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中国当代艺术为什么不受待见[图文]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聪聪 点击 :

中国当代艺术为什么不受待见 | 艺术科普

德国艺术家西格玛尔·波尔克的绘画《抄写者》。作品创作于1982年,在画布上使用清漆呈现出分光效果。

本报记者范昕

中国当代艺术甚至是全球的当代艺术都面临这样的尴尬:名声并不怎么好。一提当代艺术,直言“看不懂”的人算是客气的,更有人认为它们“乱来”得“招人厌”。这年头,当代艺术简直泛滥成灾,确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媚俗甚至恶趣味。

中国当代艺术为什么不受待见 | 艺术科普

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2003年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设计展出的《天气计划》,堪称世界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这一作品由镜子、薄雾及200盏黄色的灯组成一轮硕大的太阳,高悬于半空中。

中国当代艺术为什么不受待见 | 艺术科普

德国艺术家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摄于2001年的照片《99美分2》。这一作品从高处拍摄下层层叠叠的超市货柜,让人强烈地感觉到在丰富的货品面前,消费者是何等渺小。2007年,这件作品在伦敦拍得334.456万美元,成为当时最贵的照片。(本版图片均为资料照片)

单单上个月,国内某些所谓的当代艺术就两度惹怒大众。1月中旬于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微博]举办的ON/OFF展览中,一幅影像作品被指侵犯肖像权:艺术家拍摄了某高校的几千名女生,并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将她们按照从美到丑的顺序依次编上序号。不知情的情况下,几千名女生被侵犯的不只是肖像权,更有尊严。1月下旬于重庆花木世界举办的一场行为艺术活动让人看不下去了:8位花甲艺术家在16位裸模身上挥毫泼墨,美其名曰以行为艺术书写迎接新春的来临。这难道不是在打着艺术的旗号耍流氓吗?

所有的“乱来”都可以往“当代艺术”这个筐里装?中国当代艺术要想建立起自己的话语权,恐怕先得来上一番轰轰烈烈的“打假”。

◆“当代艺术”口味越来越重

某些所谓的当代艺术作品分明是在违背公序良俗、伦理道德,甚至触犯法律,却还自有一套说辞

近年来,“当代艺术”口味越来越重,似乎已经不满足于哗众取宠、匪夷所思,还非要惊世骇俗,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恶心、血腥、暴力或是变态刺激人们的情绪。一场名为“最不可接受的当代艺术作品”评选中,2006年由四位“80后”于北京798艺术区“创作”的《人体悬挂》行为艺术作品位居榜首。表演历时7分钟,参与者事先吃消炎药、打麻醉,然后表演被铁钩悬挂起来皮开肉绽、鲜血淋淋的血腥场面。2000年,杨志超也曾在上海某一展览现场临时搭起手术台,在一名外科医生的配合下,完成行为艺术作品《种草》:不施麻药,在背部切开两个一厘米深的刀口,将两棵根部经过消毒的青草植入。

更有一些作品分明是在违背公序良俗、伦理道德,甚至触犯法律,却还自有一套说辞。2011年“成力事件”就曾让人记忆犹新。当时北京通州宋庄举办名为“敏感地带”的艺术大赏,57岁的艺术工作者成力在作品《艺术卖比》中和他的女搭档光天化日之下展示性爱行为,结果被警方处以劳动教养一年。据说作者是想通过这样的行为来讽刺中国当代艺术过度商业化的文化现实。2005年一件“人鸟合一”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品在瑞士展出时也曾引起诉讼。这件装置作品使用了“早产儿头部标本”以及兔子、猫、鼠等动物身体,将它们嫁接起来浸泡在液体里,极具惊悚效应。而使用人体标本进行创作在国外通常是不被许可的。作者萧昱却如是阐释自己的创作意图:“人类正以科技之名在对生命进行改造和控制,并宣称可以创造更多的幸福,我希望能够借着这些稀奇古怪的再生物,引发观众对于科技进步的质疑。”

重口味的作品外国也比比皆是,即便出自世界知名当代艺术家。去年英国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创作的一座裸体孕妇雕像落户英国德文郡海滨小镇伊尔弗勒科姆时,就曾被当地居民认为“令人恶心”:雕塑中的孕妇赤裸着身体,手举长剑,上半身一边的皮肤被剥掉,露出头骨、肌肉线条和腹中胎儿。

◆当心“伪当代”混淆视听

形式时髦化,内涵却被庸俗化,不少“乱来”的作品不过是披了一件“当代”的外套,根本没有当代艺术所讲究的核心价值:前卫的精神

上述作品当然不是当代艺术的全部。有些甚至属于“伪当代”,不过是披了一件“当代”的外套。

对于当代艺术,很多误解有必要澄清。误解往往来自当代艺术众说纷纭的多重定义。一种说法侧重于时间,将当代艺术与今天的艺术、当下的艺术,时代进行时的艺术划上等号;一种说法侧重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当代艺术是把艺术从既定的框里取出,生活即艺术,人人可以成为艺术家。这两种界定未免太过宽泛,似乎现在的一切艺术都能往“当代艺术”这个筐里装。最是具有蛊惑性的还得数一种侧重于现代语言的说法,它容易给人这样的错觉:形式的时髦就是前卫、就是当代,似乎管它表现什么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波普艺术、新媒体艺术,统统可以贴上“当代艺术”的标签。

事实上,真正的当代艺术讲究的是内涵,尽管当代艺术的视野足够开放,与生活的边界容易模糊,操作起来也可以很简单,简直就像一个跳蚤市场,能让人们找到想象得到的一切。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前卫的精神: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予人新的思考和视野。让观众参与到艺术中来从而思考艺术的作用就是其中一种。阿根廷艺术家里拉克里特·蒂拉瓦尼拉就曾在上世纪90年代打破传统的观众被动接受式的欣赏模式,在读书角或是食堂邀请观众分享生活中的轻松一刻,占据作品的一部分。反之,若是拥有前卫的精神,即便采取的是传统的艺术形式诸如绘画、雕塑,倒也可能归属于当代艺术。德国艺术家西格玛尔·波尔克的绘画就是一例。他无休止地寻找着绘画过程中新的途径并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其最早的创意便是在布面上用点阵勾绘日常图案。他也曾尝试颜料与漆在不同绘画材料上呈现出来的化学反应,这是一种原始但同时又具有构造力的创作途径。奥地利艺术家欧文·沃姆则拓展着雕塑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他创作了“一分钟雕塑”系列,让蔬菜、水果、桌椅、洗发水等日常用品进入雕塑行列,维持一分钟,呈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意外关系。雕塑以往带有某种神圣的意味,这下则似乎不需要被严肃看待了。要做突破原有逻辑的第一人,哪有那么容易?

可惜,大部分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只能算是一种形式上的当代。且不论技法、理念的卓越与平庸,至少艺术创作应该遵守一定的底线,比如不能违背公序良俗,不能污染公众视觉。一些毫无艺术性可言的作品,很可能会混淆视听,把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拖下水。

那些赫赫有名的当代艺术家都在践行什么样的艺术理念

把从商店里买来的一只白色瓷质小便池堂而皇之送去展览很荒谬吧?早在1917年,马塞尔·杜尚想到了!通过此举,他向人们传递了一个观念:艺术不值得被推崇,非艺术是可以代替艺术的,唯有如此,人们才能从思想的牢笼中解放出来。结果,这场类似恶作剧的行为被认为是现当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不过,这样的神话有且只有一次,若想如法炮制,就等着被当成神经病吧!

请注意:真正的当代艺术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重复过去就已存在的那些理念是不会被当代艺术接纳的。

◆凯斯·哈林(KeithHaring)和他传达象征性感情的街头涂鸦

红心、吠叫的狗、空心人、三眼怪物……美国艺术家凯斯·哈林的涂鸦早已成为20世纪全球最为醒目的视觉语言之一。他的这些画很有些儿童画的味道,多为粗轮廓线,没有透视或肌理,简单、迅速、干脆,且不作任何修改,但传达出了许多象征性的感情。哈林是上世纪80年代从地下铁的广告墙踏上艺术之路的。当时他在纽约地铁的车站中,寻找黑色的海报待贴处,拿出白色粉笔涂涂画画,开始了无主题创作,虽然这些粉笔作品转瞬即逝。

◆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Gursky)和他以人口密集为主题的摄影

德国艺术家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往往用人类学家的眼光观察事物,以人口密集为主题进行摄影创作。他的作品着意于记录高科技、规模化、快节奏、全球化的世界景观。展现的空间巨大,诸如股票交易所、摩天大楼,但在庞大的工业文明景观中,个体看起来是那么渺小,仿佛微小的蚁群。很多作品表面上沉静安详,却总让观者产生一种不安的感觉。

◆丹尼尔·布伦(DanielBuren)和他的“布伦纹”

法国艺术家丹尼尔·布伦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以白色竖带条纹与其它颜色交替作为视觉工具,在世界各地现场创作作品无数,无论是短暂的还是永久的。1985年至1986年,他为巴黎皇宫创作名为《两个平面》的作品,将带有黑白色“布伦纹”的大理石柱深浅不一地嵌入地面,给空间带来节奏感。布伦因此攻克了一种新的艺术领域——除了这些极简抽象的符号之外,其余的元素都不可见。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Eliasson)和他师法自然的环境装置

在斯德哥尔摩创造出一条美丽的绿色河流;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创造出一轮金黄的太阳;在纽约创造出四条银带般的瀑布……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常常将大自然的瑰奇通过作品表现出来,调动起观众的多种感官来体验不同的环境。其作品科技含量颇高,运用的创作手段包括水、矿物质、光的折射和反射、针孔成像术、生物工程学、激光及特质灯具、新型化工和电子产品等材料方法,兼具自然和文化的双重特性。

◆托尼·克拉格(TonyCragg)和他的适度塑形雕塑

一切废弃物、建材、金属等在英国艺术家托尼·克拉格手中都能化腐朽为神奇,适度塑形成为雕塑。他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和实践敏感并重视于材料、介质、比例、生成、技术、计算机等。他认为每一种材料都可以用于艺术,感兴趣的不是发现新的材料,而是为材料寻找新的意义,从而形成艺术创造的新面貌和新观念。

相关文章

  • 浅论紫砂陶的创新艺术[图文]
    浅论紫砂陶的创新艺术[图文]

    从紫砂陶工艺的历史长河来看,每一把紫砂名壶都是有可感知的形象语言的。历代紫砂艺人以独特的成型技法,不断创造,使其有极其丰富的造型。虽然这些艺人和使用者互相都不认识,有的更不是同时代的人,但他们的思想都会通过作品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双眼察看,从而溶入作者的创作思想中去,或喜!或叹!作为我——青年一代的壶艺工作者,通过临摹前辈的一些精典作品之后,感...

    31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兀自绽放[图文]
    兀自绽放[图文]

    孙海艳早安太阳油画当我走进孙海艳的画室,满墙的油画向日葵映入我眼帘时,这是反映在我脑海里的第一个词汇。那一株株沉甸甸的向日葵,那么绚丽,那么灿烂,那么自信地存在着。不管风吹云动,不管日月更迭,就那样静观时变,兀自绽放……从景物到绘画语言,要通过画者内心世界这座熔炉,从这个意义上讲,绘画语言不是对大自然的模仿,它首先是艺术家内心生活的自画像。于喧嚣的都市一隅,突然看到她...

    181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花鸟怡情 燕京欲笑[图文]
    花鸟怡情 燕京欲笑[图文]

    本文作者何金良与萧玉芝先生(右)合影萧玉芝先生是娄师白大师众多弟子中极具悟性,又勤奋,功力深厚,个性鲜明的一位女画家。之所以称其为先生,是因其精湛的艺术造诣、高尚的人格情操,其巾帼不让须眉的的画风气韵,正可谓是“德艺双馨”,可为人师,故称之为“先生”。萧玉芝,字欲笑,号青山玉人,1945年生于北京。现任国际美术家总会主席等及诸多头衔于一身的中国花...

    166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影像批评:顾铮——为了一张更大的照片[图文]
    影像批评:顾铮——为了一张更大的照片[图文]

    BottegaVeneta艺术空间“鸟头”个展(2014年1月-3月)现场,姚瑶摄双人艺术小组“鸟头”形成于2004年,其成员是宋涛与季炜煜,两人现在生活、工作于上海。这两位以摄影为工作媒介的艺术家所产制的作品,在近年主要以两种不同的展现方式出现在众人面前。一是以大量的手工印放的快照拼贴一起而成大幅壁面,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众多照片所积聚起来的能量,...

    195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吴理人:巧以六法绘西湖[图文]
    吴理人:巧以六法绘西湖[图文]

    孙志刚千秋寒月系列二179×210cm什么叫六法?六朝南齐时谢赫早就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中国传统绘画的“六法”,是千百年来指导绘画创作的不二法门,也一直是我创作的指针。我画杭州西湖已有几十年了,出版了《钱塘里巷风情》、《运河杭州风情》、《跨越钱塘》和《西湖四时幽赏图》、《西湖赋图》等几十本书画集。我自己归纳,就是...

    135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中国当代艺术为什么不受待见[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为什么不受待见[图文]

    德国艺术家西格玛尔·波尔克的绘画《抄写者》。作品创作于1982年,在画布上使用清漆呈现出分光效果。本报记者范昕中国当代艺术甚至是全球的当代艺术都面临这样的尴尬:名声并不怎么好。一提当代艺术,直言“看不懂”的人算是客气的,更有人认为它们“乱来”得“招人厌”。这年头,当代艺术简直泛滥成灾,确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

    88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当代水墨的坚守与开拓[图文]
    当代水墨的坚守与开拓[图文]

    彭薇秋郊牧马麻纸水墨、绘画装置30宽x22深x53高2008今天看来,自80年代初才在中国艺术界初始的当代化思潮,对今天乃至未来的视觉艺术走向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深远、不可回避的。这不仅表现在油画、雕塑领域的变革,在传统的中国画领域,也同样兴起了对水墨当代化的探索思潮,并且呈现了后继有序的局面。中国当代艺术在80年代短暂地进入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之后迅速转入地下,又在90年代商业化的不断冲撞和发...

    60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莫奈及印象派绘画的社会世相[图文]
    莫奈及印象派绘画的社会世相[图文]

    莫奈作品《卡普辛大街》华盖图印象派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风景画和大烟囱又如何相容?就莫奈的一张画面而言,他将大烟囱很聪明地用树林掩盖掉了。小烟囱虽然还在冒烟,但是冒出的烟雾与景中的云彩交融在一起,也不是个大问题。因此可以说,莫奈成功地在风景画中反映了社会现实。沈语冰美国艺术史家迈耶·夏皮罗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论抽象艺术的性质》,中间有两段涉及印象派。他对印象派的看法独具一格,...

    176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王璜生:艺术史的变化需要一种新力量推动[图文]
    王璜生:艺术史的变化需要一种新力量推动[图文]

    在今年众多主推“年轻”的群展中,“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可谓是声势最为浩大的一个。在接受采访时,王璜生一直在慎重地使用“筛选”这个词,强调“田野考察”才是他们工作的出发点。在反思了国内挖掘年轻艺术家机制上存在问题的同时,指出现在大部分年轻艺术家还是太急功近利...

    180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周有光: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图文]
    周有光: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图文]

    这位出生于清末的百岁老人,历经世纪沧桑,近些年反复提倡要有世界观,扩大世界观,强调“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他说,“你只要看看世界,只要把眼光放大,眼光一放大,许多问题就不成其为问题了,中国今天的问题是很多人没有看到世界。”能活过百岁的人不多,而过了百岁还能保持思考和写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今年虚岁108岁的周有光先生是其中一位。周有...

    120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评论:文化传播,要肯下笨工夫[图文]
    评论:文化传播,要肯下笨工夫[图文]

    漫画30多年前,海峡彼岸的乡愁,还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载不动的乡愁在两岸频繁的经贸和文化往来中逐渐舒解。这种客观的历史变化,是两岸有识之士持续努力的结果。这其中,承载民族历史信息的传统文化既是舒经活脉的元气,也是沟通交流的舟楫便道。文博界为两岸文化交流打出头炮之后,1993年国家京剧院袁世海、杜近芳等京剧名角组成的95人演出团分两批赴台...

    149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沈鹏:艺道并进 和而不同[图文]
    沈鹏:艺道并进 和而不同[图文]

    行书中堂沈鹏沈鹏自出版《三馀吟草》《三馀续吟》之后,“再吟”又即将面世。不久前拜访沈鹏,沈老谈到他在很多场合都表达过的一些关于诗、书、画的理解、评论和实践。再次聆听,很受教益。胡殷红:诗词是高雅艺术,没有一定文化素养是难以进入它的殿堂的。有人评价您在诗词上的成就不亚于书法,现在写诗词的人不少,您喜欢什么样的作品?沈鹏: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的...

    113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工艺美术是门时尚艺术[图文]
    工艺美术是门时尚艺术[图文]

    《水乡》(漆艺)乔十光文\本刊特约撰稿吴华15万钢针组合而成的兔子皮毛,丝线羊毛编织的造型各异的毯子,丝绵材质看上去“可餐”的土豆……展厅中展出的是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的优秀作品,200件艺术品每一件都让人垂涎,似乎哪一件放在家里都是不错的装饰品,令前来观展的人们惊叹当今的手工艺品能做得如此精致而有内涵。日前,在由清华大学美术学...

    106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严歌苓:文学是我的精神诉求 写作是我的全部[图文]
    严歌苓:文学是我的精神诉求 写作是我的全部[图文]

    今年3月,央视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邀请到享誉世界文坛的中国作家严歌苓,向青年们讲述她对文学、电影、阅读的看法。言谈中,她新颖的观点、自信从容的谈吐,赢得在场青年阵阵掌声。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架起文学魅力之桥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严歌苓,父亲是作家,母亲是戏剧演员。爱好读书的父亲,书房里收藏了中外所有经典名著,任歌苓喜好阅读。中越自卫反击战时,不到20岁的严歌苓毅然申请到前线的包扎所工作。战争...

    169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开疆拓土一大家——齐辛民的现代大写意[图文]
    开疆拓土一大家——齐辛民的现代大写意[图文]

    《天苍苍野茫茫》100x210cm2011年去年春节期间,我去北京宋庄艺术区的“齐辛民艺术馆”看望齐辛民先生和夫人秋萍。熟悉齐先生的人都知道,他的大写意花鸟画,每隔几年便有令人振奋的新面貌示人,此行自然也是充满期待。艺术馆当时陈列的一批齐先生近作,的确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笔墨酣畅淋漓,色彩厚重古艳,形式别具匠心,峥嵘气象扑面而来,犹如铿锵激越的彩墨交响,让...

    126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