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复活的青铜[图文]

时间 : 12-15 投稿人 : 孔雀 点击 :

复活的青铜 | 美术理论

李慎让我刮目相看。这在一个大师、泰斗、学者犹如芳草一样疯长的年代,李慎让我感到了一种真实、一种扎根在土里,有着自身的强壮的真实。李慎让我刮目,不是他头上的“画家”头衔,这个头衔在时下,似乎正在泛滥和贬值。我是在他的画中,发现和找到了李慎这个人:他在敲打着他的青铜,那是有节奏的敲打。他神情专注、陶醉乃至迷恋,嘤嘤嗡嗡的叩响,仿佛从远古传递而来,带着强劲的精神召唤……

李慎在复活青铜,那是对一种深埋的记忆的复活。5500年到4500年,遥远的青铜,早已生满了绿锈,早已失去了锃亮的色彩;那些饕餮的纹路,那些钟鼎上的铭文,已经很难考证和辨认了。然而,李慎却在一次次敲打中,发现了青铜的音符。这些远古的青铜的语言,以音符的方式,传进了他的耳膜,抵达了他的灵魂。那些飞翔的音符,各呈姿态:有的阿娜、有的宏伟、有的凶悍、有的威武、有的广袖轻舒、载歌载舞……这是青铜的盛大聚会,夏、商、周三朝的青铜齐聚在了一块,东方文化的灿烂,被青铜烫热地释放出来。李慎醒来了,他从青铜的梦中醒来,经历了短暂的时光穿越,他找到了五千年前的青铜,捡拾到了散落的青铜的音符,他从噌吰而雄浑的回响声中,听到了一种像鼓点敲打的声音——那是自己心脏的跳动!李慎携带着青铜的成色和青铜的光芒,他禁不住战栗了,这是灵感穿过毛孔撼动身心的战栗。他突然看见,他的画纸上青铜晃动,摇曳生姿……

李慎是第一个在宣纸上表现青铜的人。他是一个求变的画家,他的“水墨青铜”,是传统画技和古老文化的结合。他上溯源头,找到了文化的引爆点。他让艺术这件炫丽的外衣披在了青铜身上,将灰暗的青铜、锈迹斑斑的青铜牵引登台,妖冶亮相。于是,几千年的青铜,有了灵气、血肉,有了自己的表达,有了含泪的控诉,有了凄迷的灯火中辗转的喟叹;有了斧钺的锋利、祭祀的悲壮、盔甲上反射的日光……李慎是熟知青铜的,显然,他笔下的青铜很早就被他捂热了,因此,我在读他的这些“水墨青铜”的时候,已经没有了锈蚀的味道,没有了那种被考古家、历史学家抽象了的艰涩。李慎是一个完全读懂了青铜的人,他不但读懂了青铜,而且还把青铜在自己的怀里捂热了,直到锈蚀脱落,光华尽现!他理解了青铜,这是一种文思境界的理解,这种理解,是他将历史文化的青铜转化成文化艺术的审美,转化成在宣纸上诗意澎湃的“水墨青铜”!

水墨表现青铜,我以为关键是如何让青铜复活,也就是如何用艺术的方式再现青铜。水墨是技法,但在李慎的笔下,水墨也是一种意蕴、一种生气、一种飘荡在天地间的浩荡风云……李慎的画中,一是对青铜的大写意,这有点形而上的味道,但水墨技法起到了点染、温润的作用,它消解了青铜的灰暗和冷寂、消解了青铜符号带给我们的认识和理解上的隔膜。他让我们通过对一尊兽、一尊鼎、一挂车、一把斧钺以及残存的铭文的审美观照,聆听到了青铜背后的缠绵悱恻、激越与悲壮、杀伐与幽怨……青铜和美女,是李慎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是青铜时代不能抹去的颜色,除了坚硬、锋利、凄冷,还有温柔、美丽和绚烂。那些女人不只是青铜时代的点缀,因为她们的存在,才有了青铜时代的潇洒、丰腴、浪漫,才有了被历史永远也咀嚼不尽的味道……李慎笔下的那些女人,是青铜时代的标本,是历史的记忆。她们与青铜构成了鲜活的存在,她们活在青铜的世界里,而青铜就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灵魂的一种呈现……

李慎当然不只是为了复活青铜。他的文思境界,显然是在寻找一个点,一个笔墨能否准确地、深邃地表达出青铜在水墨中的意境!李慎的两组画中,前者没有具体的人物,只有各种不同形状的青铜器具,运笔大开大合,悍气十足、血气十足,虽然画面抽象,但贯穿画中的气韵却饱满、畅达,细细赏读,自能品出个中滋味。而另一组画,主要表现的是美人和青铜,但聚焦点在美人身上。这是对前一组画的补充,是阴柔与阳刚的结合:天地万物此消彼长,全赖于阴阳的持衡,这是中华文明得以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李慎涉足于一个陌生的领域,在李慎之前可能是一个“无人区”。李慎去了,他不是一个无意识的莽夫,这就好比到水下探险,下水之前,他已经学会了游泳、潜水以及很多水下作业的知识。因此,读李慎的画,你读到的绝不是肤浅、单一,而是知识、境界、底蕴,读到的是一个画家对艺术的探索的精神。李慎复活了青铜,那是一个让人感动的、绚丽多姿的、色彩纷呈的“水墨青铜”的世界!

复活的青铜 | 美术理论

长夜青灯

李慎,山西省风陵渡大河湾人,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国画人物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水墨作品在国内外多次参加展览。其中《古林幽梦》在加拿大枫叶奖国画展获优秀奖;《积步致高远》获首届欧洲中国艺术大展优秀奖;《幽壑云影》获第四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大展创新奖;《青青塬上草》获国家人事部中国画杰出人才奖;《九曲大河铸古今》获第十届王子杯海峡两岸国画大展铜奖。近阶段的水墨画探索从商朝青铜文化符号中吸取富丽、神秘的美感元素,用意象造型手法,整体消化、拆解、整合、幻化出新的“青铜水墨”。

复活的青铜 | 美术理论

大器承千古

复活的青铜 | 美术理论

大物圣牛

复活的青铜 | 美术理论

芙蓉浥露

复活的青铜 | 美术理论

龟筮

复活的青铜 | 美术理论

金爵玉露

复活的青铜 | 美术理论

金声石韵

复活的青铜 | 美术理论

开国瑰宝

复活的青铜 | 美术理论

能工巧匠

复活的青铜 | 美术理论

神差巫觋

复活的青铜 | 美术理论

神兽

复活的青铜 | 美术理论

硕罍醉双龙

复活的青铜 | 美术理论

溯源

复活的青铜 | 美术理论

天路

复活的青铜 | 美术理论

西施春沐

复活的青铜 | 美术理论

宝鉴玉容

相关文章

  • 专家谈新闻摄影:新闻照片背后的记者思考更关键[图文]
    专家谈新闻摄影:新闻照片背后的记者思考更关键[图文]

    《退下来以后的邓小平》组照之一,杨绍明,1988年获得荷赛新闻人物类组照三等奖,成为首位获得荷赛奖的中国摄影师1988年注定成为中国新闻摄影师难以忘怀和新闻摄影史必须记录的一年。这年的1月5日,《世界新闻摄影展览》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这个展览集中展示了“荷赛”30届(1957-1987)比赛中评出的241幅代表作。这样的展览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以至...

    118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为民:访著名画家喻继高先生[图文]
    艺术为民:访著名画家喻继高先生[图文]

    咏白鹭喻继高简介1932年生,中国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喻庄村人。1951年考入南京大学艺术系,接受系统的美术史论和美术技法的教育,师从中国画大师傅抱石、陈之佛先生,195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1957年参与筹建江苏省国画院,并开始专业从事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和研究。历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文联顾问、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

    193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阅读性”不是传统艺术经验强调的东西[图文]
    “阅读性”不是传统艺术经验强调的东西[图文]

    王鲁炎与王鲁炎会面,容易使人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他谈论艺术时少有多余的废话,你必须完全进入在他的思想语境才不会“掉队”。这可能也是他如此认真严肃的态度令很多人觉得他比较无趣的原因。他没有生活的“八卦”为媒体提供撰写的佐料;他的作品既无诗意也不抒情,调动不了观者的情绪,反而需要你长时间沉浸在作品的逻辑中,适应它的方法,破解它的密码。但我们往往不愿意付...

    88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郎绍君:寄情边塞心胸阔 兹游奇绝冠平生[图文]
    郎绍君:寄情边塞心胸阔 兹游奇绝冠平生[图文]

    胡正伟河边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随后电影、电视、电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从宇宙宏观到分子微观,从摄影到三D造型,最新的科技手段正力争满足人类视觉对真实体验的要求。科技手段虽然能记录事物的瞬间和发展过程,但视觉真实却无法呈现事物对人的真情实感,这就为绘画的发展留下巨大的发展空间。绘...

    74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诗歌评论家:海子当年如果没死,一定没现在这么耀眼[图文]
    诗歌评论家:海子当年如果没死,一定没现在这么耀眼[图文]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何晶实习生李虹霖王笑近日,“品嚼诗意·留传经典”——2013中国当代诗歌精读系列活动在佛山举行,此次活动由佛山电视台主办,程光炜、唐晓渡、张清华、欧阳江河、王家新、臧棣等多位诗人、诗评家齐聚一堂,共同点评和解读当代优秀诗歌文本。期间,海子的诗歌引起热议。中国新诗发展到今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评价海子的诗歌地位...

    69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合肥美术馆似鸡窝:建筑东施的丑陋策略[图文]
    合肥美术馆似鸡窝:建筑东施的丑陋策略[图文]

    合肥美术馆在这个后现代传播的时代里,绝对会印证马克斯韦尔的那句名言:让人们谈论到你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东施效颦的古训看来要被重新定义了。新近落成的合肥美术馆,就在文化建筑这个公共领域里为我们上演了一场当代版本的“东施喜剧”,看看它的样子吧,这个所谓的美术馆(由合肥当代创新展示馆更名而来)自命为鸟巢,我倒认为那是对鸟巢或是鸡窝的一种不敬,也是对仿生学建筑的一种戏弄,...

    38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邵大箴谈学习水墨画:画张好画绝非易事(图)
    邵大箴谈学习水墨画:画张好画绝非易事(图)

    烂漫(水墨)48×80厘米2011年邵大箴傍晚的阿尔卑斯(油画)40×50厘米2010年水天中1月3日,“艺林清音——邵大箴、水天中绘画作品展”在北京绥风艺术馆举办,引来京城美术界名家济济一堂。其中,邵大箴水墨画作品38幅、水天中油画作品29幅,集中反映了两位学者闲暇之余进行绘画创作实践的基本面貌。这些作品融学术积累、文化...

    152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张晓刚:川美现象在走下坡路[图文]
    张晓刚:川美现象在走下坡路[图文]

    张晓刚作品张晓刚:在30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中,绘画川军一直是“川”流不息。收藏家林明哲甚至说,中国艺术市场与当代艺术区域如摘掉川美一脉就会黯然失色,不精彩了。张晓刚:78级川军造就影响力川美现象在走下坡在30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中,绘画川军一直是“川”流不息。收藏家林明哲甚至说,中国艺术市场与当代艺术区域如摘掉川美一脉就会黯然失色,不精彩了...

    118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诗情荷意 两栖情缘——野荷王老庄其人其画[图文]
    诗情荷意 两栖情缘——野荷王老庄其人其画[图文]

    老庄认识老庄的作品是三年前的事了。一次去好友杨伯序先生处拜访,品茗间谈起了国画写意,他向我推荐了老庄的荷花写意。当他爱不释手的拿出老庄的作品时,我眼前为之一亮,即刻被诗一般的写意荷花而濡染了:只有一片荷叶,虚掩着粉嫩的荷,一只母鸭领着一只小鸭在湖水中尽情的嬉戏,湖波微微荡漾里,圣洁的荷花,在叶间若隐若现......让一颗在城市里喧嚣的心,寻到了静谧的圣境。美且不妖,洁而涤化灵魂。说心里话,我品...

    176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蒙娜丽莎的手为何那么美?[图文]
    蒙娜丽莎的手为何那么美?[图文]

    从达·芬奇解剖手稿上发现秘密“达·芬奇的科学密码———蒙娜丽莎的25个秘密”大型展览,自今年8月底开始在广东科学中心二楼专题展馆连续四个月免费对外展出。展览中展示了当年达·芬奇留下的绘图手稿,其中一部分达·芬奇的解剖学手稿,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兴趣。达·芬奇绘画手稿壹...

    119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布尔乔亚:用艺术缓解焦虑[图文]
    布尔乔亚:用艺术缓解焦虑[图文]

    1990年,路易斯-布尔乔亚与她1970年创作的雕塑“EyetoEye”一起。图/IC一生寻求“孤身与共处”路易斯-布尔乔亚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事实上,她是从60岁后才赢得学术和商业的双重成功。1982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为她举办大型回顾展,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位女性艺术家享有此殊荣。此次林冠艺术基金会带来了布尔乔亚首次国内回顾展。在林冠画廊...

    32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回归原点·笔墨、审美与气度[图文]
    回归原点·笔墨、审美与气度[图文]

    李安源(以下称李):在这样一个中西文化杂陈的时代,中国画的发展面临着各种选择与可能性。以这个摹写展为契机,可以让我们理性地回过头来关注一下中国画的传统问题。因为这百年以来的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无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难以回避一些中西交错的东西。就当下工笔画的发展倾向而言,很多青年画家崭露头角,无论是在题材、画面内容还是技法上,都深受西方审美观念影响,与传统工笔画的制作方式拉开了距离。特别是在题...

    186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文物刻字背后的文明暗疮[图文]
    文物刻字背后的文明暗疮[图文]

    文物刻字背后的文明暗疮埃及神庙刻字事件又勾起了国人“到此一游”素质的讨论,而且很多景点都可以看到这些刻字,大煞风景,在文物上刻写更是破坏了文物的价值。网民对埃及刻字事件反应强烈,在警示所有人要自觉保护文物的同时,也让我们不禁反思埃及刻字事件网络舆论声讨背后的“文明暗疮”。中国人为何偏好用这样的方式四处留痕?对此,你怎么看?@闾丘露薇:一、不管是...

    87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古建修缮莫成豆腐渣[图文]
    古建修缮莫成豆腐渣[图文]

    崇礼门内部结构(图IC)古建修缮莫成“豆腐渣”引发对高校加强建筑修复技艺课程的思考◆本报通讯员程国政姜锡祥文并摄●新闻背景去年底,韩国头号国宝——崇礼门的复建被称“豆腐渣”,梁木裂缝。何至如此?崇礼门复原工程首席木匠新应洙(音译)解释,梁木出现裂缝,是因为木材的干燥期通常是7到10年,而崇礼门的工期不允许这样慢条斯理...

    40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如何让进入公共空间的雕塑展现出空间力量[图文]
    如何让进入公共空间的雕塑展现出空间力量[图文]

    风驰(雕塑)吉欧·菲林公共雕塑:在空间中博弈“我们现在的雕塑家做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没有地方放,都得进入公共的户外空间进行展示。”深圳雕塑院雕塑家夏和兴直言,公共雕塑主要就是展示空间的力量。问题是,如何让这些进入公共空间的雕塑展现出空间的力量?《风驰》,以抽象的形态表现一只带翼飞龙正在随风而起的形象,光润的石材和多变的形体轮廓,给观众的视觉带来丰富的感受...

    179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