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张治中公馆变豪宅引质疑 评:城市应对历史担责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小龙马 点击 : 250 次

昨日,新华社“新华时评”发表评论:2006年6月被认定为南京市文保单位的“张治中公馆”在经历“拆除”、“重建”之后,摇身一变为叫价6000多万元的商品豪宅。相对于房主恶炒名人故居“概念股”的高调,当地文保等监管部门的表现近乎孱弱。

民国建筑是历史给南京城留下的一笔“特别馈赠”,是独一无二的文物遗存,但也就此给南京带来了“成长的烦恼”——面对建筑寿命70年“大限”和城市现代集群的“膨胀”,如何对待千余处或老或危的民国建筑,既事关民国文化的历史传承这一厚重主题,也牵涉文物保护和海外影响等众多敏感话题。

建筑是修缮还是重建?原住民是保留还是置换?建筑使用是出售还是出租?城市开发中是让路还是当仁不让?一系列直指历史文化名城招牌的拷问涉及方方面面,复杂而纠结。

但南京不仅有理由也有必要通过上述大考。

我们可能不得不接受一个遗憾的现实:在近年来的保护民国建筑考题中,南京尚没有给出令人完全满意的答卷。

近日,关于南京“张公馆”被挂牌叫售6400万元的新闻,正在发酵。众多主流媒体纷纷关注并质疑这一破天荒的“民国老建筑”变身“天价豪宅”事件。昨日,新华社“新华时评”以《“文物变豪宅”是对“空气执法”的莫大讥讽》为题发表评论:2006年6月被认定为南京市文保单位的“张治中公馆”在经历“拆除”、“重建”之后,摇身一变为叫价6000多万元的商品豪宅。相对于房主恶炒名人故居“概念股”的高调,当地文保等监管部门的表现近乎孱弱。焕然一新、待价而沽的“张治中公馆”再次引发公众对文物保护中“空气执法”的强烈质疑与批评。

“空气执法”问责的是文物监管部门,“近乎孱弱”这样的措辞,无疑是对文物保护工作不力的痛惜。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风波已经成为另一张“名片”存于“百度”《百科名片》上,负面评价不少。当然,这让一直以来以历史文化名片引以为荣的南京人,五味杂陈。

为什么外界会用这么激烈的情绪解读南京民国建筑的命运遭际?用这么不客气的态度苛责有关地方文保部门?这当然事出有因。

近年来,在南京民国建筑保护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争议性较大的新闻,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几年前,有关南京大学民国建筑群整体风貌遭到相邻单位拓展破坏的争论,一时间曾甚嚣尘上;

去年,新华社记者以《南京美龄宫陷“婚宴门”“国保”为何难挡营利冲动?》为题,报道了“美龄宫经营风波”;

今年3月21日,南京晨报报道,作为民国建筑保护范例之一的颐和路十二片区,由于涉及民国建筑保护这一宏大命题,其招商运营工作近期被叫停;

今年3月29日,现代快报报道,抗日名将张灵甫南京别墅被拆,其遗孀索偿27年没有结果;

今年4月5日,东方卫报报道说,南京大学最长寿教授郑集位于上海路南秀村的故居,近日被中介挂上网以1580万元的价格叫卖。报道说,今年以来,民国别墅在南京市二手房买卖市场上频繁亮相,价格也多在千万元以上……

南京众多民国建筑、名人故居,经历的这场磨难,其原因一言难尽。这里面,除了这些建筑大多已属于私人所有,名人故居的身价倍增引发买卖驱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星罗棋布的民国建筑在城市演变中,有的正在成为发展的“累赘”,拖了城市向现代化迈进的后腿。因此,与其说业主是民国建筑“非法拆除”“违规重建”“违法出售”的罪魁祸首,不如说文物监管部门的“无能为力”“墨守成规”“空气执法”,造就了如张公馆这样的文物建筑在城市开发与利用“围剿”中举步维艰的境地。

据悉,南京市有512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以民国建筑为主体的重要近代建筑有165处被列入国家、省级、市级文保单位。文物保护面广、量大,产权多元管理分散,违法成本极低,管理人员和文保经费也不充足,这都给保护带来难度。而当下,风起云涌的城市化进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进入了一个凸显期。据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万余处,但其中约4.4万处已经消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坦承,“确确实实文物保护进入了最关键的时候,而且文物遭破坏被拆除的情况,可以说是历史之最。”“历史文化名城,严格上来说是名存实亡,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不是个人破坏,而是法人违法。”

很显然,把民国建筑遭蚕食、遭破坏的责任推到私人和开发商身上,是一种诿过逃避的心理。正是监管的不到位、不得劲、不用心,才使得这些蕴含着极大文化价值的名人故居在铜臭中被屈辱地出卖。

文物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是城市和市民的共同财富。作为民国文化“法定保护人”身份的南京,该在这方面下狠心出硬招了,要有所得有所失。否则,无法向历史交代。

相关文章

  • 朱家溍先生与故乡[图文]
    朱家溍先生与故乡[图文]

    本文作者与朱家溍(右)在萧山博物馆1996年春,朱家溍受聘为萧山博物馆顾问。自那时起,先生几乎每年亲赴故乡,无偿为博物馆馆藏的文物作鉴定。内容涉及书画、铜器、杂件、家具等等,过目鉴定的藏品近2000件。纠正了许多原先鉴定的错误,为馆藏文物的科学管理与利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朱家溍,字季黄,原籍浙江萧山新塘朱家坛村。1914年生于北京,2003年去世。生前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

    125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快乐地做纯粹的事——花鸟画名家徐斌和他的小写意花鸟[图文]
    快乐地做纯粹的事——花鸟画名家徐斌和他的小写意花鸟[图文]

    徐斌,号子云,又号大丰堂主,浙江衢州柯城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画鸟画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画家协会会员,衢州现代国画院院长。(衢州晚报记者郑菁菁)有宣纸、毛笔、颜料陪伴,衢州画家徐斌就能呆在画室里整日不出门。在他看来,画画是一件很纯粹的事情。静心作画是一种生活方式,自己喜欢就好。【大自然在讲故事】记者见到徐斌时,他正站在案台边拿着毛笔作一幅花鸟画。白绢上,徐斌用画笔一点点精心点...

    187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微中藏世界,石上谱华章——张学东平刀微刻[图文]
    微中藏世界,石上谱华章——张学东平刀微刻[图文]

    张学东微刻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微小的艺术门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殷商时期,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即可见到微刻文字。到了秦汉唐宋时期,微刻艺术又伴随印章和青铜器铸造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在元明清时期,石材被文人雅士广泛用做印章,篆刻艺术迅猛发展,伴随着边款艺术的成熟,微刻逐渐成为独特的艺术门类。从技法角度看,微刻是一种用微小精细的刀具,以书法、绘画的手法在金、铜、石、骨、核、木、玉等材料上刻出...

    27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徐绍奇:方寸之地 篆刻人生[图文]
    徐绍奇:方寸之地 篆刻人生[图文]

    徐绍奇在冶印袁少洪摄12月20日,粤北山城韶关,阳光明媚。中午,记者依约来到韶关市区中心一条小巷,在一间并不起眼的店铺里,拜访广东省工艺美术师徐绍奇。1956年出生于辽宁省兴城市的徐绍奇是满族人,现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及翁山诗书画院书画师,尤以篆刻而闻名粤北大地。记者走进小店铺,看见左边摆设了玉器、名家书法等艺术品,右边是一些古旧家具,店里面一角是篆刻工作台。此时的徐绍...

    78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青花居士收藏杂谈:关于收藏的“胡说八道”[图文]
    青花居士收藏杂谈:关于收藏的“胡说八道”[图文]

    收藏是需要理念的,一定的收藏理念直接影响收藏行为;收藏也是需要相互学习交流的,进而长知识、开眼界、增眼力,提高收藏水平。收藏也有不少年份了,也经手过不少罐罐坛坛,通过这个过程,渐渐地对在收藏界中流行的一些经验之谈有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现整理出来,与藏友一起分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权作“胡说八道”。上图为:清顺治青花松竹梅罐 高25cm,盖为康熙后配。一、“收藏靠的是眼力和眼光”眼力也就是...

    158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俄罗斯写实艺术的启示[图文]
    俄罗斯写实艺术的启示[图文]

    列宾秋天的花束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艺术最容易跨越任何障碍(比如语言不通),自由畅神地进入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从事中国画艺术的我,年少时就十分痴迷俄罗斯(前苏联)绘画艺术,他们的素描、风景画、主题创作,还有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著名艺术家,如列宾、苏里柯夫、契斯加柯夫、列维坦、希什金、费申……以及那一幅幅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宏构巨制:《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查波罗什人...

    65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湖北写实油画纵观[图文]
    湖北写实油画纵观[图文]

    图片资料[文/高星]“中国现在最高水准的写实主义绘画绝对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很多西方人到中国来对我们的写实主义绘画都惊讶不已,他们想像不出在古老的东方会有人把西方的艺术推向极致。”——艾轩中国写实油画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写实油画作品,如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

    76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玄中之境——长白散人谈姜平书法[图文]
    玄中之境——长白散人谈姜平书法[图文]

    一本集子的出版,前面总有几行文字,似乎为了说点什么。其实对于姜平这本书画集,只要翻开它的人,便能感觉到其中的味道儿,无需多言。如果非要说几句话,那就说说姜平。我认识姜平,是先识其字,后识其人。长久以来,有这样一句话,叫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其实这只是文人墨客的自我抚慰,我在文化圈中三十五年却未见几个“其人”。似乎那横行华夏的“隐文化”早已把儒家的仁、老...

    168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试论虹叟之说[图文]
    试论虹叟之说[图文]

    编者按:收藏界对于创新型艺术家的认知,普遍来说是相对滞后的,而对于艺术作品的认识,往往首先是受主流社会思潮的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艺术品收藏家们注重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如溥儒、金城、陈师曾等一些有着世家背景出身的画家,无论是市场的认可度还是画坛的号召力,在当时都是翘楚一时的;其二则是海派艺术看重画面富丽的审美观念。但这两个因素,在近百年之后的今天,都已经不是决定作品价格的主要因素。2...

    167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王璜生:水墨的光晕和两难[图文]
    王璜生:水墨的光晕和两难[图文]

    从事水墨创作和理论研究的王璜生跟我打了一个比方,我们现在看水墨,好比西方人看油画。他说现在西方也有人在画油画,而且画的还不错,但是西方整个文化的主流是当代艺术。就像人们看弗洛伊德的展览,在谈油画表达的同时更会说他是具有文化意义艺术大师。所以王璜生看来,新水墨所面临的正是如何在当代艺术这个开放体系中找位置,而又不抛弃传统所赋予的光晕的两难问题。水墨是一种情节Hi:你怎么看待新水墨这个提法?王...

    145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黄君:张旭光的意义[图文]
    黄君:张旭光的意义[图文]

    在近几年的中国书坛,张旭光是一位受到广泛关注的代表性书法家。他在担任全国书协副秘书长和创作评审负责人期间,不仅提出“新帖学”、“激活唐楷”等创作理念,而且以一种宏阔大度的书法形式,诠释着自己的理念。笔者以为,象张旭光这样,既能有理性思考,又敢于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践的书家,理应成为时代关注的重点。张旭光是一位对书法艺术抱有虔诚之心,立志要在书法创作...

    157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朱新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图文]
    朱新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图文]

    艺术家朱新建朱新建朱新建(1953-2014)江苏省南京市人。我国当代新文人画代表人物。198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留校任教,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质奖;作品《除三害》获全国少儿图画优秀奖。为上海美术电影厂、中央电视台设计动画片《老鼠嫁女》、《金元国历险记》、《皮皮鲁与鲁西西》的人物造型。曾赴比利时、法国举办个人作品展。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法国国家图画馆、比...

    47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贾本武,让“感觉主义绘画”进行到底[图文]
    贾本武,让“感觉主义绘画”进行到底[图文]

    文/十八公生活在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很少有哪位画家敢说,画自己的画,不为市场所左右。有一位画家做到了,他就是贾本武--“感觉主义绘画”的初始倡导者。他的人生最大快乐和梦想就是能坚持画他的“感觉主义绘画”,没有人能改变他的初衷。他要执着的画下去,不管市场接受不接受,人们喜欢不喜欢。他独自的前行,走在与众人的方向完全相反的路上...

    184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现代书法[图文]
    现代书法[图文]

    魏立刚魔块·蓝潭(现代书法)长篇文字全篇章法美,书体趋于自由性,其大小、行列、疏密的变化大,常空格留白,形成美的节奏,多见于书札。现代书法已经不是功用性,进入艺术领域,书体的形式感被加强了,向绘画方面靠近,注重浓、淡、干、湿的变化美,审美也趋向绘画,书法变得更加自由,强调个性的抒发。然而,当今的书法多草率,对单个字的传统训练往往缺少,抑或有强烈的个性抒发,但少深沉、多粗俗,或追...

    175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徐冰:以国际化思维滋养中国艺术[图文]
    徐冰:以国际化思维滋养中国艺术[图文]

    徐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是中国当代最早蜚声海外且至今仍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在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创作的成名作《天书》系列中,他亲自设计刻印数千个“新汉字”,以图象性、符号性等议题深刻探讨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90年代移居美国后陆续创作《新英文书法》、《鬼打墙》、《地书》等,均对国际艺坛产生巨大震动。此外,本世纪以来徐冰的创作面...

    80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