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大报帖》《妹至帖》与王羲之无关

时间 : 12-15 投稿人 : 培培 点击 :

周详

在日本,这几年连续出现两件“王羲之书作(唐代精摹本)”。一叫《妹至帖》,1973年面世,2007年拿到香港拍卖,结果流拍。二叫《大报帖》,2012年面世,日本媒体正在猛力炒作,中国一些书法学人也跟着随声附和,说它是可靠的王书“唐摹本”。

不久前,祁小春先生(在日本研习、工件多年,后被引入南方某大学当书学教授,对王羲之研究较多)更有新的文章发表:(编者注:见本刊1月27日6版),说这两件东西“或可断为右军晚年书迹”,又说《大报帖》与《妹至帖》“原为一件”。

在笔者看来,突然冒出的《妹至帖》、《大报帖》不可能是王羲之手笔。日本商人说它是“王羲之”,并且拿到中国香港拍卖,会不会是在忽悠中国人呢?

《妹至帖》:“羸”“忧”都写错

《妹至帖》原藏日本民间,1973年前后才被说成王羲之书作,并且拿出来展示。为了抬高身价,人家就这么说了,就拿到你中国香港来拍卖了,你们中国人不是“不差钱”么?现在“王羲之”送上门了,爱信不信由你吧。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时有书学教授出来替《妹至帖》说话,相信日本商人会很高兴的。

然而,日本一下子出现了两件“王羲之”,这可能吗?

中国是王羲之的故乡,在中国,王羲之书作早已真迹无存,就连唐代摹本也已绝迹。清朝乾隆皇帝见了未必是王羲之真迹的《快雪时晴帖》,便高兴得饭也不吃了,把工作撂在一边,专设“三希堂”以贮之(另二“稀”是“大令”王献之《中秋帖》、“小令”王珣《伯远帖》),可见王羲之是何等的难得。

然而在日本,几年之间竟冒出《妹至》、《大报》两通“王羲之”。这又是何等的不可思议!其实中国古代,中韩文化交流远比中日文化交流密切,魏晋至隋唐期间,新罗、百济买走的中国书迹不计其数。中国、韩国早就没有了王羲之,日本却突然冒出两件,这样的概率实在让人怀疑。

我们不妨问问日本的文化商人,王羲之给朋友写信,写错了字他会发出去么?如果你们说“不会”,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你们的《妹至帖》是王羲之写的一封信,那为什么“羸”字写错了?此字右下角写成了“反文”,岂不在草书界闹了“国际”笑话?(见《妹至帖》)

草书“羸”字右下角必须写成草体“月”字形,这是起码的草书常识。王羲之书法传世甚多,他写到“羸”字也很多,右下角全是写成草“月”。比如《七月帖》中“知足下故羸疾”、“吾故羸乏”两处,无一不是“月”形。为何日本《妹至帖》却写成了“反文”?王羲之是“书圣”,写错字的情况也许会有,但是唐朝的“摹帖”之人,能容忍这样的错误谬种流传么?笔者查遍草书字典,发现这个意为“病弱、瘦弱”、读音为“雷”的“羸”字,右下角从来没人写成“反文”。祁先生说《妹至帖》中“羸”的写法可参看“《七月帖》、《桓公当阳帖》以及《蜀都帖》”,然而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王羲之从没写过《妹至帖》上这样的“羸”字。

这样,各位说《妹至帖》是王羲之的一封信,好像不大有说服力吧?笔者的想法是,这是书法水平不太高的日本人,在那里伪造“王羲之”呢。

《妹至帖》中那个“忧”字,也写得很成问题。王羲之身处忧患乱世,信件写到“忧”字不计其数。比如《都下帖》有“但运迟可忧耳”、“又加痢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七月帖》有“触暑远涉,忧□不可言”,等等。他写“忧”字,字形都是这个样子:轻下一“点”,然后重笔作“橫折”,完成“百”字形状后断笔,最后加一“橫”。而《妹至帖》写“忧”,中间不是“百”字形,整个字形倒像是“通”。翻遍王书,这种接近“通”形的“忧”字无有发现。

《妹至帖》仅仅十几个字,要命的错字就有两个!如此恶劣的书写,却要往王羲之身上联系,有点弄巧成拙了吧?

《大报帖》:用笔、行文恶浊

《大报帖》猛然出现在世人面前,当然吸引了喜爱王羲之的中国人。如果它真是王羲之作品,笔者甚至想建个议,建议中国的书法人自掏腰包,大家捐款把它买回国内也是值得的,就不劳国家文物局、故宫[微博]博物院费心了。

然而这个《大报帖》很不成器,怎么看也不像“书圣”的手笔。它的一笔一画,或重浊肥腻,或飘忽轻滑,恶俗而平庸,与王羲之传世名帖比一比,面目完全不同。《大报帖》字形更是稀松平常,结字扭捏,粗短苟且,精神萎顿,一片死气,哪有半点“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精气神儿?硬说这是王羲之写的字,那是对王羲之的极大亵渎。

在中国书法学人当中,笔者不是专门的教授专家,因此不愿乱发言,更不敢把那些似是而非的“王书”说得一无是处。但就自己读过的王羲之大量书迹来看,绝对没有任何一帖的用笔、结体与《大报帖》相近。传世王羲之诸帖堪称无懈可击,你找不出它有任何败笔,你无法说它的哪个字写得不好,它的章法、气息更是出神入化,洋溢着无限生动的艺术魅力,焕发着振聋发聩的精神生机。然而反观这个《大报帖》,写字特点是提不起笔,一旦提笔却又压不住纸,笔画完全控制不了,导致笔画、结体、章法全无可取之处。其中多数的字如“大、报、期、转、也、知、快、当、感”等等,甚至连普通书法人的水平都达不到。“期、转、也、知、感”诸字不堪入目,看后让人感到心口发闷。“也、感”二字的斜钩简直是小儿科的水平。

这样低劣的东西,书法根底何在?艺术魅力何在?打动人的地方又在哪里?那些头面人物在说它是“王书”的时候,难道就没过过脑子?

值得指出的是,《妹至帖》、《大报帖》中都出现了“情”字,而这两个字右部的“青”,拐了几个弯,弯是怎么拐的,基本一模一样,显然是照着同一个字“摹”下来的。这让笔者产生了一个怀疑:祁先生说二帖是王羲之同一信件,那么王羲之能在《兰亭集序》写出无一雷同的“之”字,却在这封“信”中不讲究“字形调整”,难道这是可能的吗?

相关文章

  • 当前城市雕塑作品最大弊病就是没有思想[图文]
    当前城市雕塑作品最大弊病就是没有思想[图文]

    10月9日,莫言雕塑亮相上海南京西路雕塑邀请展11月13日消息:“我的作品讲述的是友谊精神。我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但是我们可以团结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城市生活的内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但是人们可以愉快地相处。”这是来自肯尼亚的雕塑家葛瑞德·莫托蒂·欧豪,为其在2014中国(长沙)国际雕塑文化艺术节上创作的新作品《思想的自由》所做的注解。...

    180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理解传统然后理解自己[图文]
    理解传统然后理解自己[图文]

    张友宪满中庭360×1160cm2013年靳卫红:我一直觉得你的作品有当代性,作为学生,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有很多西方现代意识从你那儿来的。张友宪:我的老师董欣宾,他很早就觉得我骨子里有“洋”的东西。我对西方的艺术肯定是喜欢的,毕业后受时代影响,也画过很多追求变形的作品。直到1987年在上海看到海上画派的展览,吴昌硕、虚谷、任伯年等,我觉得还是应该重...

    151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今人为什么难以写好草书?真正成功者寥寥[图文]
    今人为什么难以写好草书?真正成功者寥寥[图文]

    唐·怀素自叙帖(局部)今人为什么难以写好草书?改革开放以来,书法由冷渐热,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加温,于今已趋炙手可热之境地。当下书坛,热闹非凡:不仅学书者趋之若鹜,多如牛毛;号称“书家”者亦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各种书法展览更是目不暇接,层出不穷。如今书坛,多种书体竟相媲美,各展其姿,各臻其妙。比较而言,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包括行楷和行草)等,均不乏登...

    158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席勒:曾经被控以色情污染艺术的画家[图文]
    席勒:曾经被控以色情污染艺术的画家[图文]

    席勒的《裸体女人》埃贡·席勒20岁时便已经达到了其艺术的成熟期。1910年创作了首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现主义作品,随后又在短暂的8年时间里创作了许多惊世骇俗的作品。席勒后期的艺术不仅受到瑞士的霍德勒影响,还直接受尼采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启迪。他毫不掩饰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都不是静态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形态都像处在惊恐不安状态,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

    97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莫奈及印象派绘画的社会世相[图文]
    莫奈及印象派绘画的社会世相[图文]

    莫奈作品《卡普辛大街》华盖图印象派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风景画和大烟囱又如何相容?就莫奈的一张画面而言,他将大烟囱很聪明地用树林掩盖掉了。小烟囱虽然还在冒烟,但是冒出的烟雾与景中的云彩交融在一起,也不是个大问题。因此可以说,莫奈成功地在风景画中反映了社会现实。沈语冰美国艺术史家迈耶·夏皮罗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论抽象艺术的性质》,中间有两段涉及印象派。他对印象派的看法独具一格,...

    176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萧承白:回归自然,大气蓬勃[图文]
    萧承白:回归自然,大气蓬勃[图文]

    艺术实践告诉我们,对于画家而言,重要的是他对生存世界的诗意发现,在发现中捕捉灵感与诗情;对创作而言,就是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语言对诗意的发现给以表现。萧承白(萧平)正是一位善于发现,也善于表现的画家。读萧承白(萧平)的绘画作品,我看到了充满文化气息的张扬,他的绘画不是笔墨与技巧的舞台,而是对自然情绪的一种释放。在创作中,他注重传统与现代性的审美定位,在明快的作品中渗入了笔墨的人文精神,处处彰...

    167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在欧洲感受造型艺术多样化[图文]
    在欧洲感受造型艺术多样化[图文]

    克劳德·莫奈麦田64.60×81.00cm画布油画1881年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造型艺术考察之旅,使我充分体验到现代绘画、雕塑为主的造型艺术日趋多样化。在国内时常听到艺术多元化的说法,其实“多元”的实质并不具备,但“多样”却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并不想在二者之间作概念上的讨论,因为“多元”是哲学概念,而&...

    196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高鸿:张海如此创造力还是莫张扬的好[图文]
    高鸿:张海如此创造力还是莫张扬的好[图文]

    张海书法“退一步想留几分心”2011年10月31日《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发表了白言先生的《不必理他们,让他们随便玩》一文,应该是对我的《张海的书法价格,体现在“书艺”还是“职务”?》(2011年10月17日《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一文的“回音”,并希望“高鸿先...

    80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潘建博作品解析——有意识性的笔墨表现[图文]
    潘建博作品解析——有意识性的笔墨表现[图文]

    潘建博虎丘“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明·董其昌《画旨》)。由于中国绘画的传统积淀,以及材料与工具的特性,造成了创造主体(画家)自觉的把握运用笔墨时与身外之境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表象和具象的,而且是抽象的,是心象的差异。也就是个体精神与宇宙的差异,既认识上的差异,情感上的差异。如何实现统一,达到浑然一体,是当今中国...

    130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陈丹青:怎么看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怎么看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口述/陈丹青整理/于青毕加索大展的主办方告诉我,大家看了毕加索的作品后还是不太懂。毕加索为什么不好懂,这牵涉到一个知识准备,一个眼界。知识准备对于绘画来说跟文本不太一样,我读不懂法文,也差不多不能直接读英文书籍,但是我不怕,我可以看视觉艺术。国人认识毕加索的百年演变毕加索是1881年生的,跟鲁迅同年,1973年去世的,我们有幸跟毕加索生活在同一个时代,1973年他去世的时候我在江西...

    73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罗斯科:绘画当为奇迹[图文]
    罗斯科:绘画当为奇迹[图文]

    1964年罗斯科在画室1969年冬天,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要出租在纽约的公寓,他顺路去东69街马克。罗斯科的画室。两个人在巨大的房间里听了会莫扎特。咖啡桌子上有本翻开的书,关于莎士比亚的。马拉默德想看看罗斯科夏天的新作。罗斯科把十来张画摊在地上:“你要哪张都成,除了有一张不能给你。”两人认识已有九年。1961年,肯尼迪就职典礼,一些艺术家应邀去华盛顿玩。坐了两辆大巴,车...

    41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朱德群:国立艺专的最后一位剑客[图文]
    朱德群:国立艺专的最后一位剑客[图文]

    朱德群本报记者蒋肖斌朱德群在国内并不是耳熟能详的名字,相比于他的老师林风眠、他的同门师弟吴冠中,朱德群只能说是名声在外——他是法兰西学院艺术院200多年来第一位华人院士。他的名字最近一次出现在国内媒体,是因为3月26日傍晚,“胡润艺术榜”发布了2013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排名前100位的中国在世艺术家,其中油画家朱德群排名第二。然而,当...

    53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抽象水墨的可能性[图文]
    抽象水墨的可能性[图文]

    图片资料千百年来,水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渗透在中国传统经典艺术的各个方面。犹如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一样,笔墨书写几乎成为世世代代中国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与生命状态。即便在计算机逐渐取代书写的现代化变迁中,笔墨渐渐淡出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然而笔墨依然是中国艺术家们汲取养分,立足传统的根本源头。在当代艺术空前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发展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及东方美学经典的继承、挖掘与创新始终是中国当...

    80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韩啸:不以貌取人的身体艺术是不可救药的[图文]
    韩啸:不以貌取人的身体艺术是不可救药的[图文]

    形.容——身体的风景艺术展”策展人韩啸(右一)与嘉宾互动2014年7月5日下午4点,由若空间画廊、现代青年杂志社主办,著名跨界艺术家韩啸和女艺术家奉家丽联合策划的“形。容——身体的风景艺术展”在北京韩啸医疗美容院若空间画廊成功举办。该展览由雁西担任学术主持。参展艺术家有储婷、陈琴、崔治中、董婷秀、奉家丽、韩啸、胡...

    31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师造化·得心源[图文]
    师造化·得心源[图文]

    解安宁禹门古渡唐张躁有名言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言极简,意极深。“师造化”论可远溯至谢赫“六法”论中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以及五代姚最提出的“立万象于胸怀”及“心师造化”的理论。关于“心师造化,中得心源&r...

    113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