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 |
时代 | |
门类 | 宫廷宗教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18502)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图片
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简介
铜鎏金 释迦牟尼坐像,明永乐,高22厘米。
此释迦牟尼像,绀青螺发,顶有鎏金宝珠,面庞圆润,额有白毫,修眉细目,双眼略向下视,直鼻,唇微张,双耳下垂,耳垂中空。颈施三道弦纹,身穿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右手施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底座为双层仰覆莲座,仰莲花瓣略短,覆莲花瓣稍细长,仰覆莲瓣之间夹成锐角,莲座底部略大于上部,平稳均衡。莲座上下层各镶嵌一周整齐的连珠纹。基座上部中间錾刻“大明永乐年施”款。 永乐款铜造像素以衣饰华丽精美、装饰丰富繁缛称著于世,尤其是宝冠、缨珞、项饰、耳珰的精细雕刻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此件造像简洁生动,质感极强,所用铜质之精,鎏金工艺之美,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神情表达之准确,洵为有明一代佛教造像的上乘之作。
相关知识科普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信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相传其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生活在约公元前565至前485年间。他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决心为世人找到解脱方法,于是舍弃继承王位的太子之位,出家修行,最终觉悟,创立了佛教。
白毫
即白毫相,梵语为urna-laksana,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世尊在两眉之间有柔软细泽之白毫,引之则长一寻,放之则右旋宛转,犹如旋螺,鲜白光净,一似真珠,如日之正中,能放光明,称为白毫光。
弦纹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结跏趺坐
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
禅定印
是以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基座
也称之为台座、台子、座基、底座,通常是指垫衬在佛座下面的方(长)形石台。
錾刻
金属工艺的一种。即用工具剔除地纹,使纹饰轮廓线凸起。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清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