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蒙娜丽莎的手为何那么美?[图文]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小小侠 点击 :

蒙娜丽莎的手为何那么美? | 美术常识

从达·芬奇解剖手稿上发现秘密

“达·芬奇的科学密码———蒙娜丽莎的25个秘密”大型展览,自今年8月底开始在广东科学中心二楼专题展馆连续四个月免费对外展出。展览中展示了当年达·芬奇留下的绘图手稿,其中一部分达·芬奇的解剖学手稿,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兴趣。

蒙娜丽莎的手为何那么美? | 美术常识

达·芬奇绘画手稿

解剖手稿相当精确

达·芬奇为后世留下的6000多页手稿中,解剖图手稿并不多。他描绘的数张解剖图和他使用过的几十块解剖板,以及用左手写的说明笔记等,现都保存在英国温莎皇宫皇家图书馆。这些东西已成为稀世珍品,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蒙娜丽莎》更有价值。

达·芬奇很早就正确地掌握了人体从内到外的结构。专家分析,达·芬奇至少解剖过30具尸体。他不仅解剖,还画了许多人体骨骼的图形。他是第一个具体描绘脊骨双S形态的人;他能完美地表现头骨的形态,以及脑部不同的交叉截面图;他还画了许多包括肺脏、肠系膜、泌尿道等的精确图纸,经常描绘人体颈部和肩膀的肌肉和肌腱;他是第一个画出子宫中胎儿的人,同时也是第一个画出腹腔中阑尾的人。除了人体外,达·芬奇也解剖过牛、禽、猴、熊、蛙等,了解其结构,并进行比较。

达·芬奇1519年去世后,这些解剖画稿当时并未发表,几易其手后于17世纪辗转流传到英国,被查理二世获得。目前英国王室共有此类画稿268页。这些手稿中详细而准确地描绘了人体肌肉和骨骼的结构,以及手、脚、颈、脊椎因肌肉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姿态。英国华威大学临床解剖学教授彼得·亚伯拉罕斯表示,达·芬奇人体素描图的精确度与当前任何科学画家绘制的图像都不相上下。亚伯拉罕斯说:“达·芬奇是一位非常细心的观察者,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也是一位非常谨慎小心的科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他将实验发现付诸笔端,所绘制的素描拥有惊人的准确度。”亚伯拉罕斯认为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素描,水准至少领先于他所处时代300年,精确度甚至超过19世纪的《格雷解剖学》。也许直到最近,3D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图像,才算是在精确度方面超过了达·芬奇的双手和眼睛。

达·芬奇的解剖学理论著作《绘画论》直到他死后61年后的1580年才出版。有人说,如果这本著作能在他在世时而不是在他过世后才出版,也许现代医学会有更长远的进步。

据说,后来在2005年,达·芬奇的画作还曾激发一位英国心脏外科医师,研究出一种修补受损心脏的新方法。

解剖研究过程艰难

达·芬奇所在的那个年代,科学理论中甚至连人体循环系统工作机理的概念都没有。达·芬奇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解剖尸体和绘制解剖图的人。在中世纪时期,他弄到的每一具尸体都来之不易。而且可以想象,在还没有出现防腐化学品的时代,他做如此细致的研究,需要忍受怎样的恶劣环境。达·芬奇在其手稿中曾写道:“仅一具尸体是不够的,为了要比对差异,我必须重复地进行解剖;必须克服与四分五裂、剥离的、惨不忍睹的尸体共处一整夜的恐惧感……把各种器官加以分解,把包围这些血管的纵使是最细微的肉屑也剔除干净,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细致而又需要知识和耐心的工作。”

为了搞到尸体,他曾亲自护送犯人去刑场,抓紧时间将犯人惊恐万状的面部表情速写下来,等到犯人被处决后,又立即将尸体带回家,以供解剖之用。

为了寻找解剖的机会,达·芬奇曾经和一位解剖学教授合作。在此期间他最少解剖过20具尸体,也完成了一幅令后人惊叹的人体脊椎的草图,据称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人体脊柱进行准确的描述,这幅素描足以奠定达·芬奇在解剖学研究史上的地位。作为一幅二维图像,它的精确度与当前的任何脊骨图像不相上下。

1511年与之合作的解剖学教授去世后,意大利局势动荡,达·芬奇被迫搬出了米兰。由于无法再解剖人体,他只好解剖一些狗和牛之类的动物来继续他的研究。

在达·芬奇的解剖画稿中,一幅比较著名的是一个母亲子宫内胎儿的图像。他从不同角度来描绘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在一张手稿中,他还批注说:“胎儿在子宫中被水包围着,因为重物在水中比较轻,尤其在浓稠的液体之中更是如此。子宫内的液体分散了胎儿的重量,使他安居于子宫的下方。”当时曾流传一种说法,称达·芬奇为完成这些手稿,解剖了因难产而死亡的妇女和胎儿。但是也有专家认为,画上的子宫形态与人类的并不一样,应该是牛的器官。但这种错误也说明当时的确很难获得女性尸体,达·芬奇只能利用解剖动物的发现去推断人体构造。

在一本年代可追溯到1498年的笔记中,达·芬奇还绘制了一系列头骨素描图。为了绘制这些素描图,达·芬奇需要将头骨的面部前端切掉,暴露出下面的构造,要在不破坏骨骼的情况下完成这种切割并非易事。达·芬奇却做到了。他为了让后人了解整个过程,还特意在手稿中同时绘制出自己所用解剖刀的图画。

解剖服务于绘画

解剖学的研究成为达·芬奇不断提升其绘画技巧的基础。达·芬奇认为“绘画是一门科学”,画家必须了解人体的内部构造。因为画家要表现人物的身姿手势,使各部位恰当妥帖,他就必须了解筋、骨、肌肉、腱的解剖,了解每一种运动是由哪一条肌肉或腱引起的。这样在作画时,才能把这些起作用的肌肉或腱画得粗壮些,其余的肌肉就不必画得条条毕露了。他认为人体解剖是了解人体动态的钥匙,还曾讥笑有些画家不结合人的动作去研究解剖,“结果画出的裸像,肌肉块块凸起,活像一袋萝卜”。

那些手稿中有一幅人的侧面头像很值得留意,因为它可能是达·芬奇当时正在创作《最后的晚餐》的一份草稿。他希望能够很好地表现犹大听到耶稣说有人告密后的反应,因此他认为必须先了解人的面部肌肉在紧张时的状态。仔细观察《最后的晚餐》中犹大的面部表情,你就会发现他眉毛扬起,颈部肌肉紧绷。学者们认为,达·芬奇把解剖学研究成果,很好地运用在了这幅名画中。

达·芬奇的作品中出现过很多只漂亮得令人着迷的手,比如《蒙娜丽莎》中那只著名的手,还有《抱貂的女子》那只比例偏大的手,等等。其中著名作品《圣告图》及《岩间圣母》,对于手臂及手摆放姿势的逼真描绘,正是得益于他对猴子手臂的解剖———他本人便在图纸背面注明:“这是一只猴子的手”。因为达·芬奇也解剖过与人体结构极为相似的猴子,并将其中了解到的知识与感觉运用到了绘画中来。

在壁画《安吉利之战》中,他描绘的金戈铁马战争场景一直是人体结构和动态素描的范本。而达·芬奇一些解剖画稿上,曾详细描绘在被斩断的手臂的横截面、从中劈开时大腿内侧的样子等,都被后人认为他是在为了完成这幅画作而做的研究。

因为达·芬奇的画都是一层一层画上去的,于是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猜想,是否他每次作画都是先从内层的肌肉画起?这当然是个玩笑,但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想学会欣赏达·芬奇的画,不妨先从解剖学的角度去尝试了解他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相关文章

  • 以其所知,养其所不知——刘巨德先生艺术访谈[图文]
    以其所知,养其所不知——刘巨德先生艺术访谈[图文]

    刘巨德先生谈论艺术的时候那种投入,那种忘我,让人感觉到他不仅是一个亲和的长者,更是一个有着绵厚思想,对艺术十分虔诚的人。刘巨德先生满头银发,像一个历经人世沧桑的智者,访谈期间,他略带嘶哑的缓慢的叙说,将时间的影子停顿在思维的记忆里,思虑心移,悠长的溯往,时又回眸抚今,似乎瞬间阅尽世间酸甜苦辣。刘先生的笔下是一个丰盈的世界,他画故乡的小草,校园的荷塘,积雪前的白鹭,阳光下的猫,身边的学生等,所画之物...

    142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浅谈徐公朝廷先生画马[图文]
    浅谈徐公朝廷先生画马[图文]

    奔马图我曾经为徐公朝廷先生写过一篇名为《一生为“马”》的文章,记得那时的主要侧重点是徐公的学画背景及简单的艺术描述,对于徐公来说确实不足以阐释清楚整条艺术脉络,或者讲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能遇到“读懂”他艺术的人也可算的上是他的知音吧。上面讲的话似乎我在卖什么“关子,其实不然,如果读懂一个艺术家,你必须走进他的生活,了解他的生活,徐公...

    133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回望青山 返本开新[图文]
    回望青山 返本开新[图文]

    宋玉明溪山清夏70×80cm2011年人生的历练,往往会守望艺术家的成长。作为当代深圳具代表性山水画家之一的宋玉明,其父为新金陵画派代表之一的一代大家宋文治,这使得宋玉明自小接触的均非等闲之辈,耳闻目染的皆为水墨字画,浸染于江南大家的深厚学养,从而造就了他不一样的艺术之旅。1988年宋玉明来到深圳,这个亟待建设的新兴城市所释放的青春活力深深吸引并感染着他,他体察并见证着这座城市一...

    135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文字从童年的伤口倾泻而出” [图文]
    “文字从童年的伤口倾泻而出” [图文]

    ■“以色列电影第一夫人”阿尔玛戈小说《艾维娅的夏天》出中文版《艾维娅的夏天》中文版书封《艾维娅的夏天》1951年,10岁的女孩艾维娅与她的单亲妈妈亨雅在以色列的一个小村庄里相依为命。亨雅是纳粹集中营的一个幸存者,她被过去的记忆困扰,情绪不稳定,政府也无法帮助她和女儿改善处境。艾维娅一心想找到她的父亲,总觉得刚搬到村中的那个男人就是他父亲,而亨雅知道艾维娅的父亲为什么没有...

    169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回顾2011中国艺术界:博物馆免费 文交所疯狂[图文]
    回顾2011中国艺术界:博物馆免费 文交所疯狂[图文]

    2011年,中国艺术界有很精彩,也有很无奈,总而言之它们都是过去一年的历史画卷中无法抹去的色彩。回顾难以面面俱到,且选其中10种“颜色”以飨读者——艺术品市场拍卖火爆背后难掩泡沫白色全国美术馆免费观赏“吃白食”不是个好词儿,但美术馆免费让公众“白看”却是件大好事!2011年1月26日,中国文化部和...

    96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以不知道怎么拍的方式拍电影[图文]
    以不知道怎么拍的方式拍电影[图文]

    导演李玉李玉早年曾经做过主持人,拍过纪录片,其作品《姐姐》被纪录片大师怀斯曼称赞为“摄影机能像趴在墙上的苍蝇一样观察生活”。从2001年反映女同性恋生活的电影处女作《今年夏天》开始,李玉的导演之路开始慢慢一次又一次转变,从最初的小众、地下、边缘,到现今的票房“亿元俱乐部”会员。李玉一边走在社会批判、直面内心的创作刀刃上,一边游走在红线边。李玉和制...

    40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略论近代书法家徐之谦的生平及艺术[图文]
    略论近代书法家徐之谦的生平及艺术[图文]

    徐之谦篆书作品□汪新林徐之谦(1903-1985),字钵盦,号益斋,又号居庸山农,昌平阳坊镇葛村人,近现代书法大家、篆刻家。其金石书法炉火纯青,对篆、隶、行、楷、草及宋体、美术字无不精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书林全才、奇才。同时,他学古而不泥古,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前人的经典佳作融会贯通,既恪守宗法、遵循规范,又有所创新、独具特色。他的篆刻作品结构端庄、笔力雅练、刀法刚健、疏密得当,在国内外享有极...

    92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赵建成《徐悲鸿》真伪之辨[图文]
    赵建成《徐悲鸿》真伪之辨[图文]

    2012年6月4日保利拍卖作品,成交价126万元。2012年5月27日琴岛荣德拍卖的赝品。今年春拍,画家赵建成共有两幅《徐悲鸿》上拍,一幅在保利上拍,一幅在琴岛荣德。对于在琴岛荣德上拍的拍品,赵建成本人认定为赝品,并就此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目前市场上层出不穷的伪作,如何从绘画的角度上辨析?>>画家成就《先贤录》成就独特绘画语言国画大家赵建成从事绘画创作研究40余年,成就斐然。曾连续五届在...

    68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英国大学博物馆生存现状:精英性与公共性的平衡[图文]
    英国大学博物馆生存现状:精英性与公共性的平衡[图文]

    杜伦大学东方文化博物馆展厅精英性与公共性这对长期存在于博物馆和博物馆学讨论中的矛盾体,在大学博物馆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即便抛开资金困境,精英性与公共性的矛盾仍然是英国大学博物馆策划展览和活动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展览——精英性与公共性的平衡大学博物馆精英性与公共性的矛盾首先体现在展览的选材、设计和诠释之上。为了在两者间取得相对平衡,满足不同观众群的需要,大学博物馆各出...

    172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杨秋宝:勿把连环画当作榨油机[图文]
    杨秋宝:勿把连环画当作榨油机[图文]

    杨秋宝在创作他的《红楼梦》扇面。表现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形式多种多样,除戏剧影视剧之外,刘旦宅绘制的经典《红楼梦》插图中的黛玉葬花依然深入人心。今年9月,画连环画出身的画家杨秋宝绘制的120幅扇面《红楼梦》即将完工,扇面上的每一幅画面都用来表现小说《红楼梦》一个章节,反面则用蝇头小楷书写了这个章节的概要,这些扇面完工后将分别在苏州和上海展出。杨秋宝告诉早报记者,这项进行了近两年的绘画工程,差...

    83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赵绪成用浓墨重彩画国画 改编国画不画光传统[图文]
    赵绪成用浓墨重彩画国画 改编国画不画光传统[图文]

    书法作品《飞》9月22日,“七十·从心如梦——赵绪成书画艺术展”在798赵绪成艺术馆开幕,除了其早年反映现实生活之作,也有“飞天”系列、“都市”系列,以及书法作品。赵绪成曾是江苏省国画院继傅抱石、钱松岩之后的第三任院长,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的作品就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包括《巧裁缝》《...

    128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哈尔滨书协副主席高杨书法赏析[图文]
    哈尔滨书协副主席高杨书法赏析[图文]

    高杨高杨作品高杨他称自己为“票友”,然而自幼习字,临贴无数,却自谦“票友戏墨”。他堪称收藏家,名家翰墨阅历无数,大家精品尽收阁中。他算得上鉴赏家,名画佳作经手经眼,名品赝品自在心中。他还是个实业家,将精品收入阁中,需要的是实力。高杨作品他在自白中这样写道:吾于习字,未敢云“书法”,盖因“书法&rdqu...

    47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独家专访:中国画的教与学[图文]
    独家专访:中国画的教与学[图文]

    当代中国画教学与创作研讨会,12月14日在北京中国画艺术创作院举行。来自美术界专家学者及中国画艺术创作院画家百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主持。围绕当下中国画发展与现状、写生与创作的关系、中国画笔墨在当下的发展与变异、当下中国画的教学方法与问题展开讨论。中国画艺术创作院院长杜大恺从艺术社会学发展的宏观视野下分析了当前艺术发展的规律,尤其从全球化视野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化发展遇...

    81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沈鹏:耄耋之年喜耕耘[图文]
    沈鹏:耄耋之年喜耕耘[图文]

    沈鹏先生沈鹏,江苏江阴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其家学渊源,学养深厚,幼习诗书画,尤书为上。几经磨砺,渐成气候,以草书傲立于书山画海,成为一代名家。少年时代,喜读《大公报》,认为它天下为公,公正公道。时值《大公报》建报110周年,我们特地邀请了这位当年的老读者,请他谈谈他的书法艺术之路,他对当下书坛的评判,他对《大公报》的期望等,以飨读者。书卷气未识沈鹏先生之前,闻其以狂草独步天下,暗度:此...

    98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王清州:超以象外的写意水墨[图文]
    王清州:超以象外的写意水墨[图文]

    王清州在北京798艺术区这个艺术蓬勃发展的聚落中,艺术家王清州的“椰石斋”就坐落于此。一走进王清州的工作室,我便被这雅斋之中所洋溢着的浓厚艺术气息所包围。初识王清州,他的热情亲切以及儒雅博学让我印象深刻,他时而沉静多思,时而又快人快语。在静心品读其工作室中所陈列的作品同时,与王清州的对话也由此展开,在这场愉悦的交谈中,我能深切感受到他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和卓然超群,王清州就...

    65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