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中国烟草博物馆网站上刊登了一条新闻:《烟博馆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殊荣》,报道称:烟草博物馆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上海市未成年人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7月13日《人民日报》)
笔者认为,如果存在着“烟草文化”这一概念,那它也应该是一种“反思文化”——反思烟草给人带来的危害,反思与“烟草”作斗争的历史。在这个角度上,建立一个博物馆,让公众从那些具象的事物中获得思考和启迪,从而更坚决地拒绝烟草、崇尚健康,也确有其合理性。但刚刚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的烟草博物馆,似乎适得其反——以吹捧、崇尚烟草文化为主,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引来漫天板砖才怪。
“烟草博物馆”,顾名思义,是存放与烟草有关的历史和文化的地方。浏览烟草博物馆官方网站的介绍,会发现其措辞中不乏“图腾”“丰富内涵”“历史伟人”“民族英雄”之类的字眼。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丰富内涵”并不是与烟草做斗争的丰富文化内涵,却更像是烟草生产制造的“丰富工艺内涵”;这些“民族英雄”不是与烟草作斗争的英雄,却是一个个被剥离出吸烟史的“烟草英雄”,这样的博物馆,其存在和文化传播的初衷就令人怀疑。
未成年人涉世较浅,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多以感性模仿为主要方式,将未成年人带入这样的博物馆,进行如是的“爱国主义教育”,即使不会从中获取“英雄也吸烟”的感悟,恐怕也难以获得禁烟、拒烟的正面教益吧?这样的单位都能获评“爱国教育先进单位”,到底是烟草经济根深蒂固,烟草利益群体有钱能使鬼推磨,还是相关部门视而不见昧着良心颁奖?
事实上,我们不缺烟草文化素材,也不缺与爱国主义联系紧密的“抗烟史”。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鸦片战争”,其最初就是抗击西方毒品输入、经济掠夺的一次战争,“鸦片”俗称“鸦片烟”。这样典型的爱国教育素材,到底有没有及时向青少年传输?即使抛开历史因素,当今的国人三令五申禁烟,但烟草销量依然不减,甚至一些专家、教授也蜕变为烟草经济的推手,这不也是我们身边鲜活的例子吗?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表示:2011年我国的卷烟产量跟10年前相比增加了41%。目前的吸烟人群高达3.5亿,被动吸烟人群超过7.4亿(7月13日中广网)。这个消息令人心情沉重,它与烟草博物馆合在一起,筑成了笔者有关未来的担忧:在“含血”的烟草经济背后,烟草利益的强盛有目共睹,但一套真心诚意的,面向未来的控烟举措却迟迟未见,这让人情何以堪?
在此基础上,笔者强烈建议建设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烟草博物馆”,既警示下一代,也反思当前的烟草经济,唯有如此,才能响应国家号召,真正实现禁烟、控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