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宋旭五岳图卷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宋旭五岳图卷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64335)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宋旭五岳图卷❖图片
宋旭五岳图卷(分段1)
宋旭五岳图卷(分段2)
宋旭五岳图卷(分段3)
宋旭五岳图卷(分段4)
宋旭五岳图卷(分段5)
宋旭五岳图卷(分段6)
宋旭五岳图卷❖简介
《五岳图》卷,明,宋旭绘,绢本设色,纵24.9厘米,横75.9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贮乾清宫 八玺全
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五岳起源于古代中国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国君对山神的祭祀联系在一起的。此图分别绘制了五岳之中的日观晴曦、太华清秋、融峰两色、恒塞积雪、二室争奇等自然美景,作品采用浓淡相间、虚实对比的手法使画面层次分明。在构图上,画家运用了传统的平远构图法,景物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具较强的深远感。画面用笔粗犷,潇洒秀逸,笔力雄劲,颇得沈周晚年画作沉郁苍茫的风韵。
经《图绘宝鉴续纂》著录。
相关知识科普
五岳
中国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位于山东),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南岳衡山(位于湖南),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
宋旭
宋旭(1525—1606年),字初阳,号石门山人,浙江湖州人,后徙居上海松江。宋旭一生喜云游,多居于寺庙精舍,日就禅灯孤榻,时人即用“发僧”来称呼他,即带发的僧人之意。后来他真的出家当了和尚,法名祖玄,自号天池发僧、景西居士等,具体卒年不详,从他尚有1606年作品存世,知他此年还在世。
宋旭的画法继承明代吴门绘画传统,主要师法明四家之一的沈周,最擅长画山水,兼善人物。山水画在沈周的基础上融其他名家画法于一炉,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雄劲古拙的画风。宋旭精研古人之法,尤其对宋代李成、关仝、范宽三家推崇备至,曾说:“画山水惟李成、关仝、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前古莫能方驾,近代难继后尘。”(见《无声诗史》卷三)由于他能远师古人,近取成法,创出了有别于吴派绘画的风格而自成一格,并对明末松江地区的画家产生了长足的影响,世人遂称其为“苏松派”的开山之祖,明末赵左、沈士充等皆出其门下。
《石渠宝笈续编》
记录清内府收藏的绘画、书法之著录书。清王杰、董诰、金士松、沈初、彭元瑞、阮元等奉敕纂辑。续编八十八卷,目录三卷。清内府所贮书画自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完成《石渠宝笈》初编,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已历40余年,其间收藏更趋宏富。为宝典藏,以免舛伪错失,乾隆帝敕谕王杰等人重加荟辑。是书于乾隆五十六年始辑,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成书。体例依初编以书画作品的贮存处所(如乾清宫、养心殿、三希堂、重华宫、御书房等)分辑,以备点查。其叙述书画按照书册、画册、书画合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九类区分。文字分划段落,标界朱栏,以清眉目。书首列有总目,以便查稽。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乾清宫
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中部,绵延约200公里,海拔1524米,古称岱岳,又名岱宗,为我国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中的东岳,为道教圣地。主峰在山东泰安市北,海拔1500多米,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玉皇顶、日观峰、南天门等名胜古迹。古人以东方为万物初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传说秦始皇曾封山上为他遮雨的松树为"五大夫",故泰山松被赋予人文色彩,驰名华夏。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泰山为"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帝王封禅、士庶瞻拜,在山上及周围地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摩崖和碑刻。历代诗人及艺术家多以泰山为题,创作了大量宝贵的诗歌和书画等艺术作品。
山川
山川指山岳、河流和平野。方志类书中常将“山川”列为一目,用以记载某一地区的形胜,诸如:山脉、河流、湖泊、池沼、津梁,以及与山川有关的森林、矿藏、名胜、景观等。
平远
山水画技法名,“三远”之一。出自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绘画,在北宋经苏轼、文同等人倡导,遂大行其道。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标举“士气”,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对绘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沈周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代隐居吴门,父亲恒吉、伯父贞吉均善画。他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博学宋元诸家,自成一格。一生布衣,优游林下,为人敦厚,笃于友谊,性情随和,胸襟磊落,是吴中众望所归的贤达长者。 绘画上擅长山水、花鸟,尤以山水著称,有粗、细两种面貌。早年主宗王蒙,上追董、巨,以细笔为主;40岁以后博取诸家,着意于黄公望,风格逐渐变粗,形成粗笔风貌;60岁后汲取吴镇画法,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宏阔。其成熟时期的山水,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笔致,于苍中带秀,刚中见柔。构图造境方面,无论繁复或简略,都强调山川宏阔之“势”,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着意于朴实的“质”,于拙中藏巧。他开创了“吴派”画风,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