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伐那婆斯尊者唐卡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伐那婆斯尊者唐卡 |
时代 | |
门类 | 宫廷宗教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08971)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伐那婆斯尊者唐卡❖图片
伐那婆斯尊者唐卡
伐那婆斯尊者唐卡背后白绫签
伐那婆斯尊者唐卡❖简介
伐那婆斯尊者唐卡,18世纪,北京,布本,设色,通高143厘米,宽89厘米,画心纵82厘米,横56厘米。清宫旧藏。
伐那婆斯之意即“林中居士”,传说尊者曾在“七叶山”丛林中勤奋地苦修佛法,获得阿罗汉果位,释迦牟尼夸赞他为居于静地禅定修习的佼佼者。
画中伐那婆斯尊者右手作平和期克印,左手摇羽扇,结跏趺坐于结满菩提果的七叶山岩窟中。上界为毗舍浮佛和尸弃佛,下为夜叉稽首献与侍者贝页经书。画幅底部有金粉题乾隆帝《御制十八罗汉赞》:“第三拔纳拔西尊者:竖二指相,空色合分。毗婆尸佛,说偈如闻。闻则不无,佛于何有。侍者接经,夜叉稽首。”
唐卡背后贴有白绫签,其上墨书汉满蒙藏四体文字题记,其中汉文为:“乾隆五十五年九月初十日钦命中正殿画佛喇嘛供奉利益画像伐那婆斯尊者……右三”。此唐卡为中正殿画佛喇嘛所作十六罗汉画像之一,画中罗汉胡貌梵相,颇具五代禅月大师贯休所作《十六罗汉像》的遗风。背景较为简略,仅为山石瀑布等近景,人物与背景之间的构图处理缺乏讲究,线条与设色较为粗乱,可见乾隆晚期宫廷唐卡的绘制日渐衰落。
相关知识科普
唐卡
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
画心
是书画装潢中对书法或绘画作品原件的称呼。
罗汉
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
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信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相传其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生活在约公元前565至前485年间。他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决心为世人找到解脱方法,于是舍弃继承王位的太子之位,出家修行,最终觉悟,创立了佛教。
期克印
佛教密宗手印的一种,中指和无名指弯曲,余三指伸直,拇指压在弯曲的二指上。
结跏趺坐
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
菩提
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为“觉”、“智”,是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但在具体理解上也有不同,或以觉知“无相”之般若智慧为菩提;或以先天具有的“佛性”为菩提。泛言之,凡是断绝人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为菩提。
尸弃佛
尸弃佛是过去七佛之第二佛,意为顶髻、火首、最上。
十八罗汉
原为十六罗汉,也称十六应真,他们是为了护持正法而被请来的一群修行者。释迦牟尼曾嘱咐他们不入涅槃,常住人世,以济度众生。十六罗汉在中国得到信仰者的崇拜,而十八罗汉的出现则是唐末张玄、贯休两位和尚在画十六罗汉图时,故意将《法住记》经书的作者张庆友、唐高僧玄奘也画在图中。宋代苏东坡还曾为十八罗汉图写过批注。从此人们即将错就错,传开了十八罗汉的故事,但后增加的两位罗汉有所不同,有些图增加的是迦叶和徒钵叹,有些作品增加的则是达摩和布袋和尚,还有的是降龙、伏虎两位罗汉。
中正殿
①清宫佛堂名,位于紫禁城内西北隅建福宫花园南,主供无量寿佛。1923年6月26日夜建福宫大火,殃及该殿,今仅存遗址。 ②清宫中正殿佛堂区的统称。清代档案、文献中,常把以中正殿为中心的一组佛堂建筑(计有:中正殿、中正殿后殿、东西配殿、香云亭、宝华殿、雨花阁、雨花阁东西配楼、梵宗楼10处)总称为“中正殿”。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设“中正殿念经处”,主管宫内喇嘛念经与办造佛像等事务。 ③清代中正殿一带,在明代有道教神殿玄极宝殿,后渐次更名为隆德殿、中正殿。明、清两代的中正殿应有某种联系,有待进一步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