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去政治化的后谎言时代美术趋向及影响力

时间 : 12-29 投稿人 : 小尾羊 点击 :

接到谷泉的电话,要我谈谈“近30年来中国美术的影响力”。听到这个议题,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美术为何不如80年代有影响?回头想想,我为什么会有这反应?我凭什么来判断这“影响力”?

当然,引起我反应最直接的原因是作品,是这些年来的作品留给我的印象——这并不停留在我个人的经验层面上,而是在社会公众领域发生影响的,自有公论的。那么,对这影响力的直接判断似乎就来自作品的社会性功能了。什么功能——是艺术的审美功能还是带有意识形态主张的“干预”生活和社会的政治功能?或者换一种提问方式,是否美术的审美功能愈强其影响力愈大,还是道德批判的力度愈大其影响力愈大?而“去政治化”后的美术创作,其影响力是否愈加缺失?如此看来,制约美术作品社会影响力的因素似乎就是“政治”了。

确实,近百年的中国,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总是纠缠不清,总处于紧张状态,并相伴着现代性而历史地展开。“大师”是历史产物,或许在这个问题上谈论现当代中国美术的社会影响力,会获得一个很方便的切入点——因为在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年表上,我们很自然的发现,50年代若说几位大师,顺口一提便是,至60年代便让人犹豫不决了,“文革”期间,“专家”一概打倒,更别说什么“大师”了。“大师”逐渐消失了,是中国现代没有天才的艺术家?不,是政治在消解艺术家的专业身份,消解产生大师的所有条件,国家意识形态开始转向集体身份的塑造,绝对地打倒个人主义,……因此,天才的个人绝不会在当下出现。“文革”后的70-80年代,艺术家的专业身份逐渐恢复,学院教育重新整顿,“文革”政治得以清算,先后出现了“伤痕美术”(连环画《枫》)和“星星”美展,出现了罗中立的《父亲》和陈丹青(微博)的《西藏组画》;之后,又有了`85新潮美术及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应该说,这些美术创作现象都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意识,拒绝“艺术为政治服务”,复苏自我意识,在“去政治化”(实验的前卫艺术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但不是政治的产物——这里的“政治”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具有敌友之分的“伟大的无产阶级专政”,面对这种政治的专权,“人类”、“正义”、“权力”、“和平”、“秩序”、“他者”、“差异”及“将来而来的责任”等概念就有了消除作用)。美术家和批评界开始讨论艺术形式的独立意义,讨论“抽象美”,要求表现“自我”,扩大“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但不久,许多人又陷入迷惘,不知何去何从,只有少数几个人迅速跳出传统的技艺层面(即拆解了艺术表现那“虚拟”的中介层,自行接触并暴露物质),消除了“个人手法”,并将自己的思维引申到现实之外,引入冥冥之中,降临“他”的国,如谷文达、徐冰、黄永砯、蔡国强等,总有超乎物外的想象。其中,徐冰留下了《析世鉴》,其他则留下自己的“名”(创作主体的标识)及其系列作品——他们是有影响力的,而且源源不断。这时,我们不再简单地将美术的“影响力”等同于社会功能并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作品上,而是和主体的“创造力”相提并论。天才,总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力,具有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和超乎常人的想象。80年代的中国美术,正是洋溢着创作激情,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但我们也发现,自“六届”全国美展后,批评界就一届又一届地呼唤“力作”,一度又一度地失望——难道“去政治化”后,真的就导致创作主体的思想深度丧失,导致作品趋向平庸?其实,答案很简单,问题出在体制上,即在展览制度上我们一概排除实验性的前卫艺术,这种情况直至90年代末才略有松动。

公正地(或者概括地)说,“去政治化后”,中国的美术家无论是主流的还是边缘的,都能正视自我,追求真实——在这里我会很自然地忽略其中的差别——共同构成“后谎言时代”的美术。但我们会发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罗中立和陈丹青后来的作品都无法接续自己的成名作,继续产生影响?而黄永砯、蔡国强、谷文达和徐冰相继出国,在国外依然很活跃,不断有新作品出现,不断产生影响?这里,个人的生活处境与所遭遇到公共空间可能会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而影响他们自身创造性活力的,主要还是观念。这样,从批评的角度去看待他们,我们就会使用另一尺度,即公共性,——以公共性评判他们的影响力。一般认为,愈有批判性的美术作品也就愈具有公共性。《父亲》之后的罗中立是否就因为渐失批判性而淡出公众的视野?

为什么当代中国画家渐失批判性?难道是资本的力量?90年代以后,我国全面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被市场所左右,资本的力量也渗透到艺术领域,与“去政治化”形成了共谋关系。因此,许多画家调整了自己的经营策略,更为个性化,将风格语言转为“品牌”或地方特色,包装出售。因为创作的旨意变化了,社会接受群体的价值评判变化了,艺术家内在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正义不再可能以批判的方式出场,而那温和的形式主义,小资情调,浅吟低唱,各种冠之以“新”的主义、流派,被轮场推出。如何谋求自我表述的个人空间非私有化,是个体创作所遭遇的公共难题。一般情况下,艺术家将这道难题交给了市场,交给了经纪人(或策划人),并指望他们能在自由竞争与重视商业规律的市场经济中,发展出一种被制度所保障的公共讨论空间。实际上,这种空间不是完全敞开的,依然被某种权力所控制,进入的还是少数,大多数艺术的个体劳动者进一步被边缘化,而且面临着市场和社会的双重边缘化。“压迫”依然存在,但在艺术上我们听不到批判和反抗的声音。为什么?因为边缘是自由的,没有期待,所以也少有抱怨。他们比较漠视外界而专注内心(可能这是边缘中的少数人),他们不拥有权力,一切都由他人解释,可又有多少批评家为他们解释?90年代大家都喜欢谈的公共性到哪里去了?公众领域内基本上都是媒体的声音,媒体中有多少真正的(其实只期望认真一点的)批评?所以,我们如何要求公众领域中公共性所应有的正义和公正;所以,艺术的逍遥和隐逸到处漂移,在乡间野外,或者在城市中暗淡的咖啡馆一角或城乡结合部那被废弃的仓库,在那里建立批判性——文化批判,更多地是日常生活的批判——论述的公共空间,心灵的述说开始拒绝种种方式,又在寻找种种方式,无论新旧。我们常常会在边缘地带发现艺术之光,而转身关注公众领域,关注艺术品市场,熙熙攘攘,但有多少作品能让我们的视线多逗留一会?我们能够说,这一切都是正当的么?就说“大师”吧,国内吴冠中是一例,国外丁绍光是一例,以公共性评判他们的影响力,很好谈;若以艺术性评判他们的影响力,你说呢?

影响力的问题也挺复杂的,会引出很多思绪。但在这近30年中国美术的发展中谈论其影响力,我们会将美术放在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在一个更为复杂的历史境遇中讨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与政治和经济的多重关系,艺术的自主和独立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了(这里主要指艺术的形式意义),生存的问题凸现了,艺术与人的“生存”,似乎比艺术与政治的话题让人更感兴趣,因为“生存”更有普遍性,更富有精神的穿透性。其实,我们若将“评价”(即“有影响是好还是不好”)搁置一边,在现象的陈述和问题的追寻中,会发现“影响力”话题的魅力。

相关文章

  • 沈鹏:耄耋之年喜耕耘[图文]
    沈鹏:耄耋之年喜耕耘[图文]

    沈鹏先生沈鹏,江苏江阴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其家学渊源,学养深厚,幼习诗书画,尤书为上。几经磨砺,渐成气候,以草书傲立于书山画海,成为一代名家。少年时代,喜读《大公报》,认为它天下为公,公正公道。时值《大公报》建报110周年,我们特地邀请了这位当年的老读者,请他谈谈他的书法艺术之路,他对当下书坛的评判,他对《大公报》的期望等,以飨读者。书卷气未识沈鹏先生之前,闻其以狂草独步天下,暗度:此...

    98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尚辉:后现代境遇的花鸟探索与发现[图文]
    尚辉:后现代境遇的花鸟探索与发现[图文]

    秋光(中国画)柯桐枝柯桐枝花鸟画的当代意义,首先便表现在他对于传统花鸟画当代生命主题的自觉转变上。在他的作品里,已完全看不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伤春感时、哀怨落寞、孤芳自赏,而是对于多姿多彩的花草世界的高歌赞美。他的《艳秋》《灿灿金杯》《欣欣向荣》《赏花欲趁春三月》和《万木霜天红烂漫》等,无不把花朵绽放的娇艳妍丽作为描绘的视点。在这些作品里,他择取南国热带亚热带的奇花异木、编织繁密茂盛的构图、厚敷...

    49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不可尽信印也不可不信印[图文]
    不可尽信印也不可不信印[图文]

    图一鉴定书画,印章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内容,书画作品的印章,既包括作者的落款章、闲章,也包括收藏章。作者在自己书画作品上加盖印章,是元代开始才逐渐盛行起来;而藏家在藏品上钤印,唐宋时期已经非常普遍。因此,作为鉴定依据,两种印章都不能忽略。通过印章来帮助鉴定,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张彦远说“明跋尾印记,乃是书画之本业耳”,他已经把辨别收藏印章作为很重要的鉴定经验在传授。当...

    74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王克平:木性与人性[图文]
    王克平:木性与人性[图文]

    王克平和他的木雕作品。王克平,一提到这个名字,一系列历史词语立即会窜出来:星星画会、游行、口号、标语、传单、西单民主墙、改革开放……,但一看到他展览中的作品,所有的历史思绪又立刻安静了下来。以艺术家本人命名的展览“王克平”正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展出,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早的雕刻家之一,王克平几乎将全部的创作精力投注于他所选...

    118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宋庄二十年:前卫艺术是否到此为止[图文]
    宋庄二十年:前卫艺术是否到此为止[图文]

    宋庄当代艺术二十年本报记者张黎姣6年前,做批发油画布生意的老颜离开老家哈尔滨来到北京扎根,他将自己的“北方画布行”开在一个镇上。想不到,这里的竞争激烈得很,为此,他只得努力干活,常常整天都在裁画布,手指上磨出厚厚的茧子,但画布仍供不应求。老颜笑说:“我就是在给画家打工。”老颜住的镇子,离河北省燕郊7公里,离北京天安门24公里,它就是宋庄。自1...

    52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查税门引发艺术品原罪[图文]
    查税门引发艺术品原罪[图文]

    图片资料对于中国人来说,在经历了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和近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之后,“富人”注定要成为这个时代最热门的话题。当人们渴望着成为富人,却又在内心“仇富”的同时,由“富人阶层”引发的问题便被不断地放大。有人说中国转轨时期的财富积累天生带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胎记,有着与生俱来的原罪。然而不论如何,中国正在形成庞大的富人阶...

    50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文字从童年的伤口倾泻而出” [图文]
    “文字从童年的伤口倾泻而出” [图文]

    ■“以色列电影第一夫人”阿尔玛戈小说《艾维娅的夏天》出中文版《艾维娅的夏天》中文版书封《艾维娅的夏天》1951年,10岁的女孩艾维娅与她的单亲妈妈亨雅在以色列的一个小村庄里相依为命。亨雅是纳粹集中营的一个幸存者,她被过去的记忆困扰,情绪不稳定,政府也无法帮助她和女儿改善处境。艾维娅一心想找到她的父亲,总觉得刚搬到村中的那个男人就是他父亲,而亨雅知道艾维娅的父亲为什么没有...

    169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徐刚:中国当代艺术家不矫情[图文]
    徐刚:中国当代艺术家不矫情[图文]

    当代艺术比古代艺术更能打动人文化汇:当代艺术与人的关系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徐钢:当然是越来越近。当代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自我表达,当然越是个人化的表达,与受众会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敏感的、受过训练的受众也还是会有共鸣感,当代艺术比古代艺术更能打动人,因为古代艺术就是美的,没有个人的触动。文化汇:那受众其实还是很少的。徐钢:这是一个需要漫长的时间去培养的过程。没有接触过艺术的人,看到罗斯...

    134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道法天成,复返自然——记书法家朱非[图文]
    道法天成,复返自然——记书法家朱非[图文]

    朱非先生他自幼爱好书法,临池不辍,楷学欧,行学二王、赵,隶则慕王福厂。留连传统,追求秀美流畅、神韵俱足、点划精到的功力。至今书法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偶尔一次,《书法导报》总编姜寿田的来电,说吴汉东向报社推荐了他。要他立即用电子邮件发一些作品过去。《书法导报》竟用整整四个专版作了介绍,而且总编姜寿田亲自为他写评论。这并不让人惊奇早在他题写“古越龙山酒楼”牌匾,一次全...

    23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谁是艺术家?[图文]
    谁是艺术家?[图文]

    我跟隋先生比较有缘分。2001年,那时候我刚来美院读书,我的舍友正好是隋先生的硕士研究生。我记得那一年美院刚搬到望京新校区,当时美院所有的室外空间都布满了雕塑,宿舍楼前边就放着隋先生的“恐龙”。当时我就和身边的朋友说:“这件作品有意思!”他问:“为什么有意思?”我说:这是一个现成品的放大(隋先生的“恐龙&rdqu...

    129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尹吉男:平民时代的文化和美术[图文]
    尹吉男:平民时代的文化和美术[图文]

    2012年10月15日晚6点半,2012年度“直面名师”系列讲座第一场“尹吉男:平民时代的文化和美术”在中央美术学院5号教学楼F109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央美术学院校团委学生会学习实践部主办,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先生为大家讲述中国进入平民时代之后文化和美术发展的特点及形态。首先,尹先生就“平民文化”的相关问题...

    52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陈丹青:怎么看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怎么看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资料图)毕加索大展的主办方告诉我,大家看了毕加索的作品后还是不太懂。毕加索为什么不好懂,这牵涉到一个知识准备,一个眼界。知识准备对于绘画来说跟文本不太一样,我读不懂法文,也差不多不能直接读英文书籍,但是我不怕,我可以看视觉艺术。国人认识毕加索的百年演变毕加索是1881年生的,跟鲁迅同年,1973年去世的,我们有幸跟毕加索生活在同一个时代,1973年他去世的时候我在江西农村,我知道世...

    27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严克勤:遇到一位好老师比一个好学校更重要[图文]
    严克勤:遇到一位好老师比一个好学校更重要[图文]

    严克勤,1956年8月出生,祖籍南通。国画家、文化学者。现任无锡广播电视台台长,硕士研究生,高级记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出版有《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个案研究(严克勤卷)》、《严克勤水墨画选》等画集。著有《仙骨佛心——家具、...

    67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庚:叫李可染画派不如叫中国画派[图文]
    李庚:叫李可染画派不如叫中国画派[图文]

    实习记者刘景慕陈璟怡本报讯8月19日,李可染画院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北京钓鱼台举行,文化艺术界8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今年是李可染诞辰105周年,会上,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宣读文化部贺词,积极肯定了李可染对中国画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国美术协会主席刘大为代表李可染的众多学子感谢恩师。传承李可染三精神李可染画院首任院长由李可染夫人邹佩珠担任,李可染之子李庚担任执行院长,美术理论家邵大箴担任艺术...

    45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当代水墨30年:80年代中西博弈集群出击[图文]
    当代水墨30年:80年代中西博弈集群出击[图文]

    荆浩《匡庐图》30余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中,“低调”的水墨从未缺席。中国水墨艺术家的现代实验步履维艰,甚至在相当长时间里都处于边缘地位,但西方形式与东方传统的冲突、博弈赋予了这一特殊材质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1985年举行的“湖北中国画新作邀请展”、2001年皮道坚与王璜生[微博]策划的“中国·水墨实验二十年”...

    67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