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是什么成就了川美[图文]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治儿 点击 :

是什么成就了川美 | 美术观点

林明哲和艾轩在一起

四川美院早年间出著名的“伤痕艺术”、“乡土艺术”的代表,二十多年已经去过,当初的思潮早已没有几人提及,但是这些艺术家依旧是中国当代最风生水起的一批人,细细数来,罗中立、何多苓、张晓刚、叶永青、周春芽等等都是川美出来的。这似乎成为了一种传统,年轻艺术家之中不少翘楚也是出身川美。到底是什么成就了川美?

一位藏家与一群画家的当年往事

“你认为是什么成就了川美?”也就是不到一年前,我问了来北京办个展的何多苓这个问题。同样还是在中国美术馆,时隔几月,同样的问题给了林明哲。他们两个人给我们异常契合的答案,自由。四川美院(该专题内简称为“川美”)出了一批艺术家,是当年著名的“伤痕艺术”、“乡土艺术”的代表,如今这些思潮都已逝去,但是这些艺术家依旧是中国当代最风生水起的一批人,细细数来,罗中立、何多苓、张晓刚、叶永青、周春芽等等都是川美出来的。“现在在北京很多画家也都是川美出来的。”在何多苓看来如果说美术有地域性,那么成都的特点就是:“比较松散的,个人的角度最多。”川美不但出了一代优秀的艺术家,这种自由精神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年轻艺术家之中不少翘楚也是出身川美。“川美现象”,圈子里的人时间久了都习惯这么说。

全国有八大美院,为什么是只有“川美现象”。在专题里面我们采访了每一位艺术家、批评家,每个人的答案都各有不同。几个月前何多苓的答案是:“川美很偏远,这太重要了,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内川美都是相对封闭的系统,老师也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快就出来,又成了老师。川美没有央美(中央美术学院)那么强大的传统压着。所以相对自由,这种自由保持了下来。”巧合的是林明哲和何多苓给出一样的答案,作为一个台湾的藏家,不得不说这20年造就了他和川美的非凡情缘,让他对川美有了深刻认识和理解。20年前,四川在林明哲的眼里可能还是中国地理上的某个偏远地域,而这20年中,他给川美的学生颁发了无数次的“罗中立奖学金”,给川美的师生、毕业的学生办过数次展览。

如今,一个藏家能做什么,他可能可以收藏一个流派画家的几十张作品。想收藏一系列著名画家的上百张作品,还是成体系的收藏,这只有机构可以做到。但是,20年前一个藏家可以做的事情,是今天无法可想的。只是在当时,去收藏川美系列的作品也同样是无法可想的,就连川美的画家自己当年都想不到原来画是可以卖钱的。

“林明哲很早就开始来内地收藏了,真的非常早,这个人很奇怪,他对很多事情都有超乎常人的判断,或者说有很超级的预见性……他的进入对中国艺术是一种震动,这么早就开始做收藏,这个人很朴素,但是很不简单。”艾轩这样评价林明哲。林明哲1987第一次来大陆,第一站是北京,在北京他结识了艾轩。“我记得林明哲当时戴着一条红领带,看起来老实巴交的,说话也不太爽利,就看,也不说话。看了一会,然后就问这张多少钱,我说多少钱,好,要了。又问,还有吗……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人很古怪,也不说话,也不还价,就这样就都买了。……结果过了没几天又来了,还是那句话还有吗,又把墙角两张习作拿走了。”就是艾轩把这个看着老实巴交又沉默寡言的台湾商人介绍给了远在四川的罗中立、何多苓等人。当时没有人来四川收作品,罗中立等人作品甚至是放在旅游区作为纪念品来卖的。就算当时何多苓等人已经在美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杂志上报道过他们的作品。

“到川美之后就感觉很不一样,他们的画根传统的完全不同,而且风格很多样,在那个时候来说应该算是‘当代艺术’了。”林明哲回忆初入川美的时候。于此同时另一件让林明哲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当时川美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四川的夏天,热到站着不动落下的汗水都能在脚下积成一小洼,罗中立他们都在自己很小的还是共有的画室里打着赤膊画画,没钱的时候更是就直接在床单上画画。画画对于他们是一种纯粹,和其他任何都没有关系。这无疑给了林明哲信心。

而对于川美的人来说,林明哲的到来也给了他们一种新的促动。当年当艾轩告诉罗中立林明哲要买他的画时,用画换钱对罗中立来讲还是一个挺陌生的概念。“但是那个感觉就是本能的,知道有人愿意买我的画,心里很高兴。那种高兴是一方面没有想到自己的作品还可以换钱,另一方面通过换钱有一种成就感,一种被认同感。那么远的人愿意千里迢迢跑到这个地方来买我们的作品,所以这无疑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鼓励,超过了金钱以外的一种意义在里面。”罗中立回忆道。那个时候对于四川画家来说,林明哲是一个带走他们几乎一整个画室作品,从不讲价,留下一大堆外汇卷的台湾人。而随着时间的推进,林明哲一次一次的入川,川美和林明哲之间有了一段非常之久的缘分,现在不只罗中立与林明哲相熟,可能连罗中立学生的学生也知道林明哲。

不止于他们那一代人,不止于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周春芽、叶永青、张晓刚……比何多苓整整小了10岁的何森也是林明哲的收藏对象。1992年林明哲创办了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当时成立私人基金会还是一件新鲜事物。收藏的作品多到一定数量,就需要一个机构来运作它们,展览、宣传等等。山艺术文教基金会至今应该已经收藏了近1万件中国和俄罗斯当代艺术作品。

林明哲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90年代台湾地产业普遍不景气的时候,卖过赵无极的作品、吴冠中的作品。但是就是在那个时候他也没有卖过一张四川籍艺术家的作品。在这一点上,林明哲有自己的野心和抱负。其实早年林明哲是收藏国画的,但是后来开始专攻油画,因为在他看来,国画自己怎么也拼不过国家的美术馆。但是当代艺术的油画,林明哲觉得自己能做到最好,他的收藏一开始就不是小打小闹。这个白手起家的台湾实业家很清楚自己在收藏一段美术史。

林明哲在收藏圈里早就名声在外,但是真的到了“山川蒙养20年”的展览现场,看到他装了大大小小几个厅的藏品又是另一番感受。尤其是很多如今只能再杂志上看到了早期作品,像何多苓的《雪雁》系列、《偷走的孩子》,张晓刚的《山的女儿》、叶永青的《番石榴飘香》、程丛林的《迎亲的人们》、《送葬的人们》等等。不只如此,在这些作品周围你还能看到这些画家的近作,比如张晓刚的《天堂3号》、叶永青的《小鸡》、周春芽的《桃花》……这绝对是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

20年的时间证明了林明哲的眼里,在场的作品随便拿出几张都会有漂亮的成交记录,就像艾轩说的那样,在这件事情上他确实有超乎常人的判断。就拿《第三代人》来说。当时何多苓在画这幅作品的时候,艾轩正好回成都玩,就参与了几个人物的创作。“这张我印象中好像是被林明哲买走了,他后来支持嘉德十周年拍卖,好像拍了50万,后来2006年华辰又拿出来拍,拍了300多万,被一个荷兰人买走了,他还出了一本中国油画的画册,就是用这幅作品做的封面。2011年,保利秋拍的时候,这件就拍了2000多万了。”艾轩回忆道。

林明哲,“山艺术”,“山川蒙养20年”,可以说他们同为见证者,不只是罗中立、何多苓等人,这二三十年来的创作历程与变化,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从无到有,更是一段历史的产生。

相关文章

  • 杨小彦:要从历史的眼神里辨别真相[图文]
    杨小彦:要从历史的眼神里辨别真相[图文]

    1955年3月号《人民画报》封面日前,中山大学教授杨小彦在中山大学“政务论坛”进行题为“革命:从现实到想象———20世纪下半叶中国革命的视觉记忆及其变异”的讲座。杨小彦用多年来收集的历史照片,从视觉记忆的角度讲述了“革命”概念的历史变化,陈述了图片的历史价值。杨小彦首先厘...

    129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李立群:电视是妥协的艺术[图文]
    李立群:电视是妥协的艺术[图文]

    由李立群、张嘉倪、陈楚河、寇振海主演的年代戏《头牌》将于本月底在上海杀青。昨天该剧组织媒体探班。《头牌》讲述的是1928年至1937年间发生在北平梨园行的故事。在探班中,早报记者专访了老戏骨李立群。唱京剧《霸王别姬》《头牌》中有大段唱京剧的桥段,比起其他毫无戏曲经验的晚辈来说,平日里听听戏曲是李立群的爱好,“我没正规地学过京剧,自己平时也不会刻意吊嗓子去唱。就是自己喜欢京剧,我十六七...

    25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当代中国摄影的危机[图文]
    当代中国摄影的危机[图文]

    沃克-埃文斯作品纵观整个二十世纪,中国人经历了一场百年巨变。在这场巨变中,摄影为我们提供了中国社会最为丰富的视觉表征。近30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快速转型,各种问题和事件不断发生。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记录手段被更加的工具化。一大批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摄影家用一种记录性影像方式,重新建构与社会的关系。他们用一种中国的影像社会学人文立场与话语方式,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具有社会、历史文献意义的视觉图...

    118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将军本色是书生[图文]
    将军本色是书生[图文]

    研讨会现场2013年11月20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解放军书法创作院和兰州军区政治部主办的王文杰少将书法作品展在北京军事博物馆成功举办。当天下午,来自业内的评论家和书法家召开了王文杰书法作品研讨会。研讨会内容实录如下:一、王文杰发言王文杰(右二)发言总结自己十多年来练习书法的历程:1、小时候和父亲学魏碑有几年,1980年首都首届青年书法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钢笔字,当时国内还很少有毛笔字大...

    85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争议性雕塑推进城市的价值观?[图文]
    争议性雕塑推进城市的价值观?[图文]

    2009年作品《烟儿》,从地缝中冒出,不断地升腾、膨胀,即使跌落,也蕴含顽强向上的力量和生命的激情。每年变换颜色,是一个有生命感的作品。在这股"烟儿"的复苏中,让社会重新审视和评判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和热爱。作品入选建国60周年当代艺术成果展,被评选为国内首个以性为主题的公共雕塑。雕塑作者王开方争议性雕塑推进城市的价值观强奸人的眼球也是一种罪搜狐艺术:您的雕塑作品《烟儿》被网友列入丑陋雕塑之一...

    82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官方不再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引争议[图文]
    官方不再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引争议[图文]

    王祖光巧色荔枝冻石《贵妃醉酒》近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不再由工信部“官办”的消息,引发了人们对大师评选的思考。大师本来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在今天,却几乎成了一顶人人可戴的“高帽”,大师评选似乎成为了市场价格的催化剂。究竟,大师应不应该通过评选产生?评选能出“真大师”吗?大师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

    24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吴长江:“中国画 • 世界语”[图文]
    吴长江:“中国画 • 世界语”[图文]

    看当代著名书画家吴长江做画,就能深刻领悟一种洒脱之境、唯美之境和雄浑之境:一支如椽巨笔在他手中挥舞,一刷,一滚,一勾,一抹,一点……时许,一朵娇姿欲滴的牡丹跃然纸上。能书能画,能篆能诗的吴长江,被业界称为“四艺兼通”的青年才俊。他将淳朴本色和丰厚底蕴融于其作品中,使其画作获得更为广泛意义的审美境界。有评论认为,吴长江宽厚丰实的学养,优雅淡定的气质...

    69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傅一清开启装置艺术展览新模式[图文]
    傅一清开启装置艺术展览新模式[图文]

    傅一清社会工业化以来,艺术也成为了工业。艺术家的工作室愈来愈类似工厂;作品之制作方式愈来愈像机械生产:其营销展售方式体系,本身则就是一种工业。然而这些拟工业制造的产品,亦即艺术家口中所谓的艺术品,能如工业产品一般走入千家万户被人享用吗?无论艺术家们如何自我吹嘘,自我催眠,事实是现在艺术仍距人甚远,他们大抵只能放在美术馆、画廊里展示或要求政府财团买单,让它们占据公共空间。其体量、形制、内容都是依...

    77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书画家,您还磨墨吗?
    书画家,您还磨墨吗?

    磨墨本期主持:续鸿明本期嘉宾:李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苏士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刘传铭(美术史论家、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宋万新(北京一得阁墨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1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在现成的墨汁出现以前,写字作画都是需要研墨的。今天的书画家们对墨的使用普遍不如老一辈人讲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想在“茶座&rdqu...

    188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水墨画家李小可:我与西藏的缘分[图文]
    水墨画家李小可:我与西藏的缘分[图文]

    耳濡目染受父熏陶李小可画画,似乎是命里注定的事。他的父亲大名鼎鼎,水墨大师李可染。1岁多,李小可头回提笔,画了个圈;12岁,已经会画画的李小可画了一张水墨《千帆图》,在英国举办的一次国际儿童画展上得了奖;18岁,李小可参军入伍,开始画军史、师史题材的油画,画连队生活的黑板报、幻灯片;35岁,李小可进入北京画院成为职业画家,那时候他更多还是在给父亲做帮手。父亲,在李小可的眼中是“...

    48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国画山水中的落款[图文]
    国画山水中的落款[图文]

    款,又称落款,就是在书写本文外所写作者姓名、年月、轩号等。唐以前作家多不题款,所以古代作品考究起来非常麻烦,也成了许多假作品,就以书圣王右军之许多作品都使人怀疑。款,除了字体、字形之变化外,可分〔单款〕与〔双款〕两类,兹分述如下:落款的分类亦称〔下款〕,是作者自题款。一幅作品完成之后必须题款,一示礼貌,一示对作品负责。短款即简单签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过十字。一字款书法落款中有用一个字者...

    56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微中藏世界,石上谱华章——张学东平刀微刻[图文]
    微中藏世界,石上谱华章——张学东平刀微刻[图文]

    张学东微刻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微小的艺术门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殷商时期,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即可见到微刻文字。到了秦汉唐宋时期,微刻艺术又伴随印章和青铜器铸造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在元明清时期,石材被文人雅士广泛用做印章,篆刻艺术迅猛发展,伴随着边款艺术的成熟,微刻逐渐成为独特的艺术门类。从技法角度看,微刻是一种用微小精细的刀具,以书法、绘画的手法在金、铜、石、骨、核、木、玉等材料上刻出...

    27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画家张大千艺事问答录[图文]
    画家张大千艺事问答录[图文]

    张大千的《大墨荷通屏》□巴东之三:“五百年来一大千”的说法可接受吗?“五百年来一大千”,这是当年徐悲鸿用来赞美张大千艺事成就的一句话,听来实在是有些刺耳,多年来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原因是这句话仿佛是指张大千乃五百年来第一人。那么明清以来的青藤、白阳、石涛、八大,这些大家亦各有他们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难道说他们都不如张大千吗?这点大概张大千自己都...

    154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李彦君:培养文物专家的园丁[图文]
    李彦君:培养文物专家的园丁[图文]

    2011年,李彦君在东方大学文物学院给学生讲解青铜礼器制作方法和辨伪要点,手里拿的是春秋时期的青铜簋。王倩人物名片李彦君,资深文物鉴定家,现任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文物保护学会理事、中国辽金史学会会员、东北历史人物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及修复委员会会员、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131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费大为讲述:艺术史写作何以成为艺术创作?[图文]
    费大为讲述:艺术史写作何以成为艺术创作?[图文]

    费大为这篇小文的起因,是我参加的一次关于艺术史写作的讨论会。年轻策展人卢迎华在会上提出了关于把历史写作作为艺术创作去进行,并通过策展体现出来的观点。实际上,卢迎华在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上已经对这一观点做了一个尝试。这个名为《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系统,不是一个世界》的展览试图对1990年代的艺术史作一番梳理和回顾,同时也穿插了一些和1990年代作品毫无关系的作品,而1990年代的一些重要作品...

    141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