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艺术衍生品:作者不屑创意不足[图文]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涛涛 点击 :

艺术衍生品:作者不屑创意不足 | 美术观点

图片资料

艺术衍生品:作者不屑创意不足 | 美术观点

图片资料

艺术衍生品在西方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在国内却刚刚起步,但也逐步受到大家的关注,相较于艺术品而言,实惠的价格容易获得大众的青睐。近些年众多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艺术机构开始涉水衍生品,衍生品作为艺术品的消费形式,不仅拓展了艺术的发展空间,而且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让生活艺术化、趣味化。然而,前景一片大好的朝阳产业依然存在困境,艺术在物化过程中也难以顺风顺水。那么,当下艺术衍生品处于何种状态?面临哪些问题?未来之路会好吗?

艺术衍生品着实能让生活充满趣味,试想走进一个家庭:客厅墙上挂着一幅凡·高的复制品《星空》、餐厅摆着印有齐白石作品的餐盘、卧室床上的被子披着怀素的草书……不论是清雅还是热烈,满屋子弥散的气息一眼就能看出主人的品位与格调。他们或许曾经心仪过某一件作品,而狂妄的价格不可能满足普通人的胃口,但通过衍生的形式却可以让那些离自己很远的东西来到身边、触手可及;他们也许并不知道这些作品的来龙去脉,但对于大众而言,艺术即为美,源自人性对于“美”的好感,艺术衍生品在日常生活中的频繁露脸,加长了普通人对艺术学习的时间,久而久之能激发人们对艺术的认同感,将生活艺术化。

然而,在国内,艺术衍生品近些年才进入公众的视野。相较于国外30多年的历程而言,目前我们的艺术衍生品市场仍处于试水期,所面临的困境是不言而喻的。在人们看来,艺术与消费之间,衍生品似乎是在商业化背景下以艺术的旗号拉动市场的需求。因此,一系列问题也来了:公众对于衍生品认识的程度不高、艺术家不屑作品被流行、市场环境不理想、国家政策跟不上……

尚处在起步阶段认识不足

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说,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认为:“艺术衍生品市场在整个中国艺术品发展里边所占份额不大,还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而国外“已经比较成熟,并且有一定的规模,产业的主体也相对清晰,品牌效应明显。各大博物馆、画廊、出版机构作为主体的形态参与到艺术衍生品的生产运作过程中来,同时整个版权市场保护、推广、授权、机制各方面非常健全,整个发展环境、法律环境、监管环境比较好”。

有数据显示,全球艺术授权最发达的美国,其艺术授权产值已达到180亿美元的规模,而在亚洲还是一个新兴行业,目前我国年人均品牌授权商品销售额只有0.7美元,日本、美国年人均分别为91美元和365美元。这其中的差距过于明显,乐观来说也是潜在市场存有“广阔天地”,国内博物馆、美术馆、艺术机构对艺术品进行开发与利用无疑是未来艺术品空间拓展的有效手段,但能否“大有作为”尚需时日。

在消费者方面,大众对艺术衍生品的认识度与认同感仍需培养。过去我们将艺术品与商品两者的概念几乎对立起来,艺术的特立独行与商品的产业化似乎不可能存在于一个台面上,前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后者却存有流俗的嫌疑,这二者的鸿沟如何填补?德美艺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董艺指出,宣传与引导很重要。“比如大家对牛奶的态度,中国人不是一开始就喝牛奶的,中国人是喝豆浆的,但是牛奶为什么被大众接受?因为大家不断地从宣传中知道牛奶是有益健康的。随着不断地引导,中国牛奶的消费量就会不断地提升。艺术衍生品也是同样的道理。现在大家对艺术衍生品还存在着很多的误区。”随着观念的转变,近些年艺术品渐渐向消费品靠拢,让普通大众“买得起”,这一段虽然走得有些难,欣慰的是已经迈出去了,算是阶段性的胜利,但接下来的路还很远。

产品开发浅尝辄止创意贫乏

让人头疼的是,国内很多博物馆对于衍生品的开发尚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将艺术品缩小或复制在相应的日常用品上,以低廉的价格出售附着有旅游纪念品意味的小东西。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其周围的小商铺堆满了兵马俑小雕塑,多数“粗制滥造”,更难谈品牌效应。

在画廊与美术馆亦存在类似的问题,艺术品被简单地复制或者批量印刷,“有些艺术衍生品仅仅是将艺术家的作品印在T恤、杯子等上面,简单地移植,没有设计在里面,这样的产品仅仅是个纪念品。有的产品不实用,所以,如何将艺术与实用结合是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哇噻网的CEO赵径文说。不考虑艺术衍生品现实的意义,均是艺术衍生品打不开局面的重要原因。

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上,白盒子艺术商店的负责人孙永增则更有针对性:“国内的衍生品状况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商业和学术不分,这是艺术衍生品的困境或者说是一个迷途,因为很多人试图做得更加艺术,让它的艺术含量更高,而忘却了它的很多美观和实用的要求,所以一定要把学术和商业分得特别清楚。艺术坚持的是学术的方向,艺术衍生品主要是遵循商业的原则,这个原则绝对不能抛弃,在这个基础上,用艺术的附加值为商业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务必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可能做好,否则容易不上不下处于非常尴尬的状态。”

中央美院教授余丁同样提到了衍生品开发的乏力,“创意能力的不足、设计意识薄弱致使我国艺术衍生品种类太少,而国外的艺术衍生品则非常讲究对原创作品的二次加工设计,我们却还停留在把一个图案简单地附着在某一个器物上等简单的商品设计概念,这也直接导致消费者对这类艺术衍生品兴趣不足”。

国内扶持政策缺席版权保护不力

虽然状况不少,但办法总比问题多。除了“自下而上”的反思之外,在文化兴国口号下,国家政策理应有所倾斜、知识产权应该保驾护航。遗憾的是,现实情况并非想象的乐观。

西沐认为,制约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首要问题为版权保护,“这是艺术衍生品最核心的东西。版权通过授权实现收益,版权的保护现在是国内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版权的保护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样,目前国内的环境,治理的力度和整个版权发展的状况,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所以版权的保护,目前我们面对的问题比较多,缺陷也比较大,无论从法律、管理、监管各个方面都是空白。”

国际艺术授权基金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ARTKEY艺奇文创集团董事长郭羿承对艺术授权的研究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他指出:“艺术授权在国内还属于成长期,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薄弱和人才不足以及盗版的困扰等问题,但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市场,待开发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而具体到扶持政策上,好几家被采访的机构负责人多表示“没有看到”。中央美院教授余丁也说:“国家没有特殊政策,但目前我们处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艺术衍生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能够获得大量的国家支持。前几年,做艺术衍生品的先导者,比如ARTKEY、首博等都申请到了北京市文化产业引导基金,所以我觉得支持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支持到什么程度可能是个问题,我还是希望国家能够在进口艺术衍生品关税上给予一定的优惠。进口国外艺术衍生品可以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如果能将这些好的设计产品引进到中国,那么我们首先是个重要的消费国,然后我们具有非常强大的生产竞争力,所以如果我们能给国外的艺术衍生品市场进行代工生产等,将会形成一个非常大的新兴产业。”

总体而言,艺术衍生品之路任重而道远,因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身陷“问题”包围圈也不难想象。万事开头难,随着相关法律政策与知识产权不断完善、消费者意识不断增强,艺术衍生品可拓展的空间毋庸置疑。需要警惕的是,不要在利益的面前乱了阵脚,注重品牌的营造才是王道。

艺术家观点:

艺术衍生品就是消费品

艺术衍生品是艺术市场重要的一部分,它在西方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在国内却刚刚起步,但也逐步受到大家的关注。艺术衍生品作为艺术品的消费形式,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让生活艺术化、趣味化。而当代艺术众多特点鲜明的作品,是衍生行业挖掘消费潜力的重点对象。值得注意的是,从原创作品到衍生品,艺术家亦是重要的参与者。因此,99艺术网采访了当红艺术家郭伟,试看他对艺术衍生品都有哪些观点。

“衍生品纯粹就是消费品”,这句话在我与艺术家郭伟的交流中,他两次提及。郭伟介绍说,国外博物馆或美术馆将馆藏大师的作品衍生到一些物品上非常普遍。一条丝巾,一旦印上凡·高或者达·芬奇的名作,一方面呈现出佩戴者对大师的追忆,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一个人文化品位的表征。艺术衍生品相对而言就是消费品,普通人能消费得起,在得不到原作的情况下,以这种方式将“作品”带回家,也挺好。

当然,郭伟的作品亦介入到衍生行当。当时一个墨西哥人找到他,将具体事宜商量了之后,以艺术授权的方式签有合同,明确彼此的权利与义务,“允许复制多少件,在什么时间结束等。如果有销售的话,会有一定比例的提成。有合同会显得正式点,也是起码的前提”。就这样,作品以复制品的形式限量印刷,购买者可以得到艺术家亲笔签名的保证书及编号。

郭伟表示,开发艺术衍生品的重点并不是为了挣钱。“这种形式让很多喜欢你作品但买不起原作的人能换一种方式拥有它”,同时对艺术家也能起到“宣传的作用”。“有时候原作只能在美术馆看得到,不可能买走,但通过复制到明信片、日常用品、画册上,或者通过仿真复制等手段,只要你喜欢都可以买回去放在家里,从情感的层面上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在艺术衍生品未来的发展前景方面,郭伟认为:“随着艺术品越来越受欢迎,大家对衍生品文化概念认识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发展空间比较大。但总体而言,衍生品纪念的成分超过了其他的功能。衍生品不存在投资的价值,只是一个纯粹的消费品。”

相关文章

  • 莫言:写作一直追求变化 如若不然就没有什么意义[图文]
    莫言:写作一直追求变化 如若不然就没有什么意义[图文]

    资料图:莫言。廖攀摄杨扬:我阅读过《四十一炮》,印象中作品依然保留着您原有的风格,但也有变化。先说原有的特色,我想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是儿童的叙述视角;二是乡土本色。从《透明的红萝卜》到“红高粱系列”,以及《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好像对这种叙述视角有一种偏爱,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写作时觉得这样写得比较顺手?另外,就是对山东农村好像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创作上的依恋,作品的...

    77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刘默:吴昌硕不断重复自己[图文]
    刘默:吴昌硕不断重复自己[图文]

    吴昌硕吴昌硕是当之无愧的大师,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在20世纪,他都是不可超越的。他的篆刻开宗立派,书法开宗立派,绘画也开宗立派———在中国艺术史上,像他这样开宗立派的人物,还是不多的。评论家刘墨对于吴昌硕的“不可超越”深表赞同,不过,他亦点出这位大师的硬伤———题材方面没有多少开拓,画面俗气未尽,艺...

    133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王隽语:闲来无事话夜白[图文]
    王隽语:闲来无事话夜白[图文]

    赵夜白《文心雕龙》“知音篇”有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这句话或许最能传递夜白年纪轻轻便跻身最具潜力青年书画家之列的原因罢。其实,对于夜白的画,出于专业不同使然,我并不能给出太多到位的评价。我心中的夜白印象,并非浮于己之脑际中,亦非溢于其之笔墨间。盖因我通常所能触及的,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命体,一份活生生的生命进程,一个真实的夜白。...

    194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索勒克夫:当艺术成为通向相对主义的道路[图文]
    索勒克夫:当艺术成为通向相对主义的道路[图文]

    “事物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柏拉图《泰阿泰德篇》)内德科·索勒克夫肖像后现代艺术家从微观(个人的)和宏观(社会的)角度出发,对于抵制普遍性、现成的朋党派系以及宏大的叙事怀着真正的热情,如果他们因此而广为人知,那么内德科·索勒克夫(NedkoSolakov)就不仅仅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例...

    110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当代水墨 纷繁中的困惑[图文]
    当代水墨 纷繁中的困惑[图文]

    国色·端卢辅圣其实不只是这半年,在google里输入“水墨+展览”,你能发现近10年里,有关水墨的展览和名词、口号、主义,简直多得令人瞠目——水墨关怀、水墨原形、墨变、再水墨、水墨解构、墨测高深、观念水墨、实验水墨、水墨文章、水墨新维度、水墨中的水墨、水墨现场、水墨思维、水墨方向……水墨这一绘画题材和画...

    28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大师”岂能制造?[图文]
    “大师”岂能制造?[图文]

    大师,是一个尊称,是在某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浮躁心理膨胀,市场经济的资源热炒,“大师”这个本来为人敬仰的名头高帽漫天飞,在一些艺术场合想不碰到一位“大师”都难。人们不禁怀疑,这样的艺术生态健康吗?这么多“大师”是从哪里“生产”出来的呢?下面以陶瓷为例,看看陶瓷艺术...

    108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辞职,原来是行为艺术[图文]
    辞职,原来是行为艺术[图文]

    我会想你们的就听到你叫我HOPAH——O——P——A一句“我不干了”,这个女孩在网络上红得一塌糊涂只有一个人除外我说的就是你!Spencer(她老板的名字)当你助手的这段日子可真是人间炼狱我忍受住了你的坏脾气你的口臭星期五,我帮你接了一通电话9我正准备挂断时……这周一,这...

    137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土著艺术家不想让西方来规定艺术的好与坏[图文]
    土著艺术家不想让西方来规定艺术的好与坏[图文]

    盖里·李作品采写信息时报记者冯钰摄影信息时报记者陈文杰正在红专厂E9艺术馆展出的《一半一半》展览有个长而佶屈聱牙的副标题——三位探索土著文化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家的展览。当我们看到“土著文化”这个词时,往往会预设看到一些符号化的原始风情——展馆门外燃烧着的带来“澳大利亚味道&rd...

    177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仍有谜待解[图文]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仍有谜待解[图文]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清明上河图》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宋朝张择端名画。日前,云南大学教授苏升乾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讲述《清明上河读宋史》,引起人们对《清明上河图》的再度好奇和对那个时代的关注。图中所画是春天还是秋天从《清明上河图》卷首开始,画面中的树木枝叶稀疏,画中的人穿长袖衣服为主,只有少数劳动者、赶路的人穿短袖,或是把衣服缠在腰间。那么张择端画的到底是初春还是晚秋呢?对这个问题有...

    63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朱偰:用生命守护明城墙[图文]
    朱偰:用生命守护明城墙[图文]

    朱偰:用生命守护明城墙朱偰(音“谢”),字伯商,浙江海盐人。其父系著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朱希祖。朱偰幼承家学,主业经济,业余文保,背着一部相机,跑遍南京大小古迹。上世纪50年代末,南京大规模拆除古城墙,朱偰呼吁叫停,中华门瓮城、石头城因而得以保存。但此举不久后即招来祸端……他是普查南京文物第一人朱偰最初不是吃文物这碗饭的,他1925年入北...

    139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晚期毕加索和晚期德库宁作品的历史修正主义[图文]
    晚期毕加索和晚期德库宁作品的历史修正主义[图文]

    在卡罗尔·沃格尔(CarolVogel)在《纽约时报》最近的报道中,宣布了高古轩将对10件威廉·德·库宁(WillemdeKooning)的作品进行展览——及未来的销售——策展人为JohnElderfield。报道中指出高古轩的这个展览有潜力对DeKoonings的晚期作品市场充电,方式类似于现代主义杰作在...

    158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不求声名但求内心喜悦——近访汤唯的画家父亲[图文]
    不求声名但求内心喜悦——近访汤唯的画家父亲[图文]

    2014年4月16日,“汤余铭世界文化遗产绘画作品展”深圳开展。次日,深圳特区报、深圳新闻网、凤凰资讯、光明网、雅昌艺术网、99艺术网等同时刊登文章《不求声名但求内心喜悦》。不求声名但求内心喜悦4月15日汤唯在京亮相电影《黄金时代》发布会引发热议。4月16日,汤唯的爸爸、画家汤余铭现身深圳,在南山福顺堂举办“汤余铭世界文化遗产作品展”。汤家父女,...

    97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好作品能直接读出来头[图文]
    好作品能直接读出来头[图文]

    文_胡雯雯摄影(部分)_胡雯雯“提起荷兰,你脑中会不会浮现出郁金香、风车,或是大孔奶酪?这个曾在德国、荷兰展出的设计展,试图做的正是把它们从你脑中驱逐出去。它把荷兰中青代优秀设计师的作品都打包了一份,在中国深圳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让人们看看,荷兰人到底是怎样通过设计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服装、家具、装饰品、摄影、短片……参展的37位设计师覆盖了各行各业。有...

    152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动漫是否会成为下一代的艺术表达[图文]
    动漫是否会成为下一代的艺术表达[图文]

    《踮脚张望》(封面)当前,动漫已经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有人说,它只是一种迎合当下社会文化需要的工业性产品。不过在2014年,已经第二次作为独立画种进入全国美展的评选与展览,象征着美术殿堂对这一新鲜事物中所包含的纯艺术属性的关注与包容,但中国动漫是否真的已经拥有了美术史意义上的高度?相比于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动漫作品首次被专列为一种美术门类进行评奖与展示,五年后参选的这...

    30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王建勋:徜徉在线条世界里的智者[图文]
    王建勋:徜徉在线条世界里的智者[图文]

    在纷繁喧嚣的中国当代书坛,时时都会传来一声声刺耳的尖叫——肉麻吹捧者有之、意识盲从者有之、感官颠覆者有之、审美混淆者有之、矫情张扬者有之、思想偏激者有之、体格自恋者有之、认知浅薄者有之、夸张无度者有之、媚俗迎合者有之、权威伪善者有之……致使我们的每一次解读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失度”的尴尬当中。正是因为如此,军旅书法家王建...

    118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