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喜报丰收
叶问:收到这么多函电,有何感想?
张答:读者对我创作和经历的兴趣这是预料之中。但是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好奇者的函电,可见《美术报》的宣传力度。凡是亲笔来信的,由我自己复函。
叶问:有人要求登门拜访学画,你的意见如何?
张答:我画速写,兴致一来,随时可画。我画国画,退休后习惯于晚间创作。此时夜深人静心怀开畅,酝酿构思幡然有悟,充满激情流露腕底,放笔大胆得意忘形,往往能取得意外的艺术效果。故此谢绝参观,请加谅解。
图鹰击长空
叶问:这就是您与众不同的作画习惯吗?
张答:是的,作画习惯各有不同,恩师傅抱石嗜酒,深知借酒助兴,他得意之作,往往出于醉后。据说,李可染、白雪石先生都不习惯于笔会。现在有些年轻画家习惯笔会,喜欢有人围观拍照或鼓掌助兴,这是可以理解的。
图农业学大寨(创作壁画)
叶问:艺贵在独创与众不同。读者对您的敬仰和好奇,也在于此吗?
张答:我对自己作品未有满意过。但是我的作品力求跟上时代,不断创新,晚年掀起创作高潮。本人求学期间出于政治热情,创作时事漫画、版画发表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上,如《翻身农民踊跃缴公粮》、《一封寄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信》、《爱国公约添上一条严格保守国家机密》;大学毕业后,经过“大跃进”至“文革”结束,创作国画、宣传画、漫画、连环画、组画等200余幅,发表在福建省内报刊上。如《喜报丰收》(图1)、《人民公社好》、《紧跟毛主席永远闹革命》、《农业学大寨》(图2)、《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干革命》等。
图皆大欢喜
叶问:“特殊”时期作品现在价值不菲,何时开个展览,让晚辈开开眼界?
张答:当时多数作品为了赶任务,没有考虑保存,例如“大批判专栏”刊头、插图,春耕宣传画,语录画、示威游行速写等,现在能看到的不到十分之一,有机会可以亮相求教。
叶问:改革开放后,听说你的创作思路有很大不同?
张答:改革开放后,万象更新,笔随时转,回归恩师傅抱石水墨画风,山水、人物、花鸟题材广泛,如《皆大欢喜》(图3)、《雨后山更清》、《鹰击长空》(图4)等,部分作品通过各种渠道,流传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地;1992年退休后,多次应邀出访,创作内涵丰富的异国风情水墨画,如《苏格兰风笛手》(图5)、《纽约夜色》、《东瀛佛塔》、《风车之国一景》、《大海顺风》(图6)等。我力求作品跟上时代,务必立足传统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更新思路,面对现实不断写生创作。
图苏格兰风笛手
叶问:在竞争激烈时代,读者从网络上得知您办画展宣传低调,与众不同,这是为什么?
张答:宣传低调是自信的表现。记得1998年我在福州举办“张金鉴国画境外画展览暨《闽台历代国画鉴赏》首发式”。请柬很小,和名片一样大,上印“欢迎参观指导,恳辞花篮剪彩”。没有开幕式,也没有研讨会,大家自由参观。来宾、记者、外国朋友挤满展厅。来宾中除有省、市各界知名人士外,最引人注目的一位,曾是“抗日战地记者”著名作家赵家欣先生和另一位厦门大学老教授章振乾先生,他们步履维艰,光临展厅。这是我万万想不到的,我激动地迎上握手。
图大海顺风
叶问:“抗日战地记者”现在恐怕有一百岁了?
张答:赵家欣1915年生,光临画展时83岁,现在98岁了,还在写短文。1938年抗战之初,他在前沿阵地写下《台儿庄血战记》,鼓舞军民奋勇杀敌,这是赵老人生引为自豪的光辉一笔。
叶问:这次画展和新书首发式同时举行,书一定很畅销,是吗?
张答:同时举行,来宾多,我只能应付一边。为了满足来宾买书,要求签署和接待媒体采访,我就无法接待画展来宾了。据统计展出3天,第一天售书500多册,总共售出700多册,超出我的预料。
叶问:这本书我买了,看了后面印数只印5000册,时间过去了15年,不知还有地方买不?
张答:书的畅销决定于内容,此书126篇文章和157幅插图内容丰富,出版前都在福建、香港及菲律宾、美国等地报刊上发表过。这是闽台两岸书画交流史的第一部著作。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但是早已脱销。
叶问:读者从《美术报》特刊的照片上看到,您晚年健康又潇洒。请问您有何宝贵的养生之道?
张答:我睡眠很好,睡前有用温水泡脚的习惯;我从小不贪吃,习惯冷食,饭、汤太热吃不下。中年后,不吃鸡、鸭、蛙,也怕酸和辣。我爱吃鱼、虾、蟹、螺等海鲜和青菜、豆腐、白米饭,我没有“养生之道”。前两年,82岁时曾在骄阳似火的撒哈拉沙漠和年轻人一起翻越沙丘(图11),再骑上骆驼留影(图12)。晚年知足为乐,健康状况良好。
叶问:一位退休教师建议创办“函授艺术”,说是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您以为如何?
张答:他的建议我明白,可是我没有这种条件和能力办好,误人子弟负不起责任。谢谢他的好意。
叶问:一位女收藏家看到《美术报》上的“百图”,十分喜爱,全家3人认真选出《埃及女教师》、《非洲牧童》等2图,请问作品润格?
张答:“百图”是我探索国画新法的尝试,也是我20年来多次出访的积累。艺贵在独创与众不同,在探索中走自己的路。“百图”经《美术报》推出,成为一件不可分割的整体。今后我不再画这种题材的作品。“百图”可贵在于前无古人和完整性。如有实力的藏家能完整收藏,可以洽谈。
叶问:还有,收到一张老大爷的相片,要求放大怎么办?
张答:这真是出乎意外,待考虑好,给他一个满意的回答,把照片退还。
2013年6月于榕城
不久前美术报第1015期“特刊”推出《与时俱进与众不同张金鉴国际艺术活动剪影暨异国风情“众生相”百图》后,“张金鉴美术工作室”不断收到来自各地不同内容的函电:有要求登门拜师学画者;有询问养生之道和作品润格者;有建议创办艺术函授者;还有寄来照片要求放大者。对此,笔者作为工作室特邀外语翻译和84岁张老对话访谈。
叶虹,1969年生,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曾执教于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系福建省翻译协会理事。曾为张金鉴先生出版的4本美术书籍承担英语翻译,现任职于某大型国企,从事外事工作。喜爱古玩和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