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朱其与张羽:“东方主义”是中国艺术的死结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小菲 点击 :

朱其和张羽,一个是长期关注当代艺术的批评家,一个是在当代水墨实践几十年的艺术家,他们对水墨有共同的认识,有思想的碰撞。通过本文,我们且听他们聊如何解开水墨在当代发展的死结。从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角度来看,朱其认为张羽走出了一条在日本绘画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之外的一条道路。

朱其(以下简称“朱”):我认为中国画的改造有四个阶段。一个是民国的阶段—中国画的西化。像徐悲鸿、林风眠把西方的写实绘画、表现绘画引进中国画。第二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文革”期间,像傅抱石等艺术家在中国画中画上公路、水库、电线网和拖拉机,把工业社会的一些物象放到山水画中,我们叫中国画的宣传画。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上半期,是周思聪、谷文达等的人物变形、抽象性开始的水墨画。第四个阶段就是上世纪90年代,以张羽为代表的新水墨。新水墨的样式比较全面,有抽象形态的、装置和行为的、观念水墨等等。从这四个阶段来看,我认为张羽的道路是非常特别的。

因为这三十年里好像其他大部分水墨几乎没有超出日本画的框架,也没有超出西方当代艺术的形态和观念。张羽的作品特征在日本画里面找不到,更不是西方的绘画模式,但他又不是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法。我认为张羽做到了这一点,他找到了自己的图像差异。其他艺术家还是多多少少能找到日本或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子。当然,张羽的语言模式是他经历了对西方艺术语言和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研究过程之后,对这两个系统进行吸收后,实现了他个人艺术语言的转换。我觉得这点是特别重要的,现在好多画家都是直接照搬国外的风格和语言模式,并没有什么语言转换。

张羽(以下简称“张”):大家似乎很“关心”水墨,可是现在这么多的艺术家,与我们同辈、长辈或更年轻的今天在面对水墨时,还是模糊不清。作为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家,如果我们有热情和理想,希望我们能够在更大的层面上认真地面对水墨文化和水墨媒材的关系。怎样用我们的经验,阐释水墨探讨的可能性或者是方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朱:你可以把水墨的问题放到20世纪美术史中看。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民族解放史,比如宣传画;第二条叫学习西方史,是引进西方的艺术方法和语言模式;第三条叫本土的现代化史,是从中国正统的艺术脉络出发,推进它的现代化。我觉得中国一百年内所有的艺术都可以归到这三条现象之中。当然这三条线是各有利弊,你不能说哪一条线完全是对的,或者是完全不对的。

从中国水墨与西方绘画开始对话的那一刻起,中国文化并没有呈现出绝对被动或是全盘吸收的态度,而是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根源中汲取力量。林风眠是如此,宗白华是如此,张羽也是如此。

朱:民国的水墨已经开始跟西方的现代绘画对话了。一方面是色彩,中国人不主张用太浓烈的色彩,而民国时期受表现主义的影响,开始使用斑斓的现代色彩。但大家觉得不能直接使用西方的色彩,于是想到了敦煌。敦煌的色彩既浓烈又是本土的。这是颜色观念上跟西方现代绘画的对话。另一方面是形象的变形,是跟表现主义的对话。中国的画家也不能直接去画德国式的表现主义,就在中国的系统里找有没有中国表现主义的原形,也找到敦煌去了。敦煌的飞天是从吴道子的系统来的,它也是变形。后来林风眠又找到了一个源头—中国的民间绘画,很多民间绘画的形是不准的,这也类似现代表现主义的形象。由水墨画与西方表现主义的对话发展出的主要是人物画的表现主义。民国期间水墨画与抽象基本上没有对话,这个对话到了谷文达的1985年和张羽的1991年才开始,延迟了三十年。

新日本画是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对中国有影响,包括日本的现代书法和现代水墨,对中国都有影响。从整个现代水墨的脉络来看,张羽从早年的抽象形态到指印,他是众多的中国现代水墨实验里面找到了自己图像语言的艺术家,我觉得这样的艺术家真的是太少太少了。

张:中国画的笔墨方法有一个惯性—一旦你在这个领域内掌握娴熟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陷在规范里拔不出来。我想走自己的路,很长时间内我在尝试用笔墨的方式去突围,但最终我意识到可能性不大,于是我放下毛笔做了行为的《指印》。《指印》在1991年根本不可能被人接受,大家普遍的经验直接用抽象的概念去判断你,根本不管你按上去的这个“指印”意味着什么,不管你是不是行为,所以我又放下了“指印”,开始《灵光系列》的探讨。

“灵光”是圆的?它是从指印的形态开始的—我把指印放大,从一个指印的痕迹中发现它的丰富关联及思辨的关系。当我把这个丰厚的内容展开,它依然与传统发生着诸多关系。这期间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在我们的艺术教育中,理论的视觉认识多来自西方,对视觉的冲击要比心灵的碰撞更容易引起大家的思考,所以做《灵光系列》的时候我特别强调图式的意义。强调图式结构,让视觉打动人。

朱:所以《灵光系列》是在寻求东方主义的图像差别。

张:还不能完全这么简单的理解。因为《灵光系列》的表达对于我主要是探讨中西文化间共性与差异的不同与关联,并通过强调图式而有意消解中西绘画性的图式呈现。客观地讲《灵光系列》是真正意义上探寻水墨现代性问题的开始。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曾经和一个善于理论的朋友聊天,当时我们俩有一个对话,我称之为“新东方主义”,这个“新东方主义”不是我们以前认识的那个狭义的“东方主义”,而是在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中去认识的一些具有关联的思考的现代性,这种认识即是当时的前瞻性,更是那个时段上比较前卫的精神诉求。

“东方主义”是一个死结

朱:《灵光系列》体现了民国以来中国的一种东方主义的思维轨迹,作为对西方现代艺术进入中国的回应。我最近发现不仅是绘画实践,理论实践也是这样的。因为我最近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美学家,像朱光潜、宗白华等等,他们当时其实就是用西方的一些现代美学的视野重新看中国古代的画论,看中国古代的一些哲学中的论述或者是古代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从里边总结出一套我们中国人独有的美学概念。比如说关于“六法”,包括中国人强调绘画的形体、线条,线条要有古法。整个思维方式要寻找中国艺术系统里面独有而西方没有的,这个其实算是一种“东方主义”,它先不管在中国是否有普遍性,先强调它的独有性。其实过度强调中国传统的独有性和曾经的历史高度,就会忽略了一种现代性和世界性的追求,这个思维一直延续到80年代,我觉得到现在好多人仍没有改变。

张:的确这个问题至今很多人还没有明白。但你说的这一点与《灵光系列》还是有距离和不同,“灵光”的表达其共性大于差异性,因“灵光”宇宙意识的共性,早在90年代的欧美展览中就受到普遍关注,并大多藏于西方。

朱:这是一个广义的文化民族主义,所有与现代的、世界性的东西都被西方人做过,我们只好强调使我们自豪的那部分东西。我觉得你当时能够放弃这种既有中国特质的又关联中西的图像,或者如你所说新东方主义的图像,你是怎么考虑的?你既然放弃了毛笔,为什么不放弃宣纸呢?

张:放下毛笔的原因是要放下笔墨已有的形式和规范,而直接进入表达的需要。弃笔不仅仅是一种对艺术史的认识,更是表达的必须。放弃笔的同时也是因为对宣纸有了新的认识,也因为指印表达与宣纸有着无法替代的关联,宣纸是指印表达的必须媒介,而不仅仅是文化上的关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所思考的不仅仅是水墨的文化概念,现代性也好,当代艺术也罢,你要在视觉的前提下通过形式、通过媒介来呈现你的思想认识。

相关文章

  • 施杰荣:笔墨为书画书画如其人[图文]
    施杰荣:笔墨为书画书画如其人[图文]

    施杰荣书画作品施杰荣,号般若堂主、莲花居士。1957年生,湖南浏阳人氏。供职于株洲市天元区政府。现为株洲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株洲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直书法协会研究员,天元诗社副社长。美术作品曾发表于《文艺报》、《湖南日报》,入选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捐助西部失学儿童基金会”,入选湖南省宗教书法作品展,入选株洲、贵阳等六市联展。书法作品曾入选文化部第八届“...

    116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第一座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启示[图文]
    第一座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启示[图文]

    图为大英博物馆正门博物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国家通过博物馆向民众传达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民众则通过对博物馆的慷慨捐赠、对博物馆馆藏的评论和对改善博物馆管理的诉求,传递他们对博物馆所蕴含的国家精神和文化的肯定与认同。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从不为人关注到成为英国的国家文化载体、大众的文化空间,在这一历程中如何发挥国家在文化载体、民族文化建构上的主导作用,以...

    150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陈丹青:我们处于一个可以接受负面信息的时代[图文]
    陈丹青:我们处于一个可以接受负面信息的时代[图文]

    关于美:只要是好的我都喜欢中国青年报:你在《荒废集》里写到惊艳美女范冰冰;在《谈话的泥沼》中,有一篇《时尚与模特》,也写到了模特的美。你对美的观察和感受很独特,尤其是对女性。也有人称你是“中年版韩寒、知识版王朔、美术版崔健”。陈丹青:我对俊男也会“审美”啊,画画的,好色嘛。其实遇见漂亮女子,男人都会多看两眼吧。中国青年报:你曾说,你的上海基因...

    155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人为什么易于欣赏接受梵高[图文]
    中国人为什么易于欣赏接受梵高[图文]

    《自画像》,梵·高,1889年,布面油画,66×54cm,现藏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自从弗洛伊德以来,人们在精神领域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可言说的困惑,其解决办法随着精神病院的设立从神界逐渐降临人间。这也使艺术家们具备了从绘画中挖掘潜意识、直觉、性本能、妄想等等的依托,更使得野兽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绘画流派得以蓬勃发展。这些现代绘画天马行空的表达方式并不是人人都能轻...

    113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杨先让专访:由北平艺专展览想到我们要尊重前人[图文]
    杨先让专访:由北平艺专展览想到我们要尊重前人[图文]

    杨先让2012年11月27日-2013年4月25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在此次展览的新闻发布会上,杨先让先生慷慨激昂的讲话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艺讯网为此特地对杨先生进行了专访,与历史的亲历者进行交谈,了解北平艺专时期旧事及其之后的发展情况。杨先让先生于1948年进入北平艺专美术系学习,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

    156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越窑青瓷怎堪凋零[图文]
    越窑青瓷怎堪凋零[图文]

    图片资料宁波素有“瓷母”之称,这里曾经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类玉、类冰”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宁波东钱湖“越窑”是浙江三大青瓷窑址群之一。1981年,由国家文物局和故宫(微博)博物院举办的“中国古窑址瓷片展览”,先后两次在香港和日本展出。展出的瓷片共500多件,其中,宁波鄞县选送12件,这些展品全部...

    126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人像摄影的本质在于传递情感[图文]
    人像摄影的本质在于传递情感[图文]

    漆器大师肖与王耘农摄人像摄影的本质是什么?当然不是“一二三茄子……”也不是“背直点,把手放腿上,注意我要拍了啊……”人像摄影的本质在于传递情感。情感表达对于一张好的人像作品至关重要,这不是套用拍摄技巧以及方法就可以复制出来。若我们无法体会这件事,也只能原地踏步拍些糖水片。在某一个瞬间抓...

    113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艺术的疗效[图文]
    艺术的疗效[图文]

    康斯太勃尔斯陶尔河旁的费来福磨坊布面油彩1811年24.8×29.8cm“疗效”是一个关于治疗效果的医学术语,而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对某些痴迷于此的人来说,也无异于是一剂良药。艺术创作(欣赏),说到底就是一种精神活动。鉴于精神的东西总是隐匿的和抽象的,其价值的认识自然也是模糊的,因此,艺术的作用自然也不容易凸显出来被人们发现,但它无疑是潜在的或下意识的。人是希...

    170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殷双喜 毛泽东关于人体写生模特儿批示始末[图文]
    殷双喜 毛泽东关于人体写生模特儿批示始末[图文]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主席台上的毛泽东、朱德像为王式廓所绘。关于人体写生模特儿的批语毛泽东人体写生模特儿的批语文/殷双喜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1960年代初期“四清运动”的历史背景,梳理了“四清运动”前后有关毛泽东关于人体写生模特儿的批示的全过程,涉及此事的相关人物的不同表现,以及文革后有关机构与美术界对于人体...

    24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禅之境——走进梁境峰的笔墨世界[图文]
    禅之境——走进梁境峰的笔墨世界[图文]

    梁境峰精心在一经在中国画的时空里,有形形色色的艺术殉道者,其中有不少的画家在通往自己的人生征途中,犹如苦行僧一样地修行,展现了各自不同的生命形态,我认为,不管成功与顺逆,不管飙升或失落,总会留下一些痕迹,强烈或微弱地闪烁着生命之光,因为大家知道,他们的个性创作都是诞生在艰难和困苦的孕育中,无论顺产或是胎死腹中,或多或少地展现了他们各自的生命个体之美,我们感恩地从其作品中,吸收过美的力量和能量。...

    140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最新研究揭秘:狂人梵高其实不疯也不穷[图文]
    最新研究揭秘:狂人梵高其实不疯也不穷[图文]

    美术史上的“狂人画家”梵高,才华洋溢却穷途潦倒,最后举枪自戕,悲剧的一生激发人性共鸣,让他倍受世人爱戴。最新的研究却指出,梵高不但没疯,且是理性又心思缜密;他也称不上“怀才不遇”,成名的速度比同时代的画家都快。集“狂人、情人、诗人”特质于一身的艺术大师梵高,逝世已120年,但有关他的种种传闻迄今仍争辩不休。继德国专家出书...

    33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给你一个立体的陈逸飞[图文]
    给你一个立体的陈逸飞[图文]

    占领总统府(布面油画)460×335厘米1976年陈逸飞魏景山本报记者高素娜作为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主题性绘画的重要艺术家,陈逸飞为美术界留下了《开路先锋》、《黄河颂》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7月26日至9月12日,“薪火相传——陈逸飞文献展(1960—1980)”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举...

    20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许鸿飞:雕塑要从殿堂走向民间[图文]
    许鸿飞:雕塑要从殿堂走向民间[图文]

    许鸿飞“平民史诗”许鸿飞雕塑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据了解,这是迄今广东雕塑家首次进入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带着他的56件“肥女”雕塑进入中国美术馆,除了四号厅外,中国美术馆还特意专门把馆外广场、草坪留给了许鸿飞。许鸿飞希望借中国美术馆的广场,表达他的艺术主张:雕塑应该从艺术殿堂走入民间。多年来,许鸿飞坚持以“肥女&r...

    165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陈丹青:朱乃正老师二三事[图文]
    陈丹青:朱乃正老师二三事[图文]

    朱乃正先生1957年“反右”运动期间,朱乃正、傅小石、汪志杰、蔡亮,被中央美院定为右派学生,获罪时二十出头,大学刚毕业,老校友说起,均称是当年美院的“四大才子”。其中朱、汪、蔡三位,上海人,汪志杰遣返上海,蔡亮发配陕西,朱乃正发配青海,傅小石是傅抱石公子,不知被罚去哪里。年龄更小的美院右派学生,是袁运生,亦当年校中公认的才子,发配去了东北。我还...

    150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收藏家田太华策划万米书画长卷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图文]
    收藏家田太华策划万米书画长卷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图文]

    著名策划收藏家、书画集成大师田太华先生纵观中国艺术史,凡优秀的艺术作品必是具有极高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这一双重特征的,比如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宴集序》,不仅在章法、结构、笔法上都堪称完美,而且对后世书法学习和探索都树立了丰碑。《兰亭宴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思想的完美体现,更是作者气度、风神、襟怀、情愫的具体体现;《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和以...

    27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