米的这座大型公共艺术机构将以其最大展厅UmiHall和全部4间展示空间来对这位以创造性和真诚来述说并演绎了一代人的遭际与情感、历史与记忆的艺术大师致敬。张晓刚的好友兼画廊主冷林曾经这样评论他的艺术:张晓刚的绘画从一开始就以...

    171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袁运甫:中国艺术要有中国气派[图文]
    袁运甫:中国艺术要有中国气派[图文]

    袁运甫100年前的中国,如折翼巨龙,挣扎求存。100年后的今天,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不可阻挡的复兴之势。百年前的知识分子,为图民族自强,抛头颅洒热血;百年后的知识分子,更要肩负起建构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出生于1933年的袁运甫,亲身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命运。将临耄耋之年的他,多年来一直主张“大美术”观念,倡导艺术工作者要以具有“中国精神&rdq...

    108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水墨画家李小可:我与西藏的缘分[图文]
    水墨画家李小可:我与西藏的缘分[图文]

    耳濡目染受父熏陶李小可画画,似乎是命里注定的事。他的父亲大名鼎鼎,水墨大师李可染。1岁多,李小可头回提笔,画了个圈;12岁,已经会画画的李小可画了一张水墨《千帆图》,在英国举办的一次国际儿童画展上得了奖;18岁,李小可参军入伍,开始画军史、师史题材的油画,画连队生活的黑板报、幻灯片;35岁,李小可进入北京画院成为职业画家,那时候他更多还是在给父亲做帮手。父亲,在李小可的眼中是“...

    48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凝聚大家之力 绘就大爱之风[图文]
    凝聚大家之力 绘就大爱之风[图文]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向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赠送吴长江先生熊猫作品看当代著名书画家吴长江做画,就能深刻领悟一种洒脱之境、唯美之境和雄浑之境:一支如椽巨笔在他手中挥舞,一刷,一滚,一勾,一抹,一点……时许,一朵娇姿欲滴的牡丹跃然纸上。能书能画,能篆能诗的吴长江,被业界称为“四艺兼通”的青年才俊。他将淳朴本色和丰厚底蕴融于其作品中,使...

    105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岁月的承载·追随在延续——献给永远的史春坡[图文]
    岁月的承载·追随在延续——献给永远的史春坡[图文]

    汉水自行舟戊寅年68x68谨存2007年8月10日我们共同记忆的日子。你走的时候正是炎热酷暑,但我的心里却很冷很冷。我最依靠的人就这样走了,我坍塌了,心彻底的崩溃。你独自离开了这个世界,不会与我一起看夕阳,也不会与我共枯萎。我无力地发出这样的叹息,无助的泪水沿着我的脸颊慢慢的留下来。江岸春色戊寅年68x68滔滔的岁月冲击着我苍凉的生命堤岸,在你去世的6年中,回首往事,我对你的怀念更加深切。你...

    106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国际顶尖设计大师纵论艺术传承与创新[图文]
    国际顶尖设计大师纵论艺术传承与创新[图文]

    姜峰发表演讲。本报首席记者裴强摄7月2日下午,由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主办、甘肃省室内装饰协会承办、兰州中心战略合作、德国汉斯格雅卫浴冠名、中集商贸协办,以传播“先进室内设计文化”为使命的2014中国西部室内设计高峰论坛在兰州举办,国际顶尖设计大师梁志天,亚太十大顶尖酒店设计大师姜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杨冬江教授等室内设计界的大腕登台献讲,让兰州的众多业界人士直呼过瘾。...

    158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与山传神 与花写照—浅析马健郡的国画[图文]
    与山传神 与花写照—浅析马健郡的国画[图文]

    品马健郡的国画,一种清新、刚健之气扑面而来。马健郡自幼即受青州美丽大自然的熏陶,少时就萌发了以画笔为祖国山河树碑立传的愿望。几十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习中国山水、花鸟画,既学古人又重写生.将中西画法融为一体。追求创新走自己的路子,又不失传统技法的素养。他传统功底深厚,笔下山水或雄浑苍润或清秀雅致,无不情趣盎然、意境深邃。马健郡坚持以自然造化为师,擅于在自然景象中捕捉灵感,发现美感,使他的...

    178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王巍:通过百人会交流平台传播中国书画[图文]
    王巍:通过百人会交流平台传播中国书画[图文]

    《九月凉山风》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获美国百人会英才奖和中华新星奖(一等奖)2009年2013年第三届“中华新星”艺术奖(百人会英才奖艺术类奖项的名称)于10月31日举行了颁奖典礼,来自全国15所高等美术院校的15位硕博士研究生获得此奖项,其中来自清华美院的博士生王巍、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硕士生白冰洋、郑虹分别获冠军和第二、三名。艺术中国对&ld...

    26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孙磊:当代水墨构建当代特征[图文]
    孙磊:当代水墨构建当代特征[图文]

    ◎孙磊(艺术家、艺术批评家)身处当代,以当代的眼光,建构具有当代特征的表达,就是水墨画在当代的必然道路,就是当代水墨的基本形态。以当代语境为特征当代水墨,顾名思义,以“当代”为语境和特征,它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它是一个时间上的确认。就是指时间上的当代范畴,指当下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全部的现实背景。“笔墨当随时代”中对时代的确认正是基于这...

    41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祝人良论主流书风首提“承新书法”论[图文]
    祝人良论主流书风首提“承新书法”论[图文]

    当今中国已进入了一个多元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思想、各种观点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并冲击着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就国粹中国书法而言,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复兴,随着各种展览、比赛的兴起,尤其是以中国书协为代表主办的各类书展的展开和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中国书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各种流派竞相媲美,各类人物粉墨登场。什么传统派、现代派、学院派、新古典主义、书法主义、流行书风等等。谁...

    94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张大千:伪作画得比真迹还好[图文]
    张大千:伪作画得比真迹还好[图文]

    张大千是20世纪最传奇的画家。他是五百年来精鉴第一人,也是天下第一造假高手;他是中国画家中作品最多的,在“亿元”时代不断创造市场奇迹。张大千曾论画:“画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阳就可以出太阳。造化在我手里,不为万物所驱使……心中有个神仙境界,就可以画出一个神仙境界。”“大千世界&mdas...

    29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鄂力:篆刻家的方寸之心[图文]
    鄂力:篆刻家的方寸之心[图文]

    鄂力篆刻家的方寸之心“因为喜欢,所以就搞篆刻。”鄂力很坦诚,他小时候画画好,在看画的时候,发现每幅画上都有各具特色的印章,就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从开始刻自己的名字,一路刻了下去。谁曾想,这一喜欢就是30多年,一直到今天。从最初的懵懂顽童,到今天成为刻出一片天地的篆刻家。鄂力说,喜欢一样东西最重要,人一辈子能找到一件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是不容易的。与吴祖光结下金石情缘19...

    70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试论虹叟之说[图文]
    试论虹叟之说[图文]

    编者按:收藏界对于创新型艺术家的认知,普遍来说是相对滞后的,而对于艺术作品的认识,往往首先是受主流社会思潮的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艺术品收藏家们注重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如溥儒、金城、陈师曾等一些有着世家背景出身的画家,无论是市场的认可度还是画坛的号召力,在当时都是翘楚一时的;其二则是海派艺术看重画面富丽的审美观念。但这两个因素,在近百年之后的今天,都已经不是决定作品价格的主要因素。2...

    167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黄永玉:我是不会丢掉自己的[图文]
    黄永玉:我是不会丢掉自己的[图文]

    黄永玉黄永玉,1924年生于湖南常德,湘西凤凰人,土家族。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微博]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诗书画文诸艺皆能。出版有《永玉六记》、《比我老的老头》等。本报实习记者梁毅如果要我说的话,我是青辣椒炒红辣椒。为什么?就是辣。我从不做梦,我干活干得很认真,晚上一觉睡到天亮。要珍惜时间、好好读书,一辈子跟着书走不会坏。再过几天,黄永玉就要90岁了。比他老的那些老头大多活得...

    153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