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一家颇具实力的艺术收藏中心负责人告诉笔者,她的产业2011年的产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了一倍还多。这个数据到底是多少?我们无从考证,但就笔者在2010年的实地考察中看到它占据了济南市繁华地带的一幢大楼,展厅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门口出租车排起了长队。中心不光有常态化的各类展览,还有定期不定期的艺术专题研讨、讲座、学术报告、笔会、艺术品拍卖专场等活动,该中心旗下设立的市场开发部、营销部的经理就有几十人,谁启动的市场大、带动的效益多,谁的职位就随着收入一起上升。
相反,在笔者生活的城市,一年的美术展览又有几回呢?难得有的展览效果又如何呢?据笔者观察,看画展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展厅里除了书画行内人之外很少有其他观众;开幕式邀请的领导往往比台下的观众多;展览不论开几天,进来的观众很少,大多展览都是在主办人员极度付出之后在失望中草草收场,更谈不上有什么效益。在这座城市,美术展览似乎失去了观众。
一座城市先不要说它地域多偏僻,人口有多少。真的在美术展览上失去了观众吗?答案不是失去,而是如何才能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展厅。首先,在一座城市办展,一定要清楚作者专业素养和文化认知的水平如何。毋庸讳言,在如此浮躁风气下的“书画家队伍”严重缺失学术含金量已是普遍现象。由于缺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就有一些“鸡王”,”“鸭王”,”某某大王”称谓的“大家”粉墨登场,面对看似华丽实为低俗的“作品”,观众少些,倒越说明这个城市的进步。但对内涵深厚,有一定艺术和学术价值的艺术作品,观众少了,这说明艺术作品还远未走进群众的生活,真正的艺术作品与观众还有一定的距离。其次,一座城市的美术展览,缺乏专业的策展人,缺少专业的收藏队伍,缺少市场,缺少专业出版物,缺少媒体宣传,缺少专业的画院,缺少官方的专业机构和强有力的组织,缺少最基本的审美基础教育,缺少与外界交流的平台,缺少大众审美方向的指引,缺少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专业队伍,缺少名副其实的学术带头人,缺少对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挖掘。除此而外,我们还缺少很多,这些都是美术展览缺少观众的主要原因。再次,一座城市的美术展览,官办也好,民办也罢,这样的活动它本身就具备了社会公共意义,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市民文化,体现地域特色,无论从哪方面都应该成为社会首当关注的焦点。可问题在于它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这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有一定高层文化需求的人们不可避免地多出了一个遗憾!常此以往,画家们还要画画吗?画画有什么用?除了艺术还能“聊以自慰”以外,它的艺术价值怎么体现,这座城市容得下真正的艺术作品吗?
这些问题都亟待去思考,一味地自以为是或是安于现状,既不开阔眼界,又坚持自己狭隘的意识形态,势必会造成各自为阵,很难形成合力,形成文化的凝聚力,自然就是一盘散沙的局面,这更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如果其然,这座城市就真的成了文化沙漠了,真的艺术作品变得多余,艺术家变得迷惘,老百姓更是会远离真正的艺术。
当然,这座城市不应该有这样的结局。毕竟这座城市在经济开发中快速崛起,面对处在恢复阶段的大众审美,真实的喜欢自己事业的美术工作者不是没有作为,而是任重道远,同时,文化的建设、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官方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和推介,也包括质疑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