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一个作家要真诚地呈现下层生活[图文]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小羽 点击 :

新作《带灯》出版

贾平凹接受早报专访

一个作家要真诚地呈现下层生活 | 艺术杂谈

作家贾平凹。实际上,小说中“带灯”这一人物的原型原是贾平凹的粉丝,他们曾通过手机短信相互联系许久。

·关于细节·

“靠细节推进小说,就像看巴萨踢足球一样,巴萨踢球就是不停传球,结果出人意料地进球了。在写《古炉》的时候,用细节把故事一点点推进。到《带灯》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做一些技巧变化,让读者更容易阅读。”

·关于人物·

“我这部小说写了社会问题,写上访问题,看上去我写的是一个女性人物,一个基层乡镇女干部,但其实我真正要写的是中国社会基层问题,用小说中的一个乡镇象征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问题。”

·关于技巧·

“年轻时写作,都是看别人作品后受到启发和影响写出来的,所以刻意会讲究技巧。现在老了,就觉得那些修饰的东西都没什么用。”

——贾平凹

作家贾平凹已经60岁了,在这样一个已经走向衰老的年龄,他给自己的纪念礼物是新长篇《带灯》。贾平凹像个老农民一样,在写作的农田上勤恳耕作,以每两三年写一部长篇的节奏,记录中国和自己。2011年1月,贾平凹出版的是《古炉》,现在出版的是《带灯》。

《带灯》是贾平凹长篇小说中唯一一部对当下现实不仅直面而且充满关切的作品。

《带灯》的主角是一名樱镇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她的名字就叫“带灯”,她身处的环境正是中国基层矛盾最为集中的地方。贾平凹在书中所描述的樱镇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风貌——小到邻里之间为争一棵柿子树产生矛盾,大到干部作风、贪污腐败等问题都让“带灯”处于漩涡的中心,他借“带灯”之口把中国基层生活中的问题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它像陈年的蜘蛛网,动哪儿都落灰尘。”

在贾平凹自己看来,“带灯”的命运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命运,而是这一大群人——乡村干部和普通人——正在遭受的命运。“深入了乡镇政府,就能知道那里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者的精神状态。我的心情很不好。既然不能‘女娲补天’,那也得‘杞人忧天’么,或许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吧。”

《带灯》是贾平凹首次以女性为主角写中国社会的作品,在他用细节构建出一个复杂、混乱的中国乡镇“樱镇”的同时,贾平凹通过“综治办”的女干部“带灯”写给“元天亮”的信展现出一位女性特有的柔情与细腻。在《带灯》这本书中,众多男性人物都是为了“带灯”而设置的,这与他以前的长篇小说中的设定有着极大的反差。实际上,带灯这一人物的原型是贾平凹的粉丝,他们曾通过手机短信相互联系许久。

“她经常与我联系,在短信里讲述她的生活和工作。她还定期给我寄东西,比如五味子果、鲜茵陈、核桃、蜂蜜,还有一包又一包乡政府下发给村寨的文件、通知、报表、工作规划、上访材料、救灾名册、领导讲稿,有一次可能是疏忽了吧,文件里还夹了一份她因工作失误而写的检查草稿。”

昨天,作家贾平凹在北京的新书发布会之前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介绍,正是因为这位女粉丝的出现,贾平凹意识到这些年的乡镇经验可以通过这位原型人物写出一部反映中国社会的小说。

用细节推进故事,

像巴萨踢球那样

东方早报:这部小说写的是乡镇和基层社会的运作。你这些年是否也一直有意识地在基层跑?

贾平凹:我这两年其实一直在外面跑,尤其是写完《古炉》之后,在外面的时间就更多了。我的习惯是,写完一部长篇小说,就在外面跑一段时间,而且我跑的城市反而少些,都是各级乡镇,陕西、山西、河南、甘肃一带。当时到处乱跑,并没有什么写作目的,不是为了写东西,只是为了接触社会。后来遇到“带灯”的原型人物,就知道这些年在乡村到处乱跑的所见所闻能通过这个人物写出来了。

东方早报:《带灯》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带灯是有原型的,就是一位和你用短信联系的女粉丝。她知道你把她写进小说了吗?她看了这部小说吗?

贾平凹:在小说里,带灯是为老百姓干事的小干部,她长得特别漂亮,但她又特别清高,跟她同时交往的人很多,她都瞧不起那些人。因为她在乡镇部门工作时间长了,她必然或多或少有乡镇干部身上的习气,但是她也有她的同情心,她想出的好多办法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完成的。

我想说的是,原型人物与小说中的带灯这个人物是两码事情。我写作中的人物都有原型,比如这部小说中每个人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真实人物。但到了小说的最后,人物跟原型可能已经无关了,甚至没有关系了。我对她说,“我要根据你为原型写一部小说。”但她对我说,她不会去看。

东方早报:从叙事上讲,《带灯》有些琐碎,你怎么看?

贾平凹:从《废都》之后,我在叙事方面有所改变,我采取的办法就是用细节推进故事。从《古炉》开始,我基本上已经找到了一种套路。对于这种套路,很多人在阅读《古炉》时觉得很难进入,我后来反省,很难进入的原因可能是人物关系太复杂,人物实在太多,只有坚持读了才可能理清他们的关系。靠细节推进小说,就像看巴萨踢足球一样,巴萨踢球就是不停传球,结果出人意料地进球了。我有一次看巴萨的球赛,突然意识到,我在写《古炉》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只是我用细节把故事一点点推进。到《带灯》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做一些技巧变化,让读者更容易阅读。带灯所处的中国基层社会乱七八糟,遇到的事情又如此琐碎,我只好用质朴的语言写细节,直接推进,不再绕来绕去。

“这本小说也算是我对社会的一份记录”

东方早报:带灯这个乡镇基层女干部,是不是有很多象征意义?

贾平凹:我这部小说写了社会问题,写上访问题,看上去我写的是一个女性人物,一个基层乡镇女干部,但其实我真正要写的是中国社会基层问题,用小说中的一个乡镇象征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问题。但我不是只写上访这样一个事件或者问题,我写的是一整个乡镇基层政府的运作、百态和问题,由此辐射到整个中国。

小说里,带灯是一个大专毕业的人物,在那样一个乡镇,她多少算是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在那样一个基层环境中,她的精神生活和内心只能通过对小说里的高级干部“元天亮”的短信抒发出来。短信部分抒情性很强,而带灯所生存和工作的环境与她的内心又格格不入。她生活在那样一个偏僻的乡镇,面对的工作是综合办这样头痛的工作,只好用幻象、想象——对一个仰慕的人发短信,来进行纾解,来支撑自己。

我觉得对一个作家来讲,尤其是面对中国目前的现实生活,要真诚地呈现下层生活,这样才可能把这个东西贡献给读者,我想通过带灯这个人来表现这个社会。

东方早报:这部关于中国农村基层社会问题的小说,是否也反映了你这些年对中国基层社会的思考?

贾平凹:这算是我对中国基层社会的思考。带灯的职务是乡镇综合办的主任,她的工作中有一项任务是维稳,维护社会稳定。维稳的主要工作是处理上访,维稳和处理上访是最令人头疼的、最难做的一项工作,带灯就是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我这些年一直在下面跑,看到了很多基层社会问题,我这样一个受传统教育出来的人,总归想有所担当,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意识也一直有。一个作家能解决的事情其实很少,他所能做的也就是写作,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想说的写出来。这本小说也算是我对社会的一份记录。

当我在写作的时候,对自己所见所闻的材料可以有所取舍,但在选择的时候还是有一个尺度,那就是能表现中国当下社会环境和文化,尤其是能表现中国的社会转型。中国在社会转型中,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和困境,如何面对这些困境,作为作家要有担当。但我也不是开药方的人,很多事情又是无解的,这问题多少跟中国文化传统有关,它们的发生肯定跟其他国家会有不同。

如果要说我一定要揭露什么,批判什么,那就是去呈现这些文化背景问题。

一个作家要真诚地呈现下层生活 | 艺术杂谈

贾平凹作品《带灯》(人民文学出版社)

东方早报:但你没有直接渲染基层社会的诸多问题和黑暗。这是回避吗?

贾平凹:写作和艺术创作,有的像火一样,有的像水一样。我不会直接渲染那些黑暗的问题,我也不是采取直接揭露所谓社会黑暗的策略,我要像水一样,表面上看很柔,但一不小心也能淹死人。我这么写也是有力量的。

到了60岁产生惊恐

东方早报:你之前说过,写这部小说与你已经60岁了有关。就你而言,你有年龄危机吗?

贾平凹:你只有到我这把年纪,才能感受到。突然活到60岁了,我是有惶恐的。好像感觉才大学毕业,怎么就60岁了?其实55岁以后,开始感慨自己无能为力,越来越多的沧桑感,而年轻时候,觉得自己啥都能干。其实你啥也不是,只是短暂的几十年而已,凭借个人,你永远也改变不了什么。而对后面的路,你又一无所知。所以我对现实、对自己真的产生了惊恐感,这种惊恐感也只有到我这个年龄才能真的体会到。这就像树叶,到了秋天就会黄,到了冬天自然会落下。别人可能觉得我这几年没有变老,但是我自己拿起十年前的照片,就知道自己有多老了。

东方早报:惊恐时会想起年轻时候的写作吗?

贾平凹:肯定会想起年轻时候的写作。有时候看到年轻时候的笔记本,上面摘录了当时看书的内容,就回想起年轻时我在看书,一边看一遍摘录的情景。年龄大了后发现,我已经摘录不出像笔记本上面的那些(有感觉的)东西了。年轻时写作,都是看别人作品后受到启发和影响写出来的,所以刻意会讲究技巧。现在老了,就觉得那些修饰的东西都没什么用。

东方早报:你有公职,还有很多社会活动,但依然高产,有规律地出版新长篇。你是如何做到的?

贾平凹:平时会议多、活动多,所以写作受到很大干扰。我一般早上7点半送孩子上学,然后去我的工作室写作,一直到中午11点,下午2点半又开始写作并持续到下午5点,5点后会见朋友。我会保证至少上午和下午有那么几个小时是属于自己的写作时间。

相关文章

  • 詹建俊:选择绘画一生理想[图文]
    詹建俊:选择绘画一生理想[图文]

    詹建俊油画《天地行》以517.5万元的成交价领衔2014保利拍卖在三亚举行的油画专场。2月4日,著名画家詹建俊油画《天地行》以517.5万元的成交价领衔2014保利拍卖在三亚举行的油画专场。作为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代表人物,詹建俊在接受《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时表示,他所有精力、体力都关注在绘画上,“画画是我最大的兴趣,我爱好这个,好这口儿。我这一生最明智之举就...

    119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以艺术之名“创新” 解读艺术圈儿怪事[图文]
    以艺术之名“创新” 解读艺术圈儿怪事[图文]

    艺术创新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同一个词可以有着不同的解释,人们常常习惯于一语双关地表达比较隐晦的意思,所以汉语是世界上最难懂难学的语言。就艺术这个词而言,在我国古代单纯地是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而今随着中西方交流的加深,人们开始接受了西方艺术理念的冲击,各种艺术扑面而来,多如蝗灾。面对着各种创新的艺术名词,我们古代的六艺显得单薄了许多。摄像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书画艺术、管理艺术、电...

    196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马年说马画马[图文]
    马年说马画马[图文]

    马属于哺乳纲奇蹄目马科的食草动物,起源于5千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早期北美大陆的热带丛林,最早的始马只有狐狸那么大,背部拱起,前肢4趾、后肢3趾着地,牙齿简单,以树叶、浆果为食。此后的2千万年变化不大,直至中新世,气候变干燥,大陆草原化,在选择压力下,始马的体型结构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千5百万年前中新世出现的草原古马,身材变大,四肢变长,前后肢都只有3趾,但仅中趾趾尖着地,侧趾退化。...

    135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朱新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图文]
    朱新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图文]

    艺术家朱新建朱新建朱新建(1953-2014)江苏省南京市人。我国当代新文人画代表人物。198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留校任教,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质奖;作品《除三害》获全国少儿图画优秀奖。为上海美术电影厂、中央电视台设计动画片《老鼠嫁女》、《金元国历险记》、《皮皮鲁与鲁西西》的人物造型。曾赴比利时、法国举办个人作品展。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法国国家图画馆、比...

    47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中国的山寨文化对于建筑意味着什么[图文]
    中国的山寨文化对于建筑意味着什么[图文]

    上海的泰晤士小镇,仅仅从建筑外观细节上考量,与泰晤士河畔建筑几可混淆高剑平图不断生长的教堂尖顶,淡色的小屋和璀璨的湖光胜景,哈尔施塔特怎么看都是一派阿尔卑斯山脉间经典小镇的风景——母牛的颈铃和岳得尔调回荡在山间,雪绒花在窗下花盆中绽放。但这并非是那个奥地利的哈尔施塔特,而是中国南部城市惠州克隆的一个小镇。去年,当小镇被“秘密克隆”的消息在奥地利...

    46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做好人  画好画——画家张英才印象[图文]
    做好人 画好画——画家张英才印象[图文]

    张英才作品画家张英才是北京人,他对北京的大杂院更是情有独钟。那年他正上初中,当时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他家大院的住户就更多了,邻居看他爱画画,就把从楼房新搬下来的一位老画家介绍给他,英才管老人叫爷爷,拜师后留的第一份作业是让他临摹介子园画谱中的山水部分。老先生见他画得好,就把印有四王的山水画册借给他临摹。这一学就是三年,老师对他说,画山水,第一步是临摹,就是以后能对景写生创作了,也还要不断临摹古...

    52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许江:写作是未竟之事[图文]
    许江:写作是未竟之事[图文]

    许江我出身的家庭可以称是教师之家。我父母一生都在教室岗位上辗转,虽生涯波折,颠沛流离,却始终诲人不倦。大约三岁的时候,我已经会背唐诗百首。那时有客人来,常拉我当场测试。幼年的强记与模仿,总是父母脸上的光彩。但和许多少年一样,我对这类读书并无多少兴趣,唐诗百首很快忘却,读书的习惯也未养成。直至我11岁那年,正值“文革”大批斗时期。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发现家里正被红卫兵查抄。...

    86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刘石平:石破天惊抱不平[图文]
    刘石平:石破天惊抱不平[图文]

    刘石平先生你还记得初中课本上的《愚公移山》吗?“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但你相信吗?如今,王屋山中隐居着两位耄耋老翁,一位叫宗福元,寿高八秩,日日开山种树,乐此不疲,另一位叫刘石平,寿高九旬,或弄笔丹青晨起时,或自拉自唱山林间,或静坐沉思斜阳后。他们同居一室,欧阳中石先生为其题写斋号“二翁草堂”。欧阳中...

    69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现代纤维艺术的维度[图文]
    现代纤维艺术的维度[图文]

    施慧《本草纲目》2009年现代纤维艺术作为编织艺术的延伸,是一种备受国内外艺术界、建筑界关注的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门类。现代纤维艺术在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探索上具有独特的方式和特点。其丰富的艺术语言,多样的展示形式是其他艺术样式所无法替代的,具有特殊的意味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古老的擀毡工艺、地毯、挂毯的编织艺术、缂丝技艺的基因中,我们都能体察出现代纤维艺术的组成因子。纤维材料构成的平...

    50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崔岫闻:大于艺术的是什么[图文]
    崔岫闻:大于艺术的是什么[图文]

    崔岫闻作品生命的刻度及其精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也构成了大千世界中人的个性区别,也是每个个体存在的根据,更是本源自我原发能量源!有多精微?其实不多,数得过来!70亿分之一便是每一个不同的自己,也即是人类的一份子!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构成了人存在的根据!对于每一个个体用精微的尺度回放人生便回到了那个在母体腹中的本我;对于每一个个体用谬以千里距离找出差别的精微并努力放大,便是每一个个体存在的...

    199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徐恩存:读范建宇的写意花鸟画[图文]
    徐恩存:读范建宇的写意花鸟画[图文]

    画家范建宇百年来的新中国画运动,在客观上正改变着以传统中庸平和审美意识为心理基础的中国画,这一切预示和说明着中国画以感性为特征,向艺术自觉的复归,因此,当代中国画创作日益体现为更为舒展的审美形态。我们正是从这一背景和角度,去审视并读解范建宇的花鸟画作品的。范建宇作品在传统与创新互动,交织并行的时代,范建宇的创作显然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回感性生动的审美意向和形式的,在一丝怀旧的情绪中,可以看到画家...

    192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叔同:培养后人严肃教育 博学善导遗世独立[图文]
    李叔同:培养后人严肃教育 博学善导遗世独立[图文]

    李叔同:培养后人严肃教育博学善导遗世独立说起李叔同,可能有人会觉得陌生,但提到这首广为传唱的《送别》恐怕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歌的词作者便是我国近代艺坛上的这位杰出的先驱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艺术造诣卓越的全才:培养丰子恺、刘质平等名...

    37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写生自然山水间[图文]
    写生自然山水间[图文]

    沈菊隐沧浪系吾情女性绘画在明清时期就引人注意。清代汤漱玉、汪远孙夫妇的《玉台画史》、《玉台画史别录》就辑录了迄清为止历代能画女子约200多人。就苏州人来说可引以自豪的是可以在这些女性画家中检出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如文徵明的玄孙女文淑,仇英之女仇珠以及钱谦益的夫人柳如是等。那些深居闺阁的女子以闲适散淡的心情去从事绘画,表达了其存在的几许价值。而现代生活中却又涌现出许多女性画家,由于历史的进步和女性...

    74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发明抽象:艺术创世纪中芸芸众生相[图文]
    发明抽象:艺术创世纪中芸芸众生相[图文]

    康定斯基作品《印象Ⅲ》(1911)库普卡作品《图形主题的本土化Ⅱ》抽象也许是现代主义最伟大的创新。而今,它已成为艺术创造的重要概念。大约100年前,当第一批抽象作品诞生时,它让很多人大吃一惊。1911年至1912年,瓦西里·康定斯基、费尔南·莱热、罗伯特·德劳内、弗朗齐歇克·库普卡、弗朗西斯·毕卡比亚等艺术家纷纷向世界展示...

    46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文物修复:为历史缀补碎片[图文]
    文物修复:为历史缀补碎片[图文]

    图为商王墓出土头盔修复前后。涂完最后一笔颜料,王静艺仔细端详面前的黑陶鸟,修补过的鸟头和鸟身浑然一体,若不事先说明,根本看不出陶鸟的头部曾碎成10多块。在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的陶瓷修复室,大三学生王静艺和同学们正在为各种残破的陶瓷器做“整形手术”,修型、绘纹、上釉、做旧,那些青色、白色、酱色、五彩的陶瓷器渐渐恢复本来的面目。巧夺天工,还文物以神采“别看这...

    82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