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应天齐:他们拣的是文化与记忆[图文]

时间 : 12-01 投稿人 : 旭阳 点击 : 930 次

应天齐:他们拣的是文化与记忆 | 艺术知识

应天齐

本报记者高素娜

9月15日至19日,由艺术家应天齐发动,建筑专家付志强、胡石、刘克峰积极响应共同发起的“应天齐——‘遗存·再生’芜湖古城艺术计划”得到了安徽芜湖市民的积极响应,数千名高校大学生、教师、公务员、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及白发苍苍的古城老居民等聚集在芜湖古城现场,拣寻各个时代建筑遗存的砖块。

此次拣砖活动得到了芜湖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收集古砖现场,从古城废墟中拣出的“完整老砖”由工作人员现场封存建档,将用于即将启动的古城建设之中,并将作为占地约5000平方米的“古砖广场”的原材料,用于铺建地面。未来广场中还将建造“古城文化中心”博物馆,博物馆群落的造型即犹如几块巨型残砖相互依存的形态,博物馆主体将成为“芜湖城市历史遗存史料馆”和《世纪遗痕》当代艺术馆。“残砖”则由参与市民在上面签署自己的姓名与拣砖日期,交由工作人员封存,并在指定区域拍照留影、留言。这些签名古残砖和活动音视频资料将由应天齐制成艺术作品,永久陈列于建成后的芜湖古城文化中心。

作为在芜湖出生的艺术家,应天齐从2001年即参与到家乡古城的保护改造之中,2007年被芜湖市政府聘为古城改造的策划及顾问。随后,他根据芜湖古城的历史遗存现状,制定了古城保护、开发的最初定位和策略,提出了“遗存·再生”的新思路。从2011年至2012年间,应天齐根据芜湖古城创作了诸多当代艺术作品,并多次参加国际大型展事,对“历史、遗存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境遇”有过深入思考和实践。

“修旧如旧不是中国城市改造的唯一模式”

美术文化周刊:早在2007年你就曾向相关部门建言,要好好保留这些遗存的砖瓦,“拣砖”活动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应天齐:芜湖古城现遗存的砖瓦不计其数,要把所有砖瓦都收集完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所以我想到要发动对古城有感情的芜湖市民去拣砖。在这几天的活动中,我看到这些热心的参与者内心非常激动,他们都通过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他们代表的是芜湖380多万人对古城遗存保护的心愿。因为芜湖人对“十里长街”的拆迁是一种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所以此次活动也是对伤痛的弥补,它完成了江城人的一个心愿,就是让古城重新焕发光辉。所以,市民们拣的不仅是砖,更是文化与记忆。

美术文化周刊:你对古城保护与改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应天齐:我的观点有8个字:保护、复建、重建、再生。

古城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记忆,对它的改造要经过长久、细致的规划,决不能一蹴而成。其中修旧如旧,全方位地恢复旧存只是古城改造重建的一种模式,不顾历史遗存和历史文脉的强拆强建,不科学地建造一些假古董或不伦不类的新建筑,显然更是一种破坏。如何在古城建设中强化文化意识,注重历史现存和历史文脉,根据不同的遗存现状深入研究,注重科学,放慢脚步,使得遗存得以真正保护、恢复和重建,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非常幸运的是,芜湖古城的原址整体保存相对完整,只有部分遭遇破坏,10多年来,当地政府对古城改造历经数度规划,但一直按兵不动、未做开发,古城所有的街巷及古城建制都较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就像一位老人,其身上的骨骼、血管、肌理依然幸存,只要悉心呵护,注入新鲜血液,他仍能重获新生。

当代艺术家所应肩负的

历史使命

美术文化周刊:在保护和改造历史古建筑的时候,是否需要融入现代元素更容易被人接受?

应天齐:我们在修复、保护遗存的时候往往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博物馆式的,一种是符合时代发展和文化形态的,我属于后者。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留恋旧城、旧建筑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可以从中找到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情感记忆,这对于今天来说是一个参照系。社会在进步、在向前发展,我们在向前走的时候也需要不断地回望出发点,这就好比是一个坐标,但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保护它就不能再“动”它。我始终认为,在改造古城时应该把传统、现实和未来放在整体中思考。现代的文明,电话、网络、电信、下水道、暖气、地下停车场等等,必然都将进去,这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碰撞、交替、交融的时代,我们的文化思考也必然会从中呈现,不可能只有物质而没有文化。因为我们不可能建成空城,建成博物馆,它一定要有生命力。

一个社会在大踏步前进的时候,仍需要谈论我们是从哪走的?现在走到哪了?我们准备去哪?这是我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和发展的观点。所以北京出现鸟巢、中国大剧院这样的建筑不奇怪,如果我们的后人要研究北京,研究这个时代的建筑,他会看到封建社会时期的故宫、皇陵,会看到社会主义初期的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军事博物馆,同时也会看到改革开放后的鸟巢、大裤衩等。我觉得这就是时代文明的缩影,一代一代、一步一步,这是绕不过去的。

美术文化周刊:你的很多创作都与建筑、历史相关,这是你的某种情结还是一份责任感?未来你还有哪些相关计划?

应天齐:中国在高速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已付出了许多惨痛的代价,艺术家除了批评、质疑、彷徨、惆怅、愤怒之外,还应正视现实、积极面对,担当起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是这一代中国当代艺术家所应肩负的历史使命。

未来我将以“遗存·再生”为选题,申报2016年“第十五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以艺术家和建筑师对话的方式,以芜湖古城改造项目为主题,强调遗存、再生。明年也将在北京举办一个与本次拣砖活动相关的展览。我始终认为,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引导后人“往回看”,也是“让后人看今人的时代”。要看未来,也要看过去,如此才能明白传统是什么。

【相关链接】

位于安徽省长江边的芜湖市,是一个拥有38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奇瑞汽车制造即诞生于此。历史上,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这里被列为通商口岸,因盛产稻米而拥有“四大米市之首”的称谓。芜湖古城面积31公顷,位于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处,历史上虽经汉、三国、宋、明、清等历朝历代沿革,但至今所见到的遗存仅仅是清同治年之后的建筑风貌。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和清军在此激战,将古城损毁,重要古建筑皆毁坏殆尽,几成废墟,目前城中尚存“太平天国”小天朝遗址,作为历史见证。古城于咸丰年之后至同治、光绪、宣统再经民国重建至今经历了不足100年历史。改革开放以来,芜湖市的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曾有“十里长街”之称的古街道在改革开放初期遭遇损毁,荡然无存。所幸,位于市中心的芜湖古城原址未遭强拆、强建,保存相对完整。近10多年来,芜湖市政府接受了“十里长街”的拆迁教训,数易古城改造方案,最终未有开发,使得古城建制,历史遗存和清代、民国的古迹建筑及古街道等亦完整保留,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古城镇建设的一个特殊个案。

相关文章

  • 在似与不似之间求神似[图文]
    在似与不似之间求神似[图文]

    王清建近照几日来,徜徉在王清建先生的“葡萄园”里,竟然有点流连忘返了。紫葡萄、绿葡萄、金葡萄,王清建的“葡萄园”里,珠圆玉润,硕果盈枝。这些葡萄可观、可赏,但不可以食。人在尺幅之间寻觅,恍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寻觅,显然已超越了一串葡萄意义,思想的行止,其实步入了另一个殿堂:那是意绪美与诗意美交织的世界。葡萄入画,在当下似乎成了一种时...

    136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日本动漫家手冢治虫颠覆观念:漫画无处不在[图文]
    日本动漫家手冢治虫颠覆观念:漫画无处不在[图文]

    手冢治虫现在,人们只要一提到日本动漫,铁臂阿童木、机器猫、樱桃小丸子、樱木花道……这些脍炙人口的形象立刻就会浮现在脑海。要知道,“二战”之前,日本漫画还只是爱好者自娱自乐的消遣,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一些漫画家开始学习欧美的动画经验,才将卡通变成了欣欣向荣的动漫产业。手冢治虫让漫画“发声”那时的日本,新旧观念和体制互...

    123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中国实力派山水画家--闫祖智[图文]
    中国实力派山水画家--闫祖智[图文]

    闫祖智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人。现为傅山书画院院士、山西省东学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朔州市兰亭书画院院士、山阴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山西省企业摄影家协会理事、朔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山水是诗人画家抒写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国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做表现和咏味的中心。中国画最重山水,与意境说分不开。闫祖智山水画面中传达了他自身的特殊情感以及生命意识,而这种深刻表现作者灵魂的山水画图式又是他复...

    116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让“蟹派”挺起学术的脊梁[图文]
    让“蟹派”挺起学术的脊梁[图文]

    “蟹派”就是横行不霸道理念下的艺术创造。横行不霸道是人生和艺术的至高修为,理解和践行需要有形而上的禅思。任何流派都有源头,就创立而言,一个人完全可以开创一个流派。“蟹派”坚持学术立派,立在思想性、原创性、体系性。甲午马年春节之前,中国书店出版社结集出版了严学章的《蟹派文化艺术丛书》六卷套,其中,包括2本大八开的《书法卷》和《生肖卷》,4本大十...

    85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中国篆刻艺术语言钩沉[图文]
    中国篆刻艺术语言钩沉[图文]

    中国篆刻艺术□庞任隆中国篆刻艺术自明清以来,经历了思考、探索、开拓,发展到了一个全新阶段。我经过30多年的学习和探索,体悟到其特殊的语言内涵不仅表现在篆意、墨趣、刀味和石韵的原真性上,而且表现在款识、纽饰、情感和意境的拓展性上,并在创作、设计、制作、鉴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界定。一、篆意要正确篆意,即篆刻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意向和意味。这里首先是文必正,如果文不正,其篆意再美,亦会失去意义...

    40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广东曾为中国美术打开天窗[图文]
    广东曾为中国美术打开天窗[图文]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李可染纸本水墨69.5×45.5cm1973年《新开发的公路》关山月纸本水墨117×94cm1954年《人桥》古元木版套色20.5×36cm1949年《一辈子第一回》杨之光“从延安走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广东巡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为纪念...

    85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写实油画:相机永远不可能代替绘画[图文]
    写实油画:相机永远不可能代替绘画[图文]

    杨飞云作品这个圈子里,没有人把自己叫做写实画派。这些画家在绘画时,并没有想自己属于哪种画派。比如要画一个长得并不漂亮、但很善良的女人,画家的目的是把她的本质提炼到画布上,只有完全写实、一点不走样地画出来才能达到画家追求的效果,完全是根据对象的需要。比如画螃蟹,如果很写实地画出来就已经很漂亮了,完全写实画出来,比写意画更有表现力。画家往往是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而选择表现手法的,并不是机械地追求某种...

    109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为当代水墨正名:当代不是一切艺术的评判标准[图文]
    为当代水墨正名:当代不是一切艺术的评判标准[图文]

    王天德作品《后山图HoushanNo.14MSHT012》178cm×115.5cm拓片、宣纸、皮纸、墨、焰2014年谷文达作品《碑林-唐诗后著-No.13〈春望〉唐:杜甫》180cm×90cm墨、宣纸2003-2005年(左)北京商报:亚洲艺术中心策划“释放未来——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的初衷是什么?此次展览主题&ldqu...

    180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摄影师王志刚传授经验:如何通过读书改变人生[图文]
    摄影师王志刚传授经验:如何通过读书改变人生[图文]

    人民网海南视窗4月25日电(谢文相):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由海南省广播电视台科教青少频道和海南省青少年希望基金会联合主办海南著名肖像摄影师、励志偶像王志刚《读书改变人生》演讲报告会暨媒体见面会在海口举行。王志刚从底层的奋斗者成长成为著名肖像摄影师,获得“新劳模”、“励志偶像”等多个荣誉,全靠自己一路坚持不懈的读书,共写下近百万字的读书笔记,聆听...

    129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王智远:放弃了为艺术而艺术[图文]
    王智远:放弃了为艺术而艺术[图文]

    图片资料自从杜尚在纽约展览了他的“喷泉”(也称作“小便池”)作品,这是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艺术就被彻底地改变了。爱尔兰作家OscarWilde用他的名言“为艺术而艺术”,提倡给前卫倾向的艺术家以优先权,艺术作品的含义比艺术作品本身的形象更重要。你可能会认为,自杜尚以后,人可以使用任何媒介创作艺术品,这是事实,艺术家们获...

    184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有连环画创作经验的人更能做到厚积薄发[图文]
    有连环画创作经验的人更能做到厚积薄发[图文]

    詹忠效弧光闪闪程十发大人国知名画家、“詹衣描”詹忠效:头发乌黑,一架黑色细框眼镜,蓝白条纹相间的衬衣,笔直的裤子,一双黑色的皮鞋。这是詹忠效一贯的行头,整饬有度、一丝不苟。如果再去看他的连环画作品,那种精细谨严的线描功夫也果真印证了“画如其人”。作为广东连环画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早在四十年前,詹忠效就靠连环画誉满神州。但现在,他并不愿意去翻&...

    110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灵犀独慧 技近乎道—陈铸的书法艺术[图文]
    灵犀独慧 技近乎道—陈铸的书法艺术[图文]

    品读陈铸的书法,但觉一股浩然之气扑面而来,“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具有撼人的艺术魅力。这是陈铸作品的“气质”。书法的“气质”和人的气质一样,并非靠“摹”就能得来的,而是人内心学识、智慧、抱负和修养的自然流露。1955年陈铸生于钟灵毓秀、文化氛围浓厚的古城——青州,自幼便萌发了...

    95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笔墨 生活 理想:对话魏云飞[图文]
    笔墨 生活 理想:对话魏云飞[图文]

    文/姜彦文学习姜彦文(以下简称姜):小魏你好,平时我们交流的虽然比较多,但正式的交流这还是第一次。按照惯例,还是先谈一下你学画的一些经历。问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就是通常有很多人会觉得一个小孩子的文化课不好,才去学画画,你是因为这个才学画的吗?你小时候的功课怎么样?魏云飞(以下简称魏):呵呵,我应该不是这样。因为当时我的学习还不错,中学是当地重点中学的实验班,文化课很好。走上这条道路,确实...

    122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当代艺术为什么不受待见[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为什么不受待见[图文]

    德国艺术家西格玛尔·波尔克的绘画《抄写者》。作品创作于1982年,在画布上使用清漆呈现出分光效果。本报记者范昕中国当代艺术甚至是全球的当代艺术都面临这样的尴尬:名声并不怎么好。一提当代艺术,直言“看不懂”的人算是客气的,更有人认为它们“乱来”得“招人厌”。这年头,当代艺术简直泛滥成灾,确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

    88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笔墨的文化信仰[图文]
    笔墨的文化信仰[图文]

    对我的朋友,从事金融业已有所成就的宋汉光来说,书法是他寄情40年而未尝放弃的另一番事业。这里有他的良师益友,有他的人生阅历,更有他的执着与坚持。因少年时代有严父的训导,宋汉光在初中时就已经以书法为老师同学所侧目。当年浙江美院到绍兴稽山中学招生,他是学校推荐的两名候选人之一,但后来阴差阳错考入南京理工大学,与书法专业失之交臂,不然说不定他还是我的同学呢。如果他有像我这样大块的时间从事书法,或许早早地...

    66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