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认识龙瑞先生:丹青见精神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兵兵 点击 :

初识龙瑞先生是美术思潮风云际会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时,我还在做学生,而他在融现代艺术经验於山水画创新实验、探索论家所称“构成性的山水”方面已经取得了全国性影响。挂在中国画研究院他画室墙上的几幅大幅作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洋溢幅间的新意和爽劲,透着一种我行我素的魄力和左冲右突的狂放。这是当年“现代型”艺术创作普遍具有的特徵,龙瑞的艺术心路显然也经受过现代思潮的影响。由於孤陋寡闻,很长时间我对他的认识就限於这最初的印象。

这两年来,龙瑞先生出任美术研究所所长和《美术观察》主编,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他的美术创作以及理论方面的思考,这意识到,他早已走进自己的新世纪。在他被时评认为“回归传统”或者“回归黄宾虹”的新近艺术状态中,我切身感受到一种超出画家式感性思考的深刻,以及在理论界陷於茫然困惑之际而显得特别珍贵的敏锐与清醒。

作为国家最高美术研究机构的掌门人,应该说,他目前所处的地位是特殊而重要的,以至他在山水画领域取得的创作成就和相关的思考,有可能产生远出画家个人范畴而及於整个中国画界的广泛影响。我相信,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上,龙瑞的积极意义会在更长的一段时期里不断显露出来,而且,认识龙瑞的意义也远不止於认识一位山水画家的个人艺术成就或风格面貌。

需要在当代艺术发展的大格局中认识龙瑞。首先,当然是要认识他的思想方面,认识他基於创作实践所达到的对中国山水精神的领悟以至对整个当代艺术价值取向的思考。事实上,如果不是在思想上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和认知,他的艺术道路便不会由“李可染”转向“黄宾虹”。

对龙瑞来说,后者不是一种绘画风格或形式的卓越体现,最关键的,更是一种应该在当今大力提示和明确的文化价值取向的表徵。由其倾心私淑的黄宾虹那里,他领悟到和李可染的思想遵循有深刻差异的另一种艺术哲学。在他看来,这种艺术哲学体现了中华文脉的当代延伸,是支撑和滋生中国画笔墨“内美”并继续拓展其现代空间的思想基础。他意识到黄宾虹在用极富个性的程式化笔墨、笔道解构“写生”丘壑境象时,深刻地维护了中国绘画的价值核心和思维方式,维护了中国文化赋予生命主体的精神自由。这种涉及文化立场问题的判断和认知,使他特别赞赏“中国绘画笔墨无他”的黄氏箴言。由笔墨技术的实践体悟及於中国画学的形上之思,龙瑞选择“黄宾虹”是有深刻理由的,而他对中国山水精神的理解也像黄宾虹凸显笔墨本体地位那样是笔墨化的。对当代中国画而言,这种笔墨化的精神领悟,的确提示了一个寓含文化倾向的实践切入点,它绝不是一种空泛的理论描述。当然,龙瑞还有更大的着眼点,他卓异的悟性和审时度势的敏锐,使他思考的问题不仅超越了一般画家,也超越了那些在文化选择问题上有失自信、有失前瞻的理论家。

面对高涨的“全球化”呼声和“创新”热潮,面对“中西融合”的变革追求,他警醒地意识到由於西方强势文化的大力张扬鼓荡,“中国当代文化生态”所呈现的“动荡性和不确定性、模糊性”,已造成目前山水画“飘忽不定”的诉求,造成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对中国画艺术特性、文化品格的削弱。因而,在中国画创作实践。

作为有实力的画家,龙瑞通过有目共睹的创作成就,无言地阐述着自己的思想主张和价值取向。当临中国画发展需要在深刻反思中重整旗鼓的特殊历史情境,他的艺术追求尤其提示了一种颇有表率意义的实践方式。

像很多在国画问题上自有判断的崇拜者一样,龙瑞选择了黄宾虹,进而更以他的远瞻坚定了这种选择。在秉承黄氏“勾勒加点染”笔墨程式的前提下,他的具体进路是黄宾虹“幽居燕市”时期的笔墨系统。如同评论家的分析,三三两两、参差写就的茅檐屋舍,中锋铁线、一波三折的“三解弧”形廓勾勒,现草木葱茏华滋的打点作皴,峰峦山石“月移壁”般的虚实变幻处理,宿墨点染和积墨渍墨层叠交错的特殊墨韵,布白留空如眼有点、通体化虚的“灵光”以及收拾全画的用水技巧等等,龙瑞山水画创作上的这一系列表象,显示了他对黄氏笔墨系统的全面把握。

作为有一定思想高度的画家,龙瑞没有把黄宾虹的艺术风范仅仅当作形式建构的图像资源,而是将其笔墨系统的全面把握与确立当代中国画的文化立场联起来,奉之为可以将诸多变化因素结构到新的统一目标上的“母本”。他心目中的新的统一目标,是一种不失中国文化立场而又切合时代审美趣味的当代形态,是有浓厚中国文化意蕴、亲近自然而又敦厚博大、清澈明净的艺术境界。他因此强调,研究黄宾虹的画学,“需要用最大的努力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努力打出来”。

事实上,在深深打进“宾虹世界”的同时,他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个性也着实地凸显出来。解怀的生命性情顺着修养的笔墨感觉,於勾勒点染、开合流转之间,衍化为见山见水、见笔见墨、气脉与文脉融会贯通的画局;飞腾的笔势、蓬勃的气象和深沉的墨色起伏纠缠於“构成式”的架构,仿佛有一股雄浑遒劲的灵气穿云走水、摇山荡谷,带出满幅的生动与活络;活泼灵动、蓬松潇洒的心境,寄山寄水、赋赭赋绿,表现为俯仰自如、散淡无羁的中正意笔……这些,或许可以解读为印记在龙瑞山水画上的总体艺术个性。他的山水画形态体现了他生活和思想的状态,其生机盎然的艺术个性不是刻意造作的。缘画细品,平展而不伤远意的构成布局,细碎而不失脉络的团峦块峰,飞扬而不显跋扈的勾勒皴擦,跳荡而不乱节律的直笔打点,繁密而不致壅塞的积墨积染,似乎已在汇作龙字号的笔墨程式。

深入再品,在此极力淡化山水自然形态而突显其精神意态的笔墨程式下,铺垫着一种取向高远、品格超逸的山水画思想,它倾向於把阅读的生活转化为体会的生活,把经历之境转化为心思之境。

后一方面,是正值艺术壮年的龙瑞向更高目标追求的底蕴。他希望把速度化的因素从生活中剥离出去,潜心静气地品味生活的深度价值和审美意味,品味从容徐缓所赋予人生的内在质量以及绵延的中华文脉寄於笔墨的无限“内美”。这种“返身而诚”的人生姿态,於今何等难求,然而,素心待物、结庐天地的高妙中国人文精神,非此莫求。

认识龙瑞,当可见这等精神发扬光大的端倪。

相关文章

  • 蒙娜丽莎的手为何那么美?[图文]
    蒙娜丽莎的手为何那么美?[图文]

    从达·芬奇解剖手稿上发现秘密“达·芬奇的科学密码———蒙娜丽莎的25个秘密”大型展览,自今年8月底开始在广东科学中心二楼专题展馆连续四个月免费对外展出。展览中展示了当年达·芬奇留下的绘图手稿,其中一部分达·芬奇的解剖学手稿,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兴趣。达·芬奇绘画手稿壹...

    119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禅境,穿越书写的极限——张德林的书法艺术[图文]
    禅境,穿越书写的极限——张德林的书法艺术[图文]

    张德林书法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我认为中国当代的书家总是习惯于偏安一隅,或者总是习惯于以某一家的书体来为自己的书写作辩护,甚至一直驻守在某一家书体的铁屋子中,将某一家形成的点横撇捺当成杀手锏来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实际上,这种偏安一隅的做法,不仅没有在最根本性的角度捍卫某一家书体的独特艺术品格,而且正是由此既丢掉了某一书派的独特性,又丧失了书法艺术特有的自由品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张德林的书写却给...

    46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当代水墨 纷繁中的困惑[图文]
    当代水墨 纷繁中的困惑[图文]

    国色·端卢辅圣其实不只是这半年,在google里输入“水墨+展览”,你能发现近10年里,有关水墨的展览和名词、口号、主义,简直多得令人瞠目——水墨关怀、水墨原形、墨变、再水墨、水墨解构、墨测高深、观念水墨、实验水墨、水墨文章、水墨新维度、水墨中的水墨、水墨现场、水墨思维、水墨方向……水墨这一绘画题材和画...

    28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宾虹之“黑”与新安之“辣”[图文]
    宾虹之“黑”与新安之“辣”[图文]

    初中海白云在山68×68cm编者按:初中海,黄宾虹艺术的隔代知音。不仅仅在于他的焦墨山水直接发轫于黄宾虹晚年的焦墨绘画,由黄宾虹这个历史“坐标”逆流而上追溯中国绘画的千年传统,传承而有创新,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更在于他孜孜不倦,对黄宾虹艺术的探讨与研究,《宾虹之“黑”与新安之“辣”》即是他目前为止对黄宾...

    100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哈尔滨玉雕师傅王子臣:冰城老街里的雕刻人生[图文]
    哈尔滨玉雕师傅王子臣:冰城老街里的雕刻人生[图文]

    纳玉坊里的“雕刻时间”杨静摄记者杨静穿过老街上一家烤鸭店的栅栏门,走过一个窄窄的通道,再上几个台阶,记者跟随哈尔滨玉雕师傅王子臣来到了他每天工作的地方——纳玉坊。这个杂乱、破旧、并蒙着白色粉末的小作坊间丝毫不能让人联想到晶莹剔透的玉器作品,但王师傅麻利得更换了工作服,并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因为他明天就要去美国做冰雕了,今天还想赶点儿活儿。机器的...

    61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陈显宝:艺术品有双重属性 既是投资品也是收藏品
    陈显宝:艺术品有双重属性 既是投资品也是收藏品

    “2014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于2014年8月22日-24日在河南郑州召开。上图为宅急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显宝。2014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于8月22日-24日在河南郑州召开。在中国经济已由高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增长观”,为经济转型、深化改革赢取时间。本届夏峰会的主题为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在...

    168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潘建博作品解析——有意识性的笔墨表现[图文]
    潘建博作品解析——有意识性的笔墨表现[图文]

    潘建博虎丘“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明·董其昌《画旨》)。由于中国绘画的传统积淀,以及材料与工具的特性,造成了创造主体(画家)自觉的把握运用笔墨时与身外之境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表象和具象的,而且是抽象的,是心象的差异。也就是个体精神与宇宙的差异,既认识上的差异,情感上的差异。如何实现统一,达到浑然一体,是当今中国...

    131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我谈张大千艺术的名与实[图文]
    我谈张大千艺术的名与实[图文]

    图1出自《张大千作品选集》当今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金钱有时会在相对短的时期内,随心所欲地左右着某位、某些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状态与社会评价,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社会上的人们对事物追求客观性评价和真理。再则,上世纪那些已故名家的所有存世作品与诸名家之间创作格局的原始生态业已成为了“历史积淀”。因此,评价历史上某位书画家艺术成就如何的客观标准,我个人感觉它不论是在以往还是...

    26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冷军 写实绘画是留给艺术最后的一点规矩
    冷军 写实绘画是留给艺术最后的一点规矩

    摄影:陆峰在写实油画市场走俏的情况下,此次在艺术北京上带去冷军作品的美丽道艺术机构并没有遭遇大卖,这在旁人看来实在是蹊跷,这可是“冷军”的作品。借由“写实油画”这一话题采访到冷军,才了解到原委,原来是艺术家不愿意卖。略微不太好意思,冷军笑着说:“是这样,大部分作品不作销售,我想为自己未来美术馆留着。”据说,这位艺术家还一度在...

    190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学者解密柴窑:不是单一品种,烧造地在耀州[图文]
    学者解密柴窑:不是单一品种,烧造地在耀州[图文]

    五代耀州刻花鸟首壶11月3日,第二届中国柴窑文化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五代时期的柴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千古之谜,虽列诸窑之首,却无实物留存。数百年来,人们一直探寻柴窑,产生了“越窑说”、“钧窑说”等说法,甚至有人认为柴窑是不存在的。近年,西安柴窑文化研究所等机构致力研究柴窑之谜,并在文献查证方面取得突破。“青如天,明如镜,薄如...

    88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冷军两年未创作超写实作品 称视力不济困难可克服[图文]
    冷军两年未创作超写实作品 称视力不济困难可克服[图文]

    冷军被现场观众打了围通讯员郝懿供图(记者蒋太旭通讯员郝懿)两年没创作超写实作品,外界传言因“视力不济”,冷军将难以再创造奇迹。昨日,这位中国当代超写实油画领军人物携4幅油画写生新作现身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非意图——中国当代油画艺术邀请展》。面对记者的追问,年届五旬的冷军坦陈:视力确实对自己的创作有影响,但他不会放弃超写实创作,“只要有...

    126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规避叙事,用身体破坏并寻找[图文]
    规避叙事,用身体破坏并寻找[图文]

    ■现代舞《重置》将在京首演■早报专访其创作者、藏族编舞家桑吉加桑吉加1974年出生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朋友私下叫他小名桑巴。12岁时,被挑选至中央民族大学学民族舞,19岁加入广东现代舞团。1998年获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学金赴纽约学习编舞。2002年,跟随德国法兰克福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现代舞界首屈一指的大师威廉·福赛斯学习舞蹈。他曾编排过《无以名状》、《前定的暗色》两部标志性作品...

    54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抽象才是这个时代的审美[图文]
    抽象才是这个时代的审美[图文]

    “荷花”系列之《为你而抒情NO.2》布上丙烯陆云华是上海最早投身抽象画的画家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他的具象画就已经颇有市场。当时他的工作单位在川沙,有比利时领馆的人专门跑很远向他买画。然而在接触了西方的现当代艺术之后,他觉得临摹式的具象画已经不足以表达他的想法,而抽象画则更接近他的心跳。1998年起,他开始了在圈内人看来颇为“危险”的转向,果然,...

    112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影像批评:顾铮——为了一张更大的照片[图文]
    影像批评:顾铮——为了一张更大的照片[图文]

    BottegaVeneta艺术空间“鸟头”个展(2014年1月-3月)现场,姚瑶摄双人艺术小组“鸟头”形成于2004年,其成员是宋涛与季炜煜,两人现在生活、工作于上海。这两位以摄影为工作媒介的艺术家所产制的作品,在近年主要以两种不同的展现方式出现在众人面前。一是以大量的手工印放的快照拼贴一起而成大幅壁面,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众多照片所积聚起来的能量,...

    195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莫言:写作一直追求变化 如若不然就没有什么意义[图文]
    莫言:写作一直追求变化 如若不然就没有什么意义[图文]

    资料图:莫言。廖攀摄杨扬:我阅读过《四十一炮》,印象中作品依然保留着您原有的风格,但也有变化。先说原有的特色,我想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是儿童的叙述视角;二是乡土本色。从《透明的红萝卜》到“红高粱系列”,以及《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好像对这种叙述视角有一种偏爱,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写作时觉得这样写得比较顺手?另外,就是对山东农村好像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创作上的依恋,作品的...

    77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