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行胜于言 行成于思

时间 : 12-15 投稿人 : 小念 点击 :

纵观近30年来中国山水画,有些倾象始终让人困惑,传统意义上的“师古人、师自然、师造化”的理念被有些人抛弃,“师古人、师名师、师市场”的急功近利的模式成为一些画家追寻的目标。“师古人”成为临石涛、石溪、弘仁、八大及宋、元等历代名家的唯一之路,机械而执意地终日伏案,闭门造画,陷入泥古不化的歧途而难以自拔;同时,当今画坛上各类名家大师的涌出,造就了一大批“师名师”的画作,各种展览和刊物中临摹、复制、仿效名师导师之作比比皆是;“师市场”更是日益呈现出程式化、概念化的“图像消费”风气和现象,生活与情感离绘画越来越远。当今画坛之风气、中国山水画之命运让人感叹与担忧!

传统是一种精神和理念

中国山水画在千余年的发展变革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定程式化、概念化的模式,山、石、水、树、构图等表现手法在古人千余年的锤炼中已形成了符号式的语言,以至于人们在评判一件作品时都会把线条、皴法、技法和师承门派作为标准,谓之师出有门,谓之传统。其实传统只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如果画家只是把这些符号左右摆放而以为这就是山水画,是继承了传统,这是错误的、片面的,也是局限性地把自己困入了其中。我们纵观自然是那样的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绘画的表现手法也应是千变万化,画无定法。石涛说:“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画家应以现代人的眼睛、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去走进自然、审视自然、解读自然,“敢以天地为吾师”,顺其自然地描绘自然,感受自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如果我们沉醉于古人已有的传统技能中,不随时代,不思拓展,那将会越陷越深而成为画匠和复制者,展示给世人的只会是远离生活、脱离自然、程式化的作品。

写生的方法与意义

“师古人”之作品,临摹只是过程,是借鉴历代大师作品来了解、分析、理解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和对描绘自然的形式感,感悟古人绘画之道理。石涛说:“受与识,先受而后识,识然后受,非受也。”就是说面对自然是先有感受而后认知。是感性在前而理性在后,如有了先入为主的理性认识再去感受,这感受就不是纯感受了,临摹形成的固有模式会使人陷入其中难以自拔。故我以为首先应“师自然”——在写生中感悟自然,在自然中感受山水之变化,寻找“画无定法”之道理,而后才能“师古人”——了解、分析、解读古人已有的经验和技巧,再后才可在二者合一的基础上追求“师造化”——使自己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到感性,以得到升华。“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石涛)。面对大自然,无论古代现代、西方东方,人们都会获得相似的启迪。画家贵于想象,面对自然景观往往会出人意外,以构思新颖呈现给观众一个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独特、神异的画面。

在写生中,面对自然,当一草一木情于心中,画家的激情往往会由感而发,会产生出冲动之情,心中不自觉会产生出源于自然又别于自然的景色。这是一种“错觉”,是由于敏感与激情才引发的“错觉”,是画家潜意识中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情感再现,这种有情而发的“错觉”,实际上是画家修养、生活、情感的高度升华和概括。但并非人人都放任“错觉”,如有人在写生中,感觉景色很漂亮,于是乎实实在在,照葫芦画瓢,同照相机镜头反映的真实感很接近,这不是写生,是临摹自然,也是长期临摹所带来的本能反应。写生中严格要求描写客观的训练并不就是通往艺术的道路,有时反而是歧途、迷途,甚至与艺术背道而驰,与艺术的升华无缘。“艺术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在自然中找出严密的秩序,然后重新构成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自然”(塞尚)。因此在回归自然、写生自然的过程中,从感性的角度去探索、审视自然界中的客观元素,从理性的角度去组合成新的有构成意义和现代审美意义的新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功效,这是我们面对自然、回归自然、写生自然的最终目的,也是中国山水画家的必修之课。

美和漂亮概念不同

在画家眼里,在造型领域里,美和漂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慨念。再漂亮的服饰如不合身穿在身上就不美,色彩很漂亮,但搭配不好就无美感,人工设置的风景漂亮,但规范使它失去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也是不美的,泥巴不漂亮,但它做成茶具、雕塑后就很美,这就说明美比漂亮的价值高。在生活中,在写生过程中,我们往往看见不少视为美好的景物,高山、大川、小桥、流水并为之躁动。但在实际写生过程中却往往无法再现出来,或是画出来的画面没有美感而机械或呆板,其实最简单的原因就是认识。我以为,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美好的东西,所谓美好,其实是身处自然时,所处的环境或是景物让你看到了各种元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当这种元素协调、和谐时就显出美好,当这些元素不相容时,就感觉丑陋。在画家的眼中,这些客观元素并无实际意义,亦无丑美之分,重要的是当我们拿起画笔去写生时,这些貌似丑美的自然元素,在画家的脑海中,通过自身修养和文化的积淀而形成理性的、客观的观察、分析,迅速地蒙太奇般地组合成新的关系,并表现在纸上,形成美的形式。这种新的关系有自然元素但又区别于自然,是画家心中的自然,即谓境由心生。所以当画家面对自然时,一定应尊重自己对每一地、每一景的感觉,与自然相互沟通,不自觉地用直观的、创造性的表现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石涛)。写生过程中寻找的是自己对自然的直观的认识,再予以组合、提炼,并给予主观的升华,在“错觉”中以寻求美的根源。画家眼里追寻的是美而不是漂亮,写生虽然是直观的,但直觉包含了“错觉”。当你面对自然之时,只有这种“错觉”调动了你的情绪,透露了你的品位倾向及其素质,才有可能产生冲动而找到写生灵感。艺术中的偏爱与偏见,是创作的动力,“错觉”是作者的自我感受,是面对自然景色所产生的情感的表达,是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描绘对象的能力只是绘画手法之一,它只是技能,是辅助捕捉对象的手段,技巧虽然重要,但已不占主导地位。如何认识、理解对象的美感,分析并掌握构成其美感的画面形式因素,才是写生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写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写生中充满着痛苦、徘徊、失望,但更充满着活力,充满着魔力,充满着希望。在当前艺术观念多元并且往往观念空泛的现状下,在视觉图像日益程式化的“图像消费”时代,寻找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生活的内在联系,写生便成了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诉求。

不管在何地,不管是何时,不管画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拿起画笔的时候,一定要有思想,怎么画才是最重要的。画家只有身处大自然中,才能发生千变万化的“错觉”,才可能被情感驱使而呈现真情,才能找到艺术之灵魂。行胜于言,行成于思;读千卷书固然重要,但中国山水画的探索与发展更须行万里路。

相关文章

  • 展览为何日趋乏味平庸[图文]
    展览为何日趋乏味平庸[图文]

    大陆艺术家陈蔚《拾荒者笔记2014》编者按:在美术馆展览台日渐竣工的当下,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览却似乎越来越少。而对于形成机制的展览项目,如何维系展览质量,令人关注。由何香凝美术馆发起、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的“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项目,借此契机,羊城晚报采访了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胡斌,探讨“展览太多还是好的艺术家太少”?羊城晚报:今天的全...

    176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合肥美术馆似鸡窝:建筑东施的丑陋策略[图文]
    合肥美术馆似鸡窝:建筑东施的丑陋策略[图文]

    合肥美术馆在这个后现代传播的时代里,绝对会印证马克斯韦尔的那句名言:让人们谈论到你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东施效颦的古训看来要被重新定义了。新近落成的合肥美术馆,就在文化建筑这个公共领域里为我们上演了一场当代版本的“东施喜剧”,看看它的样子吧,这个所谓的美术馆(由合肥当代创新展示馆更名而来)自命为鸟巢,我倒认为那是对鸟巢或是鸡窝的一种不敬,也是对仿生学建筑的一种戏弄,...

    38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青年评选的喧嚣背后:期待学术与独立[图文]
    青年评选的喧嚣背后:期待学术与独立[图文]

    在普遍浮躁的当代艺术领域,在急功近利的市场浸淫中,备受关注和宠爱的“青年艺术家”群体是否真正成为艺术界新势力,抑或只是资本炒作的另一个空壳概念?在热闹纷繁的景象背后,学术系统的建立显得尤为迫切,而艺术家本身的成长依然需要时间的历练。青年艺术家近年来已经成为备受关注和宠爱的群体。从“80后”到“90后”,从“青年艺术...

    122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当代水墨 纷繁中的困惑[图文]
    当代水墨 纷繁中的困惑[图文]

    国色·端卢辅圣其实不只是这半年,在google里输入“水墨+展览”,你能发现近10年里,有关水墨的展览和名词、口号、主义,简直多得令人瞠目——水墨关怀、水墨原形、墨变、再水墨、水墨解构、墨测高深、观念水墨、实验水墨、水墨文章、水墨新维度、水墨中的水墨、水墨现场、水墨思维、水墨方向……水墨这一绘画题材和画...

    28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凝聚大家之力 绘就大爱之风[图文]
    凝聚大家之力 绘就大爱之风[图文]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向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赠送吴长江先生熊猫作品看当代著名书画家吴长江做画,就能深刻领悟一种洒脱之境、唯美之境和雄浑之境:一支如椽巨笔在他手中挥舞,一刷,一滚,一勾,一抹,一点……时许,一朵娇姿欲滴的牡丹跃然纸上。能书能画,能篆能诗的吴长江,被业界称为“四艺兼通”的青年才俊。他将淳朴本色和丰厚底蕴融于其作品中,使...

    105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我谈张大千艺术的名与实[图文]
    我谈张大千艺术的名与实[图文]

    图1出自《张大千作品选集》当今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金钱有时会在相对短的时期内,随心所欲地左右着某位、某些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状态与社会评价,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社会上的人们对事物追求客观性评价和真理。再则,上世纪那些已故名家的所有存世作品与诸名家之间创作格局的原始生态业已成为了“历史积淀”。因此,评价历史上某位书画家艺术成就如何的客观标准,我个人感觉它不论是在以往还是...

    26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万米书画长卷收藏策划者田太华——实干型艺术梦想家[图文]
    万米书画长卷收藏策划者田太华——实干型艺术梦想家[图文]

    万米书画长卷集成者--著名策划收藏家田太华我曾在上海博物馆看到过苏轼的真迹,想到这些作品穿越千年的时空展现在眼前,不禁感叹艺术的永恒。我也曾在世博园中国馆参观过中国书画展,那些水墨山水意境空灵,书法或遒劲或飘逸,想想眼下虽然已是电子信息化的社会,多少古文明已化为历史的尘埃,但中国的书画艺术却一直延续至今,不禁感叹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的瑰宝不仅需要有人来传承,更需要有人将其发扬广大,推向世界。毫...

    196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王学义:把一块泥巴摔出了名堂[图文]
    王学义:把一块泥巴摔出了名堂[图文]

    王学义:把一块泥巴摔出了名堂石孝义摄蛐蛐罐也是一种文化蛐蛐的学名又称促织、蟋蟀,是一种善斗的鸣虫。最早,农民们为了庆丰收,常常在地里挖个土坑,捉一对蟋蟀让其相互撕咬,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追溯历史,斗蟀的传统已超过千年。兴盛之期上至皇宫内院、达官显贵,下至庶民百姓,都有大量痴迷于此道者,这样盛蛐蛐的容器(俗称蛐蛐罐、蛐蛐笼)的制作手艺也成为了一项绝活传下来。制作蛐蛐罐的材质和造...

    44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冯建群:浅谈紫砂壶的文化内涵[图文]
    冯建群:浅谈紫砂壶的文化内涵[图文]

    冯建群冯建群,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制壶师,江苏宜兴聚雅堂紫砂创办者,中国工商联协会会员,江苏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员,中国优秀青年陶艺家。代表作品“如意提梁”、“斗方”紫砂、“南瓜壶”“等在“2012大连春季茶业博览会暨紫砂艺术品工艺品博览会”上,荣获星海杯优秀作品金奖。1964年,冯建群生于...

    184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当代碑派文人书法家张克鹏——解读作家张克鹏的书法艺术[图文]
    中国当代碑派文人书法家张克鹏——解读作家张克鹏的书法艺术[图文]

    曹孟德观沧海我很喜欢张克鹏先生的书法艺术风格,他的书法作品骨力挺拔,朴拙厚重,耐得咀嚼,且越咀越有味道。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先生也曾多次参加国家重量级的书法大赛,但屡屡不能得中。我觉得,如果把先生的失利,简单地总结在作品的水平上,未免有失公允。可难道说,大赛评委中就没有一双慧眼,没有一个伯乐吗?显然又不是,因为每次大赛,都会有众多新秀脱颖而出。可既然有慧眼,有伯乐,那么到了先生这里,这些...

    191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水墨精神山川韵味从五代到宋元[图文]
    水墨精神山川韵味从五代到宋元[图文]

    图片来自网络[北宋山水画的布局代表了社会次序。高山堂堂,主山巍峨,象征着强有力的皇权。但到了南宋,却逐渐向“边角之境”发展,画风变得清淡]“五代、宋元是中国绘画确立典范风格、达到鼎盛的时期,明清时期的绘画风格基本上源于这个时代。”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而中国山水画也是在这400多年时间里,渐渐独立为一门画科,...

    110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品读李德哲先生书画艺术[图文]
    品读李德哲先生书画艺术[图文]

    红果之歌(中国画)李德哲同李德哲先生结缘于书画,未谋其面,先见其画。数年前,观李德哲先生书画作品,印象颇深。近日得暇细品之,其画笔简墨丰,骨力洞达、气畅意雅、厚重质朴、满阳刚之气,读之使人振奋。细回味,感之良多,不揣冒昧,执笔抒怀,一吐为快。古人云,书画乃文人之轶事,观历代之画家皆与传统文脉相承。李德哲先生,号周口店醉翁,心元草堂主人,籍豫之周口,生于军人世家,天赋颖慧,勤学善悟,乃哲学博士...

    98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观陈有杰先生画马: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图文]
    观陈有杰先生画马: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图文]

    神驹泣风图子木公元2014年,岁逢甲午。性喜画马的陈有杰先生嘱我为他写一篇“马说”。人类从懵懂走向文明,几千年来,一路有马相伴,可以说:马用四蹄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因此,马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易经》一书中就认为“乾为马”,代表着刚健、忠诚、热烈、高昂、勇敢、昌盛、不屈的精神。并引申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47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沙特阿拉伯艺术“一起来”[图文]
    沙特阿拉伯艺术“一起来”[图文]

    沙特阿拉伯艺术“一起来”一位来自沙特阿拉伯的艺术家制造了美国国会大厦圆顶的微缩版,同时还缩小了自由女神铜像,并将其置于圆顶的下方——而这个由托马斯·克劳福德设计的铜像原本位于国会大厦的圆顶之上。这个13尺宽的微缩版与原版更加不同的是,它的内部设计更像一座清真寺。这件作品从属于“一起来”(ComeTogethe...

    85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雕塑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图文]
    中国雕塑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图文]

    图为曾成钢的雕塑作品《月光》。图片为受访者提供。7月至12月,“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在京展出。此次雕塑展汇聚了中国百年来190多位艺术家共计223件雕塑作品,其丰富性、系统性堪称空前。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曾成钢。目前中国雕塑的特点记者:此次雕塑展的主题是“融汇与屹立&rd...

    103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